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

  ①、理解詞語

  修、尺、服、窺、美、私、聞、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歸納多義詞義項

  朝、孰、旦、誠、聞。

  ③、句式

  a、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④、理清課文的思路和結構

  2、情感目標

  ①、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

  ②、領悟課文的現實意義

  3、技能目標

  ①、背誦全文

  ②、學會諷喻的方法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導讀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在充分利用註釋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詞句,掌握課文內容)

  2、討論法。(在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地展開討論,集思廣益,理解課文的思想意義)

  3、練習法。(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檢測題和作業 題,讓學生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掌握並積累有關詞句知識)

  媒體設計

  投影儀(可將有關的詞句知識,製做膠片,在教學中適時展示給學生;也可將教師設計的問題、練習、補充資料展示給學生。這樣可節省時間,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效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1、投影顯示《陸賈說漢高祖》,請同學們讀後回答後面的問題:

  陸生時時前說《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向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懌。……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賈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選自《史記》

  漢高祖之所以“不懌”,是因為陸生說漢高祖時採用 的方式。而《勾踐滅吳》中第一段寫到勾踐“執其手而與之謀”,是因為文種進諫時採用 的方式。(備選答案:①直言規勸 ②委婉規勸)

  2、匯入

  人們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那麼人們也常常思考,“忠言”為什麼一定要逆耳呢?順耳不是更有利於被接受被採納嗎?由上面的問題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進諫時,委婉規勸往往比直言規勸的效果好些。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選自於《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講的就是鄒忌諷喻齊王廣開言路,納諫除蔽,結果使齊國修明政治,國勢強盛的故事。(板書課題)

  (此導語 的設計的意圖有三。一是為了激趣,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二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辯證來看待優秀的文化遺產。三是注意與上篇課文《勾踐滅吳》的聯絡)

  二、解題

  鄒忌,戰國時齊國人,善鼓琴,曾借彈琴之道言治國之道,深得威王讚賞,封為相,後封成侯。

  齊威王,田氏,名因齊,一作嬰齊。曾任用鄒忌為相,田忌、孫臏為將和軍師,改革政治,國力漸強。

  鄒忌諷齊王納諫,兩個動詞,不屬於同一個主語,是一個兼語句。此課題揭示了課文的內容,即鄒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勸告齊威王接受意見、採納建議。

  三、研習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誦讀要求讀音準確、斷句正確,感情充沛,有節奏感。教師的範讀可以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同時也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也可以課前請人朗讀,然後播放錄音,還可以請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

  2、學生自行反覆朗讀課文

  要求:

  ①、至少誦讀兩遍。

  ②、藉助註釋、工具書,完成下列自測題。

  A、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a、形貌昳麗(yì)

  b、時時而間進(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後(jī)

  e皆朝於齊(cháo)

  B、 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a、鄒忌修八尺有餘。

  b、朝服衣冠,窺鏡。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齊地方千里。

  e、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f、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譯下列句子

  a、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師生共同訂正後,請學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詞句,師生再共同解答。

  3、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要求:

  ①、讓學生毛遂自薦扮演角色。

  ②、讀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於言表的愛戀之情,妾拘謹勉強的回答,客奉承討好的意味,鄒忌勤於王事、委婉諷諫的表現,齊威王聞過則喜、從諫如流的氣魄。

  4、整體把握課文的思路和結構

  討論下列問題:

  ①、本文的題眼是什麼?它有什麼內涵?你能說說同類詞“譏”、“誹”、“謗”、“刺”、“諫”、“說”的含義嗎?

  明確:諷者,微刺也。託言感人曰諷,即婉言規勸之意。諫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規勸之意。刺,意思是當面指責;謗,一般指公開指責人的'過失;譏,是微言諷刺;誹,是背裡議論;說,是用一般的話勸說別人,使人聽從自已的意見。

  ②、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先提示學生文中有一個點明原因的句子,請找出來。學生會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師可進一步設問:鄒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據什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呢?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①、“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

  如”;②、“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③、“暮寢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寢而思之”的結果。他之所以認為“王之蔽甚矣”,是因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鄒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況作為高高在上,俯視一切,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的齊威王呢?

  ③ 、鄒忌諷諫齊王的方式是什麼?

  明確:鄒忌善“諷”,表現在以自已切身感受來設喻,巧妙地諷喻齊王。國君能不能廣開言路,納諫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關係國家興亡的大事。但一開口就批“龍鱗”,逆“聖聽”,往往會使他牴觸,不易接受。因此鄒忌就從自已個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這個問題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矇蔽這件事講給齊王聽,先引起齊王的興趣。然後抓住這一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之間的相似點——受蔽,把兩件事巧妙地聯絡起來,進而指出“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這一嚴峻事實,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形象而委婉地說服了齊王。

  《古文觀止》中有一段對本文的評語,寫道:“鄒忌將已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這一評價真可謂是恰如其分。

  ④、鄒忌諷齊王的效果怎樣?

  明確:鄒忌“諷”齊王的目的是希望齊王納諫,因此,達到齊王納諫這一目的就是“諷”最好的效果。齊王回答“善”,這一字力有千鈞,鮮明地表明瞭齊威王的態度,集中地表達了“諷”的效果。文章具體地敘述了齊王納諫懸賞的方式:“上賞”、“中賞”和“下賞”,敘述了納諫的過程:令初下,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無可進者。還交代了齊王納諫的結果:“戰勝於朝廷”。其實,這些也正是鄒忌“諷”的間接效果。

  小結:本文緊扣題眼“諷”,遵循文章的寫作思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怎麼樣”,連點成線,有機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牽一“諷”而動全文。

  5、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①、讓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層次的特點,即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就容易背誦。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於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內”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又是三層。再看,鄒忌自以為美於徐公這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熟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後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說法諷諫是第一層,齊王“下令”廣泛徵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後鄰近的諸侯國前來朝拜,“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是第三層。

  ②、可以透過個別背和大家嘗試齊背的方式背誦全文。

  四、達標檢測

  1、閱讀課文第1段,回答下列問題:

  ①、對這段文字的內容,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A)

  A、鄒忌與徐公比美,從妻、妾、客的不實讚美中悟出了道理。

  B、寫鄒忌和徐公比美的自慚心理。

  C、寫鄒忌的妻、妾、客讚美鄒忌及其原因。

  D、寫鄒忌是一個儀表堂堂的男子。

  ②、我們如果把這一段翻譯出來,古今對照一下,就可以發現古今漢語的差別很大。選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光看字形,現階段不用的字只有四個:昳 、曰、孰、吾。

  B、大多數字,不是意義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兩樣。如“修”、“服”、“謂”、“公”、“君”等字就是意義不同。

  C、在語法方向,也有不少差別。例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與徐公孰美?”才跟現代句法相同。

  D、“客從外來”、“與坐談”是現代語法,不是古代語法。

  2、填空:

  在第二段中,鄒忌用已事(設喻),諷諫齊王用了邏輯上的(類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國)事進行類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於臣”,暗喻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於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查工具書,理解歸納課後練習(二)五個多義詞的義項。

  附板書設計

  鄒 內涵:委婉規勸 (是什麼)

  忌

  諷 原因:王之蔽甚矣 (為什麼)

  齊

  王 方式:設喻(類比) (怎麼辦)

  訥

  諫 效果:善……戰勝於朝廷 (怎麼樣)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 採用填空的形式檢查背誦,投影儀投影四道小題,請4名同學填充。

  (1)、暮寢而思之,曰:“--------------------,--------------;-----------------,----------;------------------,--------------------------。”

  (2)、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觀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進諫,----------------------------;數月之後,---------------------;期年之後,----------------------,---------------------------------。

  2、訂正練習(二)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這篇課文有兩個主要人物,即鄒忌和齊威王。這兩個人物的舉動不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體現課文所包含的思想意義,有針對性地設計具體有趣的問題。

  1、 鄒忌的兩次“窺鏡”,反映了他當時什麼樣的心態?

  2、鄒忌不厭其煩地詢問妻、妾、客,是不是很無聊?為什麼?

  3、鄒忌的“三思”使他從迷惑中對自己有了請醒的認識,反映了鄒忌有什麼樣的品質?

  4、鄒忌向齊王進諫時,為什麼先要從自己的生活小事說起?體現出鄒忌的什麼本領?

  5、鄒忌進諫後,寫齊王的反應只有王曰:“善”,乃下令“……”兩個舉動,反映了齊王的什麼精神?

  6、“君臣進諫,門庭若市”、“時時而進諫”、“雖欲言,無可進者”與齊王有什麼關係?反映了齊王的什麼精神?

  透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在教師的指導下概括鄒忌、齊王的人物形象。

  鄒忌:

  是一位足智多謀、嫻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謀士。

  齊威王:

  是一位從諫如流的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三、揭示課文的思想意義和現實意義

  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課堂分小組討論。

  1、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此題容易,學生不難回答。課文透過鄒忌借用自己家庭親友間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從而說明國君必須廣泛採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蔽,才可以興國的道理。學生只要答對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過嚴要求。

  2、學了此文後,從不同角度出發,我們有哪些體會?

  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集思廣益,可引導總結出如下幾點:

  ①、一個人在受矇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

  ②、作為領導,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對於奉承話要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③、作為領導,要有聞過則喜,從諫如流的胸襟和氣度。

  ④、一個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應當向有關部門或上級領導積極地提出意

  見及合理化建議,因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⑤、提出批評建議時,要考慮方式方法,選擇恰當的語言、語氣,抓住恰當的時機,便於別人接受採納。

  四、設計話題並讓學生即興表演

  話題設計:

  1、諷諫同學不要迷戀網咖。

  2、諷諫長輩不要吸菸、酗酒。

  3、諷諫教師不要歧視後進生。

  4、諷諫上級領導注意環保。

  (話題可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設計,也可以讓同學們自行設計。)

  五、課堂小結

  透過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能夠背誦課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詞句,理清了課文的思路與結構,研討了課文的思想意義和現實意義。特別令人高興的是:所有這些學習成果,都是靠同學們自己的誦讀、思考和研討而獲得的。相信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誦讀,多練習,多查工具書,多思考。

  六、佈置作業

  1、 繼續背誦課文,要求準確、精熟。

  2、 補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②、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資治通鑑》)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聞過即改,從諫如流(《貞觀政要》)

  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⑧、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資治通鑑》)

  3、 拓展閱讀材料二則,請完成後面練習:

  A、《受諫與諫人》

  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恆欲公等盡情極諫,公等亦須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護短不納?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 (選自《貞觀政要》)

  B、《厲王止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於彘。 (選自《國語》)

  ①、解釋加點字

  ②、翻譯劃線句子

  ③、聯絡這二則材料及《鄒忌諷齊王納諫》,請你以“納諫與止謗”為話題寫一篇短文,談談你的看法。

  附板書設計

  鄒忌: 齊威王:

  頭腦冷靜、善於思考 聞過則喜、虛心納諫

  忠於職守、足智多謀 明智果斷、大膽改革

  善於辭令、勇於進諫 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教學後記

  1、文言文教學一定要強調多讀多背,並且教師要具體指導。

  2、要讓學生積累有關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知識,透過歸納讓學生掌握得紮實些。

  3、此課篇幅不長,語言也比較淺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多去挖掘課文的思想意義和現實意義,並且要拓展閱讀和加強讀寫聯絡的訓練。

  4、教學設計未涉及到對情節、語言、選材等寫作特色的分析,是一個遺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