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設計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綜合應用《自行車裡的數學》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下冊中在第三單元“比例”之後安排的。旨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透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裡的問題,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並加深對所學知識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解。

  《自行車裡的數學》主要研究兩個問題: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變速腳踏車的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教學理念: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一種抽象。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數學生活化”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肯定。《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過程。”在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小到日常購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等資料的處理。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絡,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數學教材突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許多教學內容都建立了形象的生活情境,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自行車裡的數學》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裡的實際問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絡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讓讓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並加深對所學知識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1、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關係的數學模型;

  2、變速腳踏車的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同學們,我們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你看我們這自行車裡就有許多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自行車裡的數學

  二、新課教學:

  1、瞭解腳踏車的結構和行進原野

  (課前在講臺上擺放3輛腳踏車,一輛普通腳踏車,一輛變速腳踏車,一輛兒童腳踏車。)

  師:同學們,誰知道腳踏車是怎麼行進的?(教師邊說邊推動一輛腳踏車,請學生仔細觀察、討論、回答。)

  生:靠車把推動的。

  生:靠車輪流動的。

  生:靠腳踏推動齒輪轉動,齒輪帶動車輪前進的。

  師:齒輪是怎樣帶動車輪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轉動腳踏,讓學生仔細觀察。)

  透過學生觀察回答,教師總結提出結論:

  ①腳趾蹬一圈,前齒輪轉一圈,

  ②鏈條跟著前齒輪轉動,後齒輪跟著鏈條轉動,後輪跟著後齒輪轉動。鏈條間的孔與前後兩個齒輪的每個齒對應,前齒輪轉過一個齒,後齒輪也一定轉過一個齒。前齒輪轉多少齒,後齒輪也轉多少齒。

  ③後齒輪轉一圈,車輪轉一圈。

  [教學時,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2、研究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係

  ①提出問題

  師:我們剛才瞭解了腳踏車行進的原理,哪麼誰知道腳踏噔一圈,腳踏車能走多遠呢?

  ②分析問題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解決問題的立案。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67頁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綜合知識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裡的數學問題。

  2.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運用”的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3.感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習知識的熱情。

  教學重點:

  透過實踐活動,研究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研究變速腳踏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的組合數

  教學難點:

  研究普通腳踏車的前、後齒輪數與它們的轉數的關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來探究自行車裡的數學。

  二、研究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係

  提出問題

  腳踏車蹬一圈,走多遠?

  分析問題

  方法一:直接測量(誤差大)

  方法二:計算法

  解決問題

  腳踏車行進原理

  探究車輪轉動的圈數與什麼有關?

  探究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幾圈

  合作探究

  前齒輪轉動一個齒,後齒輪轉動幾個齒?前齒輪走過2個齒呢?5個齒呢?

  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彙報交流

  前後齒輪轉動的什麼數是相等的?

  結論:前齒輪齒數×前齒輪轉數=後齒輪齒數×後齒輪轉數

  後齒輪轉數=前齒輪齒數/後齒輪齒數

  建立數學模型

  腳踏車蹬一圈走的距離=前齒輪齒數/後齒輪齒數×車輪周長

  運用知識

  腳踏車車輪直徑是0.8米,前輪是48個齒,後輪是16個齒,蹬一圈腳踏車跑多少米?(

  三、研究變速腳踏車能變出多少種速度

  觀察變速腳踏車

  變速腳踏車一般有多個前齒輪多個後齒輪,例如這款變速腳踏車有2個前齒輪,6個後齒輪。

  合作探究

  出示書上表格,小組合作交流,並完成表格填寫

  思考:蹬同樣的圈數,前、後齒數比是( )的組合使腳踏車走得最遠,為什麼?

  彙報交流

  腳踏車蹬一圈走的距離= 齒數比 ×車輪的周長,當車輪周長一定時,前齒輪數齒數:後齒輪數齒數的比值最大時,腳踏車走的最遠。

  四、課堂小結師:同學們,透過今天的實踐活動,你又有哪些新的收穫呢?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66至67頁“自行車裡的數學”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並掌握腳踏車“蹬一圈走多遠”的計算方法,探索變速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引領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解釋並應用”基本過程,獲得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設計理念:

  學習知識應是一種主動構建的過程,本節課擬透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與腳踏車有關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準備:

  腳踏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師:咱們班的同學有多少人會騎腳踏車啊?(大部分學生舉手)

  師:你們知道自行車裡也含有數學問題嗎?老師準備了一倆腳踏車,誰能從中找出我們學過的知識?(三角形的知識、圓的知識等)

  師:其實自行車裡還蘊含著更為豐富的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自行車裡的數學。(板書課題)

  二、研究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係

  師:大家知道自己的腳踏車蹬一圈能走多遠嗎?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可以直接測量。

  師: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對同一輛腳踏車蹬一圈所行的路程進行了獨立測量,請他們來彙報一下測量結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

  師:這些同學的測量結果差距很大,說明測量這種方法不太準確,誤差很大。有沒有準確一些的方法呢?

  生:計算。

  師:怎麼算?

  生:看看蹬一圈,車輪轉幾圈,再用車輪轉的圈數乘車輪的周長。

  師:蹬一圈是誰轉動了一圈?車輪轉動的圈數實際是誰的圈數?

  生分組操作,師注意引導,討論交流後彙報。

  (1)蹬一圈是指腳踏處的齒輪轉一圈

  (2)車輪轉動的圈數實際是後齒輪轉動的圈數

  師:照這樣分析,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生: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幾圈。

  師:怎樣才能知道前齒輪轉一圈時後齒輪轉的圈數呢?

  生:數一數。

  師:我們就來數一數。

  透過實踐,學生髮現數的圈數也不準確。

  師:有沒有更準確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觀察,這兩個齒輪透過鏈條連線在一起。前齒輪轉動一個齒,鏈條怎麼動?後齒輪怎麼動?(師慢慢轉動前齒輪,生觀察、討論。)生:前齒輪轉動一個齒,鏈條移動一小節,帶動後齒輪轉動一個齒。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如果前齒輪轉動2個齒,後齒輪怎麼動?如果前齒輪轉動5個齒呢?10個齒呢?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生1:前後齒輪轉動的齒數始終一樣。

  生2:我知道兩個互相咬合的齒輪,它們的齒數和轉的圈數成反比例關係。腳踏車的前後齒輪透過鏈條連線在一起,也相當於兩個咬合的齒輪。所以,前齒輪的齒數乘圈數等於後齒輪的.齒數乘圈數。

  師:這位同學說的很好。根據“前齒輪的齒數×它的圈數=後齒輪的齒數×圈數”,前齒輪轉一圈時,後齒輪轉的圈數怎樣用算式表示?

  生說師板書: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

  歸納解題思路:腳踏車蹬一圈走的距離=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車輪的周長

  分組蒐集資料,代入數學模型,求出答案。

  彙報交流。

  三、鞏固練習

  1、蹬一圈能走多遠

  前齒輪齒數:26

  後齒輪齒數:16

  車輪直徑:66釐米

  2、小英家離學校680米,她騎車上學大約要蹬多少圈?

  四、研究變速腳踏車的問題

  1、出示變速腳踏車的主要結構圖:有2個前齒輪,6個後齒輪。

  分組探究(1)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2)蹬同樣的圈數,哪種組合使腳踏車走得最遠?

  師巡視並指導有困難的小組

  2、彙報第一個問題:12種方案。

  3、彙報第二個問題:當“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比值最大時,走得最遠。

  五、思維拓展

  一位腳踏車運動員在比賽時要經過各種路段,你覺得上坡時應怎樣搭配前後齒輪?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線,輔以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提出問題——實驗——尋找解決方案——再次提出問題——實驗——建立數學模型——利用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而感受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具體體現在:

  1、知識容量大,教學過程清晰。先以回憶與腳踏車有關的知識為切入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出發,為學習自行車裡的數學做好鋪墊。然後透過質疑引入例題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說一說、試一試的活動中分兩個層次由淺及深地全程參與到“蹬一圈能走多遠”、“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幾圈”的問題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仔細的觀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建立數學模型並收集資料計算出結果。最後透過一組同步練習鞏固新知,透過一組開放題的練習拓展學生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能力。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動手操作探究。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從複習引入開始就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數一數等數學活動充分啟用知識儲備。在例題學習中讓學生腳踏車,吧操作、探究和解決問題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

  3、教學設計梯度明顯,將知識點分為兩個層次組織教學,指導學生由基礎開始探究,理順了探究知識的方法,遵循了由淺入深、扶放結合的原則。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設計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自行車裡的數學》這節課選自人教版六年級數學第下冊66頁—67頁,本節主要研究兩個問題: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變速腳踏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生活聯絡的緊密性。

  2.教材地位作用

  《自行車裡的數學》這節課是比例這一單元后的綜合運用,這節課是對圓、比例、排列組合的一個有機整合,也是這些知識的一個鞏固練習,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這樣的一個基本過程。

  3.教學目標

  針對本節課的內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我制定如下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並掌握腳踏車“蹬一圈走多遠”的計算方法,探索變速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這樣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學習建模思想。

  情感目標: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4.教學重難點

  認識腳踏車的運動原理,理解並掌握腳踏車“蹬一圈能走多遠”的計算方法。

  5.教學準備:

  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本,瞭解本課相關資料,實際測量蹬一圈車子走多遠。

  二、說學情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有關知識、排列組合、比例之後的一個綜合運用。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一個考驗,以前的知識學會多少,能不能靈活運用,是本節課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

  三、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開課我就直接提出:我們每個人都會騎腳踏車,腳踏車的種類也很多,你們知道自行車裡也含有數學問題嗎?老師準備了幾輛腳踏車,誰能從中找出我們學過的知識?(三角形的知識、圓的知識等)其實自行車裡還蘊含著更為豐富的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自行車裡的數學。

  【設計意圖: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入手,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探索奧秘,掌握技能

  師生共同探索研究兩個問題:

  1、腳踏車蹬一圈能走多遠?

  2、變速腳踏車的內在結構與速度有什麼關係?

  首先出示課件,讓學生透過觀察,認識腳踏車的運動原理。然後提出腳踏車蹬一圈能走多遠?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得出結論:直接測量,不好操作而且會有誤差)

  如何知道腳踏車蹬一圈能走多遠?能不能透過計算得出結果?觀察腳踏車轉動模型,蹬一圈走的距離和腳踏車的什麼有關?讓學生認真觀察前齒輪的齒數與後齒輪齒數之間的關係。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得出結論:

  前齒輪的齒數×圈數=後齒輪的齒數×圈數

  那麼前齒輪轉動一圈,後齒輪轉動幾圈呢,進一步得出:腳踏車蹬一圈車輪轉的圈數=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

  最後得到:腳踏車蹬一圈走的距離=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車輪的周長

  學生得出結論以後,透過兩道練習題讓學生比較不同的兩輛腳踏車的速度,是不是前後齒輪的比越大越好呢,很自然的過渡到變速腳踏車的研究上。

  我們現在有一種變速腳踏車。出示變速腳踏車的主要結構圖:有2個前齒輪,6個後齒輪。

  變速腳踏車的內在結構與速度有什麼關係?

  (1)自學(2)交流(3)彙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靜心思考,暢所欲言,在總結中獲得新的學習方法,從而體驗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三)聯絡生活,學以致用。

  出示課件:一位腳踏車運動員在比賽時要經過各種路段,你覺得上坡時應怎樣搭配前後齒輪?

  【設計意圖:鞏固複習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同學們,在研究自行車裡的數學的過程中,你有哪些收穫?

  四、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包括:

  自行車裡的數學

  1.車輪的周長

  2.前後齒輪齒數的比

  蹬一圈走的距離=前後齒輪齒數的比×車輪的周長

  【設計意圖:我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瞭;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