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光的折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光的折射現象,瞭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透過實驗探究知道光的折射規律。能運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透過實驗探究 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光現象的探究慾望,激發學生從身邊最平常的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學規律的興趣,逐步養成正確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使學生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科學探究光的折射規律,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難點: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三.教具:
鐳射筆、水槽、光的折射演示儀、硬幣、筷子、杯子、水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光現象:筷子在水中變彎,海市蜃樓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告訴學生,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與光的折射有關。那麼,什麼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有什麼特點?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光的折射現象演示
師生互動實驗,用兩個相同的開口較大且深的杯子、水、硬幣、筷子等帶領學生在做完課本上的實驗後,啟發指導學生利用現有器材設計並完成實驗。
(1)做好筷子折斷實驗,讓學生思考放入水中的筷子為什麼會折斷。
(2)在杯子中放入硬幣,把杯子端到剛好看不到硬幣時,向杯子中倒水,則可再次看到硬幣,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能再看到硬幣?
2、實驗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1)光的折射規律分三步進行:
顯示折射光線:
透過多媒體展示,鐳射筆被固定,射出光線照在容器P點形成光斑,讓學生猜想,容器中加水後,光斑P的位置是否不變。然後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發現,光斑位置改變,教師問:光斑位置為什麼改變了?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學生猜想:光從空氣射入水中傳播方向改變。
教師引導:空氣和水中的光線看不到,怎樣顯示出來?
學生討論方法:空氣中製造煙霧,在水中滴加牛奶或肥皂水,或者用紙板、玻璃、鐵片、水槽壁等做 光屏顯示光路。
學生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桌上的器材:鐳射筆、水槽、光的折射演示儀做實驗。
實驗結束後,讓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師生共同總結出:光從空氣斜射到水中,傳播方向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就是光的折射。
教師提出問題: 上面的實驗還有什麼現象?引導學生說出在發生光的折射時,在空氣中同時發生光的反射。
學生回顧光的反射規律,猜想光的折射規律。
光的折射規律(猜想)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別位於法線兩側。
2、折射角不等於入射角。
3、入射角改變折射角也改變。
學生解釋光的折射有關物理量
多媒體展示:法線、入射角、折射角相關物理量
組織學生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探究光的反射規律的實驗方法,然後用同樣的實驗方法,探究光的折射規律,驗證學生的猜想是否正確。
學生實驗結束後,分組彙報實驗結果,歸納總結出光的折射規律。
教師引導: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發生光的折射,如果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是否也發生光的折射,是否也遵循光的折射規律。學生先猜想,然後實驗驗證。總結出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質,都要發生光的折射,都遵循光的折射規律。學生畫出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折射光線的大致位置。
教師提出問題: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磚中 ,折射角小於入射角。那麼,讓光從水 或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 是否仍滿足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學生猜想結果:折射角小於或大於入射角。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探究。此時教師啟發學生怎樣使光從水中或玻璃磚中斜射入空氣中 。
學生實驗後教師讓學生彙報實驗結果。教師請學生畫出光從玻璃或水中斜射向空氣中的光路圖。
教師問學生:根據大家的探究實驗,你還有哪些新的想法或觀點。
教師點撥:折射角<入射角的條件;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師: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那麼請同學們猜想當光從空氣垂直射向水面或玻璃中,情況會是怎樣的?你的猜想是什麼?猜想的依據?
請同學們實驗驗證一下。
學生實驗後彙報實驗結果。
教師提出要發生折射現象的條件應是什麼?學生回答。
3、光的折射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1)有經驗的漁民怎樣叉魚
(2)鋼筆錯位現象
(3)解釋眼睛受騙,池水看起來很淺,跳下去卻很深。
(4)海市蜃樓
多媒體展示:教師淺析海市蜃樓產生的原因,筷子在水中變彎的原因,然後讓學生討論嘗試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漁夫看到的魚在哪兒?為了鞏固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講述小故事:有人想難為聰明一休,搬來一個很高的鐵桶,在和一休一樣高的桶壁上鑿了一個洞,讓一休透過洞看桶底的字,無論一休怎樣踮腳也沒有看到。聰明的一休腦袋一轉,想出了辦法。你能幫助一休想出辦法嗎?
小結:
學生小結,透過本節學習,獲得了哪些新的知識。知道生活中哪些折射現象及應用。
(三)比一比,賽一賽:
(四)板書設計:
光的折射
1、折射現象: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折射規律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
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上;
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
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2)光從水或其它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教學設計2
當定下來講《光的折射》這節課時,我們九年備課組每位教師都設計出自己獨特的備課思路,每位教師都寫出一篇導學案。如果把前提準備、初始教材、問題導讀、合探解疑,每人分一塊,一人備一部分,這樣不科學,因為各個環節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以每位教師都設計自己的備課思路,然後共同磋商、共同研究導學案的每一個環節,有的老師把自己的課換到其它節上,就是為了一起共同研究導學案的每一個細節,問題怎麼提到位,話怎麼說通俗易懂,導學案的.設計是集體備課,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李老師是主講人,她承受的壓力更大些,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這節同課異構比她自己講的任何一節公開課傾注了更多的努力。
那麼我從導學案設計的各個環節說一下這節課的備課思路。
一、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確立這樣三個學習目標。
1、透過觀察實驗,認識光的折射現象並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出光的折射特點。
2、知道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3、利用光的折射特點,解釋生活中的折射現象。
其中,第一個學習目標,光的折射規律及其探究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問題導讀研究。第三個目標學習目標,分析解釋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現象,既涉及到光的折射規律,又與人的視覺習慣有關,學生不易理解,是本節的難點,應該放在和探解疑研究。
二、引課:
用引人入勝的匯入語拉開序幕,“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潭清疑水淺,包含著物理現象光的折射引出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兩句古詩引課,體現物理的簡潔之美。既簡練,又省時高效。
三、前提準備:
1、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讓學生標出入射角,反射角為後面的探究做鋪墊。
2、讓學生猜一猜光從空氣進入玻璃的傳播方向是怎樣的嗎?當備課組研究這一環節的時候,覺得猜一猜是最恰當、最合適的。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有效猜想;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判斷和推理,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方向,培養學生一種能力。
四、初識教材:
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五、問題導讀:
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光的折射特點及其探究過程而設計的。那麼學生自己猜的光從空氣進入玻璃的光線到底對不對呢?那麼我們做實驗來尋找答案,透過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點燃其求知的慾望,喚起內在的情感。開啟鐳射筆,學生在實驗中真實看到一束光紅在玻璃的傳播路徑,感受物理現象的奇特之美,絢麗的實驗過程,更能體現物理學的魅力。我聽了,我忘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理解了;這是實驗與掌握知識的關係通俗概括。
學生透過自己做一做,突破難點;設計問題導讀這一環節,把實驗的步驟轉化為四個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問題設計簡單化,具體化,遞進化,層次化,階梯化,降低了難度。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避免實驗的盲目性,最佳化實驗效果。
學生完成實驗後,教師演示光從空氣進入水,再從水進入空氣的課件,進一步加深對光的折射的認識,為突破難點提供了保證。
在這些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光的折射定義,總結光的折射特點就水到渠成了。
六、和探解疑:
讓學生做一個生活小實驗,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獲得理性認識。將硬幣放在碗底,一位同學向後傾,剛好看不到硬幣的位置,另一位同學向碗中緩緩加水,隨著水的增多,你是否看到硬幣?然後作圖,解釋現象。
這樣的設計,利用瓶瓶罐罐做實驗,低成本,大功效,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感受實驗的真實性。體現新課標強調的從物理走向生活這一理念。
七、效果檢測: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四個問題。
1題找出生活中光的折射現象問題。
2題對摺射特點的鞏固,對重點強化。
3題是學生易忽略的問題。
4題是學生易錯題。
八、教後反思:整節課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真正經歷物理實驗的探究過程,以及物理問題的解決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一個輕鬆、愉悅、和諧的課堂,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體驗,在快樂中感悟。
本設計的創新之處探究活動中設定各種問題情境生活情境,創設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加有效。
最後和大家分享我最喜歡的一話:德國的一位學者就情境做過一個精闢的比喻:如果讓你嚥下15克鹽,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嚥。但如果把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會在享用佳餚時,不知不覺的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