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瞭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來表現心境的寫作方法。

  4、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2、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鑑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4、培養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聯想法、比較法、朗讀法、分析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秋天伴隨著片片飄零的黃葉來臨,蕭瑟的秋風、西墜的斜陽、兼有梧桐的細雨共同鋪成一張悽楚迷離的畫卷,憂傷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個季節仰望秋天,我在每一個秋天沉醉懷想我總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與秋天連在一起,與愁緒連在一起,或許她本來就是愁緒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緒和殘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剪梅》,穿越歷史的塵煙陪同這位傑出的婉約派女詞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

  二、詞作賞析

  1、教師範讀,融入詞中

  2、把握詞的基調後,集體誦讀

  3、師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詞人閒來心緒不寧,於是想到解悶的辦法,看書、喝酒或者繡花等等,但總是進不了狀態,不知道為什麼,她心裡清楚為什麼可是沒有辦法說出來,也沒有辦法從中解脫出來於是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聯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等句子加深學生的理解。)

  ②獨上蘭舟

  深秋荷花塘,荷葉漸漸凋零,會不會引發美人遲暮的感覺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與自己同遊荷花塘的快樂與溫馨,可現在呢?自己孤獨一人!一個“獨”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嘯歌的情景,那種甜美,那種依賴,那種輕鬆的感覺會從她內心緩緩流過;眼前寒風過去,偶爾聽到幾聲水鳥的撲稜聲,夜晚顯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種對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會越來越濃,心也隨之越來越冷,於是,她安慰自己:還是默默走開,回家休息吧。

  ③月滿西樓

  回家後,她躺在錦羅帳裡,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她還是難以入夢,眼前總是浮現一個熟悉的身影“乾脆起來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涼的月色灑在院裡,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隨著圓月遠去:他在哪?過得怎樣?什麼時候回家呢?種種牽掛都湧上了心頭,“為什麼不寫信告訴我一聲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責備,再是狠狠地痛罵,但這樣生氣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過盡千雁皆不是,斜暉脈脈風悠悠”失望之中,她想“這個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幹嘛想著他呢”。

  透過這種聯想與想象,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這種情境之中,那種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與怨恨都表現出來從這裡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氣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儘管夜已經很深了,她還是難耐心頭的寂寞,走下高樓,來到庭院打發無聊時光,“花自飄零水自流”,這種細微的聲音都能夠聽出來,夜晚多麼的靜試想,一個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覺卻出來散步,女子當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這種閒情逸致也許,在如此安寧的夜晚,她更能聽到自己心靈的聲音,好像也只有在這種寧靜中聽到夫君的聲音所以說“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總結:經過想象聯想,同學們對《一剪梅》內容有了深刻認識在此基礎上,點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悵,擔心,孤獨,怨恨和關切都有,這些複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並不會讓人感到冰冷和絕望,相反只會讓人覺得情真意切,甜美無限,這就是這首詞的動人之處。

  三、比較閱讀

  一般詩詞的學習過程總是先從作者的生平事蹟和作品的背景資料引入,然後同學們再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於詩詞進行鑑賞,這似乎成了學習古典詩詞的固定模式了當然這樣做有助於同學們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更好領會古典詩詞的內涵。

  那麼今天我們這堂課對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聲聲慢》的比較閱讀課就做個嘗試,搞個實驗,我們反其道而行,從對兩首詞的細緻品讀,看看我們能不能憑著已有的鑑賞能力透過對兩首詞的賞析去領會詞內外的意蘊。

  1、閱讀《聲聲慢》和《一剪梅》兩詞,找出它們的共同點。

  明確:同:①風格上:都是婉約詞,細膩婉轉(李清照藝術主張:詩莊詞媚,詩如《夏日絕句》)。

  ②節令上:秋天

  ③情感上: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2、兩篇中都寫“愁”緒,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細細品味,我們便可發現這“愁”的內涵是不同的,正所謂“一般愁字別樣情”細品兩詩,體會兩者之愁有何區別?

  (1)在這兩首詞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於景兩種抒情方式,我們先來看看浸染詞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

  《一剪梅》――“紅藕香殘”、“花自飄零水自流”。

  “紅藕香殘”從色彩上、氣味上寫出了荷花的清麗,即使飄零水上,仍是一幅輕盈雅緻的圖畫。

  《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傷感,雖然滿院盛開,可由於自己憔悴瘦損,也沒有心情去摘花賞花花向來喻女子,此處菊花愁損容顏,也指詞人如今孤獨寂寞,沒有人欣賞、沒有人守護,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現實寫照。

  《一》中,花已過盛期,正自飄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歸之情;而《聲》中“滿地黃花堆積”,正是盛時,本該去賞去摘,卻因“憔悴損”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時的詞人更顯得沒有生活的意趣了。

  雁:

  《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說“誰寄”,即是無人寄也――相思之情。

  《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雁”未必相識,卻說是“舊時相識”,這裡寄寓著作者兩層感情:雁足傳書為古詩詞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雁:《一》中的雁是“回”,與“去”相對,且能使人聯想到詞人“目送去,目迎來”,對“鴻雁傳書”有著深深期盼,只是盼後又是失落:“雲中誰寄”之“誰”當然指趙明誠,而又分明指“無人”但這種“失望”程度與《聲》一比就輕多了:此時雁並非“回”,而是“過”,便如過客,與詞人似不相干,可見詞人早斷了心中所盼,而“卻是舊時相識”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從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從“失望”到“傷心不過”了。

  ②《一剪梅》和《聲聲慢》中還有哪些意象傳達了詞人這種悽苦的心境?

  “三杯兩盞淡酒”――喝酒的不經意;喝酒毫無心緒;所以感覺無味;借酒澆愁愁更愁。

  “晚來風急”――心境的淒冷。

  “獨守窗兒”――無聊寂寞、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一葉而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長夜如磐,風雨如晦,細雨綿密不斷,而愁苦也就絡繹不絕。

  小結:所有意象,無一不是生愁、牽愁、助愁的,可以說是觸處成愁:薄酒澆愁,淡而無味;晚風勁吹,心境淒冷;徵雁南飛,離人傷逝;黃花憔悴,飄零淪落;獨守窗兒,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寫“愁”,而除結句點明之外,全用所見抽感意象來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勢。

  (2)找出兩詞中直抒胸臆的詞句,說說它們抒發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確:

  《一剪梅》——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兩處閒愁:可見兩心如一,心心相印)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情:離愁別緒,難捨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這是一種甜蜜的相思之愁)

  離別縱然是苦的,但這種苦是以相思作底蘊的苦,是戀愛中的李清照心甘情願吞噬的`苦,它是愛情的養分,實則是外苦內甜的苦。

  《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家國之思、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四字劈空而來,反映了內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這丟失的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椿萱在堂的幸福,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潰、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擔承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內接著“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一種沉痛乃至淒厲的感情氛圍已籠罩全詩這三句十四字,實分三層,由淺入深,文情並茂,被譽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

  綜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緒從《一》到《聲》,其實是由“幽怨”到“悽苦”的流變幽怨,尚有人事可寄託相思,而悽苦,則人事無處尋覓了,因此可說是從相思無限到了相思無地。

  總結:《一剪梅》和《聲聲慢》雖然都是李清照寫愁的名篇,然而我們從對比中可以發現,兩者“愁”的內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對丈夫的相思之愁、生離之愁,其時詞人錦衣玉食,而士人遊學遊宦也是社會習俗,故這愁來得輕、淺,正如詞人所言是“閒愁”;《聲聲慢》之愁緒卻是沉重、哀痛乃至於淒厲的,這是融合了家國之思、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後兩期詩風的不同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詩窮而後工”,苦難不停地擦拭著藝術的靈魂,在生命空間受到的傷害和疼痛,在藝術的空間都會給予幾倍的補償和酬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這些苦難經歷像重物壓在李清照藝術生命的彈簧上,只要不令彈簧承受不了,那麼,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

  四、根據分析介紹兩首詞的背景

  《一剪梅》這首詞在黃升《花菴詞選》中題作“別愁”,大約寫於詞人新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外出求學之時,詞中十分細膩地寫出了她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伊世珍《琅寰記》說;“易安結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聲聲慢》這首詞所表達的是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孤獨、悽苦的生活感受。

  金人南侵後,女詞人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這是作者創作的分水嶺,相信同學們透過剛才對這兩首詞的資訊整合後能有所體味前期的幸福生活:家庭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美滿的婚姻生活。(“賭書消得潑茶香”、“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後期的悲慘遭遇:顛沛流離四處逃亡、再婚又離婚、超越時空的孤獨。(環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

  五、總結

  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於它一如作者的人品,於艾怨纏綿之中有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為說愁,實為寫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讀下去於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為悽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於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積的黃花和殘留的葉片,讓人產生濃得化不開的清照情結,每個秋天我都會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潔的性格,淒冷哀憐的命運,還有那美妙絕倫的詩詞。

  六、創新思維練習:

  1、李清照除了創作婉約詞,還有不同於婉約詞風的豪放詩詞文,找一找讀一讀。

  例如詩歌:《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歌頌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願逃往江東苟且偷生的英雄氣節,諷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後窩居江南的妥協逃跑政策。

  2、秋天是個多彩的季節,看秋霧、聽秋雨、嘗秋果、品秋愁……用心去探尋,你還發現秋天有哪些可感的景物、人或事?試用二三十字將你探尋的結果寫下來,建議運用一兩種修辭手法。

  【教學反思】

  透過這堂課認識到教學上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以後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彌補這些不足。

  詩詞的美和意緒靠發掘和用心體會,深度鑑賞才能達到教學上普遍存在的浮光掠影之弊,在這堂課中也可見一斑,這是造成學生對古典詩詞缺乏興趣和熱愛的原因之一怎樣做到既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不至淪於淺薄,這是我今後應該思考的問題。

  課堂上充分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學生的心胸是一弘泉水,只要找到源頭,領悟的泉水就會汩汩長流語文不是講得太難,而是講得太簡單,那是對孩子智力的低估和創造力的抹殺,也是對神聖語文的褻瀆應該呼喚深度語文課堂。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廣泛閱讀和學習文學底蘊、文化品位和自我對美的感受和發掘能力,是能否做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重要條件自身對文學的熱愛和敏感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自己,緊要任務是讀書,並作為生活的習慣。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鑑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麼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鑑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物件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鑑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言更能提高鑑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解讀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學會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作品藝術風格的把握,學會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媒體設計

  學生接觸的古典詩詞其實並不少,但是由於他們年紀還小,沒有什麼人生經歷,對古詩詞中所體現的作者的心緒,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鑑賞往往只停留在淺表層次。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解決這個問題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整個過程。課堂的第一階段,顯示李清照的畫像,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比較親切的印象,接下來顯示李清照的有關材料,進一步加強認識。第二階段,播放朗誦影片《一剪梅》,同時逐句顯示作品內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有關問題。第三階段,顯示作品,學生自由發言,評價詞句。第四階段,拓展閱讀,總結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第五階段,播放《月滿西樓》,在唯美的畫面與歌聲中結束課程。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使教學內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鑑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於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從今人對李清照的評價入手匯入新課。

  “在我國詞壇有一位傳奇女子,她把三分淚水、七分才氣凝結成篇篇妙語華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二).讓學生回憶接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紹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師小結(見背投),引出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明確李清照的詩詞內容。

  (三).作品鑑賞:

  1.聽影片朗誦《一剪梅》,同時有感情的朗誦全詞,找出體現作者心理狀態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確:“閒愁”二字最能體現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詞人的丈夫新婚後不久就外出求學後,李清照填詞《一剪梅》送給丈夫。古來抒寫愁緒的詩句有很多,如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而李清照寫愁卻不落前人窠臼,那麼她筆下的“愁”有何獨特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來認真研讀作品。

  3.齊讀這首詞,提問:詞的上下兩闋分別側重寫什麼?全詞抒發詞人什麼感情?

  明確:上闋寫人物行動,下闋側重抒情,全詞抒發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討論,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並作簡要分析之後教師作小結。各句的分析總結大體圍繞以下方面進行:

  (1).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即秋季,那麼作者是從那幾個角度入手寫秋景秋意,渲染環境的呢?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現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嗎?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從“獨”字可以看出詞人借泛舟來消愁,而過去有夫君相伴,現在卻是獨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對往事的懷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讀“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句。

  提問:這句詞按照邏輯順序應怎樣排列?

  明確: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思誰寄錦書來”。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美意境。

  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雲空,產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5.研讀下闋。這部分詞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緒盡顯於字裡行間。

  (1).品味“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句。

  提問:何謂“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從中我們能看到女詞人與丈夫之間什麼樣的愛情?

  明確:此句是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瞭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是詞的主旨句,在寫愁緒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彷彿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無限的遐想。

  (四).誦讀並背誦全詞。對比賞析《一剪梅》與《聲聲慢》,小結李清照詞作的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

  總結:清新典雅,溫婉細膩,婉約詞的代表,世人稱之為“易安體”。

  (五).欣賞歌曲《月滿西樓》的flash,加強審美印象。

  (六).佈置作業:

  蒐集李清照的有關作品,進一步體會“易安體”的藝術風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