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5篇)
《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思路。
過程與方法:透過反覆誦讀,逐步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作者發出的人生感慨,逐漸形成豁達寬廣的胸襟。
二、教學重難點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匯入話題
同學們都有過旅遊的經歷,可是否有過夜遊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跟著蘇軾夜遊一番,相信在賞景之餘,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設計說明: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快速進入文字。)
(二)初讀文字,整體感知
1.初讀文字,注意語音(正確、流暢),整體感知。思考:用一句什麼樣的話概括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2.聽讀文字,進入情境,在學生與文字對話中初步感受夜遊之美,學生自由交流聽讀體驗。思考:這次夜遊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時,透過學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讀體味情感。對關鍵詞句則出示比較閱讀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讀體會其表達效果,並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螢幕展示:
(1)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素食《記承天寺夜遊》)②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②懷民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透過比較發現,蘇軾與懷民相知相憐相通的友情給這次夜遊帶來了資訊,學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遊的情美。
(設計說明: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文體特點和字詞積累。透過聽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不僅品味了"言"美,而且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礎。同時,以讀促思,既注重學生的初讀體驗,又能穿插解決"言"的理解,使"言"與"文"得到統一。透過比較,可以發現蘇軾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見清朗空明的月色。學生不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體會到了語言的精煉傳神之美。)
(三)補白文字,品悟情感
1.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思考:這次夜遊給蘇軾留下了怎樣特別的感受?螢幕展示: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②僕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贈別王文甫》)
③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滿庭芳·歸去來兮》)④謫居黃州五年,今日離泗州北行……元豐八年正月四日書。(《泗岸喜題》)
⑤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透過文字細讀和對補充資料的比較,我們發現在《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短短的84個字中,對時間的交代就花了10個字。而類似的情形在同時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蘇軾離開或達到人生又一驛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見,這次夜遊在蘇軾看來,同樣具有不尋常的意義。
2.那麼,這次夜遊對於貶居黃州的蘇軾來說,究竟以為著什麼呢?螢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瀲瀲搖空碧。(《宿望湖樓再和》,熙寧五年即1072年,蘇軾37歲,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語人堪啞,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觴,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話?(《月夜與客飲杏花下》,宋神宗元豐元年即1078年,蘇軾43歲,知徐州。)
③佛燈漸暗飢鼠出,山雨欲來修竹鳴。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少年時嘗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不知何人詩也。宿黃州禪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記此事,故作一絕》,元豐三年即1080年,蘇軾45歲,初謫居黃州時作。)
④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透過對補充資料的比較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我們發現:
首先,蘇軾有強烈的"夜遊"情結,這有他的作品為證,既有早年寫下的《夜行觀星》,又有萬年作的《天慶觀乳泉賦》,雖然篇目所佔比例不多,但幾乎都是傳世名篇,如《中秋見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
其次,"夜遊"的背景不同,情感夜遊差異,如《宿望湖樓再和》表現的是一位耽於玩樂的年輕詩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感嘆的是歲月之飄忽,而初謫黃州的蘇軾抒發的又是他對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麼承天寺的這次夜遊是一次單純的消遣,還是一次積鬱情感的逃離呢?從文字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夜遊的動因(月色入戶)、夜遊的心境(欣然起行),還是夜遊的方式(相與步於中庭)、夜遊的賞景(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處處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寧靜欣悅的氛圍,這源於作者寧靜欣悅的心境。此時夜遊已然成為蘇軾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在大約作於同時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
螢幕展示:
①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前赤壁賦》)
②吾兄弟俱老矣,當一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與子明兄書》)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三句抒情文字,說說此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透過補充相關資料進行互文對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文字,與作者對話。在老師的啟發點撥下,學生能夠獲得相對一致的理解,這應該是學習經典文字的基本收穫。)
(四)拓展延讀,擴寫積累
1.課後閱讀《蘇東坡轉》(林語堂著)、《文化苦旅·東坡突圍》(餘秋雨著)
2.擴寫積累:以第一人稱擴寫這篇小品文。
(設計說明:在學生對文字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後,做適當的延讀拓寫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實現語文知識向語文素養的轉化。)
想要設計合理的文言文教學方案,需要準確的把握文字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設定合理的教學活動。當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書寫練習。
《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麼想著在初冬的夜裡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⑴叢中蛙鳴不斷。⑵村中狗吠雞鳴。⑶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麼?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看圖寫景抒情
《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文章的韻味;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讀成誦。
2、聯絡文章的寫作背景,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2、導語:
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二、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透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補充解釋:
欣然:高興地遂:於是蓋:原來是
相與:一起但:只是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脫衣準備安睡,看見月色射進門來,很高興地想出去走走。考慮到周圍沒有什麼人能夠一起領略月夜樂趣。於是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裡溜達。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積滿清澈透明的水,水裡面各種水草交錯縱橫,那是竹子和柏樹影子啊!
哪天晚上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沒能清閒的人像我們倆而已。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月色皎潔,空靈。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作者最後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小結
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
《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絡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複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著“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遊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覆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複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遊的話題匯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資訊?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範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遊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麼事?作者為什麼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麼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為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
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敘事:尋友賞月樂觀曠達
寫景:庭中月色閒人
抒情:月下抒懷傷感悲涼
《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1.由月亮話題匯入
月在古詩裡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著團圓,要麼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亮來抒寫自己的情懷……
2.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差,於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遊樂于山水之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鬱悶心情。
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㈠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1、讀準下列句子的節奏
⑴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⑶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㈡再讀課文
要求:參考註釋理解課文,能整體翻譯課文。
三、學中求問問中求學
㈠學中求問
要求:參考註釋理解課文,掌握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小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詞。
㈡問中求學
要求:解決各組提出的問題
弄清重點詞意
四、讀思結合不殆不罔
三讀文章,探究思想
1、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問題。
2、問題整理歸納
⑴作者為什麼會夜遊?又為什麼到承天寺去?所見夜景如何?引發怎樣的感嘆?(用原文回答)概括層意。
⑵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⑶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⑷細細品味文中描寫“庭院月色”的語句,簡要說明景物特點,體會這一句的妙處。
⑸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閒人”的含義?
⑹本文寫作時,蘇軾已被貶黃州。當時,他備受監視,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後一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師生交流,問題解答。
⑴第一段: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夜遊的原因。
第二段: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惋惜無人賞月。
⑵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②懷民亦未寢。理由:心境相同欣賞趣味相同
③相與步於中庭。理由:關係親密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相同
⑶“欣然”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有點遺憾
“遂”、“尋”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懷民亦未寢”心有靈犀的喜悅
“相與步於中庭”從容閒適
⑷月色空靈皎潔。(空明澄澈等)
“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漫步的悠閒,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⑹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學以致用小試身手
“一切景語皆情語”,仔細閱讀下面這首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六、學而省之評價收穫
1、小結:
文章透過對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極其生動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這篇文章給你的寫作有何啟示?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生活是寫作源泉。要寫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寫真生活,抒真情感。
七、學而習之不亦樂乎
佈置作業:
1、積累吟詠月亮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透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