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1

  設計說明:

  《春江花月夜》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孤篇橫絕”的名篇,千百年來已經被專家名流進行過各種各樣的解讀,要想談出新意難度很大。那麼作為課文這篇名作應該怎樣教,我試圖以《春江花月夜》為例,來展示我對於古典詩歌教學的一種思路:在反覆吟詠中置身詩境,體會詩歌作為最講究藝術的文學體裁的整體美感——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緣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字內蘊的解讀中,根據詩歌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情景關係等,讀出詩義,讀出自己,讀出問題。

  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中啟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2、提高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進入詩歌意境。

  3、賞析本詩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學習時數:

  1課時

  學習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學習步驟

  一、匯入新課(出示幻燈片——楊廣《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請大家齊讀這首小詩,大家知道這首詩的作者和題目嗎?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這首詩的作者是歷史上的大名人:楊廣,他還有另一個名字——隋煬帝。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江花月夜。我想提到這個名字,大家會很快忘掉隋煬帝,而走近——張若虛。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張若虛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因為“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絕千古。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整體感知

  1、略介此詩,創設情景

  這首詩寫農曆二月間詩人在長江邊上思念家鄉揚州的種種感慨和想象。

  2、配樂示範朗誦,【多媒體】學生整體感知。一個任務:糾正字音。朗讀結束多媒體打出幾個字並注音,霰(xiàn)汀(tīng)砧(zhēn)由學生齊讀一遍。

  三、學生自讀詩歌。

  解決兩個問題:一個分句算一句,這首詩共有幾句話,共分幾韻。

  四、深入賞析。

  明確上述問題:共36句,四句一轉韻,共9韻。在中國古詩當中,不管多長的詩,語言、音節、思想內容等,一般都需要連續四句,才可以停頓下來。比如《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詩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四句為一節,才能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或說一個思想段落。這樣的四句詩,在南北朝時期的文藝理論當中,就稱為“一絕”。絕,就是斷絕的意思。晉宋以後的詩,差不多都是四句為一絕,成為中國古詩的一個傳統。這就是後來的格律詩中“絕句”名字的由來。

  現在我請大家繼續深入朗讀詩歌,我們可以以“絕”為單位,反覆讀,在讀的過程中完成三個問題:

  第一,把你最喜歡的那一絕背誦下來,

  第二,用四個字概括你所選擇的這一“絕”的主要內容(或畫面),這四個字當中至少要用到題目中的一個字。

  第三,在反覆誦讀中,讀出兩種東西:一是從中讀出問題、困惑、啟迪、感悟,二是讀出你自己。為了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我先給大家示範一段:

  我選擇了第三絕: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步,我把它背下來,第二步,我給它擬了個題目叫:孤月臨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懸,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讀出了詩人的孤獨與高邁,我看到了詩人的深邃與無奈,我從中讀出了詩人那種迥絕的宇宙意識,作者從對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繪中,轉入對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這種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說常新,成為人類恆久探討的哲學命題,併成為文學的主題之一。“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孩子的疑問,也是一個穿越亙古、永無答案的哲學家的天問。張若虛的這一問應該是受到了同時代詩人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啟發,張若虛之後,李白在《把酒問月》中說:“清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從這一輪高懸的明月中,我也讀出了自己,是的,這一輪照過李白、也照過蘇軾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張若虛、李白、蘇軾們已經在時光中永恆,巴爾蒙特說: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了世上。那麼我對著同一輪明月,是不是應該思考,我來到世間是為了什麼?我應該留給這個世界什麼,雖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但哪怕如雪泥鴻爪,哪怕只留只語片言,也不枉對這一輪明月,不枉對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鳥鳴!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我們每一個個體,雖然都如蜉蝣寄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但是,我們能不能讓後來人在某一個不期然的瞬間,看到過我們曾經存在的生命足跡,這,是一個問題。

  好,現在請大家閱讀,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時間5分鐘。5分鐘後我請大家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

  學生閱讀展示,可以根據時間伸縮調整。【說明:這裡是開放性課堂的集中展示,教師的預設與學生的生成可能會有很大的差距,教師要充分熟悉文字,適時引導點撥。】

  教師板書: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籠花,孤月臨江,江月待人,遊子思婦,月伴離人,望月懷遠,江月流春,落月搖情。

  五、深入探究:

  現在,請大家來分析這首詩的題目中的五個字中,沒有直接描寫而只作為背景來寫的是哪兩個字?【春、夜】,再結合我們剛才對上述9個章節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個字中哪個字用得最少?【花】。寫得最多的兩個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這首詩的主體內容,我們現在把這首詩的題目改一下,改為兩個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較一下,哪個好?為什麼?

  【明確】題目本身就具有詩情畫意,先聲奪人,把讀者帶入如詩如畫的情境當中。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應該是最適宜寫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體裁,比如我們說“詩情畫意”,就是指詩畫一般的美好意境。所以德國美學家阿多諾說:“在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由此可見,這首詩的題目也是它經久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不能擅自改動的。

  六、課堂演練:

  改寫第一絕,你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把這首七絕改成五絕,第二種選擇是把這首七絕改寫成散文。

  根據改寫結果評點:古詩不是用來翻譯的,而是用來吟詠的。意義可譯,意境難翻;語言可譯,文化不傳!弄懂文意之後,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覆吟詠,現在我們齊讀這首詩。

  小結:是一輪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詩如畫的美景;是一輪明月,引出了詩人對宇宙人生的無窮感慨;是一輪明月,平添了思婦遊子的幾多愁情?一輪明月將景情理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願同學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七、作業:

  全文背誦《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學生熟悉我國民族樂器的音色,瞭解民族音樂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2、透過小組學習,分析詩中重點句子含義,討論作者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並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3、透過欣賞《春江花月夜》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同時引起他們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瞭解詩中所出現的樂器,例如:琵琶、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難點: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情景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鞏固知識

  採用問答法引導學生複習古代描寫月亮的詩句,並討論所列舉的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進而匯入新課《春江花月夜》。

  (二)朗讀品味,整體感知

  1、教師進行配樂範讀,引領學生初步感知詩歌意境,同時讓學生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來對文章進行翻譯,使學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教師再次範讀,引導學生注意語言停頓,語氣變化,並用斜線標註。使學生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即月之初上迷離、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緩,思婦對月徘徊——低迴,遊子夢迴故鄉——哀怨,夢醒月殘倍孤寂——悠長。

  3、要求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同時整體感知詩歌內容,並設定問題:該詩都具體描寫了什麼內容,一共可分為哪幾部分?

  學生得出:全詩可分三層解讀,第一層(前8句):月之色,第二層(中8句)月之問,第三層(其餘句)月之情。

  (三)深入研讀,感悟哲理

  引導學生逐層誦讀,在誦讀中品味、賞析,依次一下問題

  1、讓學生誦讀第一層(前八句),並設問:作者寫了哪些意向?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它們分別都有怎樣的特點呢?

  2、詩人在賞月的過程中,有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感慨?與之前所學蘇軾,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恆﹑人生短暫的、詩句,有哪些異同?

  3、詩中所寫的思婦懷人、遊子思歸,採用的那種抒情方式?並藉助了哪些意象來烘托的?

  4、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深情朗讀,並分析該句好在哪裡,老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進行巡迴指導和點評。

  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明確:詩歌描寫春、江、花、夜、月,重點寫月。描繪了一幅壯麗、寧靜、優美的春江花月夜風景圖,從而概括出所描繪的景色美,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引發了作者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髮了“宇宙永恆,明月常在,生命個體雖然短暫卻又代代相傳”的感慨,從而概括出心理美。然後詩人把我們引入一個情思濃郁的詩境,感受遊子思婦兩地相望、相思之情。但詩人又不直說遊子思婦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們的相思之情,繼而概括出情感美。

  (四)課外延伸,拓展探究

  引導學生列舉之前所學詩中描寫“明月”“江水”“落花”的詩句,分析與本詩所寫有什麼不同,進而總結出這些景色的寓意,老師進行適當的指導與點播。

  (五)小結歸納,佈置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學生總結,老師補充,總結出本詩描繪春江花月夜美景,盡情謳歌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將之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結合在一起,匯成一種優美深邃的境界。

  作業:

  藉助想象,將這首詩歌改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3

  【設計思路】

  本課旨在引導學生透過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掌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首先師生共同探究,悟得方法,然後學生自主探究、交流整合。注重朗誦,充分發揮選修課的功能,讓課內課外結合,課堂和考試銜接,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教學目標】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析本詩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掌握鑑賞寫景抒情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預習】

  熟讀並對照註釋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學術界有極高的評價。“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更是讚美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為什麼她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賞析。

  二、因聲求氣,讀出詩韻

  1、一讀,自由誦讀,結合詩歌註釋正音通意,整體感知詩歌。

  2、二讀,把握語速,停頓。

  3、三讀,注意語氣語調,讀出味道。

  (透過反覆誦讀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詩歌語言節奏,使自己的心靈沉浸在詩歌的藝術境界。)

  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一)整體把握

  問題:題目“春江花月夜”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哪一個意象是全詩的中心意象?

  明確:“月”統領所有景色,“月”貫穿全詩,整首詩圍繞著月的變化過程展開,由“月生”寫到“月落”,描繪了一幅幅月下風景變幻圖。

  (二)品讀悟法

  下面讓我們循著月光走進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先一起來品味前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問題①:這幾句透過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思。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詩人選取“春江”“春潮”“明月”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春江潮漲、江海相連、月潮共生、波光與月光交相輝映,處處春江處處月的雄渾開闊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問題②“生”換成“升”好不好?“共”為什麼用得好?

  討論明確:“生”,賦予了明月和潮水蓬勃的生命力。著一“生”字,境界全出。“共”寫出了春江、明月共同生長、相伴相攜的情態。

  小結:同學們在鑑賞寫景抒情類詩歌時,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到詩人的時空情境中,看詩人所見,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要學會抓住詩歌中選取的意象特點,透過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自主賞析,展示交流

  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以上的鑑賞思路,分小組賞析詩中的內容。(把後面的內容分成5部分,一個小組賞析一部分。)

  1、要求(投影)

  ①抓住意象,從畫面特點、意境氛圍和思想情感等角度進行賞析。

  ②注意品味煉得妙的字,獨特的意象等。

  合作探究,每小組推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修改補充。(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完成鑑賞任務。)

  2、展示與交流

  ①“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選取了“江流”“明月”“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描寫了月光的清輝灑在鮮花、樹林上,就像雪珠一樣潔白晶瑩,閃爍發光,銀色的天地清麗、空明、寧靜的春江花月夜的美麗畫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讚美。

  “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都是為了襯托月亮的皎潔,月光把整個世界都照亮了。

  小結:詩人像一個丹青妙手,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春江花月夜朦朧空靈的水墨畫,營造了一個月照江天,天地一派清明澄澈的美妙境界。(景)

  ②“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澄靜明淨,浩瀚無邊,孤獨的詩人站在這一輪孤月之下,不禁情思翩翩,望月發問:是誰最先在這江畔看見明月?月亮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照著人的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宇宙永恆,明月常照,對於個體而言,生命如此短暫。

  “待”擬人手法,富有人情味。移情與物,寫江月待人,實際上是寫月下的人在等待。引到下一個畫面。

  小結:這部分由寫景轉向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以明月常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的感嘆,富有哲理。(理)

  ③“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透過“白雲”“清楓浦”等意象,營造出幽遠空寂的意境,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詩人由遠去的白雲,想到扁舟離家的遊子。一句寫遊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

  “白雲”飄忽,象徵了遊子的行蹤不定。“一片”寫出遊子的孤寂。

  “誰家”與“何處”是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想到人間千萬家的離愁別恨。

  青楓浦上,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隱含感傷離別之意。

  ④“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照在她的梳妝檯上,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搗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親人,這種愁思無法排遣。想要隨著月光向愛人飛去,卻又不能實現。鴻雁不停地飛翔,飛不出無邊月光;魚龍在水中跳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天長海闊,難通音訊啊!只能共望明月,互相思念。透過“月徘徊”“卷不去”“拂還來”“逐”等動作描寫,表現了思婦的相思、哀怨之情。“徘徊”,擬人化的手法,既寫出了月光的不忍離去,也寫出了人的孤枕難眠。其實是化用了曹植的《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卷不去”“拂還來”,月光無處不在,形象生動的寫出了思婦的愁思無法排遣。李清照:“剪不斷,理還亂;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逐”用得好,寫出了思婦思念之深。“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鴻雁”典故出自《蘇武傳》“雁足傳書”的故事,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魚龍典故出自《國史補》:舊言春水時至,魚登龍門,有化龍者。“魚龍”是善於游水的神魚。“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指書信。南朝梁人“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也寫到這兩個意象。鴻雁和魚龍指信使。

  ⑤“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遊子思婦,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瀟湘”,地北天南,道路綿長,相隔天涯,相聚無期啊!只有那落月的餘暉,帶著人間的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木。

  用落花、流水、殘月、海霧等意象,營造了慘敗黯淡悽清的氛圍,烘托遊子的思歸的孤寂、惆悵、悽苦之情。

  四、涵詠深思,悟出詩味

  1、全詩讚頌自然美景,謳歌真摯愛情,思考宇宙人生,詩情畫意,兒女情長與人生感嘆渾然一體。除此之外,你還有哪些發現和感悟?(總結上一個環節並引入對藝術手法方面的賞析探究。)

  ①語言優美典雅。運用了豐富的典故,大量的修辭如比喻、擬人等。

  ②對仗工整,韻律婉轉。四句一韻,九次換韻。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等。

  ③意象豐富,意境優美。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④聯想想象,虛實相生等。

  2、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吟誦、美讀。

  五、作業

  把《春江花月夜》改寫成一篇散文。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詩詞積累,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過渡與融合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有這樣一位詩人,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孤篇橫絕,竟成大家”,聞一多先生把這首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知道這個人是誰?這首詩又是哪首詩嗎?(初、盛唐之交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春江花月夜的美麗景緻吧。

  二、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三、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題目中融合的五種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讀。

  (明確:開頭十句。)

  (2)鼓勵學生髮揮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圖景,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3)教師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畫面,將學生帶入情境。

  (明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湧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緻給人的感覺是:空靈、清幽、純淨、博大。)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師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詩句起止,並齊讀。

  (2)齊讀第二層中間六句,從“江畔何人初見月——但見長江送流水。”

  (3)作者對宇宙人生有著怎樣的思考?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誘導學生重點理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確:在詩人看來,人生是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總是相像的。於是引起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恆的,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但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日月共存。所以,張若虛在這裡,面對明月與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暫,也有所感慨。但和蘇軾“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悵)相比,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比,卻並不頹廢和絕望,而是流露出了熱愛人生的積極豁達情感,哀而不傷。)

  (三)鑑賞詩的情感美:

  (1)師導: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開始作者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情別緒。學生自由朗誦剩餘的二十句。

  (2)學生朗誦。

  (3)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先總寫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再分寫思婦懷遠、和遊子思歸的情緒。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第二層,寫思婦懷遠。作者是如何寫思婦的無限悲苦的?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還拂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彷彿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臺閨閣,徘徊著,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妝檯。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由此我們自然想到一句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第三層,寫遊子想家。全體男學生誦讀。

  (5)男生誦讀。

  (6)最後這幾句詩寫閒潭落花,寫春光欲盡,寫江潭落月,除了表現春天將盡,一天將盡的意思之外,你還讀出什麼隱含的意思?

  (明確:人生如此短暫,青春如此美麗,可思婦和遊子就在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將逝,真是令人感傷之至。)

  (7)引導學生分析“盡”、“復”、“沉沉”、“無限路”“搖”等字詞。

  (明確:人有情而江水絕情,江水滔滔向東流啊,春光快被流“盡”了,一個“盡”字真是痛心極了;人有情,而月絕情。月卻又一次西斜,將要墜下去了,一個“復”字,說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遊子的心情折射嗎?。“無限路”表面是寫路,暗指遊子遙遙無歸期。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兩地相思永恆。)

  (四)“賞”月誦詩:

  1、這首詩歌主要描繪哪些意象?

  (明確: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麼?為什麼?

  (明確:月是整首詩的靈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發現,詩人對宇宙的感嘆,也是藉助月引發出來,思婦遊子的思親懷鄉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觸動。所以,月在詩歌中就成為最重要的一個意象了。)

  3、詩歌中各處的月有什麼不同?怎麼讀法?

  (明確:月初升迷離美妙(高亢)——月中天詩人的遐思冥想(平緩)——月西斜樓上思婦的愁情(低迴)——月落遊子想家的哀怨(哀傷)。)

  4、自由讀這首詩,讀出這種美來。

  四、課堂小結: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低落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五、作業:

  1、蒐集與“月”相關的詩句。

  2、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上的一篇詩歌,其作者是張若虛,他的一生只寫了兩首詩,此詩恰恰成就了他在詩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後人曾評此詩為“孤篇蓋全唐”。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的教學設計以文字為載體,從文字出發,透過聽、讀、品、寫,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鑑賞詩歌。

  反思這堂課,有得也有失,感受頗深。

  成功之處:

  巧妙新穎的匯入語。人們都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匯入語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同一般。本課我將匯入語設成一副畫面,讓學生回顧有關月的詩句。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帶動了學生對月的意象的思考,從而為本課月的象徵意義做熱身。

  寫作環節的設計。在學生兩次閱讀後,對內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此時讓他們選取感興趣的有關月的詩句進行擴充套件訓練,無疑為了讓他們透過想像描繪出作者在詩中創設的優美意境,進一步把握詩人複雜的內心情感。且此環節也為了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喚起了他們積極思考探討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不足之處:

  詩歌讀的過少。詩歌教學以讀為主,以讀促進學生對文字的解讀。儘管我將教學環節設計為朗讀教學,可是在實施過程中,我未能採取多種朗讀方法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因為讀的較少,學生思考的就過少過淺,師生生生互評的也就少了。

  課堂環節未能達到“有序與無序”的完美結合,未能引導好學生吃透文章難點。本文的難點意在理解本詩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儘管學生在課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課後我問及此詩為何能“蓋全唐”,學生依舊說不清楚。現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將此詩中月的不同象徵意義和其他詩進行比較,從而難點解決。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徵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

  透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導語設計:

  在一個春天晴朗的夜晚,你置身一人來到美麗的江邊,你的頭頂上就有一輪碩大的明月……接著回顧有關月的詩句,自然引出張若虛在《春江花明月》這首詩裡也寫了月。那麼,他傳遞的是怎樣的情思呢?直接進入課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旅夜書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二、整體感知 ,品詩意

  對《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千古美文,我們一定要用心去讀、去品。那麼,同學們讓我們拋開一切,用心靈去傾聽詩人的心聲。(分組誦讀)

  1、讀了這首詩,作者融入的是怎樣的情感?

  明確:相思之情

  2、根據詩中語句的描寫,寫出月亮執行的軌跡(學生活動)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根據老師的提示,概括各個部分的內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三、細度全詩,品詩韻

  (一) 分析景物美(1——10句)

  ( 學生齊讀)

  1、當月亮隨波而生時詩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前十句寫了一種很美的畫面,能否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幅絕美的畫面?

  (引導學生賞析)

  3、這十句寫景的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現了作者見到江天月夜美景的驚喜之情。

  4、同學們能不能結合詩句用一兩個詞來概括這幅美景的特點?

  明確:寥廓 、空明 、澄澈

  (再次齊讀,體會作者的驚喜之情)

  (二) 分析哲理美 (11——16句)

  1、置身於如此空明純淨、澄澈寥廓的美景,所以當孤月高懸時,詩人張若虛先想到什麼?

  (生齊讀11——16句)

  明確:想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引導學生品讀詩句)

  2、 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解釋一下。

  明確: 最早在這江畔與月亮相遇的人是誰?江月是哪一年開始普照

  大地的? 人生代代相傳無窮無盡,但是江月年年相似,一個樣子。

  不知道江月在等待什麼人,只看見長江東流水。

  3、古人都喜歡探尋宇宙人生的奧秘,許多詩句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幾句的`感情,請大家看投影。下面我們來看看?

  (投影)下列詩句感情有何不同?(拓展探究)

  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學生討論探究並比較張若虛的宇宙人生哲理與曹植、阮籍等人的有什麼不同? 討論有人說張若虛為什麼“哀而不傷”?

  4、如果說詩歌的前十句作者描繪了澄澈空明的美景,那麼這六句寫的是什麼?

  明確:深邃的哲思

  (師生齊讀這六句,感受作者在詩中傳達的對宇宙人生得深沉思索)

  (三) 分析情感美

  (齊讀“白雲一片去悠悠”到詩歌末尾)

  1、 作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時,沉浸在似水年華的體認中,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發對人生的思索,有時空的無限遐想到生命的無限,表現一種深沉而寥廓的宇宙意識;但是畢竟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因此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開始全詩轉入另一重境界。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何種感情呢?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這種情感呢?

  明確:愁 (以“愁”字劃分層次)

  2、 是一種什麼愁呢?

  明確:相思之愁

  3、 既是相思之愁,那麼是說在思念誰呢?

  明確:思婦思念遊子,遊子思念思婦。

  4、 婦思是如何思念遊子的呢?能否就你有感觸的詩句作賞析?

  (學生賞析)

  5、 遊子是如何思念婦思的呢?能否就你有感觸的詩句作賞析?

  (四) 總結全詩

  課堂總結《春江花月夜》美在何處?美在詩歌和諧婉轉的韻律,美在春江月夜迷人的景色,美在思想深邃的哲理,美在纏綿濃郁的離情,更美在景、理、情水乳的交融的意境!

  (學生質疑,把課文說理部分引向學生生活體驗,學以致用。

  (五)作業設計

  比較閱讀:

  《春江花月夜》和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可從意象、意境、題材、主

  題等方面任選一個方面進行探究。

  (六)板書設計

  春江花月夜

  景物:幽靜空靈但清新柔美;

  哲理:光陰易逝但人生無窮;

  情感:相思愁苦但月可傳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