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 篇1
一、牢固樹立課標意識,突出教學重點難點
(一)設計思路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研讀“課程標準”自然是我展開教學設計的起點。《課程標準》(20xx年版)對本課作出如下規定:“以鑑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這是較為典型的以“點”帶“線”的呈現方式,指引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把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兩個典型事例——“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它們在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影響深遠,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在學生認知水平及教材知識結構的綜合考量下,我將這兩點確立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對“鑑真東渡”這一重點的處理,我運用圖片匯入法,出示《鑑真坐像》圖,指導學生觀察、描述圖片資訊並關注“雙眼緊閉”的細節,詢問學生其中的緣由。在問題驅動之下,學生透過充分提取書本資訊並結合教師提供的《唐大和尚東征傳》選段,化身為小導遊為遊客講解家鄉園博園內“鑑真東渡遇險紀念塔”這一景點。之所以創設這一情境,我主要是為了吸引初一學生的主動參與,將知識點變為“活的”、“可用的”知識,既增強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記憶,也在活動中滲透基本技能、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最後,我提供了鑑真在日本醫藥學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在傳佈佛法外,鑑真還傳播了中國許多的文化成就,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對另一重點“玄奘西行”的處理,我考慮到大部分的學生閱讀過青少版的《西遊記》或觀看過相關的電視劇、電影作品,對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感興趣,對相關的情節也較為熟悉,只是在歷史史實與文學作品之間未能作很好的區分。基於以上分析,我設計了表格填空,指導學生完成玄奘西行與“唐僧取經”的比較,引導學生了解歷史史實與文學作品之間既有聯絡又存在區別,潛移默化地滲透史料實證素養培育。之後,我充分利用書本上已有的《玄奘西行和回國路線圖》、精心選取《大唐西域記》中的精彩片段,要求學生完善玄奘西行路線,引導其形成歷史空間概念;還設計“玄奘西行可能會遇到哪些艱險”的歷史想象活動,指導學生挖掘歷史地圖的隱性資訊並研讀、提取材料,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遷移並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習得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追問“我們的想象符合歷史史實嗎”,激促學生歷史思維深入,進一步滲透史料實證素養培育;後設計了話玄奘真實形象的活動,讓玄奘的寶貴精神品質走進學生的心田。最後簡略補充王玄策、義淨等造訪印度的史實,凸顯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
在本課中,“遣唐使”、“唐與新羅的交往”雖未直接列入課程內容,但“鑑真東渡”本身與“遣唐使”到來密不可分,“唐與新羅的交往”作為一個修訂版教材的新增子目,也從一個側面生動展示唐朝時期中外交流的活躍盛況,有助於本課難點的理解,不能置之不理。在這兩個板塊的處理上,我主要抓住典型人物如弘法大師、吉備真備、崔致遠,利用典型圖片如《弘法大師行狀繪詞》,透過圖說歷史、教師講述的方式完成,在處理的篇幅及力度上都做了相應的減法。這樣的處理可以使得各子目、各板塊間詳略有別、詳略得當,主幹知識、重點突出,易於學生把握。
本課的課程內容還要求學生能“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這對學生的學習提出較高的要求。與一般的歷史時間、地點、人物等史實性知識不同,這屬於規律性、理論性的知識,從行為動詞看又屬於理解層次要求的知識,對初一學生而言是一個難點。對此,我選用《中華文明史》中“(隋)唐是中華對外交流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前代”這一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觀點,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起點;同時我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源,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從理解“寬度”、“廣度”遠超前代中逐步突破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發展性”這一特徵。
(二)設計展望
1.深入全面地研讀課標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已經能做到關注課程內容要求,能夠依據相關行為動詞屬性基本判斷有關歷史問題的量與質的要求,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應當對歷史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實施建議等內容進行綜合的、全面的、深入的瞭解,做到不僅知道“教什麼”,明白“怎麼教”,更明晰“為什麼教”,這對精準把握並突破教學重難點是有益的。
2.關注課標的動態發展
現行的課程標準是20xx年頒佈的,而統編歷史教學書在此之後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審查與修改於近兩年才投入使用。所以存在對課標進行相應調整的情況。此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已於20xx年正式出臺,其中提出的歷史核心素養的理念也需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以關注。我認為把握課標最新的調整與變化,有助於我們精準把握並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發揮課程資源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設計思路
“課程資源”的提出、開發與運用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歷史學科涉獵廣泛,與其他學科相比,它擁有無法比擬的、獨特的、豐富的課程資源。它的開發與利用有助於落實課程目標,也能豐富課堂教學、滿足學生需要,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眾多的課程資源中,我首先充分地利用了教科書資源。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帶領學生解讀教科書上的插圖資源如《弘法大師行狀繪詞》,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描述當時的情形知曉遣唐使來華的史實,既感受唐王朝的繁盛,也感悟日本人的向學與堅持。我還利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內的鑑真像》、《玄奘西行求法(郵票)》作為相關子目學習的匯入材料,以人帶事,順應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與需要。此外,我還注意用好教材輔助板塊課文旁設“相關史事”、課文後設“課後活動”,引導學生描述畫面資訊或以之作為思維材料展開活動促進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與思維能力。為什麼首先考慮的是教科書資源?教科書是第一課程資源,也是課程資源的核心。教科書不僅是教師開展教學的“教本”,亦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是學生獲取最為便捷、使用頻率最高的課程資源。教師能在課堂中利用已有課程資源進行情境、活動的創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課上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助於學生加強對教科書的瞭解,進一步增強了統編教材的可讀性,從而為課後的自主學習創設條件。
本課還甄選了鄉土史課程資源。我選用了鑑真東渡遇險紀念塔和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並以之設計了“角色扮演”及學習延伸的活動。鄉土史課程資源是課程資源中具有特色的一類資源,它是師生所處的某一行政單位具體地域特色的、能夠反映特定範圍內受眾文化心理的、承載歷史與現狀的資源,具有形象具體、生動活潑、賦予學生更多參與的可能性等突出特色。這類課程資源的利用,能夠較好地拉近歷史與學生、與現實的距離,從而客觀上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此外,本課還選擇了大家喜聞樂見的歷史題材的影片文學作品資源,如匯入部分節選了紀錄片《中國通史》中第五十集的片段,不僅起到較好的凝神激趣的作用,同時也讓學生對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景有了一個總體的把握,為本課難點的理解打下一定的基礎。在“玄奘西行”子目處理中,我展示出影視作品《西遊記》的劇照圖片,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並通過後續的列表對比潛移默化地滲透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
(二)設計展望
1.課程資源開發應緊扣教學目標
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已成為一線教師的自覺之舉。現今,大量的課程資源被搬上課堂,的確起到一定的興趣激發作用,卻也存在脫離課程目標或教學目標而隨心所欲選用資源的情況。我認為教師在兼顧學生興趣的情況下,應當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的學習經驗、認識規律進行合理的選取有教學價值的課程資源,讓課程資源既發揮消除學生與歷史心理距離的作用,也能更好地為課程或教學目標服務。
2.重視鄉土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鄉土史資源不僅可以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印證,而且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研究身邊的歷史。這類資源的運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增進熱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也利於活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水平和思維能力。
總結:如果說教科書是編寫者在精準全面理解課程標準基礎上的一次再創作,那麼歷史教學也是基於課標及教材的一種再創作。本課僅是基於唯物史觀的一種理解與創作。不同的史觀、不同的視野會賦予本課不同的魅力,可以引領學生從不一樣的高度與寬度欣賞歷史的意蘊、體會歷史的深邃、感受歷史的真諦。
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況;識記遣唐使、鑑真東渡、與新羅的關係和玄奘西行的史實及貢獻;理解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影響,認識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的影響及啟示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唐朝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唐朝出現頻繁對外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透過對鑑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行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出的精神的瞭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透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今天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的交往、唐朝與天竺的交往。
教學難點: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朝的對外交往與今天的開放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西遊記》動畫片主題曲《白龍馬》。
“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西天取經上大路,一走就是幾萬裡……”同學們小時候應該都聽過這首歌、看過這部動畫片吧,它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那麼同學們是否知道在歷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誰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裡?他經歷千難萬險取回來的經又有怎樣的作用呢?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遣唐使
1.圖片展示。
2.教師講述:日本派遣使節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
3.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遣唐使對於日本的影響。
答案提示: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曆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標導學二:鑑真東渡
1.圖片展示。
2.教師簡要介紹鑑真東渡的故事。
(鑑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法號鑑真。他對佛經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扶桑,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
3.提出問題:鑑真東渡對日本有怎樣的影響?
答案提示: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目標導學三:唐與新羅的關係
1.教師講述:新羅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唐朝的目的。
(學習中國文化。)
2.提出問題:學生講述唐與新羅交往的概況。
答案提示: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朝鮮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於民間。
目標導學四:玄奘西行
1.史料解讀。
材料: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麼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
2.提出問題:天竺是今天的哪個國家?
答案提示:印度。
3.老師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回答玄奘的歷史功績。
答案提示:(1)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2)根據他的口述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三、課堂總結
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較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給各國友好交流提供了機會。陸路和海路交通比過去發達,為中外相互往來創造了條件。
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個國家在確保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會進步。各國各族均有所長,應多向他人學習。
教學反思
本課要達到的教學效果是要讓學生明白今天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我們能從唐朝的對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啟迪。第一,我們必須具備安定團結的、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同時,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經濟文化水平,這樣才有條件投入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中。第二,我們必須學習唐朝廣博的胸懷,在傳播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善於吸收他國之長,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活躍的情況,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鑑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出的'精神的瞭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透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理解出現交往盛況的原因並總結出唐文化的世界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學難點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
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麼區別?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唐朝對外交往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二、匯入新課
(幻燈片顯示)舊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東南亞、歐洲的許多城市都有一條街叫“唐人街”,你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幻燈片顯示)唐朝壁畫《禮賓圖》反映了唐時對外交往的一個場面。
你知道隋唐時期與中國長期通好的有哪些國家嗎?古代新羅、天竺、大食、波斯等國分別是指今天的哪些國家和地區?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兩國在經濟文化上早有密切關係。你知道隋唐時期兩國交往的史實嗎?你能舉出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具體事例嗎?
要想知道這許許多多問題的答案,就讓我們來學習這一課吧!
三、講授新課
(一)遣唐使
(出示幻燈片)同學們,上圖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時期曰本人到中國乘坐的就是這樣的船。“遣唐使”作為一個特殊的詞語,已經被中日兩國人民牢牢地記在了心裡。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瞭解曰本“遣唐使”來華情況。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業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呂(晁衡)。留學生和學問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請同學看書回答,唐朝與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③使團把贈品給唐朝,唐朝回禮給日本使團,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唐朝與日本之間的交往對日本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出示幻燈片)①遣唐使回國後,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他們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比如京城的建築,貨幣的樣式,詩歌、獨特的茶文化等。
(二)鑑真東渡
那時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高僧鑑真。唐玄宗時,鑑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出示幻燈片:鑑真的簡介從鑑真六次東渡中,你們能得出什麼啟示?請大家討論後回答。
生甲:鑑真六次東渡,表明了鑑真有一股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
生乙:鑑真為傳播唐朝文化、促進中日交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肯定這種行為,併為中日睦鄰友好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一想,鑑真東渡為什麼會在中國和日本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鑑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年,最後死在日本。鑑真也把豐富的中國文化,如宗教、建築、雕刻、醫藥等傳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歡迎和尊敬。鑑真曾經居住過的奈良唐招提寺裡,直到現在,還供奉著鑑真大師在世時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為“國寶”。
透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唐和日本的關係裡,共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鑑真東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學們,唐朝時和周邊國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還有和古印度的交往。《西遊記》裡的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就源於唐朝的玄奘法師去印度(時稱天竺)求法之事。(出示多媒體)《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從玄奘和尚的圖片描繪的是玄奘從印度學成後歸國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念珠,腳穿草鞋,腰前繫著小包楸。他左手拿經書,右手執拂塵(用來驅趕蚊蠅),背上揹著用竹子做的書箱。書箱頂上是遮陽蔽雨的傘,傘前垂下的線掛著一盞小油燈。現在請同學們看書,瞭解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來及玄奘西遊之事。(出示多媒體)玄奘還根據旅途見聞,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記載親歷的110國、傳聞的28國的情況,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的方位、疆域、城市、人口、風俗人情、名勝古蹟、歷史人物、傳說故事,是研究這些地區歷史的重要材料。現在《大唐西域記》已譯成數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學們,聽了上面的講解。結合你們平時看到的《西遊記》的原著、影視等作品。比較一下書中、影視中有關唐僧的描繪與你所瞭解到的玄奘有何異同?請大家討論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處是玄奘西遊取經,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都取得了成功。
生乙:不同之處是《西遊記》裡的唐僧有觀音指點,有功夫超群、神通廣大的三個徒弟保駕,甚至連坐騎都是龍變的。而現實中的唐玄奘卻沒有這般幸運,完全是靠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勤學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者是虛構的,後者是真實的。
四、課堂小結
(1) 唐朝為什麼能夠吸引萬國來朝?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總結,並由此引出下一個問題:
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較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給各國友好交流提供了機會。陸路和海路交通比過去發達,為中外相互往來創造了條件。
(2) 以史為鑑:唐代的對外交流給我們什麼啟示?
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影響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個國家在確保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會進步。各國各族均有所長,應多向他人學習。
【課後作業】
完成對應課時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唐朝和日本的關係、遣唐史和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情況;唐玄奘西遊取經等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隋唐時期出現頻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1.透過對鑑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遊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出的精神的瞭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2.透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今天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的交往、唐朝與天竺的交往
教學難點: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隋唐的對外交往與今天的開放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悉尼唐人街(上圖)、日本唐人街(下圖))圖中為什麼外國人會將中國人稱為“唐人”?古代新羅、天竺、大食、波斯等國分別是指今天的哪些國家和地區?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兩國在經濟文化上早有密切關係。你知道隋唐時期兩國交往的史實嗎?你能舉出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具體事例嗎?
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遣唐使
1.(多媒體展示《弘法大師行狀繪詞》)史料解讀
(多媒體出示材料一地圖: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教師講述: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是什麼?(吐為了 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
2.(多媒體出示問題:派遣唐使對於日本的影響)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派遣唐使對於日本的影響
(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 天文曆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等傳 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目標導學二 鑑真東渡
(一)開始珍妮機的發明(18世紀60年代)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唐招提寺圖片)
2.教師簡要介紹鑑真東渡的故事。(多媒體連結鑑真東渡的故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麼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遊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
2.(多媒體出示問題:天竺是今天的哪個國家)學生搶答論天竺是今天的哪個國家(印度)
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 篇5
一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概況,知曉其典型例證:遣唐使,鑑真東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響;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唐代中國作為中華(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透過聽講,研讀課文及相關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提高分析總結的能力;
感受、崇仰鑑真六次東渡、玄奘西行求法體現的信念堅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精神。通過了解居當時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
二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本課三大歷史事件,重點是遣唐使與玄奘西行;以此為例認識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國作為中華(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 、探究新知
(一)匯入新課
2008年5月10日,主席胡錦濤訪日期間訪問了奈良縣(奈良古稱平城京,唐朝時為日本國都),會見日本奈良縣知事荒井正吾,並贈送鑑真塑像。這是胡錦濤同志同荒井正吾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為遣唐使嗎?鑑真在日本備受尊崇,被認為是“日本文化的恩人”又是為何?
(二)新課展開
整體感知:讀《唐朝中外交通圖》
唐朝以其強盛的國力,先進的政治制度,高度繁榮的文化,博大開放的胸懷,不僅吸引著周邊少數民族,也令周邊鄰國仰慕。大唐盛世對外文化交流廣泛、頻繁,對外來文明採取相容幷蓄的開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現繁花似錦的景象。上節課我們也瞭解到,唐朝時少數民族甚至外國人在唐朝為官者為數不少,長安城內波斯商人聚集,本節課進一步瞭解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
Ⅰ自讀課文:遣唐使 部分
結合教材思考討論:
問:什麼是遣唐使?
唐朝時,日本派遣到中國的使節。
Ⅱ 史料研讀:
(1)從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說:“大唐國者,法式定備之珍國也,常須達。”《日本書紀》
日本為什麼要派遣唐使?
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2)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
結合材料並教材歸納遣唐使的特點?
人數多,規模大,呈使團形式;批次多,往來頻繁;人員組成全面,便於開展全方位學習。
(3)查看下錶,觀察教材《日本的和同開寶》圖:
問:遣唐使的歷史影響?一目瞭然。對日本國家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鑑真東渡
除了遣唐使西來求學,亦有中國文化使者東渡傳法,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中國高僧鑑真。
Ⅰ速讀課文,及【相關史事】欄目內容,瞭解鑑真事蹟。
補充材料:
當時從唐朝去日本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由於造船技術的侷限和對季風規律掌握的差距,從揚州穿越東海經常發生船毀人亡的事故,和尚道福、義向、圓載先後在遣唐和歸途中為風濤吞沒。沒有視死如歸的冒險精神是不敢揚帆啟航的。……
唐招提寺建築群,為鑑真及其弟子留下的傑作。整個結構和裝飾,都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色,是日本現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鑑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長書法,去日時攜帶王羲之、獻之父子真跡,影響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猶熱愛中國書法藝術不衰。他依靠嗅覺辨認藥物,定名稱及療效,被日本人民奉為醫藥始祖。
Ⅱ 以郭沫若詩總結:(學生齊讀)
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唐朝時,朝鮮半島的新羅、中南半島的林邑等國與中國交往也非常密切,新羅使者、留學生甚至超過日本,先進的唐朝制度、文化對他們影響巨大,並且逐漸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儒家)文化圈。
玄奘西行
遣唐使、鑑真東渡顯示了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核心是唐文明傳播日本,日本民族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敬重。唐朝與天竺的交往也非常頻繁,“天竺”是唐朝時對今印度半島的稱呼。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經成為歷史上中印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玄奘就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Ⅰ(提示學生注意教材正文說明)(教師詢問並講述)玄奘在全國各地從師學佛,透過學習,許多佛典譯著不善,致使義理含混,理解不一,註解也不同,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為明佛理真諦,決定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求法。玄奘西遊的時間是?貞觀元年。他的西行求取真經、弘揚佛法之路可分為四個階段:
艱難險阻,四年跋涉,初到天竺 →遍訪名寺,遊學十年,名揚天竺 →謝絕挽留,二年歸國,宰相相迎,天子召見→潛心譯經,凡十九載,弘揚佛法,交流文化
指導學生讀《玄奘西行與回國路線圖》,注意其中經過的重要地點河西走廊、蔥嶺、曲女城、那爛陀寺等。並結合上述提綱簡要介紹相關史實。
Ⅱ總結:玄奘西行的貢獻:一是取經、遊學、譯經,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二是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中亞、印度半島、西域等地一百多個國家的歷史,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Ⅲ 教材問題思考:鑑真和玄奘都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是如何面對困難的,你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什麼精神?(學生自由回答)
為實現目標不畏艱難、持之以恆;信念堅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的精神等。
分析探究(難點突破)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
Ⅰ 讀《職貢圖》(反映外國使節紛至中國,向唐朝皇帝進貢)並課後唐朝墓葬出土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非洲黑人俑圖片。
思考:這些反映了什麼?(唐朝時中外交往的廣泛、活躍。)
Ⅱ嘗試分析總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分析總結,教師給以適當引導)
(1)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對各國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創造了前提;(盛唐氣象)
(2)唐朝實行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和兼收幷蓄的文化政策為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機會;
(3)唐朝統治者在對外交往中高度自信,胸懷博大;
(4)發達的陸路海路為中外往來帶來了便利。
四、課堂小結
七年級歷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說出長安城的佈局及地位。
2.識記玄奘西行的主要原因、時間及結果。
3.識記鑑真東渡的目的、結果及影響。
4.識記日本遣唐使到中國的目的、規模及影響。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1、同學們,《西遊記》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根據玄奘到天竺取經的故事改編的,播放《西遊記》片段;這是唐朝使者與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啊!
2、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板書課題,投影學習目標、學生朗讀。學習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大家認真、細緻的自學。
二、自學指導:
(一)方法: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21---25頁,邊讀邊思考下列問題,時間:8分鐘
任務、1、說出長安城的佈局及地位。
2、識記玄奘西行的主要原因、時間及結果。
3、識記鑑真東渡的目的、結果及影響。
4、識記日本遣唐使到中國的目的、規模及影響。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提問;點撥、更正和補充.8分鐘
(二)方法: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本21---25頁,邊讀邊思考下列問題:5分鐘
任務:1、請你分別說出玄奘和鑑真出行的目的地及主要事蹟。
2、從兩人的事蹟中可以看出唐朝實行什麼樣的對外政策?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提問;點撥、更正和補充。7分鐘
三、當堂測試:(15分鐘)
導學案:自主測評和深化拓展,下課前交回。
板書設計:
一、唐都長安(政治經濟中心,國際大都會)
二、玄奘西行、鑑真東渡
三、日本遣唐使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