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孫叔敖殺兩頭蛇》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孫叔敖殺兩頭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孫叔敖殺兩頭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孫叔敖殺兩頭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借助註釋讀懂古文的意思。
2、能正確熟讀全文,做到停頓正確。
3、能講述這個故事;能感受到孫叔敖小時侯是一個善良,能為他人著想的孩子。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藉助註釋自學古文的能力,並能做到熟讀成誦從而感受文章的主題。
學生準備:
讀通課文,藉助註釋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瞭解人物,揭示課題。
(1)(出示圖片)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板書:孫叔敖)誰能讀好這個名字?
(2)出示孫叔敖聲生平簡介。(結合課後註釋②)
(3)自由讀,從資料中,你知道孫叔敖是一個怎樣的人?
(4)師匯入:的確,孫叔敖是個文武兼備、有勇有謀的人。那麼,小的時候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篇有關他小時侯的故事。(補充課題,齊讀)
二、朗讀課文,瞭解內容。
1、讀註釋①,瞭解文章出處。
2、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認真聽讀句時的正確停頓。
(2)學生自由讀課文,並藉助字典讀準字音。
(3)指名讀,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地方。
重點掌握以下字詞:為(wéi) 泣(qì) 曰( yuē) 矣( yǐ)
(4)男、女生賽讀。
(5)齊讀課文。
三、藉助註釋,理解課文。
1、藉助註釋,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並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2、小組交流,解疑。
3、集體反饋,逐句交流。
4、引導學生理解關鍵字詞:
之:孫叔敖為嬰兒之時 (的)
殺而埋之、曏者吾見之 (它,指代兩頭蛇)
其:其母問其故 (第一個是“他的”指孫叔敖;第二個指孫叔敖在哭這件事)
5、將全文連起來翻譯。
四、結合譯文,複述課文。
1、學生自由讀譯文。
2、展開想象,複述課文。
五、再讀課文,拓展延伸。
1、齊讀課文。
2、談談學了這篇課文後,你覺得孫叔敖是個怎樣的人?你有什麼感受?
3、學生交流,師板書:善良、能為他人著想。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古文
2、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家人聽。
板書設計:
30、孫叔敖殺兩頭蛇
見兩頭蛇 殺而埋之
善良,能為他人著想
教學效果反饋:
《孫叔敖殺兩頭蛇》是一篇內容比較淺顯的古文,因此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通古文,讀懂古文。在組織交流的環節中,我抓住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正確古文的停頓,瞭解一些虛詞的解釋,以此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孫叔敖殺兩頭蛇》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這篇短文選自《新序》一書,講述了戰國時代楚國孫叔敖小時候的故事。
全文共5句話,分2部分,第1句話為第1部分,講述了孫叔敖在外遊玩時把一條有兩個頭的怪蛇殺死了。第2-5句話為第2部分,講述了孫叔敖回家後哭了,母親問他為什麼,他把事情告訴了母親。第2部分主要寫了孫叔敖和母親之間的對話,從他的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良,能為他人著想,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二、學情分析
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學會了一些基本閱讀古文的基本方法,例如,在預習時藉助工具書讀通古文,藉助註釋初步瞭解古文的意思。在課堂上,教師則需要對學生讀古文時的正確停頓再作示範朗讀,以此培養學生的古文語感。對於古文中一些重點字的理解,尤其是虛詞的理解,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點撥,以此加深印象。
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是教學的出發點,所以對學生學習古文不要太過苛求,只要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流暢地講述這個故事即可。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借助工具書讀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熟讀全文,做到停頓正確。
讀通古文、讀正確古文是理解古文的基礎。因此目標一的設定就是讓學生能借助工具書讀通古文,在教學時教師則重點指導學生注意古文朗讀時的停頓。
目標二:能借助註釋讀懂古文的意思。聯絡課文中的具體內容瞭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語境指代不同內容或物件。
本文是一篇自主閱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課文中對重點字詞的註釋也相當清晰,因此引導學生藉助註釋讀懂古文並不是一件難事。教師在組織交流時幫助學生了解古文中的'一些指代詞需要根據不同的語境來理解意思。
目標三:透過閱讀,感受孫叔敖是一個善良、能為他人著想的孩子。
在讀懂的基礎上,理解孫叔敖的為人,加深學生學習這篇古文的印象。
目標四:能向家人或夥伴講述這個故事。
此目標的設定旨在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是鞏固古文的學習。
四、教學設計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後,我對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藉助工具書讀通古文,示範朗讀指導正確停頓
在預習課文時,便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掃除不認識的字詞,讀正確古文中每一個字音。在教學時,透過指名朗讀檢驗預習情況,及時糾正個別字的讀音。
隨後的教學重點則放在指導學生在朗讀古文時正確停頓上。教師採用示範朗讀的方式,並讓學生根據出示的停頓標記自己試著朗讀,在多次組織學生朗讀中,提高學生朗讀古文的能力,培養正確的語感。
(二)藉助註釋理解古文,解決教學難點
本文是一篇自主閱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重在培養學生自己藉助註釋讀懂文章的能力。在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靜下心來,對照註釋逐句理解。然後在小組交流中加深印象。在組織交流環節中,教師注重指導學生關注一些虛詞的理解,教給一些學習古文的方法。透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教師引導三管齊下,解決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品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讀懂古文意思是體會文章主題的前提。在反覆朗讀、理解古文之後,讓學生說說對文中主人公孫叔敖這個人有什麼瞭解,從而感受到孫叔敖是一個善良,能為他人著想的孩子。這一環節的學習對學生來說並不是難點。教師可在這一環節的學習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複述這則故事,已達到鞏固古文的學習,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