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學設計(通用15篇)
《雨巷》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雨巷》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雨巷》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理解詩歌的意象及意境,分析意象的象徵意義。
透過反覆品讀,感受詩的韻律美。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分析詩中“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和表現手法。
三、教學過程:
(一)歌曲匯入,創造情境
播放江濤演唱的《雨巷》,課件展示歌詞,創設氛圍匯入。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主介紹背景材料,教師補充
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
1927年政治風雲激盪,詩人內心苦悶彷徨。反動派屠殺革命者,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2、解決生字詞
學生聽朗讀,正字音,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 惆悵chóu chàng 頹圮tuí pǐ
3、初步感知
讀完詩歌,你感受到了什麼?
明確:整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富有美感又充滿著濃重憂傷的抒情意境。
4、層次分析
第一部分 第1節 “我”希望遇見丁香姑娘
第二部分 第2-6節 “我”夢幻中遇見丁香姑娘
第三部分 第7節 “我”希望再次遇見丁香姑娘
(三)研讀詩歌,解讀意象及象徵意義
1、細讀詩歌,自由交流詩歌意象
(1)雨巷
雨:迷茫、潮溼、陰冷;巷:陰暗、狹窄、悠長。
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的小巷,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突出陰暗、清冷、寂寥的環境特徵。
(2)籬笆牆
這個籬笆牆是頹圮的,就是讓人感覺有種破敗、淒涼的氣氛。
當雨巷、籬笆牆結合起來,於是便營造出幽深、寂靜、朦朧、悽美的氛圍。
(3)油紙傘
未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油紙傘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充滿傳統氣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又寂寥地下著小雨,更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和孤獨的氛圍。
而油紙傘與雨巷、籬笆牆也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暮春,並且在寂寥地下著的小雨,在幽深、寂靜、悽美、朦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悽清、迷離、空濛的氛圍,總體來說,朦朧、感傷。
(4)丁香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源於“丁香”二字。丁香形狀像結,開在暮春時節,易凋謝。開花為白色或紫色。
丁香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本詩中的丁香展現出其美麗、高潔、愁怨。
2、小組合作探究丁香姑娘的象徵意義
(1)閱讀詩歌,思考:“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徵著什麼?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嗎?“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雖執著但“道阻且長”,“姑娘”永遠“宛在水中央”。這就給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塗上了一層悲劇色彩。
如果詩中的“我”是一位沉醉於愛情中的青年,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嗎?或許她的家就在巷子的盡頭,或許她只是從這巷子經過,誰知道呢?讀者儘可以展開想像。有時候,抒情詩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詩人自己,詩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補充。從這一角度說,詩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即“我”是實實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來的“我”,或另一層面的“我”。
(四)品讀詩歌,分析藝術特色
1、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總結詩歌藝術特色
(1)復沓句式的妙用,形成了迴環疊唱的效果
(2)詞語的重疊運用,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3)每節押“ang”韻兩至三次,使得音節舒緩悠揚
(4)運用排比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五)小結本課,昇華情感
戴望舒是一個熱情澎湃的詩人,也是一個對生命對生活有著美好追求的普通人,更是執著追求與尋找出路的勇敢戰士。生活中大家都會遇到“雨巷”,當我們被磨難纏繞時要想起戴望舒的追求精神,笑對人生起伏。
(六)佈置作業,延伸學習
1、背誦全詩
2、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殘損的手掌》,也被認為是他最優秀的詩篇之一,同學們可以找來閱讀一下,體會戴望舒作品的特點。
《雨巷》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1、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作為一首象徵派朦膿詩的經典之作,特將它列為精講課文。鑑賞詩歌應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品味語言,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
2、從課文字身看,《雨巷》是一首帶有濃郁古典氣息的現代詩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徵意義,抓住這點可以讓學生拓展深化,掌握詩歌最重要的鑑賞方法——透過意象解讀詩人的情感。
學情分析
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的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詩歌藝術手法和鑑賞技巧還處於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分析鑑賞方法。
課標要求
1、培養閱讀詩歌的興趣,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2、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徵,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感悟詩歌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知識與能力
(1)透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感知詩歌的意象及其象徵意義,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以“丁香姑娘”為線索,從匯入→走近雨巷,整體感知(雨巷裡的丁香姑娘)→小組討論:詩人到底有沒有遇到丁香姑娘?→小組探究:詩人為什麼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呢?→小組展示:詩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樣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為例,創作一首意象詩。的過程進行。
(2)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詩歌形式的音樂美、意境的朦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分析和理解詩歌的意象和象徵意味,瞭解詩歌借象徵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誦讀此詩。透過朗讀品鑑,從作品中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體會詩人憂鬱惆悵的情懷。
3、學以致用,掌握詩歌借意象抒情、用語言傳情的寫法。
課前準備:
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完成前置性作業,包括生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再進行自主質疑。
教學過程:
一、匯入: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雨——中國現代詩歌《雨巷》這幾天廣州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雨是中國古代文人筆下的寵兒,古往今來,有很多美麗的詩歌都是歌頌雨的,請幾個同學說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中國的現代詩歌中的故事,也總髮生在雨天。雨,總是會給詩歌增添幾分詩意、美感雨,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鬱、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接下來,讓我們共同走進那美麗而又朦朧的《雨巷》。
設計意圖: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提出要求:“透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鑑賞,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匯入,用天氣匯入,回顧古典詩歌中常見意象“雨”,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字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
二、走近雨巷、整體感知:
誦讀詩歌,初步感知、把握詩歌孤獨而惆悵的感情基調。首先咱們一起將詩歌朗誦一遍,注意儘量做到舒緩、富有情感。
詩歌一共七個小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咱們齊讀,從第二節到第六節,女生男生間隔讀。讀的同時思考:雨巷裡到底發生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明確:詩人在雨巷裡,邂逅了一位美麗的丁香一樣的姑娘,但是很快這個姑娘又走了。
三、彷徨雨巷、品味意境
1、小組討論:詩人到底有沒有遇到丁香姑娘?依據是什麼?
有個同學問我,老師,到底這個戴望舒有沒有遇到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啊?我讀了半天,我也不知道結果。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今天咱們先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請各小組討論一下,委派發言人,說出你們小組的觀點。
推測答案:
觀點一:有。描述得非常真實,具體可感。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的像我一樣默默彳亍著冷漠,悽清,又惆悵她靜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或許曾經有,曾經作者在雨巷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姑娘,現在作者在雨巷中期待著再次與她重逢。
觀點二:沒有。詩人只是希望遇到,在腦海中想象著這個姑娘,並沒與真正遇到。第一節、最後一節,希望,僅僅只是希望。
2、小組研究:詩人為什麼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呢?而不說成蘭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像丁香一樣結著仇怨的姑娘。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浣溪沙》李璟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代贈》李商隱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悽婉、容易消失離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僅寫出了姑娘的淡雅、美麗,還刻畫出了她那楚楚動人的憂鬱。中國詩歌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用意象來傳情達意,歷代詩人在意象的使用過程中使其逐漸形成了特定的比喻義和象徵義。
(本環節的設計就是讓學生養成這樣一種意識,培養這種能力,使其在以後的詩歌閱讀鑑賞中有據可依,有法可用。)
引導學生髮分析詩歌意象:
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牆……)
——油紙傘給人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雨巷:悠長、寂寥。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我: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丁香姑娘: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哀怨、默默、冷漠、悽清、惆悵、飄過、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消散了……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衰敗的感覺。我:冷漠、悽清、惆悵。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共同點:調子都是壓抑、低沉的、悽迷的,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朦朧悽美的意境。這就是本詩的第二美——意境的朦朧美。
3、小組展示:詩人遇到了一個怎樣的丁香姑娘?請加以描述。
4、朗讀展示:再讀詩歌,在把握詩歌意境美的基礎上領略詩歌的音樂美,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生讀—————師讀——————齊讀
四、能力拓展:請以《雨巷》的抒情方式為例,選取合適的“意象”,創作一首小詩。如白雲、海洋、小鳥、各類花草,各位物品……
五、課後作業:請大家蒐集整理古代詩歌中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並分析其象徵意義。如竹、松、荷、月、流水,烏鴉、寒蟬、白雲……
《雨巷》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意象,透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把握本課思想內容,在課堂上背熟一部分課文
3.體會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徵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義
4.真正做到課堂背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課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啟發法:透過圖畫進行引導啟發
3.探討法: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雨巷,一條多麼悠長的雨巷;雨巷,一條多麼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著一位詩人,又彳亍著一位姑娘。他們在雨巷中飄然相逢,又飄然相散。這景,這情,誘使過多少讀者遐想幽思!
這詩人筆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樣熔鑄而成的?究竟表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思?且讓我們一起來細細探尋戴望舒的《雨巷》。
二、寫作背景及《雨巷》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裡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作寫成後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三、聆聽錄音,感知內容。
1、這首詩講了個怎樣的故事?
細雨春日,一位青年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撐著油紙傘向他走來,走過他的身旁,走盡這雨巷,最終他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這雨巷。
2、全班朗誦,說說你聽讀後的感受。
感受:憂傷、惆悵、悽婉、寂寥和朦朧的美。
3、你是如何獲得這種感受的?
明確:詩歌內容,具體說是語言。
四、研讀詩歌,把握意象。
1、我們的憂傷、惆悵等感受來自語言,作者並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透過意象來表現某些情感。說說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徵是什麼?(小組交流)
明確:意象特徵
雨巷悠長、寂寥
油紙傘古樸
我惆悵
丁香姑娘美麗、惆悵、寂寥
籬牆頹圮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明確與朦朧並存,也就是說它的意境是明確於朦朧並存。意境是透過意象來表達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從意象入手,剛才我們已經找出了5個意象,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確與朦朧於一身的:
第一個是雨巷。明確:下著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朦朧: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二個是油紙傘。明確:這是件真實的雨具。朦朧:油紙傘不比自動傘,它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
第三個是我。明確:“我”就是指詩人自己。朦朧:指像詩人那樣迷失方向,處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的先進青年。
第四個是丁香姑娘。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朦朧: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姑娘。明確:一個女孩子。朦朧:象徵著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現了空虛、幻滅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個是籬牆。明確:一堵牆。朦朧:(這個籬牆是頹圮)讓人有種哀怨、淒涼的氛圍
2、這些意象中哪個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討作者選擇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作用。
(1)作者為何選擇丁香來描寫姑娘?
明確:丁香的特點是高潔、美麗,古人常用丁香來表現愁思,而本詩開頭就定下了這樣淒涼、憂傷的基調。
(2)讀完全詩,你認為丁香姑娘存在嗎?哪裡看出?
明確:不存在。開頭“我希望逢著”,結尾“我希望飄過”,表明丁香姑娘並未出現,她只存在於作者的心中,存在於他的想象中。
(3)這種並未在詩歌中實際出現的意象我們一般稱為虛筆,這種手法稱作象徵。
(4)那麼丁香姑娘的象徵意義到底是什麼呢?(見課後練習二。此問題讓小組討論)
明確:丁香姑娘的特徵是美麗、惆悵、寂寥,與“我”相近,又顯得虛無縹緲。因此透過她表現了詩人自身孤獨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無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徵了作者追求的戀人、理想(進步知識分子對前途無望的苦悶之情)、人生(小知識分子青春期的孤獨憂鬱或多愁善感)。
3、再讀詩歌,領悟意境。
再讀詩歌,盡力讀出丁香姑娘的特點,也讀出作者的心境。思考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意境呢?(學生齊讀,有願意單獨朗讀的更好)
提示:所謂意境是指一個個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的一種整體境界,它包含了詩歌的整體氛圍、作者抒發的情感。
明確:孤獨、寂寥、悽婉、惆悵、朦朧的意境。
五、分析課文,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這首詩的開頭給我們的資訊是什麼?(雨巷)
(在黑板畫圖)雨巷,它是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它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
明確:感傷、悽美、朦朧美
請同學們找出上半部分詩中的動詞(撐,彷徨,希望逢,結著,是有……)
撐著什麼東西(油紙傘),撐著油紙傘幹嘛?(獨自彷徨)彷徨在哪?(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詩人僅僅在彷徨嗎,不(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姑娘是怎麼樣的?(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麼先寫顏色,再寫芬芳,最後寫憂愁?《舉個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著999朵玫瑰向你走來,因為太遠,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麼。這時映入你腦海的先是一團紅(顏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時,大家就會聞到玫瑰撲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時大家會不會想:“這麼多玫瑰是送給誰?給我的嗎?”(內心──憂愁)》
這個姑娘在幹嗎(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這時候的“我”,就只在不斷彷徨,苦悶嗎?(不是)
雖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裡並沒有放棄追求,“我希望逢著……的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來的虛構的人物,如果我們在畫上添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那整幅畫給我們的感覺又是怎樣?(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滿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終怎樣了?實現了嗎(沒有,希望破滅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滅了──她默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裡,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終就是以失望跟幻滅結尾嗎(不是的,我依舊是充滿希望──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圖,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知道這首詩所表達的是“追求與幻滅,希望與失望的雙重情調”,“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感”。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課時
過程:
一、放《雨巷》配樂朗讀。
二、詩歌的節奏和押韻(處理課後練習一)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悽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詩中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三、小結歸納:
1、怎樣鑑賞現代詩歌?
明確:以意象為抓手,分析意象特徵,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在此基礎歸納本詩主題。
透過丁香姑娘、雨巷、油紙傘等意象的,營造了一種孤獨、悽婉而惆悵的意境,抒發了詩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悶惆悵之情。
四、拓展延伸。
總結:這堂課我們主要透過意象的分析,學習了《雨巷》這首詩。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常常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請聽歌曲《丁香花》,體會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樣的姑娘?
結束語:據說這首歌的創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響。同時,這首歌的背後還有一個悽美的故事,同學們課外可去查資料瞭解。
五、作業:
1、課外閱讀舒婷的《致橡樹》,並用今天所學的意象分析法學習,領悟詩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樹》、《再別康橋》或《雨巷》,仿寫一首詩,注意意象的選用。
《雨巷》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徵意味。
2、瞭解詩歌的象徵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徵意義。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2、透過對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點分析,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3、透過朗讀來體味詩歌的語言特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透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2、透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鬱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度。
【教學重點】
1、把握意象,體會詩人感情。
2、掌握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分析理解詩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徵意味。
【教學方法】
感悟法、朗讀法、啟發式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北方的衚衕,滿目塵土,風起處颳著彌天的黃沙,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江南的小巷悠長而又寂寥,走過雪月風花,走過杏花春雨,走過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有過夢,有過淚花,更有著怒放的紅芍藥。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來體味江南巷之美,詩之美。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誦全詩,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頹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悵(chóuchàng)
2、學生再放聲朗誦一下這首詩歌,請注意感情和節奏的把握。
3、提問:應該用什麼語調來讀?
幽怨、低沉。
教師總結: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愁
4、再請一位學生讀整首詩。
5、朗讀指導:現在請大家欣賞一下全詩的朗讀,也隨著朗讀來看一看怎樣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語速。
(課件播放配樂朗誦)
三、【賞美品美】
1、品讀意象,體意境之美:
(過渡)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濛的江南,如煙的雨巷。大家想一想,當你沉浸在憂傷之中時,是否想過是什麼因素造成了它的憂傷之美?
⑴請再放開聲音朗讀,邊讀邊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
⑵學生自由發言:
點撥: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愁怨。如李商隱的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歸納學生髮言,幻燈片:
油紙傘:復古、懷舊,迷濛。
雨巷:悠長、寂寥、迷茫。
頹圮的籬牆:破敗、荒涼。
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教師總結:看到油紙傘我們會想起斷橋,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旖旎傳說,想起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想起少女玲瓏的舞姿,想起歌曲動聽旋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淅淅瀝瀝的春雨滴落在油紙上,想起寂寥的音響,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頹圮的籬牆邊嫋嫋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焉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我們彷彿置身於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種幽深空濛、迷離縹緲的意境美。
2、誦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過渡)有人說,詩是情感的鈾,語言的鑽石。的確,詩就像一條流淌的河,像一首繞樑的歌,當我們沉浸在“雨巷詩人”為我們營造的憂鬱悽美的意境中時,是否感受到另一種美呢?
⑴ 指名朗讀,讀出情感。
⑵ 提問:我們感受到詩的總體節奏是舒緩悠揚的,詩人是透過怎樣的語言處理造成的呢?
明確:
①、每行三頓。
②、單字頓都設在行首。
③、復沓手法的運用。
④、疊詞的妙用。
⑤、詩的押韻,每節押“ang”韻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帶有很濃情緒色彩的詞:寂寥、愁怨、冷清、太息、悽婉、頹圮、憂愁。
⑧、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悽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過渡)文學欣賞中有一句經典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這首詩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長的雨巷就是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義呢?
討論:《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於“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麼看法?
點撥:
⑴ 根據本文故事情節看:
愛情詩。
⑵ 從詩歌傳統角度看:
理想。
屈原《離騷》“香草美人”象徵高貴的愛國精神;
郭沫若《爐中煤》“年輕女郎”意象象徵祖國。
⑶ 知人論世,課件顯示背景(“我”的補充──另一層面的“我”,將來的“我”)
教師總結:無論怎樣理解姑娘的形象,我們看到詩人最終都沒有放棄對姑娘的期望,沒有放棄對美與理想的孜孜追求,儘管在詩人求索的過程中有惆悵、迷茫、失落和感傷。所以,有人說戴望舒是一名略帶著一絲憂怨的尋夢者,在他身上體現著一種苦苦追夢的執著美。
四、【結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鬱淒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別樣的美。最後,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課件播放朗誦)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六、【板書設計】
戴
雨
望 意境美──音韻美──執著美
巷
舒
七、【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後,各種各樣的感受盈滿於胸:對詩歌的熱愛、與學生分享詩情的期待、對講解清晰一首現代詩歌焦慮、初次嘗試的緊張、身邊熱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頓開、課堂上學生精彩回答的感動、少年鋒利語言的讚賞……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教學是語言與理性的藝術,如何在二者之間架構一座橋樑,這節課做了一些嘗試:營造環境讓學生體會、啟發學生去想象、學會與人分享這種情感、把課堂還給他們,放手讓他們討論和感受。文學的學習不是截然分開的,古詩與現代詩有許多相通的東西,其中的繼承和超越需要仔細瞭解和分析……
《雨巷》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體味詩歌的意境。
2、能力目標
(1)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徵意味。
(2)透過誦讀、欣賞提高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二、教學重難點
1、分析獨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關方法。
2、學會知人論世,探究並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設計
(一)匯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上古的《詩經》、《離騷》到樂府民歌,從唐詩宋詞元曲到現當代新詩,湧現了很多流派,出現了很多詩人,留下了大量的詩歌精品。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西方詩歌的影響,我國詩壇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誠愛國的艾青。今天我們來結識一位朦朧纏綿的“雨巷詩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穫
1、瞭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8年成為《現代》雜誌的作者之一,並逐漸成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早期詩歌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朧、含蓄,感傷氣息較重。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時期,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就是這種心情的表現。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
2、文體知識
現代詩派:這個詩派得名於施蟄存主編的《現代》文學月刊。黑線這個刊物並且創作詩歌風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稱為現代詩派。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這個詩派的鼎盛時期。現代詩派的詩藝核心是象徵主義。現代派詩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態的心靈,詠歎著濁世的哀音,表達著對社會的不滿和抗爭,也流露出對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悵。戴望舒是30年代“現代派詩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詩人有陳江帆、南星、徐遲、番草、玲君、吳奔星、路易士等。
3、積累基礎字詞(結合導學案內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頹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悵(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聽範讀,學生再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雨巷》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明確:詩歌描寫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營造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迷離、超然、朦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寫了哪兩個意象?怎樣理解和欣賞這兩個意象?
明確:一是雨巷。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沉潮溼,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意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把它“虛化”為一條“追求之路”,懷著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裡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期待著什麼?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詩詞裡常見的意象。丁香花常見白色、紫色兩種,外形單薄細弱,往往用來代表孤高、美麗和憂愁。詩人將這種美賦予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徵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的、美麗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樣,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戀和無限的惆悵。
2、文字分析
(1)《雨巷》中有這樣的詩句,“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能否將句中的兩個“飄”字改為“走”字?為什麼?
明確:不能。因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沒有“重量的;而且“飄”字與前面的“夢”字構成了最佳組合。總之,“飄”字生動地描述出詩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飄忽朦朧的特點。所以,詩中用“飄”字描寫這位姑娘的行動。
(2)《雨巷》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咀嚼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的聲音。在這裡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訴,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聽和自白裡,我們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詩句裡流動。
(四)疑點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為“姑娘”相當於“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為,“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明確:“姑娘”當然有其象徵意義。那麼“姑娘”象徵什麼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嗎?“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雖執著但“道阻且長”,“姑娘”永遠“宛在水中央”。這就給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塗上了一層悲劇色彩。如果詩中“我”是一位沉醉於愛情中的青年,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嗎?或許她的家就在巷子的盡頭,或許她只是從巷子經過,誰知道呢?讀者儘可以展開想象。有時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補充。從這一角度來講,詩人和“姑娘”是二位一體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即“我”是,實實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來的“我”,或另一層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選擇意象一定要做到“象與情合”,試多舉幾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淒涼悲傷的象徵。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悽苦愁思。
2、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絡。宋詞有李清照《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裡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雨巷》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開放自主合作鑑賞,培養會學。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勵善學。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透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手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三、說教法
說教法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四、說學法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透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
3、聯想比較法,透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匯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路歌曲《丁香花》匯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裡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透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透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
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鑑賞,然能力有限,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寫一篇說課稿,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簡析教材
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要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材內容部分要求說明講稿內容的科目、冊數,所在單元或章節;
②教學內容是什麼?包含哪些知識點;
③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後的聯絡;
④教學大綱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什麼;
⑤教學目標的確定,一般從知識目標、智慧目標、德育目標幾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的確定,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它的確定要遵循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學習時困難所在,它是依據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而定。
二、闡述教法
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好學習,這是教法問題。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寫說課稿時應簡要地說明:
①教法的總體構造及依據;
②具體採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學具。教學實踐證明,一堂課根據教材特點選用幾種不同才教法結合使用,可增強教學效果。
三、指導學法
學法包括“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指導”、“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擬定時應突出地說明:
①學法指導的重點及依據;
②學法指導的具體安排及實施途徑;
③教給學生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概說教學程式
這部分內容實際就是課堂教學設計,但要與流水賬式的條款羅列區別開,既要有具體步驟安排,又要把針對性的理論依據闡述融會其中。
擬定時應科學地闡述:
①課前預習準備情況;
②完整的教學程式(主要是:怎樣鋪墊、如何匯入、新課怎樣進行、練習設計安排、如何小結、時間如何支配、如何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大課堂的密度、強化認知效果);
③扼要說明作業佈置和板書設計;
④教學過程中雙邊活動的組織及調控反饋措施;
⑤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學法指導的落實;
⑥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及各項教學目的的實現。
在撰寫時應重點講清楚每個環節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論依據,還要做到前後呼應,使前三個方面內容落實到實處。
五、教學效果分析
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深廣度的估計,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狀況的估計。
說課活動分課前說課和課後說課兩種形式,不淪是劉前說課還是課後說課上述內容必須闡述清楚。課前說課還應說疑點,說明在備課中自己拿不準的疑點,求教於其他教師。課後說課還應包括“學生學得怎樣”的教學效果評估。
撰寫說課稿不必拘泥於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塊寫清,按部分闡述;可以按照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另外,在語言表述上,既要把問題論述清楚,又切忌過長,避免陳詞濫調,泛泛而談,力求言簡意駭,文詞準確,語言針對性強。要做到這些,並非易事,還需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雨巷》教學設計 篇7
【教學重點】
如何在賞析意境和體會情感的基礎上探索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調動學生從多角度鑑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朗讀,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也被稱為“美讀”。本課旨在透過反覆的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感,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調,探究詩歌的內涵及藝術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詩無達詁。”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上課前發一張草稿紙給學生,讓學生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以及疑問,在課堂上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留待下節課或者課後探討。
一、匯入課文
1、自由誦讀。
2、再讀一遍(可默讀可有感情的讀出聲來),邊讀邊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原初體驗。讀一篇文章會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響,請2~3名同學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教師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整體感受。
3、嘗試性“美讀”,揣摩朗讀技巧:
學習詩歌的重要途徑就是“美讀”,讀出感情來,讀出技巧,讀出美感來。
⑴ 請一位同學示範朗讀;
(教師和學生評點)
⑵ 聽錄音範讀;
(提示學生看有沒有新的感受,記在紙上)
⑶ 學生再讀。
(可齊讀,儘量模仿範讀的節奏和技巧,體會感情)
二、進入詩歌
1、探究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我們前面學了幾首詩歌,做題也見過很多詩歌鑑賞的題型,你是怎樣閱讀鑑賞一首詩歌的?你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可進行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透過代表交流,教師做適當的補充。教師應著重引導而不是講解,並且善於激發學生的疑問。為避免場面失控或者意外情況發生,影響課堂氣氛或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準備好以下素材備用。)
2、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可製成卡片或者幻燈片)
3、詩歌意象和意境:
什麼是意境?什麼是意象?為什麼選取這些意象,其達到的表達效果是什麼?
《雨巷》的意境分析:
“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朦朧。
《雨巷》運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籬牆”、“油紙傘”。
4、情感基調。
(可透過詩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詞語進行分析)
5、表達技巧。
(著重分析象徵手法的運用,什麼是象徵?幾個主要的意象分別象徵了什麼?)
6、詩歌的內涵:
(此詩的內涵可從多角度分析)
在夢一般悽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獨感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複雜情緒。
(可從探求“理想是什麼”這一角度來發掘詩歌的無限張力:這是一首愛情詩、政治詩、哲理詩等角度探究。但無論哪一種,其悽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還有那彷徨的聲音,讓我們無限惆悵,一代一代永遠也走不出這悠長悠長的“雨巷”。)
7、藝術特色:
(可透過比較的方法來賞析,看看《雨巷》在藝術風格上有那些特點。)
著重談談音樂美:和諧的韻腳,押韻;雙聲疊韻詞的運用;句式上的迴環復沓;節和詞的反覆出現(注意第一節與最後一節的“逢著”和“飄過”,可進行探討);流暢圓潤,富於吟唱 。(可播放《雨巷》這首歌)
8、配樂詩朗誦。
三、作業
發揮大膽想象,把《雨巷》改編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說,並試著比較詩歌語言與散文和小說語言的異同。
《雨巷》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點】
透過誦讀及對意象的把握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象徵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透過誦讀走近作者,理解主題,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2、教師點撥與學生合作探究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由網路歌曲《丁香花》匯入(伴著音樂)
丁香花,大家並不陌生,我國古詩裡就有許多吟詠丁香的名句“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詩人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在他們眼中它是美麗、高潔、愁怨的代表。丁香如此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個什麼樣的女子?讓我們一起走進雨巷去看看。
二、作者介紹。
(見課件)
三、賞析全詩。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指導節奏、體會情感),談談自己的初始體驗。
師引導:你覺得這是一首什麼詩,你認為它美嗎,美在何處?
(二)再讀本詩,體會意境
(課件音配像朗讀)
1、說說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圍。
2、同桌交流,找出本詩的意象,體會意境。
詩歌是依靠形象來傳達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悽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組成了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開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圖景?
(三)三讀全詩,感悟內涵
1、根據已領悟的內容,揣測詩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本詩
(可提示學生結合詩中的表現內心情感的詞語進一步理解)
2、教師補充介紹必要的創作背景
指導學生結合背景再讀全詩,之後說說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理解不僅在表層實際意義更應探求其象徵義,力求對詩歌內涵多角度思考並鼓勵個性化理解。(課件)
(四)四讀全詩,加深感悟
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
四、拓展閱讀(課件)。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煩憂》,體會其詩歌創作中的綿長情感及和諧流暢的音節,更全面的瞭解詩人的創作風格。
煩憂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五、課後作業。
背誦這首詩。
《雨巷》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透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意象”的象徵義。
【教學難點、重點】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迴動人的意境。
【教學方式】
感悟法、朗讀法、啟發式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唐磊的音樂《丁香花》。
一條悠長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麗而憂鬱的姑娘,一次擦肩而過的邂逅,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思念和憂傷?80多年前的《雨巷》成為經典,曾以音樂、繪畫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現出來,今天,讓我們走進走進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間)《雨巷》,走進詩人那顆朦朧潤溼的心。
二、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於杭州,中國近現代著名詩人。作品創作分早期和後期兩部分。早期作品多寫自己孤獨、感傷的情緒,有朦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後期作品多寫自己熱愛祖國的情懷和高尚的民族氣節,顯得明朗、誠摯,代表作《我用殘損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也因此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稱號。
三、誦讀
1、誦讀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惆悵(chóu chàng)
頹圮(tuí pǐ)
2、美嗎?什麼樣的美?
美;憂鬱美、朦朧美,不同於毛澤東詩詞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詞的悽美(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3、請分別從內容和形式上談談你的感受?用幾個詞來表現。
內容上:低沉、傷感、憂傷、朦朧、孤獨、惆悵、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緩慢、舒緩悠揚,有很強的音樂美。讀起有一種一唱三嘆、迂迴反覆、迴腸蕩氣的感覺;聽起來悅耳、和諧,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歸納音節特色
葉聖陶先生曾經盛讚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明確:
①全詩共7節,每節6行,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單字頓都設定在詩行的的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讀進來有舒緩悠揚之效。
②押韻規則(全詩從頭至尾都用“ang”韻,沒有換韻,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裡重複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旋律美。
③另外,詩句長短錯落,迴環往復,語言上用反覆和排比,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覆迴響,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四、合作探究
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五、意象分析
全詩中有哪些意象?請找出來。
明確:有6個。
客觀物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籬牆;人物形象:我、丁香姑娘。
1、丁香
明確:丁香未開花時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所以,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見研討練習四)
特點:美麗、高潔和愁怨。
2、丁香姑娘
找出詞句: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悽清、惆悵、走近、太息一般的眼光、飄過、悽婉、迷茫、遠了、走盡、消散了……
特點:美麗高潔、憂鬱迷茫、飄然易逝。
3、油紙傘
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濛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悽清的氛圍。
4、雨巷
找出詞語:悠長、寂寥。
特點:陰暗、狹長、幽深、朦朧。
5、籬牆
這個籬牆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淒涼的氛圍。
除了6個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這些意象一起構成了全詩的超然意境。
6、我
找出詞語:獨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悽清、惆悵。
特點:孤獨、迷惘、憂愁、有所追求。
多組意象意境美(迷離飄渺)
六、探究本詩的感情基調
1、感傷、憂愁的感情基調。
2、詩歌為什麼會有憂愁的情感色彩?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四,一二”政變後,作者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充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知人:雙魚座,敏感脆弱。
七、探究本詩的象徵意義。
象徵,借用隱喻或暗示,透過具體形象來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如火炬象徵光明,白色象徵純潔或哀悼,紅色象徵喜慶或革命、喜鵲象徵吉祥、烏鴉象徵厄運、鴿子象徵和平,鴛鴦象徵愛情,康乃馨象徵慈祥、溫馨、真摯,玫瑰象徵愛情,毋忘我象徵友誼和思念等。運用象徵這種藝術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可使複雜深刻的事理淺顯化、單一化,還可以延伸描寫的內蘊、創造一種藝術意境,以引起人們的聯想,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效果。
理解的多樣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1、“雨巷”
①象徵了黑暗壓抑的現實;
②象徵了大革命失敗後,革命事業陷入低谷;
③象徵了人生際遇上的低谷。
2、“我”
我的感情起伏:希望——失望——再希望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追求者、失落者、執著追求者。
①是一個苦悶的、人生的追求難以實現的知識分子形象;
②可理解為一個失戀者的形象;
③執著追求者。
3、丁香般的姑娘
①象徵了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②可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
③可理解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④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整首詩表現了詩人渴望遇上與自己有同樣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總結:整首詩可理解為詩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後,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也可以理解為對愛情的追求;還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尋的心路歷程。
八、把握詩歌特色
1、朦朧、含蓄
《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
九、總結課文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雨巷”,都曾經有過希望,有過失落,也曾經尋找過,跌倒之後也希望爬起來,繼續前行。詩人說出了我們每一個人想說的話,引進了我們的強烈共鳴,這樣的詩就是經典。
《雨巷》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熟讀這首現代詩,並能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理解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體味意象與意境對於詩歌的表達效果。
3.嘗試從多種角度對《雨巷》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教學重難點
1.分析詩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並賞析這幾種意象所營造出的朦朧悽美的詩歌意境。
2.從愛情詩、政治詩和哲理詩三重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師生合作探究法層入式賞析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首先請學生按照自己預習之後對詩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讀這首詩,進入課堂教學氛圍。由於這首詩歌的篇幅較短,故將自由朗讀時間控制在8分鐘左右。
然後請朗讀水平比較高的同學進行示範性朗讀。以男女生各一名為宜,以體現男女聲朗誦的不同效果。師生一起對學生的示範性朗讀進行訂正。訂正內容首先是進行字詞的訂正,然後再是評價學生的示範性朗讀對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語調和節奏等是否適宜。
在師生進行初步探討的基礎上,播放《雨巷》的朗誦影片(女聲版)。並提醒學生注意:看看影片裡面的朗誦者是如何把握朗誦的節奏、語調和語速等。
提問:根據我們自己的朗誦體會和朗誦影片,請你歸納一下,在朗誦這首詩歌的時候,節奏應當是舒緩還是急促?語調應當是輕柔還是響亮?感情應當是激昂還是悽婉?原因是什麼?
明確:這首詩歌在朗誦的時候應當用舒緩的節奏,輕柔的語調去朗讀,讀出一種悽婉惆悵的韻味。因為這是一首帶有淡淡的哀傷的朦朧詩,詩歌重疊反覆的形式特徵,要求朗誦者必須要放慢節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讀“哀怨”的時候就必須放慢節奏,用一種輕柔的語調來讀。
學生根據朗誦影片和上述探討,再將這首詩歌帶感情地朗讀幾遍。
再聽錄音:同學們,這首《雨巷》是我國現代詩歌史上永恆的經典。透過剛才的朗誦以及朗誦影片,相信大家都已經領略到了這首詩巨大的音樂魅力。那麼請大家在欣賞朗誦影片的同時,從詩歌的形式特點思考一下這首詩的音樂美表現在什麼地方。
明確:《雨巷》作為一首經典的現代詩歌,其音樂美是非常突出的。這種音樂美首先表現在它的形式非常齊整,每節分為六行,每行又長短各異,這樣形式上錯落有致,整體上又不失嚴整。詩歌的風貌是整體齊整,齊整中又有變化。
它的音樂美還表現在重疊和反覆手法的運用。例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悠長”就是詩人重疊手法的運用。這種重疊手法具有獨特的音樂效果,那就是使詩歌的節奏變得舒緩,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樣的”這個短語就反覆出現,“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惆悵”,同一章節內反覆出現,使得詩歌的形式頗為整齊,韻律感極強。
音樂美當然也離不開押韻。《雨巷》這首詩分為六節,大體上是每一節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韻,如“巷”和“娘”;“悠長”和“芬芳”,片語之間在聲律上也互相呼應,讀起來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這首詩歌的音樂美,是它一直為人稱道並廣為傳誦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葉聖陶先生就曾經對《雨巷》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首詩歌“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毋庸置疑,當時新詩作為新生事物出現在中國詩壇的時候,它還帶有諸多的不足,尤其在韻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話文創作出來的新詩完全不講押韻,頗為時人詬病,而戴望舒的《雨巷》無疑在這一點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詩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課後思考:《雨巷》這首詩寫了哪些物象?他們各自有什麼樣的特點?
第二課時
二、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上一節課老師給大家佈置了一個思考題,就是請大家找出這首詩描寫了哪些物象,這些物象各自具有設什麼樣的特徵。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那麼首先請同學們告訴我,這首詩歌中描寫了哪些物象?
明確:油紙傘、雨巷、丁香和姑娘、籬牆。
很不錯!透過大家的積極努力,我麼已經將《雨巷》詩中的主要物象都挖掘出來了,這些物象就是我們在詩歌鑑賞當中經常提到的“意象”。所謂意象,實質上也就是物象,但是這種物象又不同於客觀的物象,它已經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故而我們將其稱為“意象”。那麼接下來請大家思考:這些意象各自有什麼特點?
明確:油紙傘——神秘雨巷——惆悵
籬牆——淒涼姑娘——美麗
丁香——愁怨
解讀:油紙傘,因其復古的特點,不融於現代生活,所以顯得神秘;雨巷,則因其悠長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悵;至於那籬牆,是“頹圮”的,怎不讓人感到淒涼?姑娘,是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見她的美麗。丁香本身作為一種意象,在古詩詞中亦不少見,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在詩歌中,丁香已經是“愁怨”的代名詞了。
意象的組合,目的在於營造獨特的意境。所謂意境,亦即意象的組合所構成的場景。那麼,詩人戴望舒將這些不同的意象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種什麼樣的意境呢?
《雨巷》這首詩所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朦朧而又悽美的意境。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鎮的陰沉畫面,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意味的抒情意境。憂鬱、孤獨的“我”似乎有滿腹的心事,卻又無人傾訴,於是獨自彷徨在這條小巷;這是怎樣的一條小巷啊!悠長而且又寂寥,望不到盡頭,偏又下著淅淅瀝瀝的雨,怎不使人心生惆悵?突然,我的眼前飄過一個女郎,但是轉瞬即逝,飄逝而過,彷彿從來就不曾存在過。那麼,女郎又是象徵著什麼呢?我與女郎擦肩而過,又有什麼深意呢?
三、三種視角賞《雨巷》
上一環節的賞析中,我們談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暫“相遇”,這關係到我們如何理解這首詩歌的涵義。如何解讀《雨巷》的寓意,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如何解讀“女郎”的象徵意義。
第一種視角:愛情詩
將“姑娘”理解為現實生活中的女郎,詩人所鍾情的女子。我們不妨做以下解讀:
場景——悠長、寂寥的雨巷
基調——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物件——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這種解讀純粹基於文字,對詩歌進行最淺顯卻也是最通俗的解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並且這種解讀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實支撐。我們從關於戴望舒現有的傳記材料中,雖不能得到確切的印證,但他的第一次愛情的到來,有書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後。他對一位名叫施絳年的姑娘展開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扉頁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給絳年”。《望舒傳》的兩位學者也認定在這本詩集中的《路上小語》《林下小語》等詩作抒發了詩人對施絳年熱烈的愛。這兩首小詩大約寫於1928年。而寫於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否確指施絳年,我們缺乏根據未敢斷定。但是即便是早於《雨巷》的《聞曼陀鈴》《殘葉之歌》,也可以讓我們從中窺見詩人愛的情愫。因而即便我們不能確知《雨巷》是否寫給施絳年,也仍然能夠大膽地認為,這是一首表現愛的情愫的詩,所謂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現實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將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是可以的。
第二種視角:政治詩
這種解讀方式是將“姑娘”理解為革命理想和革命希望。可能同學們會有些不解,為什麼這首看起來是那麼明顯的愛情詩歌竟然會是一首政治詩呢?其實在中國詩歌歷史上,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經常喜歡用“香草美人”來比喻他的政治理想。那麼戴望舒的這首《雨巷》作為一首政治詩又要怎樣理解呢?
提醒:同學們,請大家注意詩歌結尾的落款時間,你知道這一年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明確:落款時間為1927年,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大肆“清共”,迫害進步的革命者,中國革命暫時轉入低潮。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這首詩產生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確有作為一首政治詩來解讀的可能性。那麼這和我們的詩人戴望舒又有什麼聯絡呢?
引出對詩人的介紹:戴望舒,又名戴朝實、戴夢鷗,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在大革命時期曾加入中國共青團,後來又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為“左聯”的一員。1938年赴港,旋被日軍俘獲,但是戴望舒在獄中保持了高貴的民族氣節。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區,建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從事譯書工作。
《雨巷》作於1927年夏,當時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許多進步青年在痛苦中陷於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極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現。而《雨巷》恰恰就是這些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我們不妨作如下解讀:
場景——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象徵黑暗的時局)
基調——困惑、幻滅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徵革命青年)
物件——丁香般的姑娘(象徵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無
這種解讀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將《雨巷》這首詩歌投至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之中,並聯系詩人的生平經歷,探討這首詩作為一首政治詩的解讀方式。
第三種視角:象徵詩(哲理詩)
這種視角將“姑娘”這一意象理解為象徵“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這種事物、理想雖然美好,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雨巷》就是現代版的《詩經蒹葭》。解讀如下:
場景——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象徵漫長的人生追求歷程)
基調——無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物件——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徵)
這種解讀所包含的範圍更為廣泛,不再侷限於將“姑娘”的象徵意義理解為某個具體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高屋建瓴,從中提煉出了具有廣泛共性的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對於我們而言並不陌生。我們大家想必都有過這種苦苦追求卻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經歷,以及由此產生的無奈與失落等情感體驗。美好的事物總是那樣讓人豔羨,讓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們卻似乎總是追求不到,這種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彷彿前一秒她還停留在我們前方,倏忽之間,已經飄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悵失落的我們,佇立在原地。
《雨巷》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徵意義。
2、啟用學生感知、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
2、問題法。
3、演繹法。
[教學準備]:
錄音機及磁帶,雨巷圖片。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引導、點撥,並示範誦讀。
2學生透過反覆吟誦,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對詩歌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蘊。
3、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學習、發展思維。
4、擴充套件閱讀,拓寬學生知識面。
5、進行寫作練習,提高學生作文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過程實錄]:
一、分角色朗誦,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男生1):你說你曾一度迷失在無邊的詩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孩,只因傘下那雙透明閃亮的雙眸,嘴角輕含的淡淡憂鬱,呵!結著丁香一樣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許久不曾開啟的心房,如花般靜靜地綻放。
(男生2):哦,女孩,你難道真是從中翩然而至,在這寂寞的雨季來喚醒我沉睡已久的心靈。要我怎麼形容你的清純與美麗,如果你瞬間消失,我也不會驚奇,因為你的出現已是奇蹟。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會於古朝的畫中尋你,於幽幽的池邊畫你,儘管我色彩的筆天邊勾勒你丁香花一樣的心事。
(女生1):輕輕的,我穿過雨巷,穿過綿綿的情詩,就這樣來到飄浮著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驚訝,也不要多問,我只想跳出發黃的詩頁,我只想在丁香花盛開的雨季,重溫在深巷中徘徊的憂鬱。儘管它只會存在於這個雨季。
(集體):是誰,曾經用美妙的文字,敘我成溫柔憂鬱的佳人;是誰,用甜甜的木蕭,奏我出丁香一樣的芬芳;是誰,用流音的古箏,彈我成千年的紅顏知音。
(師):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轉身離去時的那一聲幽幽的嘆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層淡淡的憂鬱,它們已經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遠留在了每一位愛詩人的心裡!好,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
二、朗讀感受,深入鑑賞,把握基調
1、集體朗讀,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師板書課題)
讀畢,師問:讀完全詩,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麼?
生①:憂愁的。
生②:哀傷的。
師: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慷慨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
追問: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
生:低沉的,感傷的。
師:對,咱們把它概括為低沉幽怨,行嗎?(生表示贊同),那就讓我們讀出這種感覺來。
一生朗讀
畢,請一生評價。
生:節奏把握得較好,能體現感傷憂愁的感情基調。
2、分析意象,深入賞析。
師:好,從分析詩歌的意象入手,詩歌為什麼會有憂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師啟發:我帶著感傷憂愁的心情獨自徘徊在哪裡呢?
生齊聲答:雨巷(意象1,師板書)
(緊接著,師出示雨巷掛圖)
師:“我”的心情與活動的環境——雨巷有什麼相通的地方呢?
生討論,回答:從色彩基調來看,雨巷屬於暗色調,而且是在雨中,與我的心情一樣都是灰暗的、陰沉的。
師:對,非常協調,那麼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環境呢?
生苦思冥想,組織語言,一生表述:
細雨斜飛,暮色蒼蒼,雨聲淅瀝,煙雨朦朧中的雨巷悠長悠長,它遠離喧囂熱鬧,幽暗的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溼漉漉的,透著寒氣,靜寂,蕭條,而又冷清……
生自發地報以熱烈的掌聲,投向讚許的目光,師臉上洋溢著極為滿意的笑容。
師:×××同學用簡練優美的語言渲染出了沉悶、壓抑的環境氣氛,下面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師板書)的心情。
一兩分鐘後。
生:宋代詞人賀鑄《青玉案》有詞雲: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在這撩人愁緒的梅雨季節裡,在這陰暗狹長的巷道里,我一個人獨自彷徨在雨中,孤獨、冷漠、苦悶又憂愁……
生再一次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溼漉漉的天氣,溼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樣也是溼漉漉的。然後我卻希望逢著一個姑娘(意象3,板書),一個什麼樣的姑娘?
引導集體朗讀第二、三、四、五、六節(提醒注意感情基調)
師:姑娘,是怎樣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樣的姑娘。
師:為什麼說丁香一樣呢?
生:丁香是美麗的、素潔的、高雅的。
師補充:丁香在古詩詞的傳統意象中,往往跟憂愁結合在一起,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有“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與憂愁聯絡在一起,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姑娘的憂愁呢?
生①: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悽清,又惆悵。
生②:靜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躍的,而是靜靜的,默然地走近。
生③:嘆息般的眼光,充滿憂鬱的、哀傷的。
師:發揮你的想象力,姑娘為何如此感傷?
生答:也許她是為心愛的人兒離她遠去而苦惱心傷,也許她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許,她是為理想受挫而苦悶彷徨。
師總結,是啊,姑娘悄然飄過我的身旁,留下一聲沉重的嘆息,那一聲嘆息裡有太多的憂傷,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滿含著迷茫,然後,姑娘攜著一陣淡淡的幽香,像夢境般翩然而逝,漸行漸遠……。我們彷彿聽到了詩人發自內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請你駐足,生命的漂泊請將我一起帶上!,然而姑娘靜默的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
3、再次朗讀,深入意境,讀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調。
①生個別朗讀
②師有感情朗誦
師範背朗誦,給學生極大的感染力,全場沉寂在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誦營造的意境氛圍中,稍後,生自發鼓起熱烈的掌聲。
三、從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師:葉聖陶先生曾經盛讚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我們從音樂性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你有什麼美的享受?
生①:讀起有一種一唱三嘆、迂迴反覆、迴腸蕩氣的感覺。
生②: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師:說得好,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
經過討論,達成以下共識:
①從全詩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在詩中重複出現,起結復見,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②每一節共六行,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裡重複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覆,這樣,就造成了一種迴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③另外,語言上用反覆,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迂迴往復,悅耳和諧,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覆迴響,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2、集體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性。
四、結合背景,解讀詩歌意象的象徵意義
師問:詩人這低沉的傾訴,失望的自白難道純屬是個人的哀嘆嗎?
(生略一遲疑)
師:本詩寫於1927年夏,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黑暗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雨後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生頓然悟出:那雨巷應該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的象徵。(師板書)
師:對,說得好,那麼姑娘呢?
生:姑娘應該美好理想的象徵。(師板書)
師:詩人就是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體驗痛苦、無奈、煎熬的進步青年,這彷徨感嘆的哀嘆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美麗而憂傷的詩
畢,師:“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濛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下課。
社會現實
[課後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濃烈的詩歌。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形象豐富且具象徵意味,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首先訓練學生感知形象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去進行體驗,最後達到認知形象意蘊的目的,用個別讀、集體讀、師範讀、聽錄音等多種形式的讀反覆體驗,深入詩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鳴。從初步感知、體會詩的情感基調到深入品味、強化感覺,對感覺和體驗進行整理再到細節認知,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知,另外,置疑設問,集散有致。《雨巷》教學設計中共設定了十幾個疑問。力圖使學生的感覺、體驗、思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但這許多問題歸納起來只有三個:一是全詩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發現、體驗形象所蘊蓄著的思想感情;三是我們是怎樣解讀詩歌,進而解讀文學作品的。此外,運用適合文字特點的語體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濃烈,且調子低沉,在教學中,儘量採取詩化的語言並且始終保持符合該詩基調的情感色彩。
《雨巷》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透過對課文的熟讀,教師的講解以及學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詩的情感基調
瞭解作家作品
理解全詩的意象,初步學會鑑賞詩歌
【教學重點 難點】
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理解全詩的意象
【教學設想】
以朗讀為主,在熟讀基礎上背誦全詩,在討論與交流中,結合教師的分析解說,學生能夠把握詩的情感,理解詩歌的意象
【教學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投影幾首現代詩
《天上的街市》 《偶然》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講述】這些詩有的是大家以前學過的,有的是我們沒聽說過的,還有我們聽說過但還沒真正接觸的。提起中國的新詩,我們不能不提起這些詩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 海子
當然還有很多詩人,這些詩人就像明星一樣的璀璨奪目,他們的詩作到今天讀來都讓我們覺得意韻悠長。
【作者,作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戴望舒的《雨巷》,說起戴望舒,就會把他和雨巷聯絡在一起,的確,因為寫了《雨巷》,當時年僅22歲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詩人的美譽。
戴望舒,原名戴夢鷗,浙江金華人。中國著名的現代詩人,他的代表作還有《我用殘損的手掌》,詩集《望舒詩稿》 《望舒草》 《我底記憶》。
【引入】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詩作呈現出孤獨抑鬱消沉的特點。
音韻之美
結構之美
意象之美
意境之美
(講述戴望舒的《雨巷》發表的故事)簡單介紹詩歌鑑賞的幾個方面:
二、課文
這篇課文大家應該很充分地預習了,那麼請大家來說說看,這首詩說了個怎樣的故事?
【思考並回答】
【總結回答】同學們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發現了這麼一個問題,一首詩我們要說出它的內容總是顯得比較困難,但是如果我們要想說出詩的感情就比較容易了。的確,我們學詩,讀詩,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詩的情感基調。
【再說】那麼請大家再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感情?
【思考回答】
【參考答案】朦朧 愁怨 悽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導學生具體地說出這些情感,比如本詩寫了怎樣的人和事。
【聽歌】《雨巷》(江濤)
注意結合自己的理解,體會詩的感情特徵
【學生自讀 劃分節奏】可以選擇一個小節劃分節奏
準備下節課表演背誦
第二課時
回顧上節課的內容(作者、作品、鑑賞的方法、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
檢查朗讀以及背誦(每一小組推薦一個人上臺表演)教師給予點評,富有情感,聲情並茂
三、【理解詩歌的意象】
所謂的三分文章七分讀,在誦讀中我們能夠不斷地與作者進行對話,體會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讀常新,不斷獲得新的,全面的體驗。(學習方法:本單元的詩歌學習也是以誦讀為主。)(補充詩歌的音節美,結構美)
詩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帶給我們的還有許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這些意象就構成了我們詩歌的意境,構成了詩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東西。就是指那些客觀的具體的事物帶上了人的痕跡,烙上了人感情印記。一句話,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鑑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透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的。
[思考、討論]本詩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學生回答,點評]
[參考答案]雨巷 丁香
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沉潮溼,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形象有很強的視覺衝突,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虛化為追求之路,懷著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裡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的追求在哪裡?
丁香是古典詩詞裡常見的意象。(投影圖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來就是純潔、高貴的象徵,丁香花顏色淡雅但不輕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較短,容易凋謝。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丁香花傾注了許多情感,但是丁香總是和愁聯絡在一起。(看課後的練習四,齊讀課後詩與詞,明確丁香與愁的關係。在詩歌當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較固定的含義,比如梅花象徵高潔真情像梅花開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沒;松柏竹菊象徵堅強;雲象徵遊子;)
[問]丁香與姑娘聯絡,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麼要將姑娘與丁香聯絡起來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麼樣的象徵意義呢?
[思考,討論]
[參考答案]聯絡姑娘和丁香,是因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氣質,有丁香般的憂鬱、高貴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姑娘的象徵意義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現實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裡(1927年張作霖的北洋軍閥的統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板書]
雨巷:悠長、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顏色、芬芳、憂愁)、惆悵
姑娘:(顏色、芬芳、憂愁)、哀怨 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悽清、惆悵、靜默、悽婉、迷茫
我:獨自、彷徨
四、[總結全文]五、[佈置作業]
仔細閱讀課後練習四,思考並回答問題,這幾首關於丁香的詩詞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處。預習《再別康橋》
《雨巷》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徵意味;能有感情地誦讀此詩。
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增強對詩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重難點】
“象與情合”“情由境生”。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式、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匯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師:……唐磊歌中反覆提到一個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實際上,歌曲最初的創作靈感應該來源於現代名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並欣賞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結”(板書課題)。
二、教學步驟
(一)作家介紹
師:為什麼一首小詩竟引得後人紛紛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許人呢?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教師歸納)(幻燈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實,又名戴夢鷗,1905年出生於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災難歲月》,一生留下了詩篇92首。《雨巷》寫於1928年,是詩人前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既具有音樂美,又具有朦朧美的象徵詩。這首詩發表後,戴望舒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二)創作背景(幻燈片)
有人說,文學是時代的鏡子,大凡優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魯迅《藥》,《雨巷》成詩的時代背景又是怎樣呢?再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
(三)朗讀指導《雨巷》(課件播放朗誦)
下面就讓我們踩著美妙的音樂,一起走進戴望舒先生筆下的雨巷吧……
生劃分節奏,找韻腳,學生仿讀,師範讀,感受作品音樂美。(提問:音樂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覆、復沓、疊詞、押韻,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幾處,構成聲音和感情的迴環往復。
師:既衝破新格律的束縛,又在音樂美上有所體現,難怪葉聖陶說,此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四)課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燈片)
何為意象?(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觀存在的,但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眼中,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顯著特點即意在物先。就是說,詩人先有某種情意,而後將它移注於外物之中,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移情”;移情的結果就是意象的產生。)
如:粉筆(寫教師)/白開水(寫生活的平淡無味)
師:我們再回到課文,畫面裡的內容?
生:描繪了一個姑娘。
師:請大家討論一下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怎樣的姑娘?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
(學生的想象各種各樣,但都會提到表現“姑娘”迷茫打扮和衣著以及環境的特點:下雨、潮溼等)
師:同學們所說的這些情緒(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們的詩人那裡是用一種怎樣的意象來概括的?
生:丁香
問:為什麼作者用丁香來形容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徵。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
古詩中用丁香來描寫愁的句子:(幻燈片)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講解:古詩中詩人也用丁香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丁香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個字(學生回答:愁)。
師:可見,選擇意象一定要做到“象與情合”,能不能多舉幾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裡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由於時間關係,這裡不再展開了……
2.主旨理解
師:“詩言志,歌詠聲”,本詩到底傳遞了怎樣一種“聲音”?
(生交流討論,等待提問和老師的總結。)
A.政治詩(姑娘=我)
執著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他們在時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尋“我向何處去”,想走一條光明的道路,但他們又感到前途渺茫,無路可走。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滅的追求,如“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但卻始終沒有遇到這樣一位姑娘,因此我們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一特定背景為憑藉,將它理解為一曲表達理想哀歌的政治詩。
情緒:苦悶、彷徨
基調:困惑、幻滅
B.看成愛情詩未嘗不可(姑娘=姑娘)
情緒:失戀
基調:哀怨
C.看成哲理詩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緒:可望而不可即
基調:無奈
(因此,對於詩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答:巧用象徵,詩意朦朧、含蓄(音樂美剛說)
除了丁香外,還採用哪些意象達到朦朧、含蓄?
A.油紙傘
B.雨巷
(C.丁香)
意境:傷感、惆悵、無奈
(五)想象·探究
1.提問:為什麼要用“雨巷”為題,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為題?
(生交流討論,等待提問)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環境如何?);蘇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確:環境與情感抒發關係密切。“雨巷”是一種基礎,提供了一種環境。
提問:(分析環境特徵)“雨巷”是由兩個字組成:雨和巷,這兩個意象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溼、冷;巷:陰暗、狹窄、悠長等
2.“雨巷”是一種意境,這種意境有利於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書:
象 與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歸納小結
這節課我們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讀課文,瞭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徵意義的抒情詩;進一步品味精讀,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詩歌的內容,把握了詩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佈置作業
“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艾青)
如: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鄉愁
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選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寫一首表達某種情感或感悟的現代詩。
最後:男女生分組背誦《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課件播放歌曲)在江濤的歌聲《雨巷》中下課。
【教學後記】
本節課透過對現代詩歌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對現代詩歌有初步的認識,提高對現代詩歌的鑑賞能力,初步嘗試詩歌寫作活動。因此在教學中,要將這三個目的貫穿於課文學習的全過程,有意識地加進相關的學習內容。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教學是語言與理性的藝術,如何在二者之間架構一座橋樑,這節課做了一些嘗試:營造環境讓學生體會、啟發學生去想象、學會與人分享這種情感、把課堂還給他們,放手讓他們討論和感受。文學的學習不是截然分開的,古詩與現代詩有許多相通的東西,其中的繼承和超越需要仔細瞭解和分析……
《雨巷》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設想】
經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透過意象揣摩現代詩情感的方法,因此意象不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雨巷》這首詩在音韻上有著很高的成就,葉聖陶曾評價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詩歌的音韻同樣是進入詩歌意境與情感的抓手,本課擬主要從音韻的角度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目標】
1、透過想象、朗誦領會詩歌意境。
2、透過比較、誦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領悟音韻在意境營造、感情抒發的作用。
【教學重點】
透過比較、誦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領悟音韻在意境營造、感情抒發的作用。
【教學難點】
領悟音韻在意境營造、感情抒發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走進雨巷:體驗入境
1、聽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憂傷的氛圍,瞭解丁香花的象徵意義。
2、聽教師配樂朗誦《雨巷》,想象如果給《雨巷》配上插圖,你會畫上什麼?用上哪些色彩?
小結:暮春時節,江南煙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斑駁頹圮的籬牆,一把懷舊古典的油紙傘,滿腹心事的詩人,美麗憂傷的丁香姑娘,共同營造了悽清哀婉、惆悵彷徨的意境。
3、選擇你喜歡的章節,用聲音表現畫面和作者的情緒。(提示:注意語調、語速、語氣、停連、輕重的處理)
二、徜徉雨巷:涵泳悟情
研讀詩歌,感受《雨巷》聲韻之美,領悟音韻對於意境營造、情感抒發的作用。
1、找出詩歌中復沓的詞語,體會詞語復沓的意義。
2、找出詩歌中復沓的句子,體會句子復沓的意義。
3、找出詩歌中復沓的章節,體會復沓復沓的意義。
小結:復沓營造了一種悅耳和諧的音樂美,以舒緩綿長的旋律傳達出纏綿悠長的哀婉惆悵之情。
4、找出詩歌的韻腳,體會ang韻表達的情感。
小結:ang韻有悠長而開闊的感覺,表達一種綿長,哀而不傷的情感。
三、沉醉雨巷:誦讀領悟
四、佈置作業:拓展提升
研讀賞析《蒹葭》,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寫一篇小評論。
附:板書設計雨巷戴望舒
意象音韻
雨巷詞語復沓
籬牆句子復沓
油紙傘章節復沓
丁香姑娘ang韻
“我”
悽清哀婉、惆悵彷徨纏綿悠長、哀而不傷
《雨巷》教學設計 篇15
一、指導誦讀
1、要給學生示範,無論如何教師自己首先要敢於張開嘴,無論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親”,偶爾的使用名家錄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數時間要自己來,和學生一起成長。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課文由自己範讀。
2、要給學生時間,特別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因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數同學來自農村,我在課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鐘的時間給誦讀,我稱之為鋪墊,上來就讓他們談感受,分析意象,有點空中樓閣的感覺。
3、方法要靈活多樣,要給予指導。
在朗誦《雨巷》前,要讓學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調,我採用了比較的方法。江濤有一首改編自戴望舒詩歌的歌曲《雨巷》,我找來放給學生聽,他們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較歡快,而原詩是憂傷而低沉的。
二、內容賞析:
在問題設計上,我採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讓學生直接觸及詩歌最本質的問題。
1、作者所要傳達的他自己的心願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詩: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2、作者為何希望――逢著一個姑娘?也就是說詩人的希望為什麼與“姑娘”意象組合?
明確:從《詩經》開始,相思、求索主題就與“伊人”意象聯絡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都是用來表現愛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緒和精神狀態的。
一般的詩人,在理想和抱負都破滅的情況下,總要追問一些原因,向社會,向祖先,向蒼天。追問不到答案時,最後向女性求索。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蒹葭》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離騷》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
――李白《長相思》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水龍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別康橋》
詩詞中的姑娘從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體的“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發展。
3、為何“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為什麼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國色天香的牡丹不好嗎?不勝涼風的嬌羞的水蓮花不好嗎?一支春帶雨梨花不好嗎?春雨江南的杏花也很美呀,為什麼非得丁香呢?
丁香,夏季開花,枝頂著花,細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黃花,一簇一簇的。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盤花扣,這就是“丁香結”。
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著美麗、高潔和愁怨。“丁香”與“愁”相結,在古典詩詞中頻繁出現。
繡領任垂蓬髻,丁香開結春梢。
――杜牧《代人寄遠》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
――賀鑄《石州慢》
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
――蔡伸《柳梢春》
每個人都有許多煩心的事、憂愁的事和感傷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問題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遠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結,結是解不完的,結是解不開的。“丁香結”負載著解不完、解不開的愁,已經很久遠了!
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4、如何理解詩中我的形象?
詩中有一個反覆的句子,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悽清,又惆悵。
可以看出詩中的“我”如姑娘一樣苦悶、彷徨、惆悵。
波德萊爾《惡之花》第四章“一個世紀病的新患者”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歐洲資產階級文學中出現了一群面目各異卻聲氣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們是歌德的維特、拜倫的曼弗雷德,等等……他們都是頑強的個人主義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紀病:憂鬱,孤獨,無聊,高傲,悲觀,叛逆。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療治心病的辦法,或自殺,或浪遊,或離群索居,或躲進象牙塔,或棲息溫柔鄉。
詩人翁加雷蒂的《懷舊》對此作了詳盡的描寫:
那時
天色即將破曉
春天將臨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籠罩著
慘霧愁雲
在橋的
一個角落裡
我對一位
苗條的姑娘的
無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們
同病相憐
我們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詩中還有另外三個意象――油紙傘、籬牆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兩個意象構成的。這裡的雨不是暴風雨,也不是雷陣雨嗎。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連綿不絕的,無窮無盡的,絲絲縷縷的,迷迷濛濛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細雨迷濛,無限傷感。
而小巷狹窄破舊,陰暗潮溼,青磚灰瓦青石路面,色調陰冷。這是一條空巷,而且殘破。有“頹圮的籬牆”。這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迷濛的細雨籠著狹窄破舊的小巷,再加上讓人懷舊的具有隱蔽和遮擋作用的油紙傘,頹圮的籬牆,這幾個意象構成了一個陰冷迷濛破敗空寂的背景,給人的心理體驗是冷漠、悽清、又惆悵。
在這裡雨巷和籬牆、油紙傘一起為丁香姑娘的出場營造了一個非常朦朧而悽美的背景。
詩歌《蒹葭》中蒼蒼的蒹葭,結霜的白露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現營造了一個朦朧迷離的氛圍,這裡襯托的背景和“雨巷”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丁香姑娘是真實還是虛幻的?
甲方:丁香一樣的姑娘並不是真的存在於現實社會,她只存在於作者的心裡,因為作者在詩中寫道:“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個虛構的角色,她被用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個線索,是詩中的靈魂人物,是一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所以作者說“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為本詩包含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沒有這個人是不會有那麼細膩的描寫和那麼深的感情的!
總之詩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
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現時這種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希望破滅後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四、拓展深化
人都有這樣一種體驗,最孤獨苦痛的時候,你的傾訴物件也許只是一個和你一樣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間的相遇與想像開啟了你情感的閘門。
與一位陌生人在街頭在雨巷在……擦肩而過。這種迷惘這種渴望在他們的心中灼燒,在他們的筆下結晶著,千百年來無限地囤積著。與波德萊爾《給一位過路的女子》一詩比較閱讀,看看二者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鬧的街巷在我的周圍叫喊。
頎長苗條,一身喪服,莊重憂愁,
一個女人走過,她那奢華的手
提起又擺動衣衫的彩色花邊。
輕盈而高貴,一雙腿宛若雕刻。
我緊張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著風暴的天空
啜飲迷人的溫情,銷魂的快樂。
電光一閃……復歸於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復活,
難道我從此只能會你於來世?
遠遠地走了!晚了!也許是永訣!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愛上你,啊你該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