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範文(精選8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範文(精選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透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麼?(“寓”字裡面有“道理”,“言”字裡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麼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彆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麼?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彆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麼說,怎麼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麼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隻鷸?你就是這隻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麼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麼?(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麼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裡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麼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

  續寫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唇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重點: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在我們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時期,中國被分割成七個國家,知道是哪七個國家嗎?對,這就是戰國其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發生在七國時期的故事.播放課件:鷸蚌相爭的故事.你感覺這個故事有趣嗎?,那我們就一起學習25鷸蚌相爭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環境怎麼樣?

  2.瞭解故事是怎麼發生的.

  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後悔.

  3.瞭解故事的發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麼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瞭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麼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習作能力及動筆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創編一個新故事。

  教學材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匯入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言匯入,激發興趣。

  介紹有關鷸和蚌的知識。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三、細讀課文

  理解內容,瞭解寓意。

  提問:1.鷸和蚌在爭鬥時都說了些什麼?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學習課文3、4句

  培養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像能力和聯絡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2.指名讀鷸蚌相爭時的語言。

  3.引導學生質疑。

  4.引導學生解疑,適時抓住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朗讀、理解、體會一些詞句的含義。

  重點抓:“生氣”、“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詞語。

  方法:

  1.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聯絡上下文進行理解,並適當展開想像。

  2.播放鷸蚌相爭時的激烈場面,創設讀的情境。

  1.找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讀一讀。

  2.針對這兩句話提出不懂的問題。

  透過讀、說、討論解疑,深入理解詞句的意思。

  1.觀看動畫片段,感受相爭時激烈場面。

  2.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部分。

  (二)讀全文

  迴歸整體,揭示寓意。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

  1.播放鷸蚌相爭的動畫片。

  2.提問:鷸和蚌為什麼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

  透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麼?

  1.觀看,體會當時的情景。

  2.自讀全文。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創編故事

  讀寫結合,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動筆習慣。

  1.提問:當漁夫悄悄地向它們走來時,它們怎樣做就不會被漁夫捉去了。

  2.學生習作。

  3.請學生讀創編的故事。

  1.創編故事。

  2.讀故事。

  四、作業

  板書:

  鷸蚌相爭

  鷸啄生氣

  互不相讓

  漁夫得利

  蚌夾豪不示弱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瞭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1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匯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鵲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麼?有什麼問題?還想知道些什麼?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鵲蚌相爭這個故事?(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一,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彙報。

  (3)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於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並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彙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鵲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並評一評同桌讀得怎麼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麼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彙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鵲蚌相爭》講給大家昕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裡都講了什麼?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麼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絡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麼?

  2.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鵲蚌相爭的事情嗎?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瞭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瞭解故事內容,並懂得成語背後的含義。

  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鷸蚌的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透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彙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並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擺脫趙國燕國罷兵懶洋洋勸說夾住

  鷸蚌相爭毫不示弱魚翁佔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麼樣。

  三、學習會寫字。

  1、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2、同桌說詞,看誰說的多。

  3、學生識記生字,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寫這些字才好看呢?

  4、說說你的發現。

  5、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範寫。

  6、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7、書寫評價。

  作業:

  1、讀課文。

  2、寫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聽寫生字。

  2、出示帶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二、聽故事,瞭解課文內容

  1、聽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指名回答。

  2、自由讀課文,看看透過讀你又有什麼收穫。

  3、提出你心中的疑問,全班交流。

  三、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隻蚌,它舒服地()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了。

  (6)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麼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後全班彙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麼?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鬆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麼呢?鷸蚌它們聽後又會說些什麼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3、分組說說故事。

  4、指名說故事。

  5、學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收穫呢?

  6、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講解。

  7、學習課文1、2、7、8自然段。

  8、默讀這一部分,從這裡你知道了什麼?指名反饋。

  四、拓展

  你現在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學生自由回答。

  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呢?

  齊讀課文。

  作業:

  1、讀課文。

  2、把故事講給家裡人聽。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根據寓言解釋“矛盾”。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合理想象。

  重點、難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懂得懂得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矛與盾》,從這則寓言你明白一個什麼道理?生回答。

  師:知道說話要實事求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齊讀課題。

  師:念得真準,尤其是“鷸蚌”你也念準了,課題中“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打算怎麼樣記住它的?

  生: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唸“鷸”。

  生:把橘子的木換成鳥就是鷸

  師:你的方法非常簡單,你倆都很會記生字。

  從課題《鷸蚌相爭》看,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生:“爭”

  師:故事到底是什麼事呢?請同學們開啟書,我們一探究竟。

  過渡;俗話說:“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起跑線就無從規劃自己的行程”,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也要有目標,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請看大螢幕。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做事要權衡學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根據寓言解釋“矛盾”。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合理想象。

  過渡:目標明確了,但要學好文言文首先要讀通它,下面就讓我們來讀課文,看自主讀識

  三、自主讀識

  (1)、自由讀課文,力爭在短時間裡讀通、讀正確課文。

  (2)、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識記課後生字。

  過渡:同學們讀寫非常認真,學習就得這樣。下邊我們就做個小遊戲檢測一下你的學習效果。快樂大轉盤誰來轉

  四、快樂大轉盤——字詞認讀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寫?大家寫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讀?指名讀。

  曝喙箝

  師:讀的聲音洪亮,語音標準。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寫?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寫

  師:大家寫

  蚌曝鷸喙譯

  同桌對改。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讀?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讀。指名讀課文。

  同學們第一步你們掌握的太棒了,你們非常有能力,那就透過自己的力量和小組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嗎?請看合作讀議,探究古文。

  五、合作讀議,探究古文

  1、聯絡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

  2、你知道爭的起因、過程、結果嗎?從哪裡知道的?

  3、小組裡有感情的朗讀。

  4、選出代表準備彙報。

  注意:一定先自己學,時間為6分鐘。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能力強。

  六、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過渡:各位小隊員,代表選好了嗎,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交流成果啊?哪一組代表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師: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讀完後請後邊一組作評價。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

  一組比一組讀的話,哪個小組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前兩項任務我們完成的很好,下面我們就來理清課文。

  3、歸納條理

  從課題《鷸蚌相爭》看我們知道圍繞“爭”來講的。讀完課文後你知道爭的起因、過程、結果嗎?從哪裡知道的。

  以“我知道《鷸蚌相爭》------是------,從課文這句話知道------”的句式說一說那麼它們是怎樣爭的呢?

  生回答

  (1)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原因:為利害相關又各不相讓。從課文這句話知道鷸啄蚌,蚌夾鷸

  (2)生: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過程: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師:你知道鷸和蚌為什麼會這樣說嗎?

  生:鷸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張開雙殼,只能期待下雨,一連兩天不下雨,蚌就會被渴死,鷸是抓住了蚌的弱點了。蚌也知道鷸捱上兩天,它也會餓死,也抓住了鷸的弱點。

  師:你們瞭解了鷸蚌的知識,真是個注重積累的同學。

  有沒有同學來來模仿一下怎麼讀這兩句,找同學讀一讀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同學推薦兩位靈牙利齒的同學來讀一讀這兩句,語氣要堅硬衝撞一些,讀出氣勢洶洶,毫不退讓的感覺。生讀

  男生齊讀。(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愧是頂天立地的泰山。)

  女生讀(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啊!我好想看到了兩者相爭的情景)

  (3)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結果:它們倆都被漁夫捉走了。從課文這句話知道兩者不肯相舍,漁翁得而並禽之。

  小結:鷸想啄出蚌的肉,卻被蚌夾住;蚌如果放開,就會被鷸吃掉,不敢放開。各自的處境也讓他們發生了衝突,結果是二者捆綁在一起,,這給漁翁一個好機會,不費吹灰之力,一下子斬獲一蚌一鷸。

  4、看著大螢幕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七、評價事物,感悟道理

  1、對於漁翁來說大有收穫,對於鷸與蚌來說就叫兩敗俱傷啊。

  (1)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生:都想從中的到利益而互不相讓,結果誰也沒有得上,卻讓漁翁撿了個大便宜。

  (2)、那你們認為鷸和蚌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

  生:鷸和蚌之間彼此爭鬥,不可調和;鷸和蚌各自的願望與各自的處境互相沖突,無法解決。

  2、從兩敗俱傷的這個結果來看,受到教訓鷸與蚌。

  鷸和蚌在不肯相舍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

  請同學們把你的話寫在練習本上。

  生:鷸放開蚌的肉,蚌放開鷸的嘴。

  生: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讓一步海闊天空,一味的互相鉗制往往故此失比,讓他人鑽了空子。

  生: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

  師:這叫做把書讀活了!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大家完全讀懂了。

  3、學了這則寓言故事你知道了什麼道理?(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從它們所受到的這個教訓,我們可以總結出: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讓我們做一個心胸開闊的好少年。

  4、讓我們敞開心扉再次走進課文。全體朗讀‘

  上一節我們知道矛盾指的是言語和行為自相牴觸的現象。這則語言的矛盾指的是什麼呢?

  這節課的矛盾指的是為了保護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過渡:故事我們學完了,哪一組能把故事複述下來,給你1分鐘時間小組準備。

  小組敘述故事。

  小組表演

  師;兩個小組表演的太精彩了,不僅把故事完整的再現,鷸和蚌也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從中得到啟發。

  八、請同學們看一段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戰國的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自己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蘇代講完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後,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你知道蘇代用什麼辦法讓趙惠文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九、課堂檢測

  千百年後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六(2)班的孩子也得到一個深刻的教訓: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別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讓我們把這個教訓繼續流傳,警示所有的人。我們一起來背課文。我們一起填一填

  十、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們都會====權衡得失、互相謙讓。我們今天學的“鷸蚌相爭”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寓言故事還很多同學們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給予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啟發。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鷸

  互不相讓

  蚌

  權衡得失,相互謙讓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舒適”“心曠神怡”“踱步”“鉗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4、領悟作者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

  課件或掛圖、小黑板。

  教學時數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

  (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麼?

  (“寓”字裡面有“道理”,“言”字裡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麼是寓言了吧?指名說或齊答。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

  (先學故事,再學道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相爭”寫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讀得正確嗎?

  3?讀詞記形:

  鷸:“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嗎?(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鳥,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左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細觀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作業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彆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會比老師寫得更好!

  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麼?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啄: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鉗:什麼意思?做一做這個動作。能用這四個詞語,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彆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鉗鷸。)

  (板書:啄鉗)過渡:這件事發生在什麼地方,鷸和蚌會怎麼說,怎麼做?結果怎樣呢?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表達的?

  (二)讀故事。

  1、過渡:故事的發生都有時間、地點。

  (1)請大家默讀課文第1、2段。

  (2)指名彙報。

  (3)指導朗讀:這麼美的地方,我們應該怎樣朗讀?(引導學生帶著一種欣賞陶醉的情感,用優美舒緩的語氣來朗讀,邊讀邊想象這幅迷人的畫面,想象水鳥和河蚌們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

  2、瞭解故事是怎樣發生的。俗話說有果必有因,那麼它們相爭的原因是什麼呢?

  (1)默讀課文第3~5段,然後與周圍同學交流在朗讀中的發現。

  (2)全班交流,瞭解:和暖的陽光、柔柔的微風,是河蚌張開蚌殼,在舒適愜意中進入夢鄉的原因。正因為河蚌張開了蚌殼,又睡著了,所以才沒發現身邊的危險,使得鷸鳥有機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用一種享受的語氣,讀出河蚌的舒適愜意、心曠神怡,讀出鷸鳥看到鮮嫩的河蚌肉時迫不及待的心情。

  3、瞭解鷸蚌相爭的過程:講讀第6~12段。

  (1)過渡:由此發生了鷸蚌相爭的故事。此時,它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是怎樣的呢?哪幾段進行了描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後評議,是否讀出了河蚌的生氣和鷸鳥的後悔。

  (2)它們相爭的時間有多久呢?用“——”勾畫句子(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時間慢慢地溜走了,太陽的唇已經吻住了山峰。”學生讀句子,結合課文插圖,想象鷸蚌相持的畫面,感受相持時間之久。

  (3)此時,在你們頭腦中產生了什麼問題嗎?指名說:鷸蚌為什麼要一直相持下去?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小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讀9~12段,男女生對讀,師生分角色讀,或兩人一組,邊讀邊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再指派代表上臺表演。課件(小黑板):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隻死鷸鳥留在沙灘上。”讓學生反覆對讀,感受它們的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引導學生從鷸蚌的心理和語言描寫中瞭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們都只想傷害對方,打敗對方。

  (5)猜一猜: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

  4、是這樣嗎?齊讀第13、14段,學生談收穫。教師相機板書:漁夫得利5?快速默讀課文,梳理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表達的,怎麼判斷的?

  (三)明道理。

  1、發散思維,同桌說一說。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漁夫提走了鷸和蚌,心想:。這時的鷸和蚌垂頭喪氣,鷸心想:,蚌心想:。

  2、這則寓言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合作討論、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結:課文在優美的景物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準確的行為描寫、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告訴了我們一個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燕策二》,這是原文,讀一讀吧!(課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四、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會懂得更多。

  五、作業

  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透過看圖片、對比記憶等方法自主學會5個生字。

  2、理解重點詞義,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把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5、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

  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故事所滲透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

  教學過程:

  一、歷史故事匯入

  戰國時候,中原大地並立著秦、楚、韓、魏、趙、燕、齊。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裡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願以償。於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裡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後,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呢?

  二、初讀課文,練習概括

  1、指名試讀課題

  (1)板書“鷸”字,學生書空並數出筆畫。(出示“鷸”圖片)認識鷸。你有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嗎?

  (2)請學生告訴老師“蚌”字的寫法,板書。(出示“蚌”圖片),認識蚌。

  (3)齊讀課題。

  2、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學習概括: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導有感情朗讀。

  重點指導:

  (1)鷸生氣了,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這蚌就要活活!”: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2)蚌毫不示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的餓死!”:引導學生體會“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說一句話。

  (4)比較:“豪”與“毫”的區別,同音字組詞練習。

  2、兩人一組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指派代表表演。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

  有感情朗讀。

  3、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

  4、回顧歷史故事。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5、體會寓言的魅力。

  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書:寓言

  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生舉例)

  再讀課文體會,注意語氣,重點詞句的指導。

  四、創編故事

  師:“鷸蚌相爭,漁夫得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出示圖: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

  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五、選擇一項適合你的作業: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鷸蚌

  ↘↙

  相爭

  (互不相讓)

  ↓↓

  漁夫得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