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高中生物《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節,是在對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和生命活動的調節之後,基於對植物體維持穩態的調節方式——激素調節的相關知識的學習,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植物個體水平的穩態和調節,並與1、2章內容並列共同組成生物有機體穩態調節知識體系。本節作為本章的第一節內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這一生命現象是在生長素調節作用下產生的個體適應性,隨著生長素的發現學生認識到植物激素的存在,並初步瞭解生長素的作用——促進生長,這為進一步學習生長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概述生長素的發現過程;說明植物向光生長的原因;說明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
能力目標:透過學習探究實驗的設計方法,訓練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利用生長素髮現過程進行科學發展史教育,教育學生關注生活現象,體驗科學發現之美,形成積極探索、勇於進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質。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生長素髮現過程。
難點: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四、學情分析
透過前兩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於人和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和穩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那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方式又是怎樣的呢?它與動物的調節方式又有什麼區別?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是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學生在高一的時候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實驗設計,並且在學習孟德爾豌豆實驗時,又學習了“假說演繹法”,已經有了基本的生物學科素養,小組合作意識較強,所以對於本節課“生長素的發現歷程”的四個實驗的設計,以及層層遞進的推理過程都能很好地理解。但對於實驗的設計還有待提高,所以本節課要著重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多媒體出示:向日葵圖片。
討論:(1)圖中向日葵的生長方向有什麼特點?
(2)可能是哪種環境刺激,引發了向日葵生長方向的改變?
向日葵會朝向太陽生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現象。其他植物會出現這種現象嗎?多媒體展示更多圖片。師生共同總結出向光性的概念。
向光性:植物在單側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長的現象。
那麼,植物為什麼會表現出向光性的現象呢?單側光是如何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長呢?
這節課就讓我們和達爾文一起“思考”,與詹森,拜爾同感“刺激”,隨溫特揭示生長素的奧秘。
(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設計意圖: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公,為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環境和條件。讓每個小組推薦一人分別闡述達爾文,詹森,拜爾和溫特的實驗和結論,教師適時給予總結。
1、達爾文的實驗(19世紀末)
19世紀的時候,達爾文就已經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的問題。他用金絲雀虉草進行了簡單的實驗。
多媒體出示:
學生髮言:在單側光照射下,實驗一:生長,向光彎曲;實驗二:不生長,不彎曲;實驗三:直立生長,不彎曲;實驗四:生長,向光彎曲。
設疑:(1)實驗一與實驗二對照,說明了什麼?
(2)實驗一與實驗三對照,說明了什麼?
(3)實驗一與實驗四對照,說明了什麼?
(4)你覺得達爾文的實驗設計,遵循了什麼原則?
師生總結: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影響,在單側光的照射下,這種影響傳遞到下部的伸長區時,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過渡】但這畢竟是達爾文的設想,要想證實這種影響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它會引起背光面生長快呢?它真的可以向下傳遞嗎?就需要達爾文之後的其他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接下來讓我們看看詹森的實驗設計。
2、詹森的實驗(1910)
多媒體出示:
教師:詹森的實驗可以看出什麼?
學生髮言: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向下傳遞。
你覺得這個實驗需要補充嗎?
學生思考。教師展示雲母片的圖片。
【過渡】達爾文的實驗,我們設想產生了某種影響;詹森的實驗,證明確實產生了某種影響,並且這種影響還可以透過瓊脂片向下傳遞。那麼,為什麼影響傳遞到下面,就會引起胚芽鞘的彎曲呢?下面就讓我們來感受拜爾的實驗方案。
3、拜爾的實驗(1914)
多媒體出示:
教師:拜爾的實驗為什麼要在黑暗的環境中進行?拜爾為什麼要將尖端放置在左側或右側?拜爾的實驗是如何體現對照的?
學生髮言:避免單側光照射對結果造成影響。
學生髮言:由實驗可以看出,將尖端切下,放置在左側,胚芽鞘會向右彎曲;放置在右側,會向左彎曲。我們小組推斷,尖端放置在左側時,影響順著左側向下傳遞,導致左側分佈多,右側分佈少,就向右彎曲;反之,尖端放置在右側,影響順著右側向下傳遞,導致右側分佈多,左側分佈少,就向左彎曲。
師生總結:拜爾的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佈不均勻造成的。
學生髮言:拜爾的實驗體現了相互對照。
【過渡】根據上述幾個實驗,科學家推測:“影響”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的不均勻分佈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那麼,這個推斷成立嗎?讓我們來領略溫特的實驗過程。
4、溫特的實驗(1928)
多媒體出示:
學生髮言:由實驗可以看出,放置過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側,會使其向右彎曲;反之,沒放置過尖端的瓊脂塊,不會產生這樣的作用。
教師設疑:大家覺得溫特的實驗嚴謹嗎?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地方?
師生總結:溫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影響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並把它命名為生長素。
5、生長素研究的後續進展
1931年,科學家首先從人尿中分離出生長素,即IAA(吲哚乙酸)。
1946年,人們才從高等植物中分離出生長素,後來又分離出植物體內具有生長素效應的物質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小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於生長素分佈不均勻造成的:單側光照射後,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於向光一側,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教室設疑:為什麼單側光照射下,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於向光一側?是向光側生長素向背光側運輸了,還是向光側生長素被分解了呢?
展示實驗設計,證明是由於向光側生長素向背光側運輸了。
教師:至此,我們終於弄清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人類每一次的科學發現,都經歷了科學家一步一步的研究,最終所有科學家的成果彙總才使科學前進了一大步。現在,仍有很多問題人類還不清楚,也許將來,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就會為科學發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過渡】:接下來,我們考慮一下,除生長素外,植物體還有哪些激素?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6、植物激素
多媒體展示:赤黴素、乙烯、細胞分裂素的共同特點:
(1)植物體內產生
(2)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
(3)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顯著影響
(4)微量
(5)有機物
【過渡】:學習了以上內容,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8,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的有關內容。
(二)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
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請同學閱讀課本後回答:
1、生長素的合成部位在哪裡?
2、生長素是如何運輸的?
3、生長素一般分佈在哪裡?
學生髮言:1、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2、極性運輸(由上到下)幼嫩組織屬於主動運輸非極性運輸成熟組織
3、集中於生長旺盛的部位
例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組織,莖的形成層,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
【回顧】:我們本節課的內容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請四位同學扮演科學家,幫我們再一次重溫“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四位同學在講臺上扮演科學家,進行表演:
“達爾文”說:我設想胚芽鞘尖端產生了某種“影響”;
“詹森”說:我初步證明了“影響”可以透過瓊脂塊向下面傳遞;
“拜爾”說:我初步證明,由於“影響”在下段分佈不均勻,才造成了彎曲;
“溫特”說:我進一步證明了尖端產生的“影響”是一種化學物質。
至此,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教師:宣佈下課,課後請同學們自主學習P49的“技能訓練欄目”,並思考有關問題。
高中生物《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2
一、目標
1.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
3.評價實驗設計和結論,訓練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二、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教學難點
(1)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
(2)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步驟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1.彎向窗外生長。
2.是較長時間的單側光刺激引起植株彎向窗外光源生長。這樣,可以使植株獲得更多陽光,從而可以透過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機物,滿足自身生長髮育的需要。
3.植株的彎曲生長髮生在幼嫩部位。
教師講述:以上都與生物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功能有密切的聯絡,而不同種的生物調節方式不同,植物是透過激素調節,動物則是透過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其中神經調節的作
教師:“生長素是什麼?科學家是怎樣發現生長素的?”
〖板書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教師:給出達爾文向光性實驗示意圖。1880年,達爾文研究了光照對金絲雀?草胚芽鞘生長的影響。
實驗一:胚芽鞘受到單側光照射時,彎向光源生長。
實驗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長,也不彎曲。
實驗三:用錫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長。
實驗四:用錫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單側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彎向光源生長。
〖旁欄思考題1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1.提示:分別遮蓋胚芽鞘頂端和它下面一段,是採用排除法,觀察某一部分不受單側光刺激時,胚芽鞘的反應,從而確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頂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頂端。這說明,是胚芽鞘頂端接受單側光照射後,產生某種刺激傳遞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彎曲生長。
(讓學生分別回答。最後總結:達爾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鼓勵學生從科學家的用詞教育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要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要有事實求是的態度。))
教師:“學生們繼續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會產生某種物質嗎?這種物質怎麼會影響下面部分的生長呢?
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後,移去胚芽鞘尖端,並將這塊瓊脂切成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結果胚芽鞘向放瓊脂的對側彎曲生長。
教師:“現在能說明達爾文的推想是正確的嗎?”
學生分析,並說明理由。有的學生說是正確的;有的說是不能說明,因為不能排除瓊脂塊的影響。
教師總結:不能。因為沒有排除瓊脂本身對去尖胚芽鞘的影響。
(介紹實驗的設計原則:)
1、單一的變數
2、要有對照組
〖旁欄思考題2、3生思考回答師提示
2.提示:因為該刺激(生長素)在向光一側和背光一側的分佈(濃度)存在差異,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
3.提示:沒有。他是在對實驗結果進行嚴密分析的基礎上作出這個推斷的。要得出這樣的結論,既需要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還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講述由此說明,胚芽鞘尖端確實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從尖端運輸到下部,並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長。這種物質是什麼呢?學生閱讀教材,得出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一些植物中分離出了這種物質,經鑑定這種物質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功能,因此給它取名為生長素。後來科學家又陸續發現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黴素、細胞分裂素、乙烯和脫落酸。
〖板書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稱作植物激素。
師生共同回顧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設計實驗提出假說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指出:這是真理髮現的模式之一)
〖板書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
產生部位:葉原基、嫩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運輸方向:從植物形態的上端向下運輸,不能反向。
分佈情況:生長旺盛部位。
〖技能訓練生閱讀思考回答師提示
1.提示:不嚴密,沒有考慮將胚芽鞘倒過來放置時的情況。
2.提示:結論2不嚴謹。沒有實驗證明生長素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
3.提示:應該增加一組胚芽鞘形態學上端朝下的實驗,以研究生長素能不能從形態學下端運輸到形態學上端。
高中生物《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產生部位、運輸和分佈。
3.說出具有生長素效應的物質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嘗試分析經典實驗,提高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2.透過對科學家實驗的分析和技能訓練,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利用生長素髮現過程進行科學發展史教育,學生關注生活現象,體驗科學發現之美,形成積極探索、勇於進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生長素髮現過程。
【難點】
科學實驗設計和推理的嚴謹性分析。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1.老師讓學生回答“春色滿園關不住,_______?”
2.老師設問:
(1)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麼現象?
(2)環境中哪種刺激引發了紅杏出牆?
(3)紅杏出牆對它的生活有什麼益處?
“紅杏”為什麼會向光生長,在這個過程中植物體是怎樣調節的?
(過渡語)讓我們一起探索“生長素的發現”。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1.達爾文實驗
(1)觀察圖片,認識胚芽鞘結構
材料:金絲雀虉草
展示胚芽鞘圖片:尖端和尖端下部
教師做背景介紹:單子葉植物特別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裝物叫胚芽鞘,它能保護生長中的胚芽。種子萌發時,胚芽鞘首先鑽出地面,出土後還能進行光合作用。
(2)分析達爾文實驗
首先,展示達爾文的實驗示意圖。
其次,教師解釋錫箔紙,不透光。
第三,教師引導學生描述實驗現象。
第四,教師描述各組的實驗處理(對照實驗,自變數、因變數),歸納實驗現象。
第五,教師逐步設出問,引導學生分析和推測,教師歸納:①感受單側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發生彎曲的是尖端下部。②植物彎向光源生長需要尖端和單側光。
第六,教師設問:為什麼胚芽鞘的向光性與尖端有關,而彎曲的卻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聯絡是什麼?
第七,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出推測: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產生某種刺激(像動物的神經接受外界刺激產生衝動),並傳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長。
最後,教師歸納總結,提出問題:用什麼方法可以證明這種刺激從尖端傳到了下部呢?讓學生思考,以此來引出詹森拜爾溫特實驗。
2.詹森的實驗
教師展示實驗示意圖。
學生觀察實驗示意圖,並描述實驗處理和實驗現象。
教師設問:
①觀察示意圖,能得出什麼結論?
(是尖端透過產生的刺激影響下部生長,這種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
②詹森的實驗存在一定的缺陷,你們認為在哪裡?怎樣改進?
(過渡語)接下來讓我們再來看下拜爾的實驗?
學生思考回答。
3.拜爾的實驗
教師展示實驗示意圖。
教師設問:
①拜爾為什麼要選擇黑暗的環境?
②拜爾為什麼要將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側?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③單側光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講師讓學生思考,作出合理推測。
教師總結詹森和拜爾的實驗,對達爾文的假說進行評價和修正。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些實驗初步證明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的分佈不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
教師設問:如果想要證明這種“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將這種化學物質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後觀察現象。但詹森和拜爾的實驗都還是離不開胚芽鞘的尖端。那麼結合之前的幾個實驗,你有沒有更好的實驗設計,從而引出溫特的實驗?
4.溫特的實驗
教師介紹實驗中用到的介質轉移方法。
學生思考並討論實驗設計,並注意對照組的設定。
教師說明溫特實驗進一步證明了前面的推測: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的確是一種化學物質。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命名為生長素。
介紹生長素的化學名稱(吲哚乙酸),提取、結構和在植物體中的含量,以及植物體內具有生長素效應的其他物質(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總結向光性的原因
師生共同表述:單側光照射後,胚芽鞘背光一側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側,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回顧生長素的發現歷程,提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教師強調人類的許多科學發現就像生長素的發現這樣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實的真相。每一位科學家取得的進展可能只是一小步,眾多的一小步匯合成科學前進的一大步。關於植物向光性的研究還在繼續,科學往往在這樣的爭議中發展。
教師鼓勵學生就前面的實驗及推理,結合教材P48中科學家對向光性原因爭議的介紹,提出自己的疑問,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後繼續探究。
(二)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
教師結合前面的實驗及教材,引導學生概述:
生長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運輸方式是極性運輸(主動運輸,單方向)、橫向運輸和非極性運輸;舉例說明形態學上端和下端,板圖、動畫解釋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分佈部位(生長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組織、形成層、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等)。
(三)介紹植物激素的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P48對植物激素概念的描述,說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名稱。
教師說明繼發現生長素後,科學家又陸續發現了與生長素的作用特點相似,對植物生命活動起重要作用的物質,把它們統稱為植物激素。
教師總結植物激素的概念。
全體學生朗讀。
環節三:總結與收穫
教師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得出如下結論:生長不生長看有沒有生長素;向(單側)光不向光(彎曲)看有沒有尖端;彎曲不彎曲看生長素是否分佈均勻。
收穫1:遊戲:選出四名同學分別代表達爾文、詹森、拜耳和溫特,假設他們在一起開了一個座談會,設計一個片段,都用簡潔的一兩句話概括“自己”在生長素髮現過程中的貢獻。(要求:語言要生動、準確)
收穫2:作業:多媒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