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精選3篇)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透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教學】

  1、整體感悟課文。

  2、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課文

  1、檢查生字詞。

  2、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2、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麼?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肯定個性化的發現。(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字: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麼?(回到文字研究,文字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物件,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中國)

  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鬆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麼重要。作者從中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四、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於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擇一個句子、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與詞語: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太遲、總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於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

  六、拓展,展開想像

  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裡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透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1、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2、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3、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透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七、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1、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透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裡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2、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3、以小見大的寫法:透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同學們透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透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啟下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文章主要內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親情。

  2、能夠透過細節描寫,把握文章人物形象。

  3、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夠透過細節描寫,把握文章中人物形象。

  2、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法、學法】

  (一)教法

  點撥引導、多媒體輔助

  (二)學法

  誦讀、圈點勾畫、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匯入

  同學們我們最近剛寫過作文“我家的財富”,許多同學這樣寫道:我家雖然並不富裕,但我家有一份最珍貴的.財富,那就是愛。是啊,家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它給了我們無限的關愛與溫情。今天我們就跟隨莫懷戚一家的腳步,去感受一下他們家最珍貴的那份財富。(板書課題:散步)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讀前工作,強調讀準字音。

  分歧( qí ) 霎時( shà ) 信(xìn)服

  水波粼粼( lín )嫩(nèn)芽

  散:sǎn散文,鬆散;sàn拆散,散步

  2、用一句話來概括。

  提示: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在概括的時候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在初春的田野上,我和母親、妻子、兒子一起散步)

  與文章第一段進行對比(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第一段交代了地點、人物、事件,但是語序上做出了調整,更加強調了散步的人。

  三、品讀課文,分析情感。

  1、賞析第三段,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愛。

  在這裡誰本來是不願去散步的,為什麼?母親身體不好還能從哪裡看出來?引出第三段,賞析“熬”字。熬:忍受,忍耐,“熬”字更能體現出母親度過冬天的不容易,表現了母親因年老體弱而艱難過冬的痛苦情狀,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太遲了,太遲了”“總算來了”可以看出“我”的焦急與迫切,更能看出對母親的那份疼愛。

  齊讀第三段

  2、賞析第四段,指導朗讀。

  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這段描繪了新綠、嫩芽、冬水,展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既烘托出了一家人散步時的祥和歡樂的氣氛,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獲得新的活力!

  重點品讀“咕咕”,可以讓學生不同聲調地去讀,感受泉水起著水泡的活力。

  齊讀第四段。

  四、抓住衝突,深入理解情感。

  1、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親也熬過了一個嚴冬,出去走走還可以喚醒母親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但是在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分歧,什麼原因呢?

  (母親年齡大了,當然想走平順好走的路;兒子還小,想走有意思的小路。你從文中哪裡可以看出小路有意思?大路平順好走,小路蜿蜒但有意思,母親身體又這麼糟糕。)

  2、“如果你碰見了他們,你會幫助他們做出怎樣的選擇?替他們選一個合理的辦法。”

  作者最終做出了什麼選擇?為什麼?(補充:伴同母親的日子不多了。)從中看出了作者的那份孝心。適當點一下妻子的賢惠和兒子的懂事乖巧。

  3、但是母親又是如何選擇的?母親選擇走小路,走不過去的地方可以讓兒子揹著過去,母親主動做出了退步,雍容大度,而且方法也十分的高明。

  所以最後一家人在陽光照耀下,愉快地走向那條小路。

  齊讀第八段,談一談對最後一句話的理解,“世界”大詞小用。

  (作者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對上,肩負著贍養老人的義務;對下,承擔著培養、教育子女的重任。“世界”一詞形象地表明瞭作者和妻子對生活、對家人的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

  五、品味衝突,昇華主題

  1、在散步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小分歧,但是正是在這衝突中讓我們格外感受到了這個家庭的溫馨、幸福與美好。

  那麼,在這個家庭解決分歧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我們從作者莫懷戚身上可以學習到什麼)

  這個家庭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兒子尊重孝敬老人,事事先考慮老人,這些在不知不覺中感染著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就形成了這個家的家風。

  創作背景補充,所以一個家只有有了孝,有一個良好的家風,這個家才會和諧美好。

  2、莫懷戚寫出了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他也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從寫作方面你可以向他學習到什麼?

  寫作手法:以小見大

  語言方面:環境描寫

  結構安排:重點寫矛盾與衝突

  ……

  六、小練筆(作業)

  假設:週末寫完作業你終於可以看會兒電視,期待已久的動畫片馬上要播出了,但這時姥姥卻提出十分想看戲曲頻道,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續寫一段話,要求寫出具體解決衝突的過程,並且在其中能夠體現出你家的良好家風。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2、透過語言品析,把握文章指向。

  3、對學生進行敬老的傳統美德教育。

  教學重點:

  1、品析語言,把握主旨。

  2、教育學生孝敬老人。

  教學難點:

  品析語言,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

  點撥法、品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匯入語

  由簡潔明快,迅速拉近師生距離的導語匯入。

  二、 檢查預習夯基礎

  學生一條龍認字寫詞,解釋詞語,教師針對具體情況糾錯並幫助學生強化理解記憶。

  1、 注意字音字形。

  nèn( )芽 霎( )時 拆散( )

  水波línlín ( )( )    分qí( ) 咕( )咕

  2、 理解詞語含義。

  分歧 拆散 各得其所 委屈

  明確:教師要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及時評價,誘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三、 初讀課文理思路

  徵求學生意願,師生合作讀課文。他生聽讀課文,關注六要素,自由回答下面的問題:

  1、 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一下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

  2、 初讀課文,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麼?

  四、 個性品讀悟真情

  師語:對大家的感受老師先不與評價,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接下來,我們就深入品析文字,看看誰的領悟距離作者的本意最近?

  著眼於紅色字型部分,師生共品下列語句:

  1、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

  ① 你從這個“本”字中讀出了幾層意思?

  ② 母親身體虛弱,走不動。但是我卻說,正因為如此才更“應該多走走啊”,“我”是怎麼想的?

  ③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母親,一個怎樣的兒子。

  品讀貼士一:讀文時一定要關注那些看似平常的關鍵詞語,不能忽視其背後的“多層含義”。

  2、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作者為什麼寫春天,他僅僅是在寫春天嗎?

  總結:第一句,表面寫春天實則寫母親,寫母親受苦太多,太多。

  第二句,表面寫那些老人堅持苦撐沒能阻止生命的結束,實寫母親,寫母親挺得艱難,寫生命延續地來之不易。

  第三句,“總算”是漫長等待以後的姍姍來遲,讓“我”緊張的心稍稍落地,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熬”是苦苦支撐後的曙光乍現,有母親終於脫離病魔的開心,但更主要的是對母親飽受病痛的疼惜。

  品讀貼士二:除了關注關鍵詞語外,還要善於聯想,關注重點詞語背後的言外之意。

  3、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看著這樣的初春的景色,你感受到什麼?作者感受到什麼?

  預設:初春的景色充滿生機,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內心充滿希望,十分愉悅。

  質疑:“大塊小塊”,“有的濃,有的淡”;既然是寫旺盛的生命力,為什麼寫隨意而非肆意,為什麼冬水而非春水,為什麼寫聯想到“生命”而非“生命的活力”?

  總結:乍暖還寒,雖春猶冬;

  挺過熬過,雖喜仍憂。

  品讀貼士三:關注細節,巧用“對比法”“替換法”辨析、揣摩文字背後的豐富含義。

  4、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

  設問:

  ①既然想“兩全”,為什麼又不願意“分成兩路,各得其所”?

  ②前文說母親很聽我的話,“就如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一向聽話的母親為什麼改走小路?

  探究原因:“我”以母親意願為第一著眼點,不願意分散家人,讓母親不快;母親有涵養,體諒兒子,疼愛孫子,不願兒子、孫子不開心。有分歧、無爭執、更無矛盾。

  品讀貼士四:關注文意中的矛盾點,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進一步靠近作者的本意。

  ③為什麼能形成這樣的效果?

  皆因以敬老為前提來解決問題,才形成了家庭成員間互敬互愛的和諧效果!

  5、就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啟發學生關注矛盾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①為什麼母親和兒子“不算重、也輕”但我和妻子卻感覺背起了“整個世界”?是否矛盾?

  ②既然這麼輕,為什麼“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這裡強調的是怎樣一種態度?

  ③讓我們這麼認真小心謹慎的揹負的重分量的東西,是什麼?難道僅僅是指實體的母親和兒子嗎?

  明確整個世界的含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花一天國,一家一世界。在家的世界裡,一個都不能少。

  五、 合作探究明主旨

  學生品析過程自由談對文章主旨的認識,教師總結莫懷戚先生寫作的本意,並聯系莫懷戚創作初衷加以驗證。

  同時,師總結:文章寫的是過去,但是指向卻是當下。進而對學生進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教育,號召全體同學接過“孝”的接力棒,將這份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七、讀寫結合巧應用

  設問:散步這篇文章如果沒有“大路小路的分歧”這個情節,效果怎樣?(平淡乏味,主題不突出。)

  教師指出我們寫作親情作文不吸引人的原因,對學生提出寫作要求,並佈置作業。

  八、結束語

  親愛的同學們,一節課的相處,你們的善良、聰慧和可愛都在老師的心中紮根,也希望老師的微笑、身影、指引能在你心中留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