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人教版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三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知識教學點】

  1、瞭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2、瞭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能力訓練點】

  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1、學生自讀課文,在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透過思考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學習“重點”,懂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義。

  2、教師設計啟發性問題,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後,激發學生努力養成注重實踐、注重探索精神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並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投影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1、什麼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麼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透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適用於哪些範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麼關係?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失敗告終。然後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藉以的事實論據。王陽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陽明失敗的結局,是由於他的“格物”並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充套件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後,最重要的應在於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後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佈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論點

  一、點題、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二、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層次清晰

  三、總結、發出號召 敘議結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