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通用5篇)

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設計思路

  九年級化學的教學過程,是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設計中也應以學生所求、所需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啟發、辨析、點撥為主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能力素質為目標。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級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3個課題:燃燒和滅火;燃料和熱量;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其中1、3課題是重點,也是難點,並且配有大量的實驗來解決重點和難點。本單元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介紹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利用燃燒反應的例項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燒,所以,在介紹燃燒等知識之後,又介紹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並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聯絡實踐的科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並配合影象,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透過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的編入與社會發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瞭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瞭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採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瞭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3、瞭解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過程和方法:

  1、透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從化石燃料的元素組成

  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什麼是化學,認識到透過化學知識的學習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係非常密切。

  2、透過收集材料、查閱資料、討論交流、實踐活動等具體探究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激發學生親近、熱愛並渴望瞭解化學的情感,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慾望,讓學生感觸化學的魅力、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瞭解什麼是化學,激發學生對化學的熱愛之情、探究之慾。

  【教學難點】

  瞭解什麼是化學。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多媒體課件(內容包括“絢麗多彩的化學世界”影片錄影、拓展教學內容的相關素材及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級連結)2、實驗相關器材及用品:試管、燒杯、玻棒、白紙(用NaOH溶液書寫“變化中學、探究中學”後晾乾)、NaOH溶液、酚酞試液、澄清的石灰水、稀鹽酸等。

  學生準備:收集一些常見或不常見的材料、用品、食品、藥品等實物和相關的說明書、商標等,以及相關的現代高科技資訊資料。

  【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收集資料、指導閱讀、實驗展示、討論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學步驟:

  3、活動與作業:

  請你參考下列主題(任選一個或多個)或自擬,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查詢相關材料或自主上網搜尋(可參考課件)、,完成一篇小論文或自辦、合辦一期小報(報題目自擬,突出個性、特色)進行交流:

  ①有關化學學科形成的歷史

  ②化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舉例

  ③探索學好化學知識的方法

  ④你最感興趣的化學前沿知識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化學知識

  ⑥其它(自擬)

  【點評】

  本課題是九年級學生系統地學習化學的第一課。譚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展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魅力,“影片匯入”抓住了學生眼球,物質世界絢麗多彩的第一印象,濃縮了歷史的變遷、拓展了求知的視野。

  教學中注意發揮教科書“圖文並茂、以圖代文”的特色,培養學生“解讀圖文”的自學能力,透過互動實踐的探究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教學中展示學生課前調查的資訊,能較好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堅持下去,其深層次的教學意義還在於讓學生透過互動實踐活動、資源共享展示等環節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更可貴的是運用唯物辯證法、實踐第一性的觀點向學生推介出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變化中學、探究中學。

  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初步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合反應的概念,初步學會判斷化合反應的方法;瞭解氧化反應的概念及其反應的判斷和氧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透過對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及透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透過判斷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歸納,逐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氧氣的製法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掌握實驗室製取氧氣的方法和反應原理;

  瞭解工業上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的基本原理;

  瞭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應的定義及其與化合反應的區別。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及實驗、分析、總結、理解運用的學習方法。

  教學建議

  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本節教材分為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用途三部分。

  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於該物質的性質。

  氧氣物理性質教學建議

  關於物理性質的教學,教給學生一個認識物理性質的順序,以便在以後學習其它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即觀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對照的作用。使記憶更牢。

  物質的物理性質,其觀察和描述的順序與人的感覺器官所接受的資訊量有關,最突出的是顏色,其次是形狀,再是嗅覺、味覺,這樣自然的形成一個描述物理性質的習慣順序。

  關於溶解性,由於學生尚不瞭解溶解過程的實質,對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學反應的物質的溶解,只能先認為是物質的物理性質。有關氧氣微溶於水的事實,可列舉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幫助理解。如許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或者讓學生想想辦法,做個家庭實驗,如:用封閉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養魚的效果對比。

  氧氣等氣體的沸點和熔點都很低,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難想象到的低溫,教師應爭取使學生看到液態空氣、液氧、液氮做為改進教學的設想。或者至少也應爭取看到錄影片(液氧、液氮一般製氧廠都有生產,液氮在一般大醫院用於冷凍療法。)

  在氣體密度教學上,注意①怎樣測定氣體密度?它與固體和液體有什麼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氣體為什麼是混合均勻而不分層?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法、實驗演示法

  學生: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初識氧氣

  二、瞭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1、透過提問讓學生回憶物質有哪些性質

  2、透過學生自己的觀察,瞭解氧氣的色、態、味

  三、氧氣的化學性質

  1、學生自主探究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和空氣中燃燒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體驗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

  2、演示硫在空氣和氧氣中的燃燒,觀察實驗現象,學會寫文字表達式,並學會分析硫在氧氣和空氣中燃燒現象差異的原因

  3、演示鐵在氧氣和空氣中的燃燒,觀察實驗現象並寫出文字表達式

  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 篇4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實驗室用金屬和酸反應制取氫氣的化學反應原理,初步瞭解實驗室製備實驗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瞭解置換反應的概念,對給定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反應,能初步判斷反應型別;

  根據氣體的性質,學會判斷氣體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透過觀察瞭解啟普發生器的工作原理,並根據其原理,用易得廉價的簡單實驗儀器,自行設計製備氫氣的簡易裝置。

  情感目標

  透過對氫氣純度的檢驗,使學生了解點燃可燃性氣體之前,需要進行驗純的必要性,加強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建議

  本節課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課,難度雖不大,但知識面廣,這些知識是後續教學的基礎。

  1.準確恰當地抓住教學目標,本節課要抓住置換反應的概念和氫氣的實驗室製取裝置等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教材處理詳略得當,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教材內容的要求,重視能力培養和養成教育。

  2.教學內容應有序、合理

  教學過程從水的電解產物和氧氣的有關知識開始,可以用計算機等媒體放映氫氣的用途資料片,匯出新課。再透過實驗,師生共同討論,建立置換反應的概念,同時簡介原子團的知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實物展示,巧設問題,由簡到繁,從易到難,根據儀器藥品,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出一套制氫氣的合適裝置,透過設計實驗,一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二可增強他們學習興趣,三可鞏固已學知識。

  3.優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樣化

  本節教學方法是實驗探究法,以實驗為前提,透過實驗觀察,實物展示和錄影、計算機、投影等電化教學手段,集實驗、討論、講述、講解、歸納、練習為一體,這種方法既充分體現了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又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二者統一的教學原則。

  4.重視能力培養,注意養成教育

  本節教學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透過實驗或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操作、思維與自學等多種技能和多種能力。同時,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以已有知識或化學事實、探究性問題開始,透過實驗觀察、引導思考、討論、自學等多種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這樣有利於逐步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學中還可結合氫氣的發現史和制氫發生裝置的分析討論,以及知識的遷移過程,同時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這些都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初三的化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理性認識統一起來。

  2、瞭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常見27種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週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資訊。

  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簡介三個部分。前面課程學生已經知曉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需要結合原子結構知識,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進行比較確定的概念定義,將物質的宏觀元素組成與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有機統一起來。

  1、元素概念是化學概念的教學難點,這裡可以淡化概念的具體教學,可以透過生活物品中元素組成的大量例項,促進學生認識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只需瞭解決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內質子數或核電荷數。

  2、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基本根據,因而是教學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以課本列舉27種元素為重點,包括每種元素的符號、名稱,做到會寫、會讀、會用。

  3、簡介元素週期表,讓學生初步認識這個化學工具,依據學生有限的知識基礎,可以安排學生組織探究活動,從原子序數查詢一些元素的名稱、符號、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定元素分類等資訊,為今後的化學學習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學習工具習慣。

  教學準備:

  系列生活物品,教學課件,學生導學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展示課題:

  【生活啟示】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實物、圖片、食品包裝標識等,讓學生閱讀分析這些物品所給出的資訊。

  【展示實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飲料和日用品等)。

  【教師導語】生活中我們使用過“加碘食鹽”“含氟牙膏”“AD鈣奶”,這裡的“氟”“碘”“鈣”分別指的是什麼?應該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種呢?

  【學生回答】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課題】第2課題:元素

  (評析):化學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學,學習化學要注重化學聯絡生活,積極與我們的生活、學習緊密聯絡,將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運用化學的觀點認識。

  二、廣泛聯絡生活實際,加強理解元素的概念:

  【問題探究】那麼什麼叫做元素?

  【學生演板】要求書寫幾種常見物質的化學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種物質分子裡都含有氧原子,雖然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從上次所學的“原子結構知識”中知道: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即核內都含有8個質子,於是將這些氧原子統稱為氧元素。

  【學生1】我們把核電荷數為1的所有的氫原子統稱為氫元素。

  【學生2】把核電荷數為6的所有的碳原子統稱為碳元素。

  【定義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例題講解】氧元素和氫元素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 B )

  A、中子數 B、質子數 C、相對分子質量 D、核外電子數

  【師生分析】在原子結構中,決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內質子數(即核電荷數),因此選擇(B)。

  【引導討論】下述化學反應:2H2O==2H2↑+O2↑,S+O2===SO2中反應物跟生成物相比較,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1】分子種類和性質發生了變化。

  【學生回答2】元素種類沒有發生變化。

  【生活應用】

  1、生物細胞無論來源於動物還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種類及其質量分數都相近。

  2、從生物學或科普書刊中查詢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並列表說明。

  【閱讀圖表】瞭解地殼裡各種元素的含量分佈即質量分數。

  【發現規律】地殼中元素含量(質量分數)從多到少次序:氧矽鋁鐵

  【師生討論】為了加強記憶,可以採取諧音記憶技巧:養閨女貼(心)。

  【知識拓展】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屬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

  【引導歸納】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發現和合成的物質已超過2千萬種,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多種。

  (評析):現階段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間的關聯,認識到分析物質宏觀組成時用“元素”,在研究物質微觀結構時則用“原子”,運用形式多樣的訓練方式,加強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突破兩個概念容易混淆的認識誤區。

  三、熟記常見元素符號,領悟元素符號的國際通用性:

  【趣味話題】外國友人不會認識實驗桌上的三瓶金屬材料,他問都是些什麼物質?他說我不認識。

  【教師提問】科學上使用什麼來表示元素呢?

  【學生討論】為了書寫和學術交流的方便,需要採用國際統一的符號表示各種元素。

  【閱讀資料】常見元素符號的歷史演變過程,瞭解道爾頓在化學上的又一貢獻。

  (評析):以學生容易接受的動漫形式介紹,有利學生從樂於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號的國際通用性,這樣就便於不同國度的化學界進行學術交流。

  【學生1】書寫元素符號應該注意法則:一大二小。

  【提出問題】氧元素符號為O表示什麼?

  【學生2】O表示氧元素

  【學生3】O表示一個氧原子

  【共同歸納】元素符號表示一種元素,還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閱讀資料】從中文元素造字規律來看,將元素分成哪三種?

  【學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屬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銀銅鐵錫Au、Ag、Cu、Fe、Sn。

  【學生2】有“氣”字頭一般是氣態非金屬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溫下的固態非金屬元素,C、S、P等。

  【學生3】記住三種常見稀有氣體元素:氦He、氖Ne、氬Ar等。

  (評析):元素符號作為學習化學的第一種化學用語,加強書寫化學用語的規範性和嚴謹性,讓學生體悟運用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為馬上學習的化學式做好準備。

  四、開展課外探究,簡單認識元素週期表:

  【類比引入】超級市場為了便於顧客選購採用分門別類、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萬種商品。而化學上為了便於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需要尋求它們之間的內在規律性。

  【規律探索】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有序排列構成元素週期表。

  【學生1】元素週期表共有7個橫行,即7個週期。

  【學生2】共有18個縱行,其中8,9,10三個縱行共同組成一個族,共有16個族。

  【教師提問】元素週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電荷數遞增的順序給元素編了號,叫做原子序數(即核電荷數)。我們可以從元素週期表獲得哪些資訊?

  【學生1】可以查詢元素的名稱、符號、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2】透過計算還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中子數等。

  【學生3】確定該元素屬於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等。

  【拓展視野】透過科普書刊或網際網路查詢:門捷列夫和元素週期表的故事

  (評析):由於認識元素種類不多,暫時無法理解元素週期表的內在規律,因而需要適當降低運用知識的難度係數,重要的讓學生積極拓寬知識視野,體驗門捷列夫和道爾頓等科學家研究化學的樂趣。

  【教學反思】

  一、組織科學探究要重視學習過程和探究經歷

  化學新課程組織化學原理的學習,需要學生參與體驗學習的快樂,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過程,重視科學探究的全程經歷,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學習方面的巨大收穫,知道學習上的暫時失敗,還是今後人生的偶然失敗都是難得的人生經歷,是人生中一筆精神財富,遭遇失敗的滋味也許是刻骨銘心的永久記憶,自我慢慢體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記錄中尋找失敗的經驗教訓,這就是我們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收益。

  強調元素符號記憶的學習任務,可以採取分散難點,逐步記憶,前三單元教學中有計劃的逐步提供元素符號和化學式,讓學生逐步熟悉常見元素符號和物質化學式,著實減輕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體現出化學用語的啟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學生個人自制學習卡片或學習包,將化學用語記憶分解成階段性學習任務,加強書寫化學用語的規範性和嚴謹性,讓學生體悟運用元素符號的重要基礎性,體現認知發展規律的漸進性。

  二、廣泛聯絡社會生活,將抽象的知識原理具體化

  本單元組織“元素”化學概念和“元素週期律”原理的教學,都可以運用類比方法,有利將“元素”、“元素週期表”內容結合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將抽象的知識體系具體化,增強學生對元素概念、元素週期表的感性認識。

  前三個單元知識學習,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接觸和認識常見物質有空氣、氧氣和水,但是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這樣勢必要求組織教學時,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化學新課程注重引導學生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在生動、豐富的情境中透過師生對話和學生積極思考,透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明確強調要求進一步淡化化學概念的教學,對於概念的知識要求只需學會應用,能夠結合生活中的例項正確運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這個問題,領悟元素和原子之間有什麼異同,可以透過類比的事例進行講解:0-9九個數字就是組成無數個數字的元素,26個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讓學生知道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

  引入“元素週期表”這個化學學習工具,不直接介紹元素週期律的內在規律,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慮,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門別類、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麼為了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也需要科學的有序排列。總之,化學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學,要注重聯絡生活、學習的每個方面,評價方式可以設計成社會調查、課外探究、課前導學單和課後檢測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