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耍賴皮》教學設計

《我不耍賴皮》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不耍賴皮》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

  透過課前、課中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懂得社會生活中處處有規則,規則給自己、他人帶來了方便,使人感到愉快,使生活更有秩序,對整個社會的文明和進步都有影響。

  2.行為與習慣

  透過遊戲、辨析和規則的設計,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規則,不耍賴皮,初步樹立公民意識與民主觀念。

  3.過程與方法

  透過看、說、討論、遊戲等體驗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感受規則的重要。

  一、課前準備

  1、製作教學課件

  二、教學過程

  (一)、開展辯論,體會規則的雙重作用。

  1、教師:生活中處處有規則,要遵守規則,這多麻煩啊,要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多自由啊!

  2、播放課件:馬路上,遇到紅燈,好幾個叔叔阿姨正在走,你走不走呢?

  3、教師:你會怎麼做?(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分組、調整座位)

  4、學生圍繞上面兩個觀點展開一個小小的辯論會。(雙方透過激烈辯論,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舉例子,最終認為不走的觀點正確。)

  5、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辯論得非常出色,雙方都勇敢地陳述了自己的觀點。透過剛才的辯論我們明白了各種各樣的規則都是在維護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如果有人違反了,就是侵犯了其他人的利益,會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不方便,甚至威脅到別人的生命。咱們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也是這樣的。所以有了規則,我們就要遵守,只有每一個人都嚴格遵守規則,我們的生活才會更方便、更美好。

  設計思路和點評:(採用辯論的形式,學生相互討論,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使學生在辯論中體會了規則的雙重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二)、觀看圖片,拓展對規則的體驗。

  其實,規則不僅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好處,對整個社會的文明和進步都有很大的影響,你知道嗎?

  (1)圖片1,人們砍伐樹木,造成了沙塵暴。你有什麼感受,想說說嗎?

  小結: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經濟的發展也需要規則。

  (2)圖片2,如今的京杭大運河為什麼這麼美?

  小結:是呀,近年來國家治理運河,制定了很多規則,大家也自覺遵守,所以我們的京杭大運河越來越美了。

  設計思路和點評:透過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到遵守規則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拓展對規則的體驗。

  (三)、制訂“憲法”,用規則解決問題

  1、知識小貼示:我們任何一個人在任何地方都要遵守規則,這些規則的確定,要有一定的依據,這依據就是“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規的依據。

  2、過渡: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在班級中,也應該有一定的規則,這樣才能把班級搞好。我們一起來為班級制定一個“憲法”吧!

  3、制定班級法規:

  (1)每人寫一條自己認為在班級生活中最重要的規則。

  (2)小組交流,每個小組選出本組最重要的兩條貢獻給全班。

  (3)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規則。

  (4) 彙總各組交流的規則,選出最重要的規則,形成班級的“憲法”。

  (5)這是我們自己制定的規則,每個人都要簽字確認,保證遵守。

  4、讓我們象中國女排隊員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時那樣,手搭在一起宣誓:遵守公約,不耍賴皮。

  設計思路和點評:(讓學生自己為班級制定“憲法”,有利於讓他們學會自己發現問題,並且並且解決問題。)

  (四)、課外延伸,落實行動。

  發動學生蒐集有關自覺遵守規則的故事,利用班隊活動時間開展一個主題為“不耍賴皮真好”的故事會,鞏固這節課獲得的認知與情感。

  設計思路和點評:讓學生蒐集關於遵守規則的故事,將課堂的內容延伸到課外,又鞏固本節課的知識。

  (五)、活動總結。

  在今天的課上,同學們透過自己的調查發現了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規則,而且知道了遵守規則對於我們來說是必須的。在我們的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學校和班級的規則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遵守規則,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們同學又為自己的學校和班級制定了一些規則,相信以後同學們會更自覺地遵守學校的規則。

  為了你,為了他,為了我們大家,為了社會的文明進步、持續發展,我們堅決不耍賴皮!

  本課教學設計總體評價與反思:

  “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對於從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來說,思想品德都將是難以忽略的。但是,以往以道德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為特徵的品德教育片面強調品德的內容結構,忽視了品德的形式結構。對道德知識傳授的強調、對道德知識的記誦與理解,讓我們的學生學習到的只是“關於道德的知識”,並沒有直接轉化為道德行為。

  對於《我不耍賴皮》一課的設計,我根據《課標》要求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我努力使教學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在這樣的實踐體驗中,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把教學的需求轉化為學生的需求。

  為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透過以下幾方面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使之貫穿於整個活動過程:

  一、 一切源於生活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學生在以往生活中已產生了不少情感體驗,從這些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因而,我根據教學內容的情感目標,對學生情況進行了調查,使教學更加有的放矢。

  二、以情景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只是為學生的情感體驗打下一定的基礎,而課中是一堂課的主體階段。教師應該以教材所體現的情感因素為載體,透過一定的手段將學生的情感從“接受層”引向“體驗層”,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充分發揮情感的能動作用,從而達到“情通而理達”的目的。對於小學生來說,生動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產生情感體驗的土壤。因此,教師應注重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來使學生“動情”。我在本課設計了一個兩難情境:馬路上,遇到紅燈,好幾個叔叔阿姨正在走,你走不走呢?在看了這樣的情景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達到以境引情、入境動情的目的。

  三、活動貫穿整節課

  品德與社會是綜合性課程,注重活動性,倡導在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活動。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應該讓兒童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收穫。我設計了一個拉球小遊戲,並不僅僅是為了放鬆,更是為了激發孩子自己制定規則的信心,讓他們明白了規則靠大家共同制定,也要靠大家共同遵守,還讓他們從活動中體會到了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遵守規則,只有這樣,才能品嚐到遵守規則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課末,我還設計了一個活動,請學生聯絡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自己制定《班級學習公約》。並且宣誓:遵守規則,不耍賴皮。

  總之,思品課教學,只有走進學生的生活,將學生的情感體驗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創設豐富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開放的活動中充分感悟、發展。才能進一步提高思品課的實效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