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詩作《示兒》教學設計

陸游詩作《示兒》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陸游詩作《示兒》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陸游詩作《示兒》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108頁

  教材和學情分析:

  《示兒》是南宋詩人陸游臨終前寫的,是絕筆,也是遺囑。全詩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這首詩,作為一首絕筆,無愧詩人創作的一生;作為一份遺囑,無愧於詩人愛國的一生。全詩字句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表現詩人深厚真誠的愛國之情。六年級學生已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能夠藉助註釋及蒐集的背景資料理解古詩內容。能夠了解詩歌表達出作者的愛國感情。但是,孩子們對詩歌的感受力不強。如何讓學生透過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詩中深刻的內涵,使其與詩中的情感產生共嗚,從而受到心靈的震撼,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老師結合時代背景和相關知識的拓展,以情擊情,引領學生在“動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欣賞水平。

  教學目標:

  1、學習《示兒》體會作者深厚的憂國之情。

  2、啟發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意境,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3、引導學生自學本課要求會認,會寫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示兒》

  教學準備:

  1、蒐集查閱陸游的相關資料。

  2、舒緩深沉的樂曲。

  3、寫古詩內容相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詩題

  1、談話匯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堪稱“千古絕唱”。它就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所寫的-(示兒)

  設計意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為理解詩句打下良好基調。

  2、瞭解作者及背景

  ①資料出示]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他的詩有九千多首留存下來,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階級的屈辱求和,風格雄渾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張抗金而免職。四十六歲入蜀,六十六歲後遭彈劾罷官,退居山陰達二十年。

  ②瞭解背景,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為官者貪圖榮華富貴,對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滅,大好河山落於金兵鐵蹄之下,難以收復。

  設計意圖:瞭解作者和背景,使學生養成蒐集資料的好習慣,為體會古詩深刻的內涵,感受詩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礎。

  3、揭示詩題

  ①“示兒”是什麼意思:“示”告訴,告之,“示兒”是寫給兒子看的詩。

  ②質疑:看了詩題,你有提出哪些問題?詩人想告訴兒子什麼?什麼時候告訴的?為什麼告訴兒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關注書後註解,藉助註解嘗試理解詩意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4、過渡。陸游的詩有不少是專門寫給兒孫輩的。在詩中,他告誡兒孫如何讀書,如何做人,比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等。今天,他要告訴兒子什麼?

  設計意圖:

  透過對比詩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詩讀正確,讀通順。

  2、結合書中的註釋,試著說一說詩的大概意思。

  3、小組交流:這首詩陸游想要告訴兒子什麼。

  陸游詩作《示兒》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將所感受的言語物件(古詩)轉化為語感的基本實踐途徑是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產生對富有象外之象的詩語的敏感,能產生對富有韻味氣勢的簡練詩語的敏感,能產生對富有豐富內涵的美妙詩語的敏感。指導學生沿著詩文言語的階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過程就是作品的言語積澱成為學生語感的過程。

  設計特色:

  以讀為主,積澱語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學流程:

  一、《示兒》一詩引路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一)背誦全詩,初悟詩語形象美

  1、讀通全詩,字字讀得響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錯,讀順口了再讀幾遍。

  2、背誦默寫。

  3、想象詩中畫面。

  (二)品讀比較,領悟詩語精煉美

  1、利用手頭資料,採用釋(註釋)、留(保留每一個字的意思)、補(補充有關詞語)、調(適當調換語序)的方法,用現代語言表現古詩意思。

  2、質疑問難,填空訓練。

  作者的遺憾是()。

  作者的遺恨是()。

  作者的遺願是()。

  作者的遺囑是()。

  3、原文與詩意比較讀。

  二、拓展閱讀,體會詩語意蘊美

  (一)展示以下資料拓展閱讀。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①關山月: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

  ②和戎句:孝宗隆興二年(1164)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計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寫這首詩時,已相隔十四年。這裡說十五年,是舉其概數。

  ③朱門沉沉:富貴之家門戶深深。

  ④廄(jiu):馬房。

  ⑤戍樓:邊防上守望的建築。刁斗:軍中白天作燒鍋、夜間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遺民:淪陷區人民。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①樓船句:指隆興二年(1164)陸游40歲在鎮江府通判任上事。當時張浚以右丞相督視江淮兵馬,路過鎮江,陸游以世誼謁見,頗受顧遇。張浚督練軍馬,增置戰艦,加強江防。樓船,高築望樓的大船,指南宋的戰艦。瓜洲渡,在鎮江的對岸。

  ②鐵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陸游48歲在陝南漢中時的經歷。大散關,地名,當時為金宋議和劃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①僵臥:躺著不活動。

  ②輪臺: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時屬北庭都護府。此泛指邊疆。

  ③夜闌:夜深。

  ④鐵馬冰河:壯悍的馬在冰封的河上馳騁,指夢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五千仞嶽:與上句誇張黃河之長一樣,這是誇張西嶽華山之高。仞,古時八尺為仞。嶽,高大的山。

  (二)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詩意後開展詩歌朗讀比賽。

  (三)簡介:

  這些詩分別是詩人在中原淪陷後50年、65年、66年、67年寫的,從這些具體數字中可以感受詩人一生關注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偉大精神。

  三、延伸課外,激發再研讀的興趣

  陸游生平簡介:(詳見資料)

  四、世人評價陸游,紀念陸游

  1、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

  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2、陸游遺址(圖片與文字結合,詳見資料)

  3、學生編集電腦小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