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五年級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與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2、在操作、交流中,引導學生掌握在不同環境中比較體積大小的多種方法,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是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基礎觀念的重要載體。對以後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有著重要鋪墊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絡和區別。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觀察、實驗。
教學準備:
量杯、紅薯、土豆、一個水壺、一個保溫杯、一個塑膠水杯、一個大的長方體盒子、一塊香皂、蘋果、橡皮泥、用小正方體拼插的形體等。
教學設計: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課件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片斷)在學生觀看後引導學生思考:
師:烏鴉想到什麼辦法喝到水?
師:為什麼投入石子水面就會升高?
生:水佔的空間,石子也佔空間,石子佔的那部分的空間把水擠壓上去了。
(板書:佔空間)
【設計意圖】這個動畫片與本節課所學有共通之處,用它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佔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現象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操作活動、感悟概念
活動一:體積的認識
師:(教師出示一個粉筆盒)找一找比粉筆盒佔空間大的物體?
生:課桌佔的空間比粉筆盒佔的空間大。……
師:再找一個比粉筆盒佔空間小的物體?
生:橡皮佔的空間比粉筆盒佔的空間小。……
師:看來,物體不僅佔空間,還有大小之分。(板書:大小)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粉筆盒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粉筆盒的……
生:體積。
師:(教師出示實物)水杯的體積呢?鉛筆盒的體積呢?蘋果的體積呢?
生:水杯所佔空間的大小就是水杯的體積。……
師:我們說了這麼多物體的體積,你概括一下究竟什麼是物體的體積呢?
生: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聊天式”的教學活動,體現了一種“雙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看、找、想、說等活動中,體驗“物體佔空間的相對大小”,感悟出“體積”的內涵,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在不經意間對“體積”的概念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教師輕鬆,學生活潑,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氣氛悄然形成。
活動二:比較體積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較體積差距大的物體。
師:(教師端出裝有保溫杯、塑膠水杯、一個長方形較大的空盒、香皂、蘋果的一個托盤)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體積。
生1:蘋果比保溫杯的體積大。
生2:在這些物體中,長方形盒子的體積是最大的,香皂的體積最小。
師:這麼快就計較出來了,你們用了什麼方法?
生:看出來的唄!
師:體積差距較大的物體,我們可以一眼看出來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板書:看)
2、比較體積相近的物體。
師:(教師拿出一個土豆和紅薯)說一說誰的體積大?學生說法不一。
師:看不出來,想想辦法,你有什麼好辦法?
生1:稱一稱哪個重,那個的體積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長方形的空盒子比蘋果輕,但長方形空盒子的體積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學生1掂一掂,感到蘋果比長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顯看出是盒子的體積大。)我錯了。看來,物體的體積是指所佔空間的大小,和物體的輕重無關。
生3:在杯子裡放滿水,然後放入土豆和紅薯,看看哪個量杯溢位的水多,哪個物體的體積就大。
師:是受了烏鴉喝水的啟發吧。
生4:給2個容器倒同樣多的水,把土豆、紅薯放進水裡,比哪個水上升的多。
師:你們想用誰的方法?你們想親自動手試一試嗎?做實驗,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生1:兩個容器倒的水一樣多。
生2:放物體要輕輕地放,防止水濺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讀數時,要平視。……
小組合作:每4人為一組,工具:兩個量杯、一桶粉紅色的水、一個土豆、一個紅薯等。小組分工合作,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實驗是科學的、合理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師:你們的結論是什麼?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師:為什麼看誰的水上升的多,誰的容積大?
生:水上上升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
師:對於2個不規則的物體,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較誰的體積大?
生:測量。
師:可以運用轉化的思想透過測量比較它們的體積。看來測量也是一個好辦法呀。(板書:測量)
【設計意圖】在用排水法測量土豆和紅薯的實驗中,實驗的步驟、實驗的注意事項,都由學生決定的。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感受體積差距較小的不規則物體,運用轉化的思想透過測量比較體積的大小,為後續為今後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埋下伏筆。
3、比較規則的幾何形體。
(1)師:同桌比較手中由不同個數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形體體積的大小。(包括長方體、正方體以及不規則的形體)
師:你們是怎麼比較的?
生1:我們的兩個形體的體積差別較大,直接看就比出來了。
生2:我們採用數小方塊的個數,哪個個數多哪個體積就大。
生3:(舉起兩個長方體)我們也是數的,但不是一個一個數的,而是先看看有幾行,每行有幾個,共有幾層,相乘得出來的。
師:數的好,數的有策略。(板書:數)
【設計意圖】認識到規則的幾何形體,可以利用“數”小方塊的方法比較體積大小。學生不同策略體現,滲透體積的計算方法。
(2)在實物投影下展示學生手中由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不同形狀的幾何形體,感受到體積相同的物體,形狀有可能不同。
(3)師:大家猜測一下,老師手中由6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幾何形體和剛才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幾何形體哪個體積大?引導學生思考僅僅透過數量比較體積的大小是片面的,還要注重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是否一致,從而體會體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透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試驗演示得出不同物體集體大小比較的不同策略。希望學生對物體體積的感受逐漸豐滿、立體。
活動三:容積的認識
1、明確容器的概念。
師:(教師指一指桌上的托盤)請大家看看,這裡有容器嗎?
生:水杯、保溫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師:你身邊還有容器嗎?
生:教室是一個容器。……
師:這些都是可以容納物體的物體,它們都是容器。
2、明確容積的概念。
師:(教師出示一個塑膠水杯和一個保溫杯。)大家猜猜哪個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溫杯的體積大,所以保溫杯盛的水多。
生2:看裡面,容器內部空間大,容納的水才會多,所以塑膠水杯盛的水多。
師:兩個觀點,到底誰正確呀?誰有好辦法?
生:給一個杯子倒滿水,倒到另一個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位來。
學生演示:給塑膠杯倒滿了水,把水倒到保溫杯裡,水溢位來。
生1:老師!塑膠杯的容積比保溫杯的容積大。
生2:兩個杯子的容積不一樣,塑膠杯的容積大,保溫杯的容積小。
生3:物體的體積大,並不能說明它的容積就大。
師:什麼是保溫杯的容積?塑膠杯呢?
生:保溫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就是保溫杯的容積。塑膠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的體積就是塑膠杯的容積。
師:什麼是茶葉罐的容積呢?氧氣罐的容積呢?
師:什麼是容器的容積?
生: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容器的容積。(教師板書)
師: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只能是水嗎?如果不是,舉例說一說。
生:可以是液體、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
師:“所能容納”是什麼意思?
生:“所能容納”就是“最多能容納”,再多一點就冒出來了。
【設計意圖】用直觀演示法和談話法,讓學生認識固態、液態、氣態的物體都是有體積的,知道什麼是容積並重點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豐富學生對於體積實際意義的認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3、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容積和體積有何不同?舉例說明。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想法,教師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讓學生明白體積和容積的區別和聯絡,一個指外部空間的大小,一個指內部空間的大小;有的物體有容積,有的物體沒有容積只有體積;體積大的物體容積不一定大。
師:這節課我們一直在研究什麼呢?
生:體積與容積。(教師板書課題)
三、練習鞏固、應用拓展
1、玩一玩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橡皮泥,任意捏成一個形狀,然後再捏成球體。前後捏成的兩個物體哪一個體積大?為什麼?
【設計意圖】這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物體雖然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以加深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2、“練一練”第2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用相同數量的硬幣分別壘成下面的形狀,哪一個體積大?為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在觀察中進一步體驗物體體積的大小。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搭一搭,增強實際體驗。
3、“練一練”第5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學生先觀察,然後計算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透過這個活動,既然學生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又為後面學習計算長方體體積做了鋪墊。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穫?
五年級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2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佔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佔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透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然後再透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佔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隻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麼辦法喝到瓶底裡的水?
師:為什麼石頭丟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佔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裡,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麼?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遊泳池一樣大了,最後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麼佔了空間?
師:水要佔空間,人要佔空間,米要佔空間,木塊要佔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佔空間,這說明了什麼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板書:佔空間)
(二)認識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
師:物體不僅要佔空間,而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彙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後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裡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後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彙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櫃子,像這兩種物體開啟裡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容器。(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麼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麼?如果我往裡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並讓學生說說透過演示活動,你怎麼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並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麼?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麼?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定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匯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後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並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麼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節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佔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於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並不是在水中才會佔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佔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裡所有的物體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定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麼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匯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並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造慾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後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透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五年級體積與容積教學設計3
一、說教材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體積與容積》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
二、說教法: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讓學生手、眼、腦、口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建立有關體積和容積的正確表象,從而切實掌握所學的知識,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三、說學法:
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小組交流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五、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聯絡和區別。
難點:建立體積和容積的表象。
突破方法:透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使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變得直觀,容易理解。透過直觀的比較使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與聯絡。
六、說教具
兩個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狀不同的石塊、小正方體、水。有關課件、茶葉罐,可樂瓶等容器。
七、說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
出示課件烏鴉喝水動畫影片。
師:看完了動畫片,誰能說說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呢?水面為什麼會上漲呢?是不是原來的水增加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出: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體所佔空間有大小。
師:我們周圍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只不過有的佔的空間大,有的佔的空間小。例如,課桌佔的空間大,墨水瓶佔得空間小;我佔的空間大,粉筆頭佔的空間小;教室佔的空間大,黑板擦佔的空間小。你能這樣的對比著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同桌互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為下面的探索活動做好鋪墊。)
2、提出問題,討論解決方法。
出示兩塊形狀不同的石塊,(一塊扁狀,一塊球形的)誰佔的空間大呢?,(1)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2)指名說說看法。
師:看來,只憑觀察我們無法判斷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辦法,看看究竟誰佔的空間大呢?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不僅增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能力。)
3、觀察實驗,感知體積的意義。
演示:將兩塊石頭放入兩個裝有同樣多水的杯子裡。
師: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生口答後,師追問:
師:水面為什麼會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樣嗎?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引導生理解:兩塊石塊在量杯中都會佔一定的空間。所佔的空間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佔空間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從而揭示課題: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同時出示課件)
現在你能用“體積”這個詞來分別說說課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嗎?如:課桌墨水瓶比,課桌的體積大,墨水瓶的體積小。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不同。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等探究過程,感知了體積的實際含義。)
4、認識容積。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麼多的物品,都可以用來裝東西。如:可樂瓶,茶葉罐,水杯,膠水瓶,
像量杯、紙箱、可樂瓶,茶葉罐這樣能裝其它東西的物體叫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多,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少?(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裝滿水的水杯,問:哪個水杯裝的水多?
引導學生認識:兩個杯子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這個容器的容積。
師:杯子裡裝滿水,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茶葉罐裝滿茶葉,茶葉的體積就是這罐子的容積。
5、區別體積和容積。
出示:用來裝小正方體的塑膠盒和正方體教具。
師:誰能指出這兩個物體的體積和容積呢?
交流中使學生明白:這兩物體體積相同,但正方體教具沒有容積。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具有容積。引導學生髮現: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出示課件: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設計意圖:透過比較讓學生感知“容積”和“體積”的聯絡和區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三)解決問題,鞏固應用
1、試一試(P42)
出示兩個相同小正方體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用4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擺出形狀不同的物體,讓學生判斷它們體積的大小。
師:透過觀察,你們發現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體積的大小與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有關,與物體的形狀無關。(同時出示課件)
2、課件出示:(第42頁“練一練”的第4題)
(1)搭出兩個物體,使它們的體積相同。
(2)搭出兩個物體,使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的2倍。
(學生先獨立按要求操作,然後同桌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學生搭出的圖形可能會不一樣,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體積相等,形狀可能不一樣,這樣可以為下一題的練習打下基礎。)
3、說一說。(第42頁“練一練”的第1、2題)
(課件出示插圖,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說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頁“練一練”的第3題)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層次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是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四)評價體驗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對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