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事兩則》教學設計

《〈莊子〉故事兩則》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莊子〉故事兩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故事兩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歸納相關的文言現象。

  3、領略兩則故事中的旨趣。

  4、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自學能力。

  5、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瞭解,提高閱讀品位。

  教學重點: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歸納相關的文言現象。

  2、領略兩則故事中的旨趣。

  教學難點:

  1、《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雙方的辯論思維。

  2、莊子和惠子之間的關係到底怎麼樣?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風起雲湧;賢哲奔走,百家爭鳴。聚徒講義,著書立說,遂有蔚為大觀的諸子散文。《論語》平實質樸、諄諄善誘;《孟子》筆力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哲思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讓我們一起走近莊子,感受先生的大智與幽默。

  二、自主學習彙報

  (一)、關於莊子;

  (二)、關於《莊子》;

  (三)、字詞;(把你認為重要的字詞推薦給大家)

  (四)、課文內容(朗讀或說出你初讀的妙悟)。

  學生可以自選專題彙報交流。

  教師參考:(一)關於莊子: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過宋國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相傳,莊子自幼聰明好學,與惠施為同學、摯友,曾南遊楚越,探訪古風,率性認真,崇尚自然,非毀禮法,傲視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禮聘其為相,被他拒絕,從此終身不仕,退隱江湖,以編草鞋為生,寓言傳道,著書十餘萬言。

  (二)、關於《莊子》:1)《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2)《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第一, 想象奇幻;第二, 構思巧妙;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 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3)《莊子》散文對後世的影響:《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大風來說,都是屬於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說,後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在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字詞:請學生把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寫到黑板上。

  (四)、課文內容(朗讀或說出你初讀的妙悟)。這一專題此時無須講透,可視學生具體情況調整教學深淺度。

  三、自學《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直譯課文;

  歸納相關文言現象;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師參考:1、課文直譯: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嗎?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鵷鶵,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歸納相關文言現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裝句“惠子相梁”,應為“惠子相於梁”,即“惠子在梁相”。詞語方面:如“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這一環節可以結合直譯予以關注。)

  3、莊子講鵷鶵故事的用意是什麼?鵷鶵的故事裡,鵷鶵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chī)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點並交流。

  學生的每一點發現都必須珍視。示例:

  1、情節出人意料。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

  2 、人物形象鮮明。惠子利慾薰心,莊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鵷鶵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動傳神。鴟衛護“腐鼠”,醜態十足,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五、佈置作業

  1、積累字詞(課後練習二);

  2、直譯第一則故事。

  3、課後練習三:做好出演課本劇的準備。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比較分析;拓展閱讀。

  一、匯入

  回顧上節課學習流程,提出本課時的學習要求。

  二、學習《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裡顯得別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鬆、閒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併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直譯課文;

  歸納相關文言現象;

  把握故事中的辯論的實質。

  教師參考:

  1、課文直譯: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鯈

  (tiáo)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2、歸納相關文言現象:句式方面;詞語方面(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辯論的實質。莊子:魚之樂;惠子:不知魚之樂。

  (二)研讀探究:

  1、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你認為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關於這一點,歷來爭論不休。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佔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後,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裡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麼(能)知道”。

  (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於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3)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並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裡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以上是從邏輯角度對二人的辯論進行分析,其實,就這段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而言,我們不必斤斤計較於邏輯,而可以從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差異上來看待這段對話。惠子是名家,好辯,對於事物更多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對於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的莊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與認同了。

  另外,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也不無啟發。莊子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遊,這是符合莊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斷定魚兒“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3、結合兩則故事,比較莊子與惠子在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慾薰心,薄情寡義,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莊子與惠子游于謙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裡那樣無恥嗎?莊子和惠子的關係究竟怎樣?另一則故事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即“匠石運斤”的故事(出自《莊子·徐無鬼》)。它講的是莊子路過惠子墓前,向學生慨然感嘆自惠子死後,他就沒有可以談話的知己了。莊子的話很深沉,也很動人,在整部《莊子》裡都是少見的。可見,在莊子心目中,惠子是難得的知己。那麼,“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虛構嗎?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確實比較熱衷於功名富貴,但不大可能做出傷害朋友莊子的事來。

  三、拓展閱讀

  (一)閱讀下文,請直譯:

  莊子送葬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註釋:①郢: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國都。“郢人”指楚國都城裡的某人。 堊:石灰 慢:通“墁”,塗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運:揮動。 斤:斧頭④聽:任憑。 ⑤宋元君:宋國國君。 ⑥質:對手。 ⑦夫子:指惠子。

  指名翻譯,教師明確:(莊子給親朋送葬,經過惠施的墳墓,回頭對隨從的人說:“郢人在他的鼻尖上塗象蒼繩翅膀那樣大小的白土子,讓匠石把白點砍掉。匠石運斧如成風,聲聲作響地砍它,砍盡了白土子而沒傷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聽到此事,召匠石說:‘試試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說:‘我以前砍過,但是,我砍的物件已經死很久了。’自從先生死了後,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辯論的物件了!” )

  小結:惠子死後,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二)拓展閱讀,欣賞《莊子》散文特色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sì)渚(zhǔ)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天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小結:《莊子》善於透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語文活動

  從本文的兩則故事中選一則改編成課本劇,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礎上補充情節。注意要對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題意在讓學生領會《莊子》寓言機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點。)

  課外分組準備,用一課時展示。

  五、佈置作業

  完成配套作業。

《〈莊子〉故事兩則》教學設計2

  【知識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莊子與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國相等文言詞義。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體會莊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學生鑑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人物的志趣。第二篇還可以採用對話的形式展開爭辯,表現二人的差異。

  2、比較法:

  比較惠子與莊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拓寬閱讀視野。多介紹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瞭解莊子的生平,思想。課外讀莊子的文章,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莊子的故事匯入

  古時有一個人,才學和品質都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時,很多弟子極傷心,竟嗚咽有聲,情不自禁。大師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死生為伴,通天一氣,你又何必悲傷?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隨您至今,受益匪淺,弟子卻無以為報。想先生貧困一世,死後竟沒什麼陪葬。弟子所悲者,即為此也!大帥坦然微笑,說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為連壁,以星辰為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道:沒有棺槨、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大帥平靜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二者有什麼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

  這個大師就是莊子!2400年前,就有這樣非凡的見識!

  二、介紹莊子和《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身處亂世,博學多才,家境貧寒而又有志節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三、通讀課文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他們的語氣。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

  ⑴ 惠子相梁

  ⑵ 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⑶ 非梧桐不止

  ⑷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⑸ 於是鴟得腐鼠

  ⑹ 魚出遊從容

  ⑺ 是魚之樂也

  學生明確:

  ⑴ 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⑵ 國:國都、京城。

  ⑶ 止:棲息。

  ⑷ 安:疑問代詞,怎麼。

  ⑸ 於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⑹ 從容:安閒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⑺ 是:這。

  3、翻譯句子:

  搜於國中三日三夜: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國及語序倒的翻譯)

  於是鴟得腐鼠: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口赫我邪: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鵷芻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鵷芻,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

  2、莊子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3、兩人辯論的結果且不論誰輸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結合前一篇試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慾薰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五、課外延伸

  1、莊子與惠子的友情:

  莊子與惠子,由於性格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場,進而導致兩種對立的思路──一個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來觀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論,即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

  莊子與惠子由於基本觀點的差異,在討論問題時,便經常互相抬槓,而挨捧子的,好像總是惠子。在《逍遙遊》上,莊子笑惠子拙於用大;《德充符》上也說惠子:你勞費精力自鳴得意于堅白之論。這些批評,莊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學觀點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則在於借惠子來抒發己意。

  他們兩人,在現實生活上固然有距離,在學術觀念上也相對立,但在情誼上,惠子確是莊子生平惟一的契友。這從惠子死後,莊子的一節紀念詞上可以看出: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汙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物件了!(《徐無鬼》)

  惠子死後,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2、美文閱讀,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散文善於透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佈置作業

  1、課外閱讀《莊子》選段。

  2、查詢積累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進一步瞭解莊子的生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