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教學設計範文
《兵車行》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兵車行》教學設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兵車行》教學設計1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誦讀的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絡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瞭解統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較閱讀中對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內容選取:與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和詩歌體裁;擴充套件知識面的李白的《古風·其十九》。
(三)過程安排:
1、透過學生的反覆朗讀,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在朗讀中挖掘詩歌中的資訊,對其進行補充空白、細節,進行創造性的想象,使詩歌形象化,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體味詩歌語言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的創作風格,透過聽錄音朗讀讓學生自己在朗讀過程中試著讀出這種感情。
3、在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比較《兵車行》和《古風·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讀。透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師作適當引導和點撥。
2、學生互相評價朗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讓學生髮揮創造性想象,進行角色扮演。假設學生是詩人或者是詩中人物,發表感想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實施
(一)匯入:介紹杜甫,匯入新課
1、學生介紹杜甫(主要是舉例所學的名篇名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
2、簡單介紹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車行》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困守長安時候所作。關於詩的背景,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玄宗用兵征討吐蕃,一說是征討南詔,多取後一說。《資治通鑑》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士卒死者六萬,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
3、釋題——“行”的讀音xíng。“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這首詩屬於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於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
(二)學生初讀全詩,初步感知
(四)分析詩歌第二段
1、指名讀,由學生評價。
2、問:“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一句中的“道旁過者”、“行人”可能指何人?“點行頻”何以見得?在詩中有沒有具體的描述?
明確:道旁過者——杜甫
行人——徵人
點行頻——“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3、“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庭流血成海水。”
4、問:“武皇”指何人?上述詩句說明了什麼?
明確: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達了對以唐玄宗為代表的唐皇朝統治者“開邊”政策的指責。
(五)分析詩歌第三段
1、讓學生齊讀後說說這一段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回答最後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怪怕人的!
老師補充: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說慘不慘?
2、問:對於這樣的慘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確: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師追問:最終有沒有“申恨”?
明確:有。
不敢申恨可最終還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難和恐懼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3、問:“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觀念?
明確: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現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麼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觀念的轉變呢?——戰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對戰爭的怨恨與控訴,透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六)擴充套件學習:試將《兵車行》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說說二者藝術風格有什麼不同。可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進行比較。
古風(其十九)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提示:可從兩位詩人的創作風格入手,如果時間不夠就作為課後研究留給學生回去思考。
(七)小結: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兵車行》所描繪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現在讓我們聽著錄音朗讀,再一次體味詩歌沉鬱怨憤的基調。
(放錄音)
《兵車行》教學設計2
一、匯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詩句至今還依然索繞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寫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寫過不少以戰爭為題材的詩。今天,我們來讀他在天寶年間目睹統治者窮兵黯武,大肆徵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的悽慘景象而寫的為人民呼喊的傑作《兵車行》。
二、簡介背景
出示杜甫在長安十年所寫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關詩句,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
三、誦讀
1、教師範讀(也可聽藝術家朗誦錄音)。
2、學生試讀、齊讀,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有表情地誦讀。
3、誦讀點撥
(1)把握基調:這是一首歌行體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連年發動“開邊”戰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士,朗讀時聲音應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應用升調讀。第一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
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長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且如”句要作低迴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後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悽楚。結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重讀,“古來”句道盡戰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重讀。
四、鑑賞
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這首詩的章法,找出詩中的警策句,賞析名句,品味語言表達的特點。落實課後練習二、三的要求。
明確:
1、章法嚴密。形式上採用古稱“一頭兩腳體”的結構方式。從整體看,節奏整齊又略有變化;各段皆自有起結,析之則三,合則為 一 。內容上,一是前後呼應,二是層層遞進。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透過高度的藝術性表現出來。
①重墨鋪染。大氛圍的粗略勾勒和具體動作的細緻刻畫相結合,描繪了一個悲愴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場面。詩的開篇展現出一幅出征圖、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可以想見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聲令下就要出發。接著展現出震人心絃的送別圖。征夫的爺孃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的渭水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迴盪。“耶孃妻子走相送”,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連續四個動作,把進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令人觸目驚心。詩人的重墨鋪染,給讀者視覺聽覺以強烈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千萬家庭因征戰而妻離子散的悲劇。
②巧妙構思。詩人透過設問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滿腔悲切和哀怨的傾訴。前文的悽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自訴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詩的“詩眼”,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征夫犧牲、土地荒蕪的根源。接著,由征夫之口,從三個方面控訴了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最後,又以哀怨的語調,描述了古戰場上的悲慘現實。其情其景與開頭悲愴場面相呼應,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盡情抒發,唐王朝勞窮兵黷武的罪惡得以淋漓盡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語。這首詩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選用了樂府體裁,運用了俗語口語,加上民歌中常見的頂針修辭格,讀來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造成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探究活動
從《兵車行》看歌行體語言的音樂性
1)從押韻上研究:《兵車行》共用八韻,四平四仄,互相調換。一押蕭韻,二押真韻,三押紙韻,四押齊韻,五押問韻,六押質韻,七押皓韻,八押尤韻。轉韻時,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韻。
(2)從聲調上研究:摹聲疊詞和頂真手法。
(3)從句式上研究:開頭三字句、七字句,音調鏗鏘,錯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訴轉為憤恨。句式由短變長,表現語言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