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觀滄海》的教學設計範文

關於《觀滄海》的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觀滄海》的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透過朗讀體會詩人闊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學習古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3、背誦、默寫詩歌並賞析名句。

  教學重點: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豐富、奇特的想象;背誦、默寫詩歌並賞析名句。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誦曹操的《龜雖壽》引入《觀滄海》。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曹操,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市)人。善詩歌,其詩大都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潔。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解題。

  《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四、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播放音訊朗讀,學生跟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感知詩意。(出示補充註釋)

  臨,來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海,渤海。竦,同“聳”,高。觀,看,統領全篇。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行,執行。若,如同。星漢,銀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畫面,感受形象。

  4、理解詩歌大意。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向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

  五、品讀詩歌,感受意境。

  1、這首詩敘述了一件什麼事?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

  景:(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六、賞析詩歌及名句: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3、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賞析一:這四句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賞析二:日月的執行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漢是指銀河,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發源於大海。日月星辰的執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親,表現大海的一種寬闊、博大的胸懷。讓學生思考、討論:1、這是實景,還是虛景,即詩人想象?2、如果是虛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象?(明確:前面幾句描繪了大海的壯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熱愛。目睹這壯麗的山河,激發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因而藉助想象,表達願望。詩人以大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實際上是詩人寬廣胸懷、豪邁氣魄的寫照。)

  七、寫作特點分析:

  這首詩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可謂詩中有畫,畫中含情,這種寫法,詩人們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詩歌情景是分開的。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透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

  八、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

  借景抒情: 實景:海水 樹木 草秋風洪波

  虛景:日月星漢 寬闊、博大

  情:開闊胸襟 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理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