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稅率的數學教學設計範文
關於稅率的數學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稅率的數學教學設計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稅率的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納稅的含義和重要意義,知道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以根據具體的稅率計算稅款。
2、在計算稅款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社會現象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學生知道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教學重點
稅率的理解和稅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稅額的計算。
教法與學法
合作交流,引導探究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噸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萬元的20%是多少?
2、什麼是比率?
二、新課講授
1、閱讀教材第10頁有關納稅的內容。說說:什麼是納稅?
2、稅率的認識。
(1)說明:納稅的種類很多,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做稅率,一般是由國家根據不同納稅種類定出不同的稅率。
(2)試說說以下稅率各表示什麼意思。
A、商店按營業額的5%繳納個人所得稅。
B、某人彩票中獎後,按獎金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稅。
3、稅款計算。
(1)出示例3:一家飯店十月份的營業額約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十月份應繳納營業稅約多少萬元?
(2)分析題目,理解題意。引導學生理解“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的含義,明確這裡的5%是營業稅與營業額比較的結果,也就是繳納的營業稅佔營業額的5%,題中“十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因此十月份應繳納的營業稅就是30萬元的5%。
(3)學生列出算式。
相當於“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列式:30×5%
(4)學生嘗試計算。
(5)彙報交流。
30×5%=30×0.05=1.5(萬元)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10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6題。
3、完成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7題。
4、完成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8題。
5、完成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10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有關納稅的知識,你們對納稅的知識有哪些瞭解?
教後反思:
這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我告訴學生依法納稅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偷稅、漏稅是違法的。還告訴學生去飯店吃飯的時候也可以索要發票等等,學生表現出相當濃厚的興趣,期待著教授利息時學生的表現。
就這節課來看,課堂氛圍較好,學生的學習興趣較濃,都能夠主動學習,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也很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計算技巧方面還有待加強,有的同學能夠正確的列出算式但是結果卻所錯了,今後還要在計算上下功夫。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有幾點感悟:
1.應和學生充分交流,具體感知,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雖然是知道的,但是又沒有很深入的瞭解,所以當這些事物被拿到課堂上來時,又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急於要去研究它、解決它,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成功,並且想獲取同伴和老師的認可。所以,應該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讓同學們作了非常充分的交流,使他們對知識的感知更加的深入和透徹。
2.課堂上要結合實際,體現價值,具有時效性。本節課的例題的設計結合實際,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自己都好象有這樣的經歷一樣,又是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解決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稅率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並且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樂趣。
稅率的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瞭解稅收的種類和用途會計算應納稅額。
2、過程與方法:透過自學和全班交流的過程,理解納稅的意義與作用,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知道納稅的重要意義,培養依法納稅的意識,明白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培養愛國情感。
學情分析:
六年級上冊學過了的百分數(一)的知識,對百分數有一定的基礎,本節課稅率的知識是六年級下冊百分數(二)中百分數應用的一種。所以學生接受起來應該不會太困難。
教學重點:
理解“納稅”“稅率”及其相關概念的含義,並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
教學難點:
會正確計算應納稅額和個人所得稅,並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中引入,感知稅收。
1、師談話匯入:同學們,國家對你們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免除課本、學費等費用,還給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補貼,那麼你們知道這些錢國家從哪裡來呢?生答,納稅
2、師:在日常生活中聽說過納稅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和納稅有關的知識。
二、自主學習探究。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學生根據學習提示,自學教材第10頁的內容。師巡視學生自學交流情況。
2、全班圍繞什麼是納稅、舉例說說納稅的作用、納稅的專案三個方面進行交流。
(1)什麼是納稅?學生回答後,出示課件: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
(2)舉例說說納稅的作用
師:每個國家都納稅,那納稅有什麼作用?誰來舉例說說?
生:國家用納稅收的錢可以給老師發工資
生:可以建設我們美麗的學校、漂亮的公園和廣場
生:可以建設醫院,發射衛星等
生:……學生回答後師課件出示圖片並進行總結。
師: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國家用收來的稅款發展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國防等事業。
總之,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所以每位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那納稅的專案有哪些?
(3)納稅的專案有哪些?
師:那我們國家有哪些稅呢?學生回答後,出示課件:稅收主要分為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和個人所得稅等幾類。
師:由此看來,納稅的種類還挺多。納稅是按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交給國家。那一定的比率叫什麼呢?
三、結合情境,學習新知。
1、理解兩個專業術語的含義。應納稅額: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稅率: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如銷售額、營業額)的比率叫做稅率。
(1)舉例子理解,課件出示: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額約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稅1.5萬元。在這裡:收入是()稅率是()應納稅額是()
(2)考考你:說出下面每條資訊中應納稅額、各種收入和稅率分別是多少
(3)學習計算有關稅率的公式
師:你能寫出計算稅率的公式嗎?學生回答,教師課件展示:稅率=應納稅額÷各種收入×100%
師:你能有此公式推出另兩個公式嗎?課件展示:應納稅額=各種收入×稅率各種收入=應納稅額÷稅率
師:你們都很棒!師強調求應納稅額,就是求收入的百分之幾是多少。
2、教學例3,進一步理解概念。
(1)師:接下來就讓我們用剛得到的計算公式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切實體驗一下稅務員叔叔的工作。(出示課件,圖片)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2)先讀題,再指名說說“營業額30萬元”是指什麼,“營業額的5%”是什麼意思?
(3)學生獨立完成。
(4)集體交流反饋
3、介紹發票在納稅中的作用
老師:就在稅務員叔叔準備離開的時候,飯店的大廳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我們一起去看看。課件動畫演示情景:一位阿姨用完餐後準備結賬,說:“服務員,買單”。飯店服務員對她說:“您好,如果不開發票打9折或送精美禮品一份。”同學們如果你是這位阿姨,你會怎麼辦呢?生可能會出現以下觀點:
觀點一、要禮品,因為要發票沒什麼用。
觀點二、要發票,因為可以報銷。
觀點三、要發票,否則飯店就不用交稅。同學們之間會進行激烈的爭辯。此時教師總結並強調發票的作用。並出示課。
老師:發票除了是消費的憑證外,更是依法納稅的重要憑證。如果你不要發票我不要發票大家都不要的話,那這個飯店的收入就是0,就不用交稅,國家還有稅收嗎?還有我們美麗的校園,漂亮的公園嗎?因此,依法所要發票可以促進納稅。
4、介紹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是一種非常專業的經濟學術語,是一種法律規範的總稱。簡單的說,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於本國的所得徵收的一種所得稅。《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稅法》於1980年9月10日公佈,是我國建國以來頒佈的第一部個人所得稅稅法。
5、個人所得稅的求法(課件出示教材第10頁“做一做”。)李阿姨的月工資是5000元,扣除3500元個稅免徵額後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個人所得稅多少元?讀題,重點引導理解“扣除3500元個稅免徵額後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句話的意思。這裡3%的稅率是所有月工資的3%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集體交流反饋,知道如下關係:個人所得稅=(總收入-免徵收部分)×稅率
四、在遊戲中練習(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老師:同學們,現在網路上流行這樣一個稱呼,“達人”。你們知道“達人”是什麼意思嗎?那我們今天也來做個達人,做一個稅務小達人好不好。要想成為一個稅務小達人必須具備以下幾點。你們能做到嗎?生:能。
老師:信心十足呀。那我們就開始吧。
1、快樂判斷
(1)稅率是永遠不變的。()
(2)各種收入與應納稅額的比率叫稅率。()
(3)納稅只有我國才有,其他國家沒有。()
2、王老師剛買了一輛新車花了158000元,需按車價的10%繳納車輛購置稅,王老師應繳納車輛購置稅多少元?
五、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麼?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稅收的種類有:個人所得科、營業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繳納的稅款叫做應納稅額,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銷售額、營業額等)的比率叫做稅率。
六、結束語。
正因為有了納稅,才有了國家的稅收,才有了我們美麗的城市、漂亮的校園。所以同學們應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應依法納稅。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國家更加強大。
稅率的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納稅”及“稅率”的含義,並能進行有關應納稅額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自主探索學習,體會到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絡的。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對納稅的認識,體會依法納稅的光榮和儲蓄對國家和社會的作用。
2、認識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納稅”及其相關概念的含義,並能進行應用。
教學難點:將“稅率”相關問題與百分數應用題建立聯絡,正確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請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納稅的資訊;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教材第10頁主題圖)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正在蓬勃發展中,為了讓祖國更強大,人民生活更美好,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建設,你知道這些錢是哪來的呢?(到了高年級,好像很少在孩子們的數學課堂上進行思想教育,給出這幾幅圖片,雖然書本上也有,但ppt顯示出示顏色更鮮豔,學生卻也十分感興趣。當我介紹到這些建築與出資者是國家時,學生們自己便有了疑問:“國家這些錢是從哪裡來的?”
也有極個別同學對納稅略知道一點。但這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照本宣教”式的引入卻也引來學生好奇的目光時,我倒也覺得很有意思:他們的眼睛裡仍充滿了童趣與好奇,若是能在數學課堂上多動些腦筋,多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作為引入,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定會更濃厚,他們也更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本單元是百分數學習的一個延伸,同時也是將數學中的百分數以更生活化的形式展示於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學習用百分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習生活中的百分數,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也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更實際一些。)
(二)結合情境,學習新知
1、理解“稅率”的含義。
(1)自學教材第10頁,並回答指定問題:什麼是應納稅額?什麼是稅率?
(2)反饋:(關上書本)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納稅?什麼是應納稅額?什麼是稅率?(教材上已有對幾個概念的解釋,但要學生自學的目的並不是簡單地念一下書上的原話,我希望他們能透過自學書上的解釋,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幾個詞的意義,這樣的處理能更深入學生心裡,更通俗易懂。事實證明,學生在看過書關上書後,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得也十分準確,起到了我想要的“理解”目的。)
2、結合例項,進一步理解概念,並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第10頁例3。
一家飯店10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10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①讀題(帶著問題讀題,不僅是為了對這道題的條件能理解,也希望這樣的處理能給他們平時解決問題一個引領與示範的作用。經常這樣帶著他們讀題,即使他們自己面對問題時,也能有這樣的習慣。),說說“營業額的5%”是什麼意思?這裡的5%就是指的(稅率)。
②學生獨立完成。
③集體交流反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有如下關係成立:
營業額×稅率=營業稅。
(2)練習:出示教材第10頁“做一做”。
李阿姨的月工資是5000元,扣除3500元個稅免徵額後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①讀題,重點引導理解“扣除3500元個稅免徵額後的部分需要按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這句話的意思。這裡3%的稅率是所有月工資的3%嗎?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有關個人所得稅的稅法規定。(學生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在這裡我也介紹了一些生活中關於個人所得稅的知識)
②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③集體交流反饋,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有如下關係成立:
(總收入-免徵收部分)×稅率=個人所得稅。
(3)對比兩道題,瞭解稅收的演算法各不相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計算。【設計意圖】在瞭解稅率有關資訊的基礎上,進行問題解決,既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對概念有進一步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利用概念的解讀順利地解決問題,使得問題解決和概念理解相輔相成,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課件出示教材第14頁練習二第6、7兩題。
(1)李老師為某雜誌審稿,得到300元審稿費。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她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2)小明的爸爸得到一筆3000元的勞務費用。其中800元是免稅的,其餘部分要按20%的稅率繳稅。這筆勞務費用一共要繳稅多少元?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集體交流反饋。
③對比兩題,看看兩種交稅方式有什麼不同,想想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