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山行》優秀教學設計
小學古詩《山行》優秀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古詩《山行》優秀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古詩《山行》教學設計1
教材簡解:
杜牧的《山行》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
目標預設:
知識與技能:瞭解詩句的含義,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分步解讀,入境悟情等方式透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秋天,發現欣賞自然之美,激發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基於本人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本課的重點難點定為:
1、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
2、激發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媒體選擇和應用:
1、網上有關圖片的下載;
2、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古詩下載;
3、古箏曲《漁舟唱晚》。
設計理念: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仍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觀事物和詩人思想感情的有機統一,它是詩的靈魂,可以說,沒有意境就沒有了詩:“詩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誦秋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將一幅絢麗的秋景圖展現於我們面前。教學中我把握情與景的`統一,引導學生走入詩境,感受詩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設計思路:
基於以上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
一、情境匯入,初體詩境。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初體詩境
1、談談秋天的印象。
2、出示圖畫或課件,配樂朗誦《山行》。
3、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設計意圖: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講解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感知秋天,進而引入古詩,透過圖片直觀感受,引發學生了解全詩的興趣。】
二、分步解讀,入境悟情。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1)運用不同手段理解“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讓學生聯絡實際,展開想象理解;
“斜”教師用“簡筆畫”演示;
“寒山”讓學生查閱工具書或教師講解。(從該詞當中瞭解古詩所寫的季節)
(2)出示句式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教師引導學生講句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講句意。
【設計意圖:緊扣重點詞,理解“遠上”、“斜”、“寒山”相應詞語,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古詩的凝練與本詩意境。】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或課件,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的地方。
相機突出“生處”這個詞義的難點。
(2)試著讓學生自己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自學三、四句。
(1)根據學法指導,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教師深入學生,瞭解反饋。
(2)彙報交流,教師對重點處點撥。
4、引導學生領會全詩的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突出“詞義句意理解”的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力求改變“講詞語——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聽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導學生把景物說具體。
2、面對這麼多的景緻你想做些什麼呢?
(1)放聲朗讀這首詩。
(2)畫一幅畫。
【設計意圖:愛動、富於想象、形象性強是兒童的共同特性。教學時對於繪畫基礎較好的學生,可指導學生根據詩意作想象性繪畫(非技術性)。教學中應讓學生儘可充分發揮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繪出來。詩中之“畫”形象化、直觀化了,不但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美的意識。】
(3)當導遊介紹此處美景。
【設計意圖:能在課堂上完成的想法讓學生當堂即做,如朗誦詩,不能當堂完成的可作為家庭作業佈置給學生,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給了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
四、整體誦讀,體會詩韻。
1、學生誦讀,怎樣才能讀得美?
2、學生彙報,教師點撥。(讀出節奏美)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範讀——個別讀——小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古詩是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瑰寶,它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適宜誦讀。採用不同形式的讀,既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又可使學生情感昇華至對美好景物的熱愛。】
五、課外延伸,拓展視野
1、出示杜牧《長安秋望》,王維《山居秋暝》,李商隱《霜月》。
2、學生自由誦讀。
【設計意圖:這幾首詩都與秋天有關,學生透過自讀,領悟古代詩人筆下秋天的千姿百態之美。】
小學古詩《山行》教學設計2
【教學設想】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郎朗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透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佈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激發興趣。
1、你喜歡讀古詩,背古詩嗎?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最凝練、簡潔的語言表達出詩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詩,四季皆入畫,你能從你瞭解的古詩中找出描寫四季的詩來背一背嗎?(師根據學生背誦情況及時鼓勵,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
2、(多媒體出示: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同學們,說說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千古名句。
3、(螢幕畫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學生帶入瞭如夢如詩的境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山行》,從詩中去領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釋題:在山上行走。
5、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教師範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並板書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2)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3)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4)斜:傾斜,這裡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雲生處”與“白雲深處”的區別:
深:濃厚,濃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6)坐:因為。愛:真愛,留戀。
(7)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8)紅於: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4、結合畫面,討論交流疑難字詞。
三、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郎朗上口為止。
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註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師生合作,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絡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三)小組交流,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四)獨立學習,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五)感情朗讀,學會背誦。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後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來到畫面前高聲吟誦。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後兩行。
五、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1、瞭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彙報,歸納方法:
(1)帶著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
(2)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覆誦讀。
六、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麼?)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鶴排雲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
(元)黃庚
客舟繫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
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
小學古詩《山行》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山行》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版塊的第三篇文章。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意,體會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認識兩個生字:徑、斜;學會5個生字:遠、亭、停、車、霜,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能區別亭、停,正確書寫。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4、培養識字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匯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
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並看圖一句說話。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
你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初步感知古詩
1、學生多種形式反覆讀詩,體會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2、教師配樂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3、請學生說一說畫面中有什麼,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來,組成一幅畫。
4、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還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以趣為導,學習生字
1、字理識字,學習行、徑。
在課題中讀準字音。
組詞,理解字義。(行:走的意思)
課件演示字理圖,使學生把字義和字形聯絡起來。
書空,認識雙人旁,在詩中找出徑,理解他的意思。指導書寫行。
理解詩題。
2、做反義詞遊戲,學習遠。
師出示近、上、暖、白、有,讓學生在詩的前兩行中找他們的反義詞。(遠、下、寒、黑、無)
說近引出遠,並認讀,說識記方法,擴詞說話。
3、遊戲區別學習。停、亭。
讀後兩行詩,出示停認讀。做動作理解字義。
去掉單人旁再認讀。
做看圖舉卡片遊戲(課前準備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紅燈圖片)
A、分別出示一座小涼亭的圖片,播放一段汽車遇到紅燈停車的動畫片,請學生看圖舉不同的卡片,並說出自己的理由。
B、根據動作猜詞並舉卡片。(例如老師做一個停車的動作,學生說出一個詞語,並舉出相應的卡片。教師還可以讓一個學生來做動作,其他學生猜,但一定要圍繞這兩個字。)
、、說說有什麼好辦法記住亭(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指名說),教師教順口溜: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
4、學生自主學習車、霜後,彙報識記方法並運用。(師出示車的圖片,說明與自然現象有關的字一般都有雨字頭。)
四、精讀課文,感悟詩意。
1、前兩句詩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給這兩句詩配畫,應畫寫什麼?
學生說,教師畫。並在詩中找依據。(重點理解徑)
結合圖說一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看圖配樂朗讀這兩句詩。
2、後兩句詩
看圖說一說詩人在幹什麼?
他為什麼會停下來觀賞楓林呢?指名讀一讀第三句詩,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理解坐的意思。
詩人是如何讚美楓葉的呢?齊讀最後一句詩,說一說。
如果你看到這樣美麗的楓林美景,你會怎樣讚美?
帶著感情齊讀這兩句詩。
3、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1、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2、畫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圖,並寫幾句話。
3、收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讀一讀。
以實物匯入,可快速地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小學古詩《山行》教學設計4
教學要求: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
課件、學生書寫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範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學生自讀想象。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把畫送給大家,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4、作業:好多同學也寫得不錯,拿回家給畫塗上顏色,還可以把它放進你的成長記錄袋裡。
板書:
古詩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徑(斜)
楓林(紅)
白雲(生處)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