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設計(通用5篇)
《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設計(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設計(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設計1
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包括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利用公式直接計算圓柱的體積,利用公式求:圓柱形物體的容積,第十一冊圓柱的體積公開課。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作鋪墊,採用遷移法,引導學生將圓柱體化成已學過的立體圖形,再透過觀察、比較找兩個圖形之間的關係,可推匯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目的:
1、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藉助因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並理解這個過程。
2.會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形物體的體積和容積,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藉助實物演示,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教 具:圓柱的體積公式演示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圓柱形水杯。
(1)老師在杯子裡面裝滿水,想一想,水杯裡的水是什麼形狀的?(2)你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計算出這些水的體積嗎?
(3)討論後彙報: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量出資料後再計算。(4)說一說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2、創設問題情景。(課件顯示)
如果要求壓路機圓柱形前輪的體積,或是求圓柱形柱子的體積,還能用剛才那樣的方法嗎?剛才的方法不是一種普遍的方法,那麼在求圓柱體積的時候,有沒有像求長方體或正方體體積那樣的計算公式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出示課題:圓柱的體積)(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動力。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積極思考,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並能製造認知衝突,形成"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二、新課教學:
設疑揭題:我們能把一個圓採用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方法推匯出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現在能否採用類似的方法將圓柱切割拼合成一個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求它的體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1.探究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課件演示拼、組的過程,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讓學生明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C、依次解決上面三個問題。①把圓柱拼成長方體後,形狀變了,體積不變。(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體積) ②拼成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課件,閃爍相應的部位,並板書相應的內容。)③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書公式)
討論並得出結果。你能根據這個實驗得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嗎?為什麼?讓學生再討論:圓柱體透過切拼,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 體。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與圓柱體的底面積 ,這個長方體的高與圓柱體的高 。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以高,所以,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是: 。(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 。(板書:V=Sh)(設計意圖:在新課教學中,先讓學生透過複習舊知識,在觀察中理解,在比較中歸納,透過這些措施可以使學生切實經歷圓柱體積公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領悟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要用這個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必須知道什麼條件?
填表:請同學看螢幕回答下面問題,
底面積(㎡)高(m)圓柱體積(m3)
63
0.58
52
(設計意圖:設計練習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從而訓練學生的技能。這是第一層基本練習,透過這道題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重點,夯實基礎知)
例:一個圓柱形油桶,底面內直徑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積約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數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π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積約是198立方分
(設計意圖:使學生注意解題格式,注意體積的單位為三次方)
三.鞏固反饋
1.求下面圓柱體的體積。(單位:釐米)
同學板演,其餘同學在作業本上做。板演的同學講解自己的解題方法題,教師歸納學生所用的解題方法,強調在解題的過程中格式。(設計意圖:這是第二層變式練習。是讓學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礎上理解公式,學會靈活運用公式的訓練題。透過對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柱體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練習:(回到想一想中) 圓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徑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體積是整個水杯體積的 2/3 計算水杯中水的體積?
(設計意圖:這是第三層發展性練習,安排了密切聯絡生活實際的習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切實體驗到數學就存在於自己的身邊。)
四.拓展練習
1.一個長方形的紙片長是6分米,寬4分米.用它分別圍成兩個圓柱體,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們的體積大小一樣嗎?請你計算說明理由.(結果保留π)
2.一個底面直徑是20cm的圓柱形容體裡,放進一個不規則的鑄鐵零件後,容體裡的水面升高4cm,求這鑄鐵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安排了密切聯絡生活實際的習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體驗到數學對於瞭解周圍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是非常有作用的;能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五.課堂小結:
1.談談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2.解題時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設計意圖:收穫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體會,在這裡採用提問式小結,使學生暢談收穫、發現不足,既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同時透過對本節所學知識的總結與回顧,還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
六.佈置作業
1.A冊習題2.7
2.拓展練習2題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一、利用遷移規律引入新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說理,調動多種感觀參與學習;三、正確處理"兩主"關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學生學習的參與過程及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達到預期效果,不足處學生討論時間控制太少,課後作業個別學生還是對公式不會靈活應用。
《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設計2
一、把握教材,目標定位
《圓柱的體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圓柱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圓柱體的特徵,讓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又一次飛躍。圓柱體是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透過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為下一步學習“圓錐的體積”打下基礎。根據本節課的性質特點和六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還比較薄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透過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和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理解圓柱體積的含義。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並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由於圓柱體積計算是圓錐體積計算的基礎,因此圓柱體積和應用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其中,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比較複雜,需要用轉化的方法來推導,推導過程要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把握學情,選擇教法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感性經驗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經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徵的方法,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二)、選擇教法,實踐課題。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絡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我緊密結合自己的課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與學生數學素養的策略研究”、“在數學課上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認為運用活動教學形態,多媒體演示形態,採取“引導—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策略的選擇。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因此,按小學認知規律從“具體感知—形成表象—進行抽象”的過程,我打算主要採用觀察發現法、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等形式,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教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等方法及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四、基於以上構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程式為:
教師活動:創設情境協作指導拓展延伸
學生活動:操作感悟自主探究實踐應用
具體為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學生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觀察、比較、動手操作、討論交流,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推匯出圓柱體積計算的公式。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體會知識的由來,並透過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了直觀教學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教師透過設疑,指明觀察方向,營造探究新知識的氛圍,在引導學生歸納推理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其主導作用,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一系列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現代課堂教學中,不是老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老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所以要把教法融於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透過觀察、比較、推理能概括出圓柱體積的推導過程。
2、學會利用舊知轉化成新知,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學會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把知識轉化成相應的技能,從而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
具體教學程式:
(一)、情景引入:
1、複習:大家還記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怎樣求嗎?讓學生說出公式。出示圓柱形水杯。(1)老師在杯子裡面裝滿水,想一想,水杯裡的水是什麼形狀的?
(2)你能想辦法計算出這些水的體積嗎?
(3)討論後彙報: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量出資料後再計算。
2、創設問題情景。
如果要求壓路機圓柱形前輪的體積,或是求圓柱形柱子的體積,還能用剛才那樣的方法嗎?剛才的方法不是一種普遍的方法,那麼在求圓柱體積的時候,有沒有像求長方體或正方體體積那樣的計算公式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積極思考,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並能製造認知衝突,形成"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二)、新課教學:
設疑揭題: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當初是如何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呢?課件演示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轉化過程。我們能把一個圓採用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方法推匯出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現在能否採用類似的方法將圓柱切割拼合成一個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求它的體積呢?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觀察、既而動手操作。沿著圓柱底面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塊或更多塊,啟發學生說出轉化成我們熟悉的長方體。同時引導學生觀察轉化前後兩種幾何形體之間的內在聯絡,圓柱的底面與長方體的底面有什麼關係?圓柱的高與長方體的高又有什麼關係?學生交流、進行驗證、自己推匯出圓柱體體積計算的公式。教師再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驗證整個的具體操作過程,最後讓學生說一說圓柱體計算公式的整個推導過程。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出來。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親自完成從演示——觀察——操作——比較——歸納——推理的認識過程,讓知識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內化,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突破難點,化解難點。
關於難點的突破,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透過觀察比較,明確圓柱體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
(2)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啟發引導,層層深入促進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得新知識。
(3)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師生互動,小組合作,透過演示操作,幫助學生找出兩種幾何形體轉化前後的關係。
(4)根據新舊知識的連線點,精心設計討論內容,分散難點,促進知識的形成。
3、運用。出示例
1:先由學生自己嘗試練習,請一位學生板演,集體講評時提問學生,在解題時要注意什麼?讓學生自己來概括總結,透過學生的語言說出:
(1)單位要統一
(2)求出的是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在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的方法之後,安排例1進行嘗試練習,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同時把所學知識轉化為相應的技能。
(三)鞏固練習,檢驗目標
1、練一練1題:計算各圓柱的體積,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圓柱的體積公式。
2、完成練習第2題。透過練習,鞏固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所學知識進一步轉化為能力,在練習中發展智力,培養優良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3、變式練習:已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求圓柱的高。
這道題的安排是對所學內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同時深化教學內容,防止思維定式。
4、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自帶的圓柱體。
教師提問:如果要知道這個圓柱體積,該用什麼方法?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又是如何計算的?
這道題的設計,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對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同時數學知識也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明白,我們所學的數學是身邊的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總結全課,深化教學目標
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說出本課所學的內容,我是這樣設計的: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你有什麼收穫?然後教師歸納,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新知識的得來是透過已學的知識來解決的,以後希望同學們多動腦,勤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好多問題需要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的,望同學們能學會運用,善於用轉化的思想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
板書設計:圓柱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
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V=Sh
本節課我採用的是圖示式板書,這樣能讓學生清楚地看出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兩個形體間的密切聯絡,同時便於學生對於公式的記憶和理解。
五、教學效果預測:
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本節課我始終注意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自主發現、使學生充分地理解、掌握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並熟練地加以運用。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採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等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並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益。在圓滿的同時,我也覺得會有一些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比如,在具體的運用、實踐中一定要注意和圓柱的表面積加以區別,這一點我在實際的教學中會多加以指導和訓練。
《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設計3
一、教學準備
1、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二冊第一單元第一小節第四課時。內容包括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運用公式計算它的體積。
2、本節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入了小學裡學習立體圖形的最後階段,這個單元知識的綜合性和對學生的要求都比較高,化歸和類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進行總結,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圓的基礎知識都是本單元的認知基礎。.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今後學習複雜的形體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是後繼學習的前提。
教材的編排特別注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實踐研究,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自主發現規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憶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啟用原先“化曲為直”的極限思想和“轉化”的思想方法記憶儲存,接著用較多的篇幅講解切拼的過程,便於學生理解和感受轉化的過程和極限思想,然後推導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並抽象到字母公式。例題直接利用公式解決問題,試一試和練一練對方法進行了鞏固,並有所變化,不同條件下求圓柱體積,完善認知結構。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對空間和圖形的目標要求和對教材文字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對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品的認識,我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個維度制訂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並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正確地解決實際問題。
2、透過觀察、猜測、操作、分析、比較、綜合,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並體會知識間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3、讓學生感受探索數學奧秘的樂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個過程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圓柱體積公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比較複雜,需要用轉化的方法來考慮,推導過程要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而本節課需要把圓柱體切割轉化成長方體,我們卻找不到某種材料做的圓柱體適合切割拼組,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點困難,所以我認為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也是本節課的教學熱點和分化點。
本節課採用的教具和學具為:圓柱體切割組合學具,課件,各小組自備所需演示用具。
三、說教法
本課教學時最大特點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運用遷移,類比猜想、實踐演示、自主推導,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掃清學生認知上的思維障礙,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以一幾個特點: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有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推匯出圓柱體積計算的公式。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體會知識的由來,並透過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了直觀教學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學習習慣。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教師透過設疑,指明觀察方向,營造探究新知識的氛圍,在引導學生歸納推理等方面發揮了其主導作用,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一系列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運用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利用舊知學習新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探索並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滲透數學思想,體驗數學研究的方法。
3.透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運用的過程,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 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三、教學方法:
從生活情境入手,透過組織猜測、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建構圓柱體積計算公式,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情境引入:
某玩具廠廠長,他們廠新近開發了一種積木玩具,這三個積木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較一下這三個積木的體積的大小,同學們有什麼方法?
(二)動手實驗, 探索公式
1.觀察、比較,建立猜想引導生觀察例4中的三個幾何體,提問:
(1)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為什麼?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能相等嗎?這三個幾何體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2.實驗操作,驗證猜想讓學生自主探究(材料:圓柱體插拼教學具、師準備課件),想辦法驗證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相等。
教師提示:你能想辦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嗎?圓是如何轉化成長方形的?可以模仿這樣的方法來轉化。
(1)小組合作研究怎樣將圓柱體轉化成一個長方體
(2)小組代表彙報,全班交流
(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轉化,會有多種轉化方法,教師適時加以鼓勵)
演示操作
a請一名學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其他學生模仿操作。
b思考:這是一個標準的長方體嗎?為什麼?如果分割得份數越多,你會有什麼發現?
c電腦演示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從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觀察比較,推導公式
a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
b 根據學生的觀察、分析、推想,老師完成板書: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高
d小結:要想求出一個圓柱的體積,需要知道什麼條件? e學生自學第8頁例4上面的一段話:用字母表示公式。
學生反饋自學情況,師板書公式:v=sh
(三)鞏固練習, 拓展應用
1.出示第26頁試一試,學生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訂正,說一說每一步列式的根據是什麼?使學生明確應用體積公式求圓柱的體積一般需要兩個條件,即底面積和高。
2.完成第26頁的“練一練”的第1題。
先看圖說說每個圓柱中的已知條件,再各自計算,計算後,說一說計算的過程,強調:計算圓柱體的體積要先算出底面積。
3.完成第26頁的“練一練”的第2題。
讀題後強調說說為什麼電飯煲要從裡面量底面直徑和高,然後列式解答。
4、把直尺繞著它的一條邊旋轉一圈得到了一個什麼圖形?它的體積你會計算嗎?
(四)總結回顧 評價反思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是怎樣學會的?
五、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切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底面積就相當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相當於圓柱的高。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字母表示:V=Sh=πrh2
《圓柱的體積》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P19-20頁例5、例6及補充例題,完成“做一做”及練習三第1~4題。
教學目標:
1、透過用切割拼合的方法藉助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匯出圓柱的體積公式,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和容積。
2、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滲透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是什麼?(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底面積×高”,即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2、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指名學生指出圓柱的底面、高、側面、表面各是什麼,怎麼求。
3、複習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把圓等分切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找出圓和所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再利用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匯出求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二、新課
1、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1)用將圓轉化成長方形來求出圓的面積的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沿著圓柱底面的扇形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塊,把它們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的立體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