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通用10篇)

關於《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引人遐思,給人啟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體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在網路自媒體時代,它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實詞的教學也應得到相應重視。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字,理解寓言內涵。

  3、聯絡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字,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準備

  文字準備:《蘇東坡傳》、《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藉助網路、小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2)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3)再朗讀

  (二)抓起因,明曉文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為什么挖井?溉汲、居。

  (三)小結: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於家裡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組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為這起謠言負責?

  討論後,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

  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後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 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關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三)學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絡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現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路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後證實是謠言。

  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於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於智者,那是無濟於事的。闢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佈置作業。

  (一)課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 求聞之若此 聞之於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二)佈置作業:以“謠言”為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2

  一、新課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兩則外國寓言,其實在中國文學寶庫裡,也有不少詼諧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如《濫竽充數》《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馬識途》,這些寓言都來自《韓非子》。)那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兩則中國寓言。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杞(qǐ)

  墜(zhuì)躇步(chú)跐蹈(cǐ)中傷(zhònɡ)

  2、解釋下面加點的文言字詞。

  (1)家無井而出溉汲(澆灌、灌溉)

  (2)家無井而出溉汲(從井裡取水)

  (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國人道之(講述)

  (5)聞之於宋君(知道、聽說)

  (6)丁氏對曰(應答,回答)

  (7)身亡所寄(同“無”)

  (8)因往曉之(告知,開導)

  (9)奈何憂崩墜乎(怎麼,為何)

  (10)亦不能有所中傷(傷害,受傷)

  (11)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縱使,即使)

  (12)其人舍然大喜(同“釋”,解除、消除)

  3、作品連結

  《穿井得一人》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呂氏春秋》又稱《呂賢》,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

  《杞人憂天》選自《列子·天瑞》,據後人考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積累重點字詞的含義。

  2、請用自己的話複述這兩個故事。

  3、說說這兩則寓言各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交流點撥】《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為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實際才是真理。

  《杞人憂天》告訴我們,不要毫無根據地憂慮和擔心。

  (二)深層探究

  1、你還能從中國古代成語中找出一個成語的意思和《穿井得一人》的寓意相似嗎?請把你知道的成語故事講述給大家並說說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交流點撥】龐恭陪伴魏國太子到邯鄲做人質。在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要是現在有個人跑來說,熱鬧的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時有兩個人跑來,熱鬧的街上有一隻大老虎,您相信嗎?”龐恭又問。“我會懷疑。”魏王回答道。“那麼要是三個人異口同聲的說街上有隻老虎時,您會相信嗎?”龐恭接著問魏王回答道:“我會相信。”於是龐恭就勸誡魏王:“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龐恭走前就有人毀謗他。龐恭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

  【小結】寓言總是借一個故事寄寓一種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要讀懂寓言,需要我們密切聯絡現實生活體驗,聯絡自己的思想實際。

  2、如果從積極的方面看待“杞人憂天”,你會做出什麼評價?請結合你的學習或生活說一說。

  【交流點撥】這是發現問題並且勤於探究的良好表現。比如,在學校學習應對災難的課程,教給孩子們在災難面前自救的方法;把應急預案的制定當做一件嚴肅的事情來做,組織模擬演練……早早做了準備,天災面前我們肯定不會有那麼多恐懼,損失肯定也會減少很多,這正是“杞人憂天”的積極意義。

  四、拓展延伸

  1、根據開頭續寫寓言:一隻狐狸發現了一個結滿果實的葡萄園……;老虎回家之後……;樹幹對樹葉說:“……”。請你以其中任意一句話為開頭,續寫一則寓言故事。

  【交流】示例:一隻狐狸發現一個結滿果實的葡萄園,可是它太胖了穿不進柵欄。於是它餓了三天讓自己瘦下來。終於進來了,狐狸盡情享受美味的果實。可是,一頓飽餐之後,它發現自己又出不去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飲不食。

  2、“杞人憂天”“穿井得一人”這些古代故事現在都已成為我們非常熟悉的成語,由古代故事演化為成語的還有很多,我們不妨積累一些。

  【交流】生甲:相傳在戰國時代的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就要忍飢挨餓。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有送上門的意外之財。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地奔跑。突然,有一個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墩上。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等著奇蹟的出現。這就是成語“守株待兔”的由來。“守株待兔”現在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生乙:西漢的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待人和氣,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致樹下走出了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己,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小結】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光是成語海洋就有很多珠玉寶貝,希望大家徜徉在其中多拾得一些,來豐富我們的知識。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把握文言文的有關知識,並學著運用。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學重點:

  文言文的有關知識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呂氏春秋》概況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二、預讀課文明句讀

  回顧所學的斷句的方法,運用方法給課文斷句。

  1、對稱句式斷句法。

  2、抓住動詞斷句法。

  3、藉助虛詞斷句法。

  補充:

  4、對話標誌斷句法。

  常以“曰”、“雲”、“言”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三、頌讀課文知內容

  全班大聲齊讀課文,說說課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四、譯讀課文識詞彙

  1.回顧文言文的詞類現象。

  2.從文中找出幾組一詞多義的現象。

  3.回顧文言文翻譯的“六字真言”,翻譯句子。

  五、理讀課文明主旨

  自主探究:

  1.丁家穿井後,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2.傳話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合作探究:從不同角度說說,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1.從有聞而傳之者的角度來看:

  2.從丁氏的角度來看:

  3.從宋君的角度來看:

  4.從文字對待傳聞的本意及引申角度來看:(知識連結:本文選自《呂氏春秋.察傳》,原文中有這樣幾句:“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

  5.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

  如果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六、聯讀課文求拓展

  一)閱讀下面《智子疑鄰》,先加上標點,再完成後面練習。

  二)運用本課所學的文言知識自學《杞人憂天》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有關寓言的文體常識。

  2.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於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透過續編或改編寓言,以加深對該體裁特點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寓言主題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嘗試編寫和創作寓意。

  課件 ppt

  課時 1

  一、匯入

  在文學寶庫裡,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託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

  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讀課文,理解文意。(自學十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標註課文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於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向、對。宋君:宋國國君。21cnjy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向、對。

  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於: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聞之於宋君(使......知道)

  之:國人道之(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有聞而傳之者(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聞之於宋君,問之於丁氏(代詞),“穿井得一人”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結構助詞,的)

  2.翻譯課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訊息相互傳說著,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裡。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3.課文探究(質疑)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三、課堂檢測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無聞也( )

  ③問之於丁氏( )

  ④有聞而傳之者( )

  (2)翻譯: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 :

  四、本課小結:

  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五、佈置作業:最佳化設計P88頁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學習如何對特自己缺點和錯誤。

  2.朗讀背誦語文言課文。

  3.整體感知道課文,理解文章。

  4.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語文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

  2.難點:

  (1)翻譯文言文。

  (2)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閱讀課文,思考理解與探究第二題。

  2.試翻譯課文。

  3.課外查詢作家作品資料。

  二、導語

  上節課我們學習《梟逢鳩》,講了怎麼樣對待缺點和錯誤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穿井得人》,這篇課文。

  三、正課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先為陽翟大商人,後被秦襄公任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繼任相國,號為“促父”,掌秦國實權。秦王政親理務後,被免職,貶遷蜀郡,憂懼自殺。

  呂不韋掌權時,有門客三千、家童萬人。他曾組織門客編纂《呂氏春秋》26卷,內計12紀、8鑑、6論,共160篇,為先秦時雜家代表作。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乃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匯合先秦各派學說,為當時秦統一天政治理國家提理供論依據。

  2.朗讀課文。補充重點詞語。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訴。

  國人道之:道之,互相傳說。

  4.質疑:請講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討論並歸納:略

  5.質疑:丁家穿井後,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討論並歸納:意義是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6.傳說的人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討論並聯歸納:聽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7.質疑: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

  (1)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2)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3)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杳研究的確良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

  8.質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

  討論並歸納:略

  四、課堂小結

  1.內容小結

  《穿井得人》這則寓言選自《呂氏春秋察傳》。“察”即細查明辨,:“傳”即傳聞。《穿井得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個有打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誤傳為從井挖出了一個人。告訴我們對於傳聞不要輕信,也不要瞎傳,一定要詳察的道理。寓言的本義是為了說有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引申到做學問既要注意“經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實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經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訛傳訛。總之,這則喜劇帶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笑聲,還應該有我們笑過之後的理性思考。

  2.詞語小結

  (1)古今異義

  安:古義:哪裡子將安之

  今義:平安

  惡:古義:討厭猶惡子之聲

  今義:壞的

  (2)詞性活用東,方位名詞用為動詞。

  (3)一詞多義。

  之:聞之於宋君代詞這件事

  子將安之動詞去

  得一人之使助詞的

  聞:有聞而傳之者聽到的人

  聞之於君使聽到

  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認為

  以故東遷因為

  於:聞之於宋君向

  非得一人於井中在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最佳化設計。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疏通交意,積累實詞,理解寓意;習得文言文斷句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透過讀、思、論中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輕信流言的壞處,不傳播未經自己查實的話。

  教學重點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內容,悟出寓意。

  教學難點

  指導體會學習課文中道理並得到啟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學生講述讀過的寓言故事匯入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學能站起來講述你喜歡的寓言故事,並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生講述寓言故事及其蘊含的道理。

  師: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通常以假託的短小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來學習《穿並得一人》這篇寓言故事,它又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

  二、介紹出處和《呂氏春秋》(學生搶答)

  本文節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題目是編者加的。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戰國末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共26卷,分為8攬,12紀,共一百六十篇.

  陽等諸家之說,內容通蓋政治、經濟、軍事、農業、外交、倫理、道德、修身等各個方面,同時涉及天文、曆法、地理、樂律、術數等,成為一本體系龐大而複雜的學術著作,既有指導實踐之用,又有知識教育之功,且蘊含著耐人深思的哲學意味,可謂先秦諸子百家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實踐經驗以及各種文化觀念、哲學思想的提取和濃縮。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學生展示1、我來讀。

  生1朗讀課文,教師及同學點評。

  四、再讀課交,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1、藉助小注釋和工具書運用文言文翻譯方法,翻譯全文。

  換:用現代漢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整句子順序,使句子更符合現代漢語的說法。

  補:補出省略的詞語。

  去: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學生展示2::我會翻譯。

  生3翻譯: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常--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師生點評。

  生3翻譯: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師生點評。

  生4翻譯:宋君令人問之於打氏。丁氏對日:“得—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師生點評。

  2、問題探究:學生展示3:我想說。

  ①丁家穿井後,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學生解答。

  ②傳之者把這句話聽成了什麼意思?

  學生解答。

  ③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訛傳?討論分析其原因。

  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見解,小結:

  A.丁氏表述不夠清楚。

  B.有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C.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於是愈傳愈廣。

  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學生小結:

  A.說話一定要說清楚。

  B.對於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更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

  五、探究寓意

  1、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從哪裡看出?(抓原文的關鍵語句)否定、批評了什麼樣的人和行為?

  2、除此之外,你還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生思考,自由發言,意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可補充丁氏、宋君的角度。

  避免歧義,舉例:沒有語言環境時,如何解讀“能穿多少穿多少”?

  遇事調查研究,去偽存真。

  你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麼?學了本文後,你認為可以怎麼做?

  現代資訊科技發達,資訊傳播迅速,便捷,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一些接受到的訊息?

  小結:遇事可以多角度思考。

  六、課堂小結。

  古代的經典文學作品在今天,依然有它的智慧與價值,值得我們多閱讀多積累。

  七、作業

  推薦《呂氏春秋》中的相關寓言篇目,看文言版本。

  八、板書

  穿井得一人

  挖井?得人

  以訛傳訛?不可輕信謠言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透過多種形式朗讀來理解文意,並積累文言字詞。

  2、學習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提倡個性化解讀文章。

  教學重點

  培養學習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個性化閱讀能力。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本課兩篇文言文都屬寓言故事。《梟逢鳩》又名《梟將東徙》,是一則動物寓言。“梟”即貓頭鷹,是傳說中的一種不吉祥的鳥。因其鳴聲多在夜半時分,而且叫聲淒厲,故而不受人們喜歡。梟意識到這一點於是決定搬家。可是斑鳩告訴它:除非它改變自己的叫聲,也就是改變它們的生活習性,否則不管搬到哪裡,都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

  本則寓言的寓意可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種是站在斑鳩的立場上看問題:在一個環境中若得不到認可,就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或缺點,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視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改進才能得到大家的歡迎。另一種是我們站在梟的立場上看問題,梟不是逃避,而是去尋找一個能容納自己的環境,梟鳴是本性使然,也是梟區別於其他鳥類的本質屬性,如果梟不在半夜淒厲地叫,那麼它還是梟嗎?既然梟鳴不是它的過錯,環境又容納不了它,它想改變一下環境又有什麼錯呢?僅僅因為“群體都不喜歡”就一定要其中的個體改變他們的本性一謂遷就嗎?如今的時代是張顯個性的時代,我們該怎樣在群體生活中保留自己的個性呢?群體如何對待個體的個性?如何做到既尊重個性、又尊重共性?這些都是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時常遇到的問題,透過學習此文可引導他們作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

  《穿井得人》這則寓言選自《呂氏春秋察傳》。“察”即細查明辨,“傳”即傳聞。《穿井得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個人打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誤傳為從井挖出了一個人。告訴我們對於傳聞不要輕信,也不要瞎傳,一定要詳察的道理。寓言的本義是為了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引申到做學問既要注意“經典”的原義,又要躬身實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總之,這則輕喜劇帶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笑聲,還應該有我們笑過之後的理性思考。

  學習中要注意:一是理解文意,領悟文意內涵,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二是掌握正確的學習古代文言的方法,培養學習古代文言的良好習慣,注重誦讀和積累,為以後學習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研讀與賞析

  1、探討本則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提示:(1)可從如何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的角度來談;如:一個人有了缺點錯誤,該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別人,只改換環境是無濟於事的。(2)可從尊重共性與尊重個性的角度來談。

  提示:梟的叫聲是其本性決定的,也是它區別其他鳥類的本質屬性,它沒有錯,也不須更鳴。鄉人應該寬容地對待它的個性。

  2、朗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包括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及文化常識等。

  3、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讀準停頓,讀出情節內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語氣。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提示:用輕鬆喜悅的語調來告訴別人打井的好處。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提示:此處是告訴別人一件奇聞,應用神秘的語調讀出,挖井竟然挖出一個人可不是怪事?

  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提示:此處是糾正不實傳聞,告訴他人事實真相。強調“不是挖出一個人而是節省了一個勞動力。”

  學法指導

  1、重在理解文意,領悟文章內涵的基礎上,應注重誦讀和積累。

  2、要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行個性化閱讀。

  3、運用比較閱讀培養閱讀能力。如閱讀“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較閱讀中,明確文中的寓意,培養文字解讀和認識世界的能力。

  體驗反思

  說說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明確: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自己考察的話;做學問既要注意“經典”的原義,又要躬身實踐。

  拓展延伸

  閱讀現代版《三人成虎》,回答問題。

  王明是一個大公司的職員,才華橫溢。他在那個公司幹到了中層主管的職位,有一天,他覺得自己的知識該更新了,於是,他徵得領導的同意,按照公司的規定報考了某個專業的研究生。經過努力,他被錄取了。

  半年的時間過去了。忽一日,他的一位直接領導在深夜打來了電話語重心長地說:“你在學校裡好好學習,學好了公司自然會重用。可是你為什麼起了離開公司的念頭呢?”

  領導的話使他一楞。他忙問:

  “誰說我要離開公司了?”

  “你和我還保什麼密,公司裡都傳遍了。我可能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咱的老總可是對你有了看法啦。”

  他感到很冤枉:“我只是在學習,還沒想那些事情呢。這是誰造的謠?”

  他還想解釋什麼,又覺得有口難辯。

  問題:

  1、如果你是那個職員,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做?

  2、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能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學習抓住總起句展開具體敘述的方法。

  4、 懂得“正是由於前人的辛勤勞動,才給後人帶來甜美和歡樂”的道理。

  教學重點:瞭解掌握水井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他們用自己的勞動,給後人帶來多少甜美和歡樂呀!”

  教學準備:古井的圖片、自制文字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基礎性診斷練習。

  (一)匯入新課,揭題。

  當今的社會人們生活用自來水非常方便,一口井也許很多人都看不上眼,但是作者對他家後院菜園裡的水井卻有著特別的感情,今天我們學習課文《井》。

  (二)初步練讀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或聯絡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古老 記載 繁星 竟然 滋味 倒映

  2、 檢查自學效果。

  (1) 認讀生字。

  (2) 交流詞語意思。

  (3) 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相機知道。

  3、 書寫生字和習題3中的詞語。

  二、 發展性診斷練習。

  1、 練讀課文思考:

  (1)這口水井在哪裡?

  (2)這口水井有哪些特點?

  (3)作者由水井想到了什麼?

  2、 討論問題(1)。

  “在菜園裡”說明了什麼?哪些詞反映了作者對古井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礎上練習背誦第一段。

  3、 畫出2——4段每一段的總起句。重點指導學井水“很清”這段。過程:

  (1) 讀相關內容思考:作者寫了一件什麼事來表現水很清的特點的?

  (2) 作者怎樣敘寫這件事的?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4、 運用扶、放學習水“很甜”“很涼”兩部分。

  三、 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 這清清的甜甜的井水養育了幾代人,作者由此想到了什麼?(出示:他們用自己的勞動,給後代人帶來多少甜美和歡樂呀!)

  2、 學生聯絡前幾個自然段分組討論理解上述句子的意思。

  3、 交流;指導朗讀;背誦。

  四、 自主性學習診斷。

  1、 學習2、3、4段總分的敘述方法。

  2、 學生練習寫一段話。如:今天的天氣很熱……

  五、 共同小結。

  板書設計:

  22 井(古老)

  清

  井水 甜

  涼

  掘井人 給人們帶來了甜美和歡樂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和要求:

  1、透過學習詩歌,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

  3、瞭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欣賞詩歌形象

  4、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習鑑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徵意義

  2、朗讀品味,鑑賞詩歌形象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 圖片欣賞(老虎)

  2、 有關老虎的成語

  3、 圖片欣賞(桂林山水)

  4、 寫作背景

  5、 作者介紹

  二、 預習檢測

  三、 整體把握

  1、“你是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嗎?是屈辱的心靈在抽搐嗎?”華南虎的心靈為什麼會“屈辱”?

  2、“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為什麼“我”會“羞愧”?

  3、“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寫華南虎的斑紋和顏色嗎?

  4、怎樣理解本詩的最後一段的意思?“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在詩中蘊涵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觀眾

  2、 “我”

  3、 華南虎

  五、 小結

  六、 拓展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勞動能給後代帶來甜美的歡樂,教育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

  2、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聯絡上下文理解難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學重點:

  1、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一、解題:“井”是什麼?誰見過井?

  (從地面往下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數為磚或石頭。)

  二、自由讀課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內容給課文分段,說說為什麼這麼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歷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點。

  第三段(8 )這口井給作者帶來的聯想。

  三、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介紹了井的什麼特點?

  (一、井的外形,地點大小,形狀。二、井的歷史古老。)

  2、從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麼時候修成,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被井繩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齊讀課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討論後,打出幻燈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後的菜園裡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麼特點?請你在文中劃出有關的詞語。

  2、討論回答:井水的特點是:很清,很甜,很涼。

  3、自由讀第3自然段,思考標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詞語表現出兒童情趣?

  (趴在井圖上,一顆一顆數映在水裡的星星)

  (痴痴地,一面數,一面心裡想……)

  處理課後閱讀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帶點的詞語,想想句子的意思,讀體會。

  “我一面數,一面心裡想:啊,這些星星,離得多遠!

  多遠!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這句話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離我們是很遙遠的,這一點“我”是清楚

  的,所以用歎號。井水的深度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用問號。遙遠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說明井水很清。)

  4、 有感情地朗讀這個自然段。

  5、 默讀第4、5自然段,思考、標劃。

  井水為什麼甜?透過什麼事寫井水的甜?

  (把含鹽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課文是透過洗菜,洗大蘿蔔這兩件事寫出井水的甜。)

  6、指名讀,邊聽邊想:井水的甜美,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快樂,是從哪些語句中體現出來的?

  (嬉笑聲,白白胖胖的大蘿蔔,頂著碧綠碧綠的櫻子。真是可愛極了。)

  7、 全班有感情地朗讀4、5自然段。

  8、 默讀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透過什麼事情表現井水的“涼”?

  (透過井水浸過後的紅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還有一股清香,冰涼來渲染井水的涼。)

  9、有感情地朗讀6、7自然段。

  10、齊讀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透過什麼寫出井水的三個特點的?

  (採用了先概括,後用具體事例來講井水的清、甜、涼。)

  11、思考回答:

  這麼老的井給人們帶來了什麼好處?

  (飲用,澆灌、洗滌、浸涼水果,以及供孩子們觀賞。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望)

  12、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大自然段,總結歸納段意。

  投影:

  第二自然段意:井水很清、很甜、很涼。

  13、練習背誦第二自然段課文。

  1、齊讀第3段,邊讀邊思考:

  (1)看到這口井,使作者想到了什麼?你們是怎麼體會的?

  (飲水井不忘挖井人,讚美了井給後代帶來甜美和歡樂,讚美了辛勤創業給後人帶來幸福的勞動人民)

  (2)為什麼到現在,作者還在思念這口古井?

  (飲水思源,飲水不忘挖井人,勞動者永遠受到後代人的懷念和敬愛。)

  2、歸納本段段意,投影:

  我常想掘井人的勞動給後代帶來了甜美和歡樂。

  六、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打出幻燈,出示投影(三段的段意)把段意串連起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提示:先通讀一遍各段的段意,抓住體現特點的詞語,刪去重複的詞語,然後用通順連貫的話把各段段意恰當地串連在一起,再讀一讀,看要點是否全。)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我家屋後的菜園裡有一口小小的古老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涼,給後代帶來了甜美和歡樂。

  七、總結全文。

  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麼體會。

  八、板書設計

  22  井

  清:數星星

  井水特點  甜:吃、澆菜、洗蘿蔔

  涼:浸紅李子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懂得勞動能給後代帶來甜美和歡樂,產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欣賞不同形狀的井。(課件)

  二、新課

  1、引出課題:聽了有關介紹,欣賞了不同的井。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井》,默讀課文,想想你讀懂了什麼,在書中畫一畫,寫一寫。

  2、把讀懂的地方小組進行交流。

  3、個人彙報:

  井水的特點

  清:

  (1)出示課件

  我們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裡看,一顆一顆地數映在井水裡的閃亮的星星。

  一顆一顆:清晰可見 閃亮:井水清的透亮

  讀,讓我們感受得到井水的清。

  痴痴:極度迷戀,如痴如醉。太喜歡數井水裡的星星了。讀出喜愛之情。

  啊,這些星星,離得多遠!多遠!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我深知星星離我們很遠很遠?井水到底有多深,我不得而知,我想一定很深,如此深的井水,星星如此明亮,可見井水之清,讓我產生遐想,突出喜愛之情。讀出這種情感。

  (2)常和妹妹到井臺上來乘涼。

  常:突出喜歡數井水裡的星星

  (3)聽音樂,讀第三自然段。想像井水之清和我愉悅的心情。

  (4)師生接讀,你們說說,怎麼讀好?滲透寫法。師讀概括,生讀具體。

  甜:

  (1)用它澆菜,就更是極好的水了。說明水質好。

  (2)“快,打水去!”媽媽一吩咐,你就立刻能聽到我和妹妹在井臺打水時的嬉笑聲。 笑著鬧著說明很高興。指名讀出高興的心情。

  (3)還可以從哪看出井水又好又惹人喜愛?讀一讀

  乾乾淨淨 白白胖胖 碧綠碧綠 像嬰兒一樣可愛。

  互相讀,讀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涼:

  (1)新鮮的紅李子,被井水浸得冰涼,要在嘴裡又脆又甜,還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輩子也忘不了!

  這井水像一個天然的大冰箱,把李子冰得涼涼的。

  吃在嘴裡感覺舒服、爽、痛快,太好吃了,終生難忘。怎能不喜歡這井水呢?

  帶著體會讀第七自然段。進行評讀

  這麼好吃的李子,清涼的井水可立了大功。讓我們一起來享受這美味如何?齊讀。

  描寫井水特點的這些段落或句子,你喜歡哪句或段試著背誦。

  作者除了喜歡井水,也很喜歡它的外形,讀一讀。

  你還讀懂了什麼?

  開掘井的人以自己的勞動,給後代帶來了甜美和歡樂。

  讚美勞動人民。

  1讀出你的讚美之情。2齊讀。

  面對這口井,作者想到了勞動人民為後代創造了幸福。你想說些什麼?

  一起朗讀。

  三、作業:

  仿寫

  板書:

  井

  勞動人民

  甜美歡樂

  外形  井水

  古老 清 甜 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