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昇華和凝華的概念,知道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2.瞭解生活中的昇華和凝華現象,並能用物理的語言進行解釋。
3.學會根據觀察結果進行間接分析,從而推斷出物理過程的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
重點:對昇華和凝華現象的認識。
教學策略:透過實驗探索、觀察思考和例項分析來加深理解。
【教學難點】
難點:昇華和凝華是物質的固態和氣態之間的直接變化,而學生易誤認為需要透過液態這一過程。
突破策略:加強實驗指導、教師啟發點撥,著重指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過程。
【教學過程】
1、情景引入,設問
烈日當空,久旱無雨,為了解決旱情,在過去人們擺起香案,祈禱龍王爺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現在,派出幾架飛機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態物質,頃刻間烏雲密佈,下起了大雨,問:“這種固態物質是什麼呢?它變成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雨形成?”引起學生興趣,激發熱愛科學、破除迷信思想。
2、匯入新課,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b.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麼?吸熱還是放熱?
c.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麼?吸熱還是放熱?
那麼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衣櫃中的衛生球變小;冰凍的衣服幹了;冬天的雪人變小了……)
3、設計實驗
①出示裝在燒瓶裡的幾粒碘,讓學生觀察碘的狀態、顏色,問:給碘加熱,碘會變成什麼狀態?顏色會變嗎?停止加熱,又會變成什麼狀態?顏色又會變嗎?讓學生猜想,將有代表性的發言寫在一邊。
②由學生設計實驗,包括器材。
對學生的實驗方案給予肯定,引導學生共同篩選出較優的方案。
4、學生實驗探究
讓一名學生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其餘學生注意觀察,用酒精燈加熱,過一會兒,讓學生觀察。
問:你看到燒瓶中有什麼現象?
(顏色由黑變紫,碘由固態變成氣態)
問:此時有沒有液態的碘產生?你如何驗證?
演示:將瓶塞取下,燒瓶倒立,讓學生觀察看到了什麼?(有紫色氣體逸出,無液體流下)
移去酒精燈,蓋上瓶塞,燒瓶倒立,讓學生觀察看到了什麼?(顏色由紫變淺,逐漸變黑,瓶壁上有細小的冰粒形成,無液體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閉燒瓶中插有小樹枝,內放一些衛生球粉末,微微加熱後停止加熱,讓學生觀察樹枝上出現了什麼?是如何形成的?
5、學生交流結果,處理資訊。
實驗結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此時要用酒精燈加熱;也可以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此時沒有用酒精燈加熱,而是對外放熱。
6、學生舉例,交流,評估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現象中的有關昇華和凝華的現象,師生、生生共同交流,統一看法,對學生的舉例,積極參與給予鼓勵,同時教育學生要留心身邊的物理現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凍衣服也會幹,積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衛生球逐漸變小、消失、有氣味等)
7、知識應用
讓學生解釋“生活物理社會”中講的人工降雨,教師作出評價並統一觀點,指出乾冰易昇華吸熱還可用來給食品降溫,在舞臺上製造“白霧”等。
8、鞏固練習,創新遷移。
①用久了日光燈管(或燈泡)為什麼會變黑?
②“潮溼的衣服幹了”與“寒冬冰凍的衣服幹了”是否一樣?
③衛生球(樟腦丸)在空氣中會變小,這是什麼物態變化?
④窗戶上的冰花這是什麼物態變化,它一般在窗戶的側?
9、小結。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問題入手,引入了內能是怎樣使用的,並指出了利用內能來加熱,列舉例項說明了很多利用內能的例子,又重點分析了利用內能取暖的發展過程,並聯系環境保護等分析了這個發展過程。
教材直接談到利用內能還可以做功,用實驗證明了內能能夠做功,並分析了這個實驗,能表現出熱機中能量轉化的基本過程,又闡明瞭利用這個實驗的原理可以製造出熱機,並說明了熱機的發明及其改進對現代工業的影響。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要聯絡大量的科技資料,“利用內能來加熱”比較直觀,可以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料中分析,並從某個方面上敘述內能利用的發展情況,例如分析課本上提到的“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本內容的教學要注意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學習生產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內能的方法,對於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議。
“利用內能來做功”要注意實驗教學,從實驗中觀察現象,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並聯系實際思考實驗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學生從中分析和學習如何利用內能做功的,並從材料中體驗到科技的發展。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內能的利用
【重難點】內能的兩個應用:利用內能來加熱和利用內能來做功。從實驗中分析能量的轉化和聯絡實際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引入
方法1、聯絡上一節的內容,知道了人類利用燃料燃燒獲得大量的內能,那麼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內能的呢?可以提供資料,學生閱讀,知道內能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用來加熱。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分析社群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內能,這說明內能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用來加熱。
二、利用內能來加熱
方法1、教師提供關於取暖的資料,學生分析取暖的發展過程,說明從火爐取暖到鍋爐集體供暖再到熱電站供暖的優點: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環境衛生。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做調查和利用資訊學習,教師提出課題,學生自行設計方案,並再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方案,做評估和實驗,得出一些結論。教師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調查社群供暖;查閱世界上先進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內能來做功
方法1、實驗教學,做好水蒸氣推開活塞的實驗,學生從實驗中學習如下問題:觀察實驗的現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實驗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實驗說明了什麼;從實驗中能受到什麼啟示。在此基礎上介紹利用內能做功製造了熱機,說明工業化社會的出現有賴於熱機的發明和改進。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用上面的方法1進行實驗,然後可以提供資料或學生查詢資料,從利用內能來做功開始,到應用,到科技的發展,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內能的利用
一、利用內能來加熱
本質:能量(內能)的轉移。
二、利用內能來做功
1、實驗:水蒸氣推開活塞。
2、熱機: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
3、能量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4、熱機的應用。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
【課題】蔬菜大棚中內容的利用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並對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備註】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探究活動範例:城市供熱
活動內容
調查及認識城市供熱。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關注社會的意識及創新決策能力。
活動準備
1、複習與熱相關的內能及能量的相互轉化的知識。
2、分成四個小組,制定調查方案。
活動過程
1、分組調查階段
①學生個人調查自家使用供熱裝置及燃料情況。
②一、二小組學生調查學校廚房及教師家供熱方式。
③三、四小組學生調查蘄春縣醫院的供熱方式。
2、課堂討論階段
在學生課外觀察、實驗及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課堂交流、討論。
①介紹內能的利用:利用內能做功(內燃機)和利用內能加熱。
②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小結供熱方式:
燃燒燃料供熱:
燃料種類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氣、酒精、炭、柴、草、沼氣(介紹沼氣使用好處)燃燒後能量轉化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供熱:
供熱用電器種類包括電爐、電飯煲、電熱毯、電取暖器、電熱拖鞋、宇航員穿的電熱保溫裝置等。(介紹電能供熱好處是熱效率高、無汙染、操作簡便)其能量轉化是由電能轉化為內能。
獲得電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能(火力發電站);水能(葛州壩水力發電站、三峽工程等);風能(沿海島嶼和草原牧區的風車田);核能(原子反應堆,介紹: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韓國、日本最近核電站因事故關閉,俄羅斯因“千年蟲”與美國聯合核查核電站,土耳其準備建核電站招標開始等,培養學生關注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形成社會意識。)
光能供熱:
轉換裝置包括太陽灶、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介紹其結構及其宣傳口號“一次投資終身受益的綠色能源”。介紹東南亞地區對太陽能利用的政策。(介紹光能供熱優點是無汙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轉化是由光能轉化為內能。
③彙報對集中供熱情況調查的結果
城市、農村各2名學生介紹自家供熱方式。
引導分析分散供熱缺點: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廢氣廢渣汙染環境。
二小組學生代表分別介紹學校、醫院供熱方式。
學校鍋爐產生熱水、熱氣來蒸飯,利用餘熱給教師、學生提供開水、熱水,學校教師沒有人使用煤。
學生計算:學校利用餘熱供開水0.10元/瓶;一個蜂窩煤0.18元,能燒三瓶開水,每瓶攤0.06元,水費0.02元/瓶,煤爐一般只能使用3個月,每瓶攤成本0.04元,實際家內燃煤供開水費用達0.12元/瓶。另外,燃煤處鐵製品、鋁製品、電器鏽蝕嚴重,老化快。
縣醫院內,鍋爐燃煤產生熱氣,透過管道輸送至廚房、各科室提供開水、熱水,供手術室、婦產科等科室取暖。透過分析,學生認為集中供熱是供熱的較好方式。
④介紹集中供熱:
集中供熱指在城市一較大區域內,利用集中熱源,向該區域內工廠及民用建築供應生產、生活用熱。用大型或較大型的高效鍋爐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使鍋爐熱效率達80%~90%以上。集中供熱發達國家有俄羅斯(1985年蘇聯集中供熱普及率70%)、德國(集中供熱普及率90%)、北歐、東歐。
熱電聯產(CHP):採用蒸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廢氣用來對現有鍋爐裝置補充加熱。火力發電效率30%~35%,供熱、發電聯合的CHP總效率達80%。
3、供熱對環境的影響
大氣汙染:煤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霧。煤氣等燃料生成了“溫室效應”的罪惡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燒破壞森林,使生態環境惡化。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
能源危機是世界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能源——太陽能和先進的供熱技術如熱電聯產等提高熱效率,節約能源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4、作業
各小組以調查為基礎寫一篇小論文《我家的供熱》
活動小結
供熱涉及能源、內能、熱傳遞、熱效率等內容,學生常熟視無睹,透過本次教學活動,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留心生活的意識大大增強,比如不僅僅就事物的單方面來思考問題,而是多層次、多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實用性的同時,考慮它的經濟價值等。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及三者之間的關係;理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和公式,能夠利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透過觀察和實驗認識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透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本節課注重與生活的聯絡;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從而增強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意義及三者之間的關係;機械效率的概念。
2、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提出問題:生活中聽過關於效率的詞語,學生能夠回答出:工作效率,學習效率等。根據學生回答引出課題《機械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生成概念】
組織學生完成書中“使用動滑輪是否省功”這一實驗。
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定滑輪和動滑輪拉同一物體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實驗:
(1)讓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一位同學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緩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並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讓另一位同學到講臺上,用彈簧測力計並藉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緩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提問兩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後開始實驗,再次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問,兩次實驗中拉力做的功為什麼不同?提問後總結:儘管使用動滑輪會省力,但由於滑輪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透過動滑輪拉動鉤碼,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環節三:鞏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學完本節課的新內容之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機械效率是否能夠達到100%。
透過總結學生回答得到機械效率不能達到100%。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見機械的工作效率。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什麼是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會利用公式η=W有用/W總進行有關計算,知道機械效率小於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從生活實際出發,培養探究物理學的有關知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讓學生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
(2)透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學生分析
學生在前一節的學習中已對“功”有一定的認識,並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也體會到“效率”的問題,為這節教學的開展和知識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礎。
重點難點
1、重點: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機械效率概念教學和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難點:在例項中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確定,對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透過的距離。
(2)功的計算方法
W=F·S
二、新課教學
1、思考:
有什麼辦法可以將建築工地上的一堆沙子運上三樓?
透過比較三種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沒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機械的三種功,並總結出三種功之間的關係。引入機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義:
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
3、額外功: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W額=W總—W有
任何機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對運動的零件間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機械,不僅要作有用功,還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額外功,這時動力所做的總功等於有用功加額外功。
4、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W總=FS
5、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之比。
有用功總小於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於1。機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例如總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機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瞭解一些常見機械的效率。
起重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輪組的效率是50%—70%,抽水機的機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題:
用一個動滑輪,將200N的物體勻速提升2m高,拉力F為120N,此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解:W有=Gh=200N×2m=400J
W總=Fs=120N×4M=480J
η=W有/W總×100℅
=400J/480J×100%=83.3%
8、如保提高機械效率
透過對例題進行改動得出使用同一動滑輪提起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額外功越少,機械效率越高。從而得出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出示幻燈片,對本課內容進行檢測
四、小結:讓學生說本節課的收穫有哪些?
五、作業:同步練習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篇5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電流、電路及電路圖。
知道電源和用電器。
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連線電路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動腦筋找出新的連線電路的方法。
說明與建議
想想做做
本節可以直接透過想想做做引入新課。
課本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小燈泡和玩具電風扇等,是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動玩具中都有。對於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怎樣連線,可以控制小燈泡、小電動機、音樂門鈴……"這樣的問題提出以後,學生想動手試一試的慾望會很強烈。
這節課應該在實驗室上,兩人一套實驗器材。
學生開始實驗前,務必閱讀課本中的實驗警鐘!
實驗警鐘!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
目前不必深入說明不能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的原因,只需簡要說明其危害,並要嚴格遵守。
電流和電路
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觀察、指導,並給予適當的評價。同時,在學生完成三次閉合電路的連線後,啟發學生思考三次電路的共同特徵。
學生會發現,導線將電池、開關、燈泡(或電動機、音樂門鈴)逐次連線成一個閉合迴路後,閉合開關,小燈泡就會亮。他會說這是由於電池中的"電"有了可以流淌的路徑。教師在這裡要強調電路的閉合性。
小學階段的電路學習,僅僅限於實物的連線;初中階段的學習,要讓學生知道,在研究一些具體問題時,為了方便,往往是要把具體問題抽象、概括,使其簡潔明瞭,電路圖便是其中的一例。也可以說這是研究問題的一種思想方法。
課本中的幾個常用元件及其符號不必在此讓學生多練,認識就行,可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透過不斷使用來逐漸掌握。
想想議議
作為電路知識的鞏固,教材設定了欄目中的問題。讓學生檢查有錯誤的電路,使學生再次感受到只有電路閉合時,電路中才有電流,電路不閉合就不會有電流。課本圖5。1—4的錯誤在於電池沒有接在閉合的電路中,被"甩"在了外面。
電源和用電器關於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按《標準》的要求是從能量的角度講的,即"電源是在電路中提供電能的裝置,用電器是消耗電能的裝置"。這裡,深層次的含義是引導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如,燈泡是將電能轉化成了光能;小電動機是將電能轉化成了動能;音樂門鈴是將電能轉化成了聲能……只是由於學生關於能量轉化的認識還很粗淺,這裡沒有強調"轉化",但教學中可以講"轉化"。
可以在課堂上演示"電池消耗"的實驗,讓學生從電池的消耗來體會能量的相互轉化。
由一節電池、小電動機、開關組成電路,觀察小電動機的轉速隨著時間逐漸變慢。這可以說明電池中的電能減少了,而這部分電能正是提供給了小電動機,維持了它的轉動。
需要說明的是,實驗中電動機轉速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電極的極化使得電池內阻增加,從而輸出電壓降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輸出電壓還能有所提高。不過,從根本上講,這也確實可以看做電池容量減小的表現,所以以上的解釋也不錯。不過教師應該注意,這裡不要說得過多,否則可能出現科學性錯誤。
導體和絕緣體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將各種物體(硬幣、金屬的剪子、塑膠尺、橡皮……)連線到小燈泡的電路中,透過觀察小燈泡的亮與不亮來判斷物體是容易導電還是不容易導電。根據物體導電效能的這種差別,知道物體分為導體和絕緣體。初中階段,學生在瞭解這一特性之後,必然會產生了解其原因的願望。課本只是直接說出"金屬中有自由電子,所以能夠導電;食鹽水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動的帶電粒子,所以也是導體。
實際教學中,可以將這段內容具體化,用較形象的板畫(如圖5—1)或動畫類的計算機課件進行演示,這樣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電流的方向
教材中沒有以"把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這種方式給出電流方向的定義,而是迴避了實際規定的電流方向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的移動方向相反的教學難點。這樣處理的目的是讓初中學生在"電流和電路"的學習中側重其應用,而不拘泥於那些難於理解的物理學概念。這樣處理,一方面是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由電子的實際運動方式跟我們頭腦中"定向運動"這種經典模式其實也是相差很遠的。這裡只要求學生知道電流是有方向的,其方向就是沿著"正極→用電器→負極"的方向。這裡特別應該強調的是,最好不要簡單地說電流沿著"正極到負極"的方向,因為在電源內部電流是從負極到正極的。也不必讓學生區分電源"內部"和"外部",在談到方向時只要不把"用電器"一詞忘掉就不會錯了。
教材中提到發光二極體,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種既有單向導電性,又有發光功能的電子元件。生活中利用發光二極體的例項很多,電視機和收錄機上的指示燈、城市街道上的紅綠燈、火車站上的佈告牌、廣場上的大螢幕電視,都有用到發光二極體的。教師在這裡結合當地的實際多做些介紹可以擴大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動手、動腦設計小玩具、小儀器的興趣。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此題的目的是進行"根據電路圖連電路"和"根據電路畫電路圖"的訓練。這種訓練對於學好電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該增加一些這樣的練習,要不怕簡單、不怕重複、不厭其煩。
不僅要在紙面上"根據電路圖連電路"和"根據電路畫電路圖",還一定要在實驗室進行多次這樣的練習。要多練。在成年人看來,連小燈泡跟連小電機、連音樂門鈴好像是一回事,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換一個新的用電器就是一次新的練習。對於知識,一般說來知道了就會了,但是對於技能,"知"和"行"之間往往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電路圖和電路的對應關係,只作課本上的練習遠遠不夠,要在實驗室裡多動手練。
2、這是一個設計題,比較簡單,連成一個閉合電路就行了。可以和第1題結合,在實驗室裡進行訓練。
3、這是一個設計製作型練習。首先要能夠區分二極體的正極和負極。不過,不要把二極體的正極、負極這兩個名詞告訴學生,學生會把它們和電源的正負極混淆。只說讓學生判斷,他們手中的二極體允許電流從哪條接線流入,不允許從哪條接線流入,就行了。
有的發光二極體需兩節電池串聯起來才能發光,使用時要注意給學生配備合適的電池組。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篇6
知識與技能
1、列舉電壓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夠說出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複述電壓的單位並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3、透過使用電壓表測量串聯電路的電池組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小燈亮度的變化來獲得電路中電流的強弱,學會觀察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自主實驗培養善於發現問題,積極主動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精神。
2、透過列舉生活中的電壓應用,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建立電壓的初步概念,透過實驗觀察電壓的作用
難點:電壓表的正確使用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乾電池若干、小燈泡、開關、導線若干、電壓表
教學過程設計示例
(一)課程匯入
匯入方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頭腦風暴,列舉事實 請同學列舉家中的家用電器,然後引匯出"電壓"。 把自己所知道的電器名稱做一羅列
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電壓"嗎? 把自己在生活中對電壓的瞭解做一彙報
以史為戒,引出話題 教師使用多媒體結合投影裝置呈現一些學生放風箏被電擊的圖片或影片 靜靜觀看
設定疑團,激發興趣 同學們知道觸電是怎麼回事嗎?
觸電是由於人體直接接觸電源或遭受雷擊時,受到一定量的電流透過人體引起的身體損傷。
可是為什麼我們觸控乾電池的時候沒有觸電的感覺那? 學生回答自己所瞭解的觸電情況。
老師提的問題和前面的觸電形成反問關係,致使學生處於"悱"的地步。
(二)什麼是電壓
使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做圖6、1—2的實驗。
首先,讓學生在沒有電池的情況下直接連線小燈泡的兩端,觀察燈泡是否發光;
其次,使用一節電池作為電源,給小燈泡供電,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最後,使用兩節電池作為電源,給小燈泡供電,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透過三者的對比,使學生體會電壓的作用。
教師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兩點:
1、科學解釋"電壓",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根據電池量的增加小燈泡的亮度就會增加的事實向學生說明"電源的電壓越大,電路中的電流就越大,燈泡就會越亮"。
(三)電壓的單位、換算及常見電壓值
1、電壓的單位
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和電流對應,給出電壓的表示 回顧知識,引出電壓的單位:教師先提問學生如下資訊
電流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和其對應的給出電壓的表示:
電壓用U表示,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 回答問題,接受新知識。
講述科學史,引出電壓 引導學生閱讀科學家伏特的簡歷,進而引出電壓的表示 閱讀文字資源,體會科學家的科學精神
2、電壓的換算
電壓的換算應該和其他的一些單位相對應引入。例如:
千 毫
長度 KM MM
電壓 KV MV
引入電壓的換算關係後教師隨意給出一些練習題目加以鞏固應用。例如:
220V= kV= mV;
100kV= V= mV。
3、 常見電壓值
在記憶的基礎上老師佈置今天的第一個家庭作業,學生回家後蒐集自己家用電器的說明書,找出至少三種家用電器的電壓值。
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直接給出,引導思考 課本中列出了常見的10種電壓,在講解本部分時,教師可以抽出重點要學生記憶的三種電壓值:乾電池、家庭電路和對人體的安全電壓。 識記三種常見電壓值,解開為什麼人觸控乾電池不會有觸電的感覺之迷。
提供多媒體資源,開闊視野 教師給出一些電鰻、電鰩的圖片或課件,在觀賞精美魚類的同時講述關於它們和電的故事 欣賞多媒體資源,感觸海底世界的美麗
(四)電壓表的使用
本部分的教學是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教師在學生實驗前給學生提供如下使用規則:
使用電壓表的使用規則
一不: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二要:
1、要並聯在被測電路的兩端;
2、要使電流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入,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出。
兩看清:
1、讀數時看清電壓表所用的量程;
2、看清電壓表上一小格所表示的數值。
在明晰使用規則的基礎上開展學生小組自主探究式實驗,由於學生對實驗的設計不能很完整、很透徹地說明教師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實驗時要加強引導。實驗的目的是要得出:電池組串聯時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的關係。
如果有時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測試一下電池組並聯時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的關係。
練習反饋:
在一次用0~3V和0~15V兩個量程的電壓表測電壓時,電壓表的"+"接線柱已接入電路,在用0~15V量程試觸時,指標位置如下圖所示,則下一步操作中正確的是( D )
A、接入電壓表的c接線柱再讀數 B、斷開開關,接入電壓表的c接線柱,閉合開關後讀數
C、接入電壓表的b接線柱再讀數 D、斷開開關,接入電壓表的b接線柱,閉合開關後讀。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內容為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二章《光》第二節內容,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是繼光的反射後的又一個新的光現象。本節知識是光學中的重點知識、是理解透鏡作用原因的基礎,同時又是理解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透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絡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為以後透鏡及探究透鏡成像規律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知識之一。
2、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我們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透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律;能從眾多光的現象中辨別出屬於折射的現象,能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
2.瞭解光的折射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有關光的折射現象的觀察、猜測、檢驗、聯想等的活動,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交流、團結和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樂於合作,滲透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1)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規律;
(2)讓學生會作光折射的光路圖。
二、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整體上採用對比、猜想、提問設疑、設計實驗探究的模式,教學流程上採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讓學生對照光的反射定義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義。學生對定義總結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過後面的觀察實驗和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修正定義,讓學生明白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這些詞。
第二步:觀察光的折射現象,對照光的反射定律,讓學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規律,然後按照猜想設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當然整個實驗主要是我來操作完成。在此我補說一點,因為在探討光折射時光路是否可逆時,由於沒有演示光從水射入空氣中的器材,所以我採用的是用半圓形玻璃磚來做這個實驗,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學生練習畫光的折射光路圖,為下一部分學習透鏡的作用做好鋪墊。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光的折射現象。在這一步我採用讓學生做硬幣“上浮”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光的折射帶來的錯覺,引起學生思考硬幣為什麼會“自動上浮”,啟發學生畫光路圖來解釋原因。同時也說出了盛水的碗變淺、放入水中的筷子變彎等現象的原因。
第五步:透過多媒體演示“海市蜃樓”現象。聯絡生活實際,解釋“潭清疑水淺”、“叉不到水中魚的原因”等現象。
初中物理《昇華和凝華》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透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透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組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