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徵,瞭解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友情,培養學生積極昂揚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

  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

  教學難點:

  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匯入:

  我們初中曾經學習過《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的莫泊桑(此處先讓學生思考回答)。另外兩位短篇小說大師分別是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

  (介紹三位短篇小說大師的代表作)

  法——莫泊桑——《羊脂球》、《項鍊》、《我的叔叔于勒》

  俄——契訶夫——《套中人》、《變色龍》、《哀傷》

  美——歐·亨利——《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後的常春藤葉》

  2、介紹作家作品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出生於一個貧窮的醫生家裡。歐·亨利一生窮困潦倒,十餘年中創作了三百多篇小說。主要表現社會下層人物的生活狀態,同情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巧妙的構思,複雜的情節和意外的結局,加強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劇效果。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

  “歐·亨利式的結尾”——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作些鋪墊,埋下伏筆,結尾時峰迴路轉,豁然開朗,出現始料未及的結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構思的巧妙令人讚歎。

  二、體驗分析文字

  1、學生通讀全文,簡要概括故事情節,體驗小說“歐·亨利式的結尾”。

  瓊珊因生肺炎而對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落去然後隨它而去,好友蘇艾給與了她無微不至的照顧。鄰居畫家老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為瓊珊在牆上畫了一棵常春藤,而瓊珊因此恢復了生活的信心。老貝爾曼卻染上肺炎死去。

  2、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為什麼?

  是小說的結區域性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迷: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終生追求的傑作,也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生的信念。

  3、這樣的結尾合乎情理嗎?前文中有哪些鋪墊?

  (1)為什麼最後的常春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2)為什麼會是貝爾曼來畫這最後一片葉子?

  明確:

  (1)如果說貝爾曼是那堵鬆動殘缺的磚牆,那麼瓊珊就像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說貝爾曼是那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那麼瓊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葉子。哀莫大於心死。把最後的一片藤葉作為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貝爾曼畫的常春藤葉慰藉了這個寂寞的心靈,她沒有理由再逃避,沒有理由讓自己本應年輕而旺盛的生命衰頹下去,“不知是怎麼鬼使神差的,那片葉子老掉不下來,可見我原來心緒不好。想死是罪過。”

  (2)鋪墊:“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兇狗。”“他們擔心的瞥著窗外的常春藤。”心地善良:“可憐的小瓊珊小姐”“願意替你效勞”蘇艾早已知曉但故意保密,當瓊珊脫離危險,不寄希望於葉片,蘇艾告訴她“你不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動嗎?”

  4、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結尾處向讀者簡單透露了貝爾曼畫藤葉而死的事實,但對他的具體行為卻不著一筆,在情節結構中留下了一大塊空白。使得小說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也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風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心靈去想象再造。)

  三、鑑賞人物形象

  1、討論小說主人公是誰?為什麼?

  從全文看,貝爾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讚美、謳歌的人物,是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因為,作者所要表現的底層人之間的真誠友愛,靈魂的高尚這一主題是由貝爾曼體現出的。只是,前文中沒有用太多筆墨,而且始終是作為普通人來刻畫的。這也正體現了“歐·亨利式的結尾”的特徵。

  2、討論主人公——貝爾曼的形象。

  要求:圈劃描寫貝爾曼的語句,理解小人物的平凡與偉大。

  前文寫他邋遢,喝酒過量,脾氣暴躁,嘮叨,說大話。但他的不凡舉動表現了貝爾曼平凡、普通的外觀下所深藏的熱愛他人,富於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精神的美好心靈。他用生命換來的傑作,實現了他一生的夙願。(先抑後揚)

  “鋸齒型邊緣已經枯黃”的最後一片藤葉卻“頑強的掛在離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這不只是一片藤葉,它是老貝爾曼不死的生命的結晶,是苦難的世上窮人之間的一絲溫情。貝爾曼沒有死,他的靈魂,他的希望,他整個生命之光全集結在這片葉子上了。這最後的一片葉子,這悽風苦雨中的葉子,也是貝爾曼顛沛流離坎坷一生的最後一個亮點。

  四、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找出例句品讀)

  例句1:“到了11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裡潛躡著,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例句2:“每逢我的病人開始盤算有多少輛馬車送他出殯的時候,我就得把醫藥的治療力量減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對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樣發生興趣,提出一個問題,我就可以保證,她恢復的機會準能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作者用幽默、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幽默的描寫中領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五、作業佈置

  1、發揮想象,補寫作者隱去的那段畫家老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的情節。

  範文:寒雨夾著雪花落個不停,貝爾曼哆嗦著蹬上了搖晃著的長梯,一邊用手搪著調色盤好讓雨水不濺到新調的綠顏色中去,一邊用乾布在牆上擦出一塊乾燥的地方,好讓畫上去的顏料不散開來,雪落在他的`身上融化了,冰冷的水透入了衣服中,又溼又冷,但他卻顧不了這麼多,一片翠綠的常春藤葉畫好了,他細細地端詳了一會兒,最後他又擠了些黃色的顏料到調色盤中用畫筆把兩種顏料和在一起,抹在葉子的邊緣,這回他僵硬地笑了笑,帶著一份滿足,顫抖著下了長梯。——高一(五)班繆易雯

  2、拓展閱讀《麥琪的禮物》,隱去結尾,為它續寫結尾。體會“歐亨利式結尾”的精妙。

  【教學反思】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篇小說,小說是透過故事情節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我抓住歐·亨利小說情節設計出人意料,扣人心絃的特點,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給你印象最深,觸動最大的是哪個人物?全文以什麼來貫穿始終?最後的常春藤葉為什麼能挽救瓊斯的生命?為什麼說最後的常春藤葉是貝爾曼的傑作?貝爾曼身上閃爍著怎樣的人性光芒?從情節結構的梳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後過渡到思想意義的討論——讚美平凡人之間相濡以默的友情,讚美人性的美好。正因為人性的善良,世界的美好,才讓我們對生充滿了眷戀。在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的同時,要激勵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堅定信念,活出風格,實現個人價值。這個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這才是體現生命價值的最好方式。《最後的常春藤葉》中那片不肯凋零的綠葉,那是生命的綠葉。讓我們永遠記住的那一抹綠色吧!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目的

  1.複習鞏固小說的基本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2.透過情節的分析理解最後的長春藤葉的意義,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3.透過分析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找出人物內在和外在的鮮明對比,體現貝爾曼作為低層的小人物卻有著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

  4.體會並學習文章的語言藝術及精巧的結構安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長春藤葉的意義及文章的主題的把握。

  2.貝爾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後結尾情節的出人意料體現了作者巧妙的構思。

  三.教學設想

  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人物、環境等,從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及結尾的巧妙構思。

  四.教學方法

  文字研習法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他一生窮困潦倒,接觸了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餘年創作生涯中,寫下300多篇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白菜與皇帝》、《四百萬》、《西部人心》、《市聲》、《滾石》等。

  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笑的幽默,啟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餘,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

  二.字詞整理

  烘鍋矮墩墩磚砌躡手躡腳一籌莫展嘮嘮叨叨繃著窗檻瞥著怒號冥冥中。

  三理清文章脈絡(由學生歸納,教師補充)讀課文概括本文情節結構和線索。

  1、(1—11)介紹故事發生的地點:紐約的格林尼治村,一個社會下層藝術家聚居的小區。

  開端瓊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蘇艾鼓勵瓊珊要有信心戰勝病魔,但是瓊珊已放棄主觀上的努力,只等著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自己也該離開人世了。

  3、(37—50)最後一片葉子始終貼在牆上,這使瓊珊覺悟到自己的錯誤,重又燃起了生的慾望。

  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係。

  十一月:瓊珊病倒;

  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裡: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

  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

  整個故事發生在四天裡。

  4、(51—55)結局瓊珊病癒貝爾曼去世

  線索明線:瓊珊病重——瓊珊病危——瓊珊轉好——瓊珊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貝爾曼生病——貝爾曼病危送進醫院——貝爾曼去世。

  5、本文的主人公是誰?為什麼?

  貝爾曼

  6、本文又是如何刻畫主人公的?

  A.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特點:好鬱郁不得志、酗酒成性、牢騷滿腹、愛講大話、性格暴躁、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平凡的甚至有點讓人感到討厭。

  壞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犧牲精神。

  內在和外在形成對比

  描寫手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

  (1)初見貝爾曼:(正面描寫)

  外貌描寫: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牢騷滿腹——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

  (2)再見貝爾曼:(正面描寫)

  [當地知瓊刪的病情後]語言描寫:對這種白痴的想法“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

  “可憐的瓊刪”“可惡的葉子”。

  ——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3)重見貝爾曼:(側面描寫)

  醫生:“他身體虛弱,病勢來的很猛,他可沒有希望了”。

  蘇艾: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

  ——人格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得到展現。

  主題得以表現:他是藝術區窮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B.怎樣理解貝爾曼的傑作?和葉子

  明確:他的傑作就是他用畫出來的那一片最後的長春藤葉,這副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間無私情誼,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對瓊表層是葉子顠落深層是生命的顠落。

  對貝表層是冒雨畫上去的葉子,藝術生涯的最後作品,深層是維繫生命的葉子,人生最精彩的傑作。

  7、結尾藝術

  (你認為小說的結尾是否意外,尾說葉子是假的,從前文能否看出來)

  A小說意外的結局,出乎意料之外,以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結局一般來說是令人寬慰的是帯淚的微笑。

  B其它葉子都落了只有這葉子經歷兩天的同風暴,傲然挺立,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顠不動,仍舊有一常春藤葉葉子貼在牆上。

  8、語言風格

  (讀5節感受本文的語言高風格)

  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主語言,渲染劇色彩。

  三.環境描寫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1、人物的生活環境——底層藝術家生存的典型環境:華盛頓廣場東面;藝術區;街道錯綜複雜,居住空間狹窄;風格古香古色,藝術氣息濃厚;苔蘚遍地,陰暗,潮溼,窮苦。

  作用:為下文蘇艾感染肺病鋪墊

  2、陰沉灰暗的色調,悲涼的情調,烘托出作者悲涼、孤獨、絕望的心情。

  四.主題

  文章透過寫貝爾曼畫最後的常春藤葉而挽救了把生命寄託在落葉上的瓊珊這樣一個故事,歌頌了窮苦朋友之間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靈。同時,也告訴我們,在生與死、抗爭和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五.作業

  請你想象一下貝爾曼畫長春藤葉的情形,寫一篇500字的片斷作文。

  板書設計

  線索明線:瓊珊病重——瓊珊病危——瓊珊轉好——瓊珊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貝爾曼生病——貝爾曼病危送進醫院——貝爾曼去世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篇3

  【文字分析】

  《最後的常春藤葉》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中的第一板塊“精神支柱”,課文寫了畫家瓊珊生了重病,看著窗外牆上的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認為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掉落代表她生命的終結。老畫家貝爾曼在聽完蘇講述她的事情後,在暴風雨的夜裡用畫筆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讓瓊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卻患上肺炎離開人世。課文的特點是構思精巧,特別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歐亨利式結尾;語言風趣幽默,值得玩味;主題深刻,展現小人物的人性光輝。

  【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匯入

  在前幾節課上,我們在史鐵生的地壇裡徜徉,感悟不屈的生命,觸控這個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的偉大作家的靈魂,今天我們要走出地壇,走進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筆下的《最後的常春藤葉》,來看看這一片普通的常春藤葉會帶我們怎樣的驚喜和感動呢?

  二、初讀課文,說說初讀感受

  教師不在學生沒有接觸課文前就單向灌輸,不用自己的既定結論先入為主地影響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運用歸納法來學習,讓學生開啟書本,自主誦讀。要求讀得感性,讀出細膩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並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真切、細膩、個性化的感受,培養自己纖細的感受力。之後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讀完這篇文章,和在座的同學們一樣,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面對難以逃遁的人生宿命,我們仍然需要堅強地活著,樂觀開朗地活著,為了自己,為了他人。

  三、再讀課文,說說再讀感知

  學生用略讀和瀏覽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得理性,讀出整體的感知,並能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本文所寫的內容,培養自己整體的感知力。之後教師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課文寫了畫家瓊珊生了重病,看著窗外牆上的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認為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掉落代表她生命的終結。老畫家貝爾曼在聽完蘇艾講述她的事情後,在暴風雨的夜裡用畫筆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讓瓊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卻患上肺炎離開人世。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小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輝,善良的蘇艾的熱心幫助、不離不棄,貝爾曼的捨己為人、無私奉獻,瓊珊的偉大信念。

  四、三讀課文,自選式學習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三讀課文,然後憑自己的直覺愛好,就自己喜歡的或印象深刻的一兩個方面自主展開學習,作為自己的“小快餐”或“開胃羹”,讓自己的直覺愛好得到基本滿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燒烤”,因人而異,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後,相互交流學習心得,說說自己喜歡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學生可以用“……的……”的名詞性短語結構來回答,本文的題材、主題、構思、語言等都可能成為學生自選式學習的主題。

  每人自主學習後,教師隨機抽點每小組中的一人,向全班說說自己的學習心得。

  五、四讀課文,共選式學習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四讀課文,然後共同選擇確定一兩個學習主題,作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開深入的品味和細緻的賞析。

  共同選擇學習主題時,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反覆論證、慎重確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數人的意向,也有利於大多數人的提高。

  (一)美麗的語言

  在華盛頓廣場西邊的一個小區裡,街道都橫七豎八地伸展開去,又分裂成一小條一小條的“衚衕”。這些“衚衕”稀奇古怪地拐著彎子。一條街有時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個畫家發現這條街有一種優越性:要是有個收帳的跑到這條街上,來催要顏料、紙張和畫布的錢,他就會突然發現自己兩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錢的帳也沒有要到!

  ——“橫七豎八”、“伸展”、“分裂”、“拐著彎子”“收賬……”語言靈巧多變,富有張力,幽默風趣的調侃語言,第一寫出了巷子的繁多、奇特,也暗示了蘇艾和瓊珊的經濟拮据、窮困潦倒,為下文做了鋪墊。

  到了11月,一個冷酷的、肉眼看不見的、醫生們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裡悄悄地遊蕩,用他冰冷的手指頭這裡碰一下那裡碰一下。在廣場東頭,這個破壞者明目張膽地踏著大步,一下子就擊倒幾十個受害者,可是在迷宮一樣、狹窄而鋪滿青苔的“衚衕”裡,他的步伐就慢了下來。

  ——運用了擬人手法,將肺炎具體化、人性化,形象地刻畫了肺炎傳播的肆無忌憚,捉摸不透,極富動感。

  肺炎先生不是一個你們心目中行俠仗義的老的紳士。一個身子單薄,被加利福尼亞州的西風颳得沒有血色的弱女子,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有著紅拳頭的、呼吸急促的老傢伙打擊的物件。

  ——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肺炎具體化、形象化,寫出了肺炎的肆無忌憚,也寫出了瓊珊正遭受著病魔的侵擾。

  只見一個空蕩陰暗的院子,20英尺以外還有一所磚房的空牆。一棵老極了的長春藤,枯萎的根糾結在一塊,枝幹攀在磚牆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幾乎只有光禿的枝條還纏附在剝落的磚塊上。

  ——用字精煉傳神,刻畫生動具體,有意蘊。

  他年過60,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那樣的大鬍子,這鬍子長在一個像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的頭顱上,又鬈曲地飄拂在小鬼似的身軀上。(外貌描寫)

  ……他喝酒毫無節制……老貝爾曼兩隻發紅的眼睛顯然在迎風流淚,他十分輕蔑地嗤笑這種傻呆的胡思亂想。

  ——窮困潦倒、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

  “什麼,”他喊道,“世界上真會有人蠢到因為那些該死的長春藤葉子落掉就想死?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怪事。不,我才不給你那隱居的礦工糊塗蟲當模特兒呢。你幹嗎讓她胡思亂想?唉,可憐的瓊西小姐。”

  “你簡直太婆婆媽媽了!”貝爾曼喊道,“誰說我不願意當模特兒?走,我和你一塊去。我不是講了半天願意給你當模特兒嗎?老天爺,瓊西小姐這麼好的姑娘真不應該躺在這種地方生病。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我們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善良、富有同情心、關心別人

  “好好護理你會成功的。現在我得去看樓下另一個病人。他的名字叫貝爾曼......聽說也是個畫家。也是肺炎。他年紀太大,身體又弱,病勢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醫院裡,讓他更舒服一點。”(側面描寫)

  唉,親愛的,這片葉子才是貝爾曼的傑作。就是在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他把它畫在那裡的。

  ——無私奉獻、自我犧牲

  先抑後揚手法的運用,平凡甚至有的討厭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火熱的愛心。

  (二)出人意料的結尾

  “我有件事要告訴你,小傢伙,”她說,“貝爾曼先生今天在醫院裡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兩天。頭一天早晨,門房發現他在樓下自己那間房裡痛得動彈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溼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搞不清楚在那個悽風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發現了一盞沒有熄滅的燈籠,一把挪動過地方的梯子,幾支扔得滿地的畫筆,還有一塊調色盤,上面塗抹著綠色和黃色的顏料,還有,親愛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牆上那最後一片藤葉。難道你沒有想過,為什麼風颳得那樣厲害,它卻從來不搖一搖、動一動呢?唉,親愛的,這片葉子才是貝爾曼的傑作。就是在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他把它畫在那裡的。”

  小說結尾透過蘇艾的交代,給讀者留下了可以想象的情節空白,給了我們強烈的震撼,這樣的結尾可以說是出乎我們的意料,請大家討論一下,這樣的結尾有它的合理性嗎?在前文的敘述中我們能否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教師的基本理解是:老貝爾曼有一顆善良的心,他自認為是他們的看家狗,把蘇艾和瓊珊當作自己的親人甚至是女兒,所以他畫了這片救人的葉子;他常年酗酒,畫葉子那晚風雨交加,肺炎肆虐流行,為他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

  (三)意蘊豐富的主題

  小說描寫了三位窮畫家之間患難與共的真情故事,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和可貴的品德,展現了溫情的人性。蘇艾和瓊珊間的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的純真友誼,貝爾曼在落魄中對人真誠的關懷和愛,瓊珊堅定的信念。

  (四)精巧的構思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在情節的發展中起到了線索的作用,和學生探討這篇小說的題目曾經有不同的變體,比如《最後一片葉子》、《兩個病人》、《絕處逢生的瓊珊》,為什麼課文要以《最後的常春藤葉》為題呢?

  教師的基本理解是從情節上來看,常春藤葉維繫著兩個人的生命,他是一個人生命的寄託,同時也是一個人生命的奉獻,這片葉子也是貝爾曼生命的傑作。例外,常春藤葉象徵著朝氣和活力,給人以蓬勃和生機之感。

  十一月,瓊珊病倒;一天早晨,瓊珊病重;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第三天,天剛亮的時候,瓊珊病情好轉;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接著小說補敘交代“最後的常春藤葉”的由來。小說把瓊珊的故事放在幕前,貝爾曼的故事放在了幕後,前臺的人物被幕後的人物推動,這樣的剪輯處理使故事更加簡潔、緊湊、明快,從而有了更為寬闊的審美想象空間。

  六、五讀課文,積累性美讀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再聚焦語言優美、情感優美的語句或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

  七、總結學習收穫或感受

  下課前,每人說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穫或學習感受。老師也談談自己的理解:人們常常評價歐亨利的小說:“含淚的微笑。”一篇經典的作品總會給我們很多的人生感悟。我們誰也不可避免會陷入人生的困境,要學會樂觀地面對生活,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八、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經典的文章可以為同學們開啟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過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外面世界的豐富和精彩。今天,我向同學們推薦歐亨利的兩篇小說《麥琪的禮物》和《警察與讚美詩》,再來體會戲劇性結尾的藝術效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