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三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三篇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本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5個字,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空明、澄澈的藝術世界,傳達出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文章短小精悍,語言言簡意賅,其情其景耐人尋味,可以說是寫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學生學習寫景抒情文章的典範。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年的基礎,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再加上本文文字淺顯易懂,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的幫助下,能夠自主疏通文意。但要理解“閒人”的含義,對學生來說,還有一定的困難。
三、指導思想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能背誦優秀詩文”的要求。在課堂上採取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與文字進行充分的對話,加以少量檢測,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採取合作的方式解決疑難問題。
四、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反覆誦讀,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2、賞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作者複雜的心情。
3、研讀“閒人”的含義,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根據《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我把教學重點定位在以下三點:
1、熟讀成誦。
2、透過讀,讀出作者複雜的情感變化。
3、領略文中月色之美並體會其意境。
由於學生與作者經歷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加上八年級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缺乏,我把教學難點定位為:
研讀“閒人“的含義,學會樂觀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
五、教法、學法
《課標》中指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教法上主要採用:
1、誦讀法。
2、創設情境法。
3、多媒體展示法。
4、啟發誘導法。
學法: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反饋展示為主。目的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六、教學過程
匯入:有這樣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雖才華橫溢,但仕途卻屢遭不順,官越做越小,離朝廷是越來越遠。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落寞悲涼的文人,有一樣東西卻自始至終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他筆下的明月浸透了自己獨特豐富複雜的人生感悟。
他曾嘆月————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他曾問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他是誰?
蘇軾曾夜遊承天寺,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美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一、設計思路
《記承天寺夜遊》和《答謝中書書》安排在第三單元第十課的短文兩篇中。預習提示提示了兩個重點:
1、面對風景,只有擁有發現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領會到其中的美。默讀課文,展開聯想與想象,體會兩位作者發現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讀課文,體會兩篇文章不同的語言風格。
概括的說,就是景,情和語言。就兩篇文章而言,《答謝中書書》理解起來比《記承天寺夜遊》要容易一些。
《記承天寺夜遊》寫景就一句話,而且就寫了一種景__月亮,空明,似乎還帶著悽清。明月千里,情思萬種,誰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個靈魂在這個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麼?這是對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那怎樣才能十幾歲的讓孩子領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經再三思考,我決定採用對比閱讀的方法來教學。
透過對比,也許能讓學生更容易走進作者的內心。
二、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能夠藉助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內容。
2、比較閱讀,感受景物描寫和語言節奏傳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們剛學過的《三峽》一文寫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而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寫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二者都寫到猿啼,請同學們讀一讀,看看二者傳達的情感有什麼不同呢?(一個淒涼,一個愉悅),是啊,同一種景物在不同人的眼裡,因心境不同而色彩不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景物描寫中又會傳達出怎樣的情感呢?
(二)、朗讀,感知文字
1、教師示範讀、學生自由讀、學生個讀、小組賽讀
2、讀講結合,同桌互講,藉助課下注釋,梳理文章內容
3、小組討論,解決疑問
文言積累
念,想到
蓋,句首語氣詞,這裡可以譯為“原來是”。
但,只。
耳:語氣詞,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翻譯: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三)、變讀,理清層次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反覆朗讀,說說這樣變的理由
敘事—寫景—議論抒情
(四)、比讀,體會情感
比較兩段寫景的文字:
1、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
1、兩段文字所寫景物有什麼不同?
2、兩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知人論世
出示背景資料,體會景中所寓的情感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牢。然而,他一生豁達樂觀,晚年貶謫海南,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時,他年事已高,疾病纏身,且不適應那裡的氣候。於是他平靜地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墳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設計意圖:開頭導語對蘇軾的生平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也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更容易和作者的心靈碰撞。)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文味道。
1、自由讀課文,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不正確的指出。
3、老師範讀
4、學生齊讀
5、託音朗讀:請同學們把“念”“蓋”“但”三個字在讀的時候採用託音的方法來讀,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指名學生讀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讀準字音,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第二步,採用託音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為後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感受作者複雜的感情。
設計問題:
(1)“記承天寺夜遊”這是文章的題目,請同學們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說成一句完整的話。
明確:蘇軾和張懷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賞月景
(2)蘇軾和張懷民是什麼關係?
明確: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認為他們屬於哪一類,並從文中找出根據。
明確: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據“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餘,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連結: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閒官。
(6)過渡語:懷民和蘇軾同為貶謫之人,有著共同的感慨,面對澄明的月光,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明確: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7)作者稱兩人為“閒人”,由此表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入夜及睡,閒,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閒,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那麼認真,兩人都很閒。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冬夜出遊賞月的更是隻有“吾兩人”因為別人都是忙人。結尾更是直接點出兩人是閒人。自嘲的意味。貶謫的悲涼心境。
同學們,加上嘆詞“唉”字在“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前面,讀出詩人的悲涼心境
學生試讀,齊讀
(設計意圖:加上嘆詞“唉”更讓同學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時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設定問題:聯絡作者和懷民的處境,我們體會到了他們貶謫的悲涼和無奈。但是,蘇軾還是一位豁達樂觀之人,難道這“閒人”二字僅僅是反映了他悲涼的心境,還有沒有其他感情。
展開全文閱讀
比如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出示幻燈片)
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何處沒有美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閒人:閒情雅緻
加上“唉”字再來讀讀這個句子,要求讀出作者的對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視和自己獨有的閒情雅緻。
學生試讀。
老師總結:只有具有閒情雅緻的人,才能欣賞出景色的美妙,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忙著追求,忙著工作,迷失在富貴中,迷失在物慾橫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美麗的風景。丟掉了那一份閒情雅緻。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唉”字的不同語氣的朗讀,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複雜的心境)
齊讀課文,
五、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本文是蘇軾和懷民在承天寺夜晚賞月,那麼,他們賞到了什麼樣的美景呢?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同學們從修辭或者語氣上來分析此句。
試讀此句:請同學們在“蓋竹柏影也。”前邊加上“噢”這個嘆詞,表達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情,試著讀一下。
學生加上嘆詞試讀,師生共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同樣是加上嘆詞的方法,讓同學們在恍然大悟中體會詩人的喜悅心情))
老師總結:(出示幻燈片)2000年法國《世界報》這樣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進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了無數傳世傑作。
師生配樂共讀
六、精讀課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來,有這種豁達樂觀心態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燈片)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後人稱讚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後,居於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著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總結語:
同學們,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