《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範文(通用10篇)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範文(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注意撥字寫法,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裡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麼

  3、體會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記憶是人生的珍寶,值得回憶。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作者眼中表裡的生物究竟是指什麼。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寶。

  【教學準備】

  查詢與課文有關的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設計方案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生物嗎你看過表裡藏著的生物是什麼樣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表裡的生物》

  二、請大家自讀課文,說說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三、檢查預習,解決文字障礙。

  (一)生字:

  秒:秒錶,秒針

  憐:憐愛,憐惜,憐憫,可憐

  撥:撥號,撥弄,撥打

  拒:拒絕,拒捕,拒諫飾非

  怖:恐怖,陰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絃(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蟬(chán)

  (三)多音字:

  轉:zhuǎn(轉彎)zhuàn(轉動)

  蒙:mēng(矇矇亮)méng(矇蔽)

  (四)近(反)義詞:

  立即——馬上呈現——顯現

  增加——減少拒絕——接受

  (五)生詞解釋:

  和諧: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清脆:(聲音)清楚悅耳。

  缽:陶製的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

  四、再讀課文,自由交流,嘗試著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五、佈置作業:

  寫本課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課時

  指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解決以下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段主要講了什麼(明確:在作者的看來,一切能發出聲音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這段中有一句話使用了分號,注意體會分號前後兩句話之間的關係。

  二、品讀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課文。

  1、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在作者看來表裡的生物其實指的是什麼

  2、作者對錶裡的生物充滿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你從文中哪些語句中看出來了,請你讀一讀這樣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

  3、作者結尾說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其實表裡根本沒有生物,作者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不說了。作者又為什麼不說了

  5、從小作者童年的這件事情中,你想對小作者說些什麼

  三、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過與小作者類似的經歷,用筆記錄下來。

  第三課時

  一、指生朗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

  二、合作學習,解決: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不說了。作者說了什麼為什麼後來不說了

  三、拓展與運用。

  1、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講一講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經歷。

  2、結合課文理解文中分號的使用方法以及分號的作用。

  四、讀詞語,句子,認真體會所要表達的意思,擴充積累。

  五、佈置作業:

  預習下一課。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5個字,會寫“洪亮、盲人”等11個詞語。

  2、默讀課文。聯絡課題,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3、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說說“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並印證自己的觀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一定見過人們戴在手腕上用來看時間的手錶,那你們聽說過表中的生物嗎?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表裡的生物》。(板書課題)

  2、大致瞭解作者資訊。

  3、匯入新課。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馮至,看看他在小時候是如何以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說的表裡有個小蠍子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出聲地朗讀課文,小組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蠍(xiē)子 缽(bō)子

  3、指導書寫課後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脆”“蟋”“蟀”,並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範。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小時候的“我”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關於表裡有個小蠍子的說法。)

  2、點名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並說說作者是怎樣設定懸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時候的作者看來,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裡有死的東西會自己走動,並且能自動地發出和諧的聲音呢?)

  3、課文中父親多次強調“不許動”,為什麼?

  (表在那個貧困年代,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家庭來說,除了具有掌握時間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東西。父親怕被孩子弄壞了,所以規定:不許動。)

  4、讀課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樣的好奇心驅使下,發現這個“美麗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親把這個“美麗的世界”蓋上指的是什麼?

  (在“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的驅使下,父親終於打開了表蓋。這個“美麗的世界”是指“藍色的、紅色的小寶石,釘住幾個金黃色的齒輪,裡面還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停地擺來擺去”。)

  四、課堂小結。

  “我”透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現象,然後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並相信了父親關於表裡有個小蠍子的說法。

  一、複習故知,匯入新課。

  1、點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請按順序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課文主要介紹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從“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認知下,到發現手錶發聲和諧的好奇,再到推測表裡有生物,最後到作者懂得其中道理,不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為止。)

  3、匯入新課:透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強烈好奇心以及想探究事物本質的煎熬。下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揭示表裡的生物。

  二、品讀課文,分析人物。

  1、課文中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我”和父親,文中刻畫人物時主要採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並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

  (1)請同學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

  (3)點名說說這些描寫哪些讓你很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讀,聽後進行點評。

  2、思考下列問題。

  (1)小時候,“我”有一個觀點,“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透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現象,然後透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的結論。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2)父親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卻能發出聲音。聽到表聲後“我”有什麼反應?從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愛聽聲音,想伸手摸一摸表。父親卻不允許“我”動,但是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不敢,因此心裡很痛苦。好奇心強。)

  (3)從“我”對父親提出的一些問題中,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渴求知識、求知慾強)

  三、深入學習重要句子的深層含義。

  1、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裡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裡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表達了作者的驚訝之情,整段表現了“我”弄清事情緣由之後的滿足和愉悅。)

  2、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麼好聽的聲音,也許這裡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

  (有疑惑,但是整段側重於表現美妙聲音帶來的愉悅。)

  3、課文中說“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不說了。”作者說了什麼?為什麼後來不說了?

  (我有蟋蟀在缽子裡,蟈蟈兒在葫蘆裡,鳥兒在籠子裡,父親卻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慢慢長大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所以不說了。)

  四、拓展延伸。

  1、童年的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麼想的?

  (提示:重點在好奇心的產生和探究的過程上。)

  2、文章中多處使用了引號,說說它的作用。

  (引號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作用:表示引語;表示特定稱謂;表示特殊含義需要強調;表示否定和諷刺;表示著重論述的物件等。)

  3、結合課文分析:為什麼童年的事件是人生的珍寶?

  (童年時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於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4、作業:試著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你的童年趣事寫一寫。

  (提示:注意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

  教學反思

  1、課前設定預習方案,讓學生蒐集關於生物聲音的相關情況,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教學時,重視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方法,同時重視聯絡實際,激發學生的回憶,提高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2、學習透過語言、心理等描寫體現人物性格特徵的方法。

  2、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並能主動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教學難點:讓學生感受作者是如何寫出我的“好奇心強”“善思考”的。

  教學過程:

  板塊一:複習匯入。

  1、複習重點詞語。

  2、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板塊二:體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一)例子引路

  1、課件出示第17、19自然段。請生讀下面的句子:想想“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結合相關語句,抓住關鍵詞語說明你的觀點。

  2、學生交流並明確交流要求。

  3、交流重點:

  (1)我嚇了一跳,蠍子是多麼醜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麼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裡呢?

  抓住“醜惡而恐怖”“美麗的世界”,結合圖片進行對比感受“我”的好奇心強、愛思考。

  (2)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裡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抓住“嚇了一跳”“愉快”,這種反常的、看似矛盾的表現,感受“我”是個主動探索、愛思考的孩子。

  (3)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蠍子都沒有這麼好聽的聲音,也許這裡邊的蠍子與一般的不同。

  學生交流。老師點撥:“為什麼把那樣可怕的東西放在這麼好的表裡?”師生一問一答地表演讀。

  (二)自學課文,班級交流

  1、出示自主學習要求。

  2、先自學再合作學習。

  3、學生交流,相機點撥。

  交流重點:

  (1)“不許動”,裡邊該是什麼東西在響呢?……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裡,不許小孩子動。

  引導學生聯絡1—9自然段,說說有哪些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朗讀,體會“我”的推論多麼奇特而又富有邏輯。

  (2)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這樣過了許多天。父親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離不開它。

  引導抓住“越……越”“痛苦”“許多天”“一再”等詞語,感受“我”的好奇心強、執著。

  (3)探究與文中父親的對話。

  1、生交流。引導學生抓住“只許聽,不許動”的關鍵語句朗讀體會,感受人物對話與故事發展之間的關係。

  2、師小結這一部分並引導朗讀,重點交流第20自然段,想象作者說話的語氣並感受“我”說話的藝術,從而體會其天真可愛、愛思考。

  (4)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不說了。

  生交流。改寫比較:“逐漸長大後,我才知道表裡面根本沒有小蠍子。”體會作者語言的妙處,感受留白存意結尾的好處。

  板塊三:拓展閱讀,交流童年故事

  1、出示林清玄回憶童年的文章《幸福的開關》。

  2、小結後學生交流童年時有趣的經歷並鼓勵學生動筆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16、表裡的生物

  好奇心強、愛思考

  善於觀察、執著

  想象力豐富、天真可愛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作文修改過程中常使用的修改符號。

  2,培養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修改符號修改習作內容。

  3,提高學生的修改習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修改符號修改習作內容。

  【教學要求】

  ①首先根據要求寫習作。

  ②根據所寫的內容,正確使用修改符號進行習作修改。

  ③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小組交流修改習作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給出習作要求,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要求: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從下面幾種情況中任選一種,用一段話說說"客人來我家"。重點要把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樣做的說具體,說清楚。語句要通順,連貫。

  1,長輩如爺爺,奶奶,叔叔等來我家做客。

  2,小夥伴來我家做客。

  3,有人有事找父母親,父母親不在家。

  二,請同學們把自己的習作讀給同學聽,進行小組交流,提出修改意見。

  三,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在掌握修改符號的基礎上,應該如何結合內容進行修改。

  四,請同學結合老師的講解,利用已有的知識積累進行修改。注意正確使用修改符號。

  五,全班共同討論,交流。

  六,板塊教學提示:

  《珍惜時間》這一板塊包括兩篇課文和一次表達練習。《長歌行》節選自我國古代漢樂府詩中的名篇《長歌行》。《長歌行》的"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透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說明一年裡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而人的一生當中最寶貴的時光是年輕力壯的時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復返,勸誡人們從小要努力學習,不要虛度年華。其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家喻戶曉的名句,也是少年勵志的座右銘。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能力,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學自悟,進而提高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並透過資料的收集拓展學生的古詩積累,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受到詩作的感染與激勵,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緊緊圍繞著"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課文語言豐富,含義深刻,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寫得生動形象。結尾一句照應了開頭,突出了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在本課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想象開去,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感悟作者是怎樣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形象生動地描述下來的,感悟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體會時間的匆匆流逝,從而懂得珍惜時間。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表裡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錶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裡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這使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開啟表蓋讓他看,並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蠍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蠍子在表裡。文章敘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儘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說。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7個字。

  2、默讀課文,要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透過學文,讓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教師出示要求,學生自讀。

  (1)藉助拼音,讀通課文,認讀生字新詞。

  (2)把課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文章條理不是那麼明顯,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不要在這設定障礙。

  1)小時候,作者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沒有生命的懷錶也能發出聲音,父親又不讓作者動。

  2)一次父親親手撥開表蓋讓作者看,他被表裡的世界迷住了。

  3)父親又一次開啟表蓋讓作者看,並告訴他“這擺來擺去的是一個小蠍子的尾巴,一動就蜇你”。作者證實了自己的猜測。

  4)作者逢人就說父親的表裡有一隻小蠍子,也不知說了多久。

  2、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認讀。

  (2)說一說這些生字都該注意什麼?(學生從字的發音、字的'書寫上抒發自己的看法。)

  (3)教師適當的總結,注意“撥”的讀音以及與“拔”字的區分。

  (4)開火車讀生字詞,並鞏固。

  二、指導默讀,提高默讀的速度。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讀一讀。

  2、開火車讀。

  3、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深入學習課文

  1、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從哪些語句中能體會到作者對錶裡的生物十分感興趣、充滿好奇?

  2、指名反饋。學生結合課文相關的句子談體會。

  “他這麼說,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動”,裡邊該是什麼東西在響呢?我對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樹上的蟬,草裡的蟲,都不輕易被人看見,我想:這裡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裡,不許小孩子動。”

  (這段話對作者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錶裡的生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

  在體會的基礎上就是指導學生讀好,讀出作者的好奇和兒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還有多處這樣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證)心理描寫夾雜在敘事之中,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無邪。

  在體會這些語句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心理描寫方式一是有提示語,易發現。二是沒有提示語,難分辨,必須仔細閱讀才行。舉例

  3、標點符號的特點

  冒號(冒號在本文出現了多次,應該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掌握冒號的規範使用。)

  冒號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釋或說明(5)總結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為例,冒號在這裡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樣一個美麗的世界呢?文章進行了細緻的描寫。這段描寫要指導學生朗讀好,並爭取積累下來。

  分號:並列的兩個分句間的停頓,往往是為說明幾個方面的內容時才會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這樣的句子。

  4、讀文章的最後一段,想一想作者說了什麼?為什麼後來不說了?

  三、拓展練筆

  作者回憶了童年的發現,雖然這樣的發現或許是那樣的可笑,但卻是作者記憶中的珍寶,童年的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吧?請你學習作者邊敘事邊抒情的方法寫一寫。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6

  生殖是生命基本特徵之一。在前面所學的知識中,已零星有一些生物生殖特點出現過。在此基礎上,本節教材系統地進行了歸納整理,提出了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並著重介紹了無性生殖,最後介紹了營養生殖的四種常用方法。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可組織學生觀看錄影。看錄影前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觀看。看後,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利用歸納比較等科學方法對所觀看的內容加以分析總結,教師對某些難點作適當引導。

  2.壓條、扦插、嫁接、分根是果樹栽培中常見的營養繁殖方式,觀看錄影後可再作適當演示,加深學生印象,以利於實踐應用。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課時。

  教案例項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1.瞭解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

  2.瞭解無性生殖的分類。

  3.瞭解嫁接、扦插、分根、壓條等營養繁殖方式。

  ㈡技能目標

  透過對所觀內錄影內容的歸納總結,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㈢情感目標

  透過對嫁接、扦插等的學習,培養學生用理論指導生產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無性生殖的概念及分類。

  2.教學難點: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區別。

  三、教學準備

  錄影、四種人工營養繁殖的掛圖或演示所需的實物。

  四、教學過程

  ㈠新課引入

  自然界中沒有永生的生物,它們都有一定的壽命。但它們的種族為何能延續下去呢?是透過生殖。今天我們通過錄像來學生這一節。

  ㈡有性生殖

  1.提出問題

  ⑴蝗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被子植物的生殖過程中分別有什麼細胞出現?

  ⑵以上這些生物的生殖有什麼共同點?

  2.觀看錄影

  讓學生帶著以上二個問題有目的地觀看錄影中相關內容。

  3.學生分析比較,教師總結歸納

  這些生物在繁殖過程中,都出現了精子和卵子等生殖細胞,且經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產生了受精卵,從而繁殖出下一代。 我們把這種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那麼是否所有的生物都進行有性生殖這種生殖方式呢?

  ㈢無性生殖

  1.觀看錄影,提出問題

  讓學生觀看錄影中無性生殖一部分,然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⑴哪些生殖方式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⑵什麼叫無性生殖?

  ⑶每種無性生殖方式的代表生物分別有哪些?

  2.分析歸納

  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就能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叫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的方式有:

  ⑴細胞分裂。透過細胞分裂,使個體一分為二,產生兩個新個體。如細菌、衣藻、草履蟲等單細胞生物。⑵出芽生殖。在成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後脫離母體,成為新個體。如酵母菌,水螅等。⑶孢子生殖。利用孢子進行繁殖。如真菌、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等。⑷營養生殖。利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來繁殖。如馬鈴薯、番薯、石蓮、秋海棠、柳樹等。

  ㈣營養生殖的四種類型

  1.觀看錄影中相關內容。

  2.結合掛圖、實物,請學生根據錄影中的知識逐一分析營養生殖的四種方式,教師作適當引導並進行演示。

  ⑴分根。有此植物在靠近地面的莖或根上能長成枝條,這些枝條上有根,將它們分開,就能形成多個獨立的植株。

  ⑵扦插。把有些植物的枝條剪下,插入土中能生根發芽,長成新植株。注意說明,選取扦插的枝條要新蘚、飽滿。有些植物不易產生不定根,成活較困難。可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浸潤後再插。

  ⑶嫁接。有些植物的枝條在土中極難生根,可以把它們的小枝條或芽接到另一植物體的莖或根上,使兩者的形成層緊密相貼,以後長成一體形成新植株。

  ⑷壓條。把一些植物的枝條壓埋在土中,等枝條長出根後,分離下來形成新植株。

  利用以上這些營養繁殖優點是既能保持某些植物的優良性狀,又能快速繁殖。特別是嫁接,在果樹栽培中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我國北方地區透過矮生砧木的嫁接,改良了蘋果的品質,使果樹植株矮化,便於管理和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對核桃和棗樹也透過嫁接改良品質,取得了良好的好成果。

  ㈤小結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殖

  有性生殖

  生殖 (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 無性生殖 分裂

  (不經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出芽

  孢子 分根

  營養 壓條

  扦插

  嫁接

  七、習題與解析

  1.隨堂練習

  ⑴以下各種生物一般不進行有性生殖的是( )

  (A)魚類 (B)藻類植物

  (C)哺乳動物 (D) 高等植物

  ⑵下列生物可依靠出芽生殖的方式進行繁殖的是( )

  (A)細菌 (B)大蒜瓣

  (C)酵母菌 (D)馬鈴薯

  ⑶利用秋海棠的葉繁殖新植株的方式屬( )

  (A)孢子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營養生殖

  ⑷把已長出芽的馬鈴薯塊切成幾塊可迅速繁殖出小苗,這種繁殖方式屬( )

  (A)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營養生殖

  ⑸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最主要的區別是______________。

  ⑹人們在農業生產上廣泛將分根、壓條、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用於花卉和果樹的繁殖,這樣既能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

  2.課後作業

  ⑺利用課餘時間參觀果園,訪問果農,並進行扦插、嫁接活動。

  3.參考答案

  ⑴B ⑵C ⑶D ⑷D ⑸有無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 ⑹扦插 嫁接 優良性狀 快速繁殖 ⑺略

  4.簡要分析

  ⑴藻類是低等植物,它一般用分裂等無性生殖方式

  ⑵出芽生殖不同於用植物的芽生殖

  ⑶葉是營養器官,用葉來繁殖的屬營養生殖

  ⑷馬鈴薯屬一莖,因而屬營養生殖

  八、參考資料

  “克隆”與“多莉”

  1997年2月一隻名叫“多莉”的英國小羊把生物界乃至全世界都攪得沸沸揚揚,也就是從那是起,人們似乎一夜之間對“克隆”一詞有了深刻的理解。

  克隆是英語Clone的譯音。Clone這個單詞本身的含義就是無性繁殖,既可做名詞用,作“無性系”解釋,也可做動詞,做“無性繁殖”講。克隆技術在現代生物學中被稱之為“生物放大技術”。它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微生物克隆;第二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比如DNA克隆,生物學家把一DNA注入到一個細菌體內,隨著細菌的克隆而產生出成千上萬個DNA來;第三時期就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變成一個動物了。

  小羊“多莉”是英國科學家從一頭母羊的乳房摘取一個單細胞,把它培養後注入另一隻母羊的去了核的卵內,然後把培養出的胚胎再移植到第三隻母羊的子宮中內孕育出來的。它是首例無性生殖的產物。“多莉”的出世標誌著人們已經能從動物體細胞培養出動物了。

  在動物細胞工程中,我國科學家也開展了多年工作,取得過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新成就。早在四五年前我國科學家就成功地掌握了胚胎切割技術,也就是等到受精卵長成胚胎後,把胚胎切成兩半,再分別植入雌性子宮內,這樣就可把一個優良品種變成兩個了。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7

  知識目標

  1、說出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說明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解釋肺通氣的原理和過程。

  能力目標

  1、透過觀察人體呼吸系統的掛圖或模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透過讓學生自制教具,在課上演示,使學生對呼吸運動與肋骨和膈的運動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再結合歸納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透過現場表演,讓學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學會測定胸圍差。

  4、透過將呼吸頻率及胸圍差測定結果量化、處理,培養學生資料處理能力。

  5、各小組透過課後測量的胸圍差報告,做一個小報告並討論鍛鍊身體增加胸圍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標

  1、透過肺的結構和氣體交換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

  2、透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透過測定胸圍差和學習肺活量的知識,使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

  3、在分組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

  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是本節學習呼吸運動的基礎,也是本章學習呼吸的全過程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學生建立生物學觀點。

  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既是基礎知識的難點,又是培養能力的難點。該原理需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演示實驗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來理解,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法建議

  講解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可利用掛圖結合模型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觀察豬肺或其他動物的肺(看實物),也可以讓學生觀察顯微鏡下哺乳動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學生對肺和肺泡的結構有感性認識。

  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的授課可以採用讓學生自制教具,在課上演示、交流,使學生對呼吸運動與肋骨和膈的運動有直觀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親自驗證呼吸運動,這樣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可演示有關人體呼吸運動的動畫型電腦軟體,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此外,教師可設計一些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呼吸的頻率,可安排學生實習活動:測試平靜時與運動後的呼吸頻率,來獲得知識,同時也加強對口對口人工呼吸時為什麼每分鐘吹氣的次數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讓學生在課上練習,提高學生的救護能力。

  另外創造條件作好測定肺活量和胸圍差的實驗。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8

  教案示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透過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細胞結構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 設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總結細胞概念→將靜止的內容變為動態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索生物生長的奧秘

  透過步步設疑,引導學生由外向內、由平面到立體、由結構到功能,不斷深入地認識細胞,從中總結出細胞的概念,將細胞的結構與功能聯絡起來,並認識生物體生長的奧秘。

  2.教學過程說明

  (1)透過學生們複習、回憶、觀察——細胞結構簡圖,引出教學主題。首先展示上節課由學生完成的細胞結構簡圖,引發學生思考:細胞是平面結構嗎?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有區別嗎?這些結構都叫什麼?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細胞結構的興趣。

  (2)教師適時展示細胞的立體結構模型,目的是:一方面讓學生知道細胞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另一方面藉助於模型講解動、植物細胞結構。

  首先介紹植物細胞的結構。在介紹過程中滲透研究結構的方法——由外向內,同時採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法。在講到細胞膜的時候,應提出問題:在觀察過程中誰看到了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細胞膜?目的是,一方面講清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極薄且緊貼細胞壁,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講到液泡時,由於學生容易將它與細胞質看成是兩個並列結構,所以教師要強調液泡是細胞質的一部分。

  然後介紹動物細胞的結構。這時也採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法,同時用對比學習的方法:先找出動植物細胞的相同之處,即都有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再找出不同之處,即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細胞質裡沒有液泡。實施對比學習的方法,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透過觀察,瞭解細胞的功能。教師進一步設疑:細胞有生命嗎?並帶著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

  這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動動手”改為演示實驗“利用高倍鏡觀察黑藻(或苦草)細胞的細胞質流動”。最好將視野中的物像透過顯微攝影儀投射於螢幕上(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多擺幾臺示範鏡供學生觀察),使每一個學生都親眼看到細胞質的流動。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從這些現象看到本質:細胞質正在不停地流動著,說明細胞是活細胞,是有生命的。細胞質的流動可以加速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生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最後教師應指明:

  ①細胞壁有保護和支援細胞的作用。

  ②細胞膜可控制物質的進出。

  ③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對細胞的遺傳有控制作用,這一點以後會詳細介紹。

  這時,教師再總結細胞的概念,學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時教師應指出:

  ①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可分為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②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比如病毒就沒有細胞結構。從而加深學生對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結構的理解。

  (4)關於細胞的分裂和生長是教學的難點 。

  這時可以透過製作課件體現細胞分裂和生長的過程,課件主要體現兩個內容:

  ①透過細胞分裂產生多個細胞。

  ②分裂後的部分細胞體積增大,說明細胞生長。

  透過課件使微觀、動態的知識變為直觀的感性材料,便於學生的觀察與理解;同時也突破了這一教學難點,達到了識記細胞分裂和生長基本過程的目的。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9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年級:初一年級

  一、教材分析

  《生物與非生物》選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本節課主要介紹了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特徵和蝸牛的形體特徵及感覺兩部分內容。本節課是本章觀察生物知識的重要內容。

  在學習了科學觀察的步驟和放大鏡的使用方法後,本節課實為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同時本節課為後續學習細胞,常見的動物和常見的植物的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在教材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性作用。

  二、學情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教授物件是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七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徵。

  2、學會使用放大鏡。

  【能力目標】

  1、透過對事物的分類,發展判斷、分析、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

  2、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將進一步加強社會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師活動】

  走下講臺,檢視學生的討論結果。必要時,給學生提示。

  【學生活動】

  預設:積極討論,小組代表及時記下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活動】

  五分鐘後教師拍掌示意時間到,停止討論。請一組小組發言,其他小組做適當的補充。教師並且詢問學生答案的依據,並且讓學生舉例說明。學生若回答正確及時給予表揚,回答不好的教師及時給予糾正。

  【學生活動】

  預設:我們認為生物可以生長,比如大樹是從小樹苗長成大樹的,我們人也是從一點點大的小孩兒變成了現在的大人。例外小組回答:我們認為生物可以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組回答:生物對外界刺激有有反應,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後會合攏。生物可以繁衍後代,如母狗生狗寶寶。

  【教師活動】追問:還有其他的特徵讓你可以很快的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嗎?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回答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教師活動】

  教師展現PPT,解釋遺傳和變異,並且透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影響深刻。然後教師展現人類進化的圖片給學生看,提問這一現象證明了生物具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活動】

  預設:個別學生提出進化一個詞,但大多數學生不能理解。

  【教師活動】

  進一步解釋進化的意思並且舉例。然後PPT展示大家總結的生物特徵,再一次對各個特徵舉例(例子都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問狗和機器狗遇到牆壁都會轉彎,從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角度來比較兩者有什麼不同?

  【學生活動】

  預設:與教師一起總結剛剛的特徵,對每一個特徵進一步思考與理解。積極思考老師提的問題。學生回答:狗是生物,機器狗是非生物,兩者的原理不同。學生回答各種各樣,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師活動】

  狗轉彎是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是生物適應外界環境的體現。而機械狗轉彎受電腦程式的控制,與適應外界環境無關。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搭建影片支架以及學生探究實驗支架,學生沿著支架作用,獨立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以落實教學重難點。較好。

  《表裡的生物》教學設計 篇10

  授課日期:年月日教學安排

  課型:新授課

  教學方式:講授性,主體參與教學

  教學資源

  相關影片,圖片,多媒體

  教案編號:

  授課題目(章、節)蛋白質化學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特點,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2、掌握蛋白質一級結構、二級結構的概念、維繫鍵;

  3、掌握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4、熟悉蛋白質物化性質;

  5、瞭解蛋白質的與醫學的關係;

  重點與難點:

  重點:蛋白質的元素組成特點,氨基酸的結構通式難點:蛋白質物化性質

  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設計:詳見附頁課堂教學小結:

  一、蛋白質的變性

  1、概念:天然蛋白質受到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空間結構的破壞,從而使蛋白質的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和生物功能的喪失稱為蛋白質的變性作用。

  2、引起蛋白質變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

  二、蛋白質的兩性性質蛋白質中所帶的正電荷與負電荷相等而呈電中性(此時為兩性離),此時溶液的pH稱為該蛋白質的等電點,常用pI表示。

  三、蛋白質具有兩性電離、膠體、變性和沉澱的性質。

  四、蛋白質的定性、定量測定方法有多種。

  五、蛋白質具機體的有三大功能:。不同狀態下的機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及代謝情況有差異。構成人體的氨基酸有20種,其中8種是體內不能合成的,需從飲食種攝取。

  複習思考題、作業題:

  醫院殺菌滅毒的方式有哪些?這些方式和蛋白質變性有何關係?

  課後反思:

  做好新課匯入是成功教學的關鍵,儘量做到知識點講解的深入簡出,要注意結合日常生活知識和護理相關知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