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10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1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絡。

  【設計理念】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設計思路】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物件的特點,教學時打破了文章的順序,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引導學生讀故事發生之原因及結果,幫助學生理解少年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對於吳王的影響及該成語故事闡述的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隱患的道理,從而感受少年的機智和“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絡。

  【教學過程】

  (本教學過程為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字、詞問題,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成語匯入,增加積累

  1、同學們,你們到現在一定積累了不少成語,那今天我就來考考大家,看看誰掌握的成語多。

  2、學生用1分鐘時間想成語後交流。

  3、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老師希望大家今後能夠掌握更多的成語,繼承好我們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師就送給你們一條新成語。(投影出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5、這是個八字成語,學生齊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兩遍。

  二、古今對照,感悟真理

  1、同學們,其實,好多成語都出自古文。這就叫典故,像這則成語就出自一本漢代的叫《說苑》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古文)(師範讀)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讀páng即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2、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想想古文的意思。(學生自由讀)

  3、古文比較難讀,也比較難懂,是吧?別急,讓我們到《螳螂捕蟬》這篇課文裡去找找它的翻譯。(齊讀課題)

  4、交流(師伺機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1)指名讀。

  (2)藉助板書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3)交流讀書感受,填空:

  a.蟬眼前的利益是:( ) ,隱伏的禍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c.黃雀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4)自讀感悟: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麼?(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看到隱伏的禍患。)

  5、總結,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三、吳王頑固,執意攻打

  1、過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後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後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教師出示)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讀過這個故事後吳王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從哪裡看得出來?

  3、理解“固執”“處死”,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是啊,吳王很主觀,很專橫,誰來勸說會性命不保,頑固不化。你能把此時吳王的神情、語氣透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5、其實啊,吳王固執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楚國國力確實不如吳國,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國圖》。)

  6、這時候,大臣會怎樣向吳王勸阻呢?同學們能不能來設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吳王頑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讓我們再讀吳王的話,讀出他下命令時的堅決。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頭

  1、過渡:吳王此時的態度是如此的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終結果怎樣?課文中哪部分就寫到了故事的結果。

  2、交流。(課文最後一節寫到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最後一小節,邊讀邊把你認為很重要的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學都圈了恍然大悟,誰來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5、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麼?聯絡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6、乘虛而入什麼意思?吳國如果攻打楚國就會有什麼虛?(諸侯國乘吳國兵力不足而進攻。)

  7、是呀,吳王想到了這些,他明白了——齊讀(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五、少年機智,巧勸吳王

  1、過渡:吳王怎麼會明白這些的呢?那還得歸功於那位少年。因為少年給他講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2、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不堪設想之後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後者卻如願以償。這是為什麼呢?

  3、少年侍衛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勸,吳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吳王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5、剛才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用箭頭表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現在誰願意試試來照樣畫畫吳王攻楚的圖呢?

  6、交流成板書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7、兩圖作比較,體會“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絡。

  8、看來,成語故事的力量真是無窮啊,少年藉故事巧勸吳王,可真是個智者呀!這位少年侍衛就像《哲學家的最後一課》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學家一樣用心良苦、不露痕跡。面對這樣的少年你們想說些什麼?

  六、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請同學們同桌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4、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佈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麼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生紛紛動筆寫。)

  5、老師選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6、激勵評價。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作業設計】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隻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這篇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勸誡吳王不要只顧眼前利益,忽略身後隱患危險的做法,從而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本文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聯絡課文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恍然大悟”、“固執”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準備】

  1. 學生課前預習,藉助字詞典學習生字詞,熟讀小故事。

  2. 教師製作PPT教學課件。

  【課前遊戲】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姓和動物有關,那麼,我來考考大家:你們都知道哪些含有動物的成語呢?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係(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後面加上幾個字——

  (生:黃雀在後)

  2.完整地說。

  (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 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 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 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麼,然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 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後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麼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麼沒把頭往後調一下,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隻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麼沒調頭看看身後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麼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後悔了嗎?來不及了!)

  2. 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後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後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 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話最合適?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複述

  1. 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 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 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 老師這裡也準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 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麼呀?他做了一個什麼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並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麼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麼聯絡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王攻楚,諸侯在後。(板書:攻楚,諸侯)

  5. 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麼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 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四、推敲字詞,體味妙勸

  (一)聯絡生活,理解詞義

  1. 吳王所悟出來的結論和當初大臣們所勸阻吳王的理由一樣嗎?(課件切換)

  2. 大臣們是怎麼認為的?讀來聽聽。吳王悟出來的和當初大臣們所勸說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當初大臣們勸說得到的結果是?

  3. 固執是什麼意思?你身邊有沒有固執的人?給我們講講他是怎麼固執的?能舉個例子嗎?

  4. 你們勸他了嗎?有用嗎?他明知自己錯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怎麼勸說他還是要堅持到底。

  (二)推敲字義,品味巧勸

  1. 可是見過像吳王這麼固執的嗎?他是怎麼說的?生讀。

  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 這兩句話裡面的“死”意思一樣嗎?說說看,你會哪一個就說哪一個?(課件出示兩個“死”句)

  3. 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4. 從這兩個死你領悟到了什麼?(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很堅定,吳王很固執)

  5. 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讀這兩句,第一句男同學,第二句女同學。男生注意了,你們現在是固執的吳王啊。

  6. 大臣們苦苦相勸,那就是個死呀!可是,少年卻用一番話就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吳王的誇獎。這是什麼世道嘛?誰來評評理?究竟是為什麼?

  (巧勸、智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

  五、拓展延伸

  1. 從中我們能看出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哪裡看出來?(出示課件)

  2.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像少年這樣善於巧(智)勸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後去搜集一下,下次課我們再來分享。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2、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感受少年這個人物,體會人物的特點、品質。

  一、 匯入新課

  1、同學們,大約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華夏大地上出現了若干個諸侯國,(出示春秋形勢圖)他們之間為了利益經常發動戰爭,給當時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2、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3、透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強,說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說清楚了)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板書吳國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吳王非常固執。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了吳王,吳王終於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你們還記得大臣們勸說時,吳王是怎樣說的嗎?(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二、 學習新課

  (一)學習故事

  過渡:一個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避免了生靈塗炭,避免了血魚腥風,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讀。(第9、11節)(讀得字字清楚,讀得字正腔圓)

  2、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個故事,留意描寫蟬、螳螂、黃雀動作、神態的字詞,想一想,它們在想些什麼呢?

  3、交流

  (1) 誰來說說那隻蟬?指名,它在想什麼?你是從哪裡知道的?

  評點後再指名讀,著重讀好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讓它高枕無憂呀 邊吃邊唱,真叫一個逍遙自在呀 你把這隻得意的蟬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大家眼前。)

  (2) 誰來繼續交流螳螂?它在想什麼?你是從哪裡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舉、一捕,生動刻畫了一隻急切覓食螳螂的模樣。你想怎麼讀?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動作讀,就真的繪聲繪色了。誰來讀一讀?(重點落在急切)

  (3)黃雀:它在想什麼?指名讀。(既吃螳螂又吃蟬,一箭雙鵰)

  4、它們的想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是什麼?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呀!)

  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隱伏”是什麼意思?

  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身後的隱患又是什麼?(說螳螂的時候,板書黃雀在後)

  引讀:蟬悠閒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著捕蟬,卻不知道——————

  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

  它們都——————卻沒顧到——————

  5、它們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板書)呀!

  這個故事的確很有意思,連身為一國之君的吳王都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讓我們也來學著少年,根據老師的提示,繪聲繪色地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出示:動詞提示)

  (二)明白道理

  1、聽了少年這個故事,吳王明白少年講的故事所飽含的道理了嗎?從哪裡看出來的?(出示“恍然大悟”,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麼?

  A指名說 這麼一個故事與吳王攻打楚國有什麼聯絡呢?(它與吳王攻打楚國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徹,走到吳王的心裡去了)

  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麼?他身後的隱患又是什麼?(完成板書 吳國攻楚,諸侯在後)

  (出示春秋形勢地圖),同學們,你們看,當時的楚國在離吳國很遠的地方,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必須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勢必造成後方空虛,周邊的鄰國就可以乘虛而入,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呀!

  這不正是課文第一節中大臣勸說吳王的話嗎?一起來讀讀。出示“吳王準備出兵……後果將不堪設想。”

  吳國的人民要遭殃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吳王的王位也將不保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要國破家亡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後果這麼嚴重,可當時的吳王聽得進大臣們的勸告嗎?(繼續出示吳王的話)誰來讀吳王的話?指名讀。

  (評讀:真是固執呀 真是太霸道了 高高在上,惟我獨尊)

  可是聽了少年這一番話,出示引讀最後一節。吳國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場厄運。

  B後悔自己的行為,

  C感謝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學們,文中的少年是什麼身份?(侍奉吳王)大臣們無法勸阻的事,卻被少年一個小小的故事給勸阻了。從表面上看,他有沒有說一句勸說的話?(沒有)他只是給吳王講了個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實際上,少年勸了沒有?(勸了)有沒有像大臣那樣勸?(沒有)能不能像大臣們一樣勸?(不能)他是暗暗地勸,不露痕跡,不動聲色。少年真是太聰明瞭!(板書:智)

  2、 少年的機智表現還不只於此,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8節,對課文中描寫少年的語句圈圈劃劃,仔細地琢磨琢磨,你從哪裡還感受到少年的機智?愛動腦子的同學肯定有新的發現。

  3、指名交流:

  (1)拿著一隻彈弓 歸納:巧妙呀,只有這樣才讓吳王相信他確實在打鳥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吳王呀!

  (2)花園 轉來轉去 沾溼 毫不介意 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終於

  師引: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呀?是呀,只有這樣才能遇到吳王呀,只有這樣才能給吳王講故事呀!真是一個勇敢而執著的少年呀!

  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勸說吳王,那他為什麼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廣眾之下去向吳王講這個故事呢?而是煞費苦心地在花園裡轉來轉去,尋找機會呢?

  (預設:A他要把故事講得真實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講。你看他還特意拿了一隻彈弓呢。B因為吳王不聽大臣的勸阻,下過死命令,誰要勸阻他,就會被處死。C不能讓吳王意識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勸阻他,否則即使少年說得再正確,吳王也不可能會接受的。D因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吳王是一國之君,他怎麼能更改自己的決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園裡給吳王講這個故事是給吳王臺階下,為了保護吳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許他到大殿上去勸。)

  道具選得巧妙,地點選得巧妙,時機把握得巧妙呀!誰來讀這段話,給大家展現這位機智的少年形象。練讀這段話。

  (3)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這樣說才能讓吳王有興趣聽他講故事呀,誰來讀,讓人一聽就有興趣?(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結。少年選擇的是吳王每天必到的花園這個地點,看似不經意實則精心安排地見到了吳王;接著他又巧妙地用彈弓作道具,話語富有懸念,一步一步地引著吳王對自己講述的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編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讓吳王明白了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惡果,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他的這一番勸說可謂是巧勸、智勸、妙勸!(板書見——引——勸)

  5、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

  5、故事讀到這裡,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與勇氣所折服。你的心裡是不是更加欽佩這個少年了?分角色朗讀3~ 12節。

  三、總結談感受

  1、今天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2、指名談感受

  一個好的主意或者建議要想讓別人去接受或者採納,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

  3、同學們,透過今天的學習相信你受益頗多,我們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惡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猶豫不決,束手束腳,也需要該出手時就出手,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四、作業延伸(1為必做做題,2、3為選做題,任選其一)

  1、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家人和低年級的同學聽,儘量使用課文中的原話,並加上你豐富的想象。

  2、吳王作為一國之君,說話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經準備攻打楚國,並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該怎麼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話?怎麼向大臣解釋這件事?動腦筋想一想,把它寫下來。

  3、請聯絡生活實際,舉個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相似的事例,寫一篇100多字的感受。

  捕

  板書 螳螂——蟬 黃雀在後 少年

  攻

  吳國——楚 諸侯在後 (智)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見——引——勸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為複述課文打好基礎。

  3.體悟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4.透過交流、探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良好的積累、觀察、思維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播放動畫影片。

  2.學習生字:螳螂

  3.為動畫起片名。

  4.說帶動物名的成語。

  5.告訴學生: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2.範讀課文,交流詞語的意思。

  3.默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1.指導有感情地讀。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

  4.告訴學生:勤於觀察才能有所發現。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設疑、存疑。

  4.告訴學生: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五、佈置作業。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1、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

  2、 整體感知,理清課文脈絡,明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 細讀課文第一部分。

  4、 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螳螂捕蟬這一故事。

  2、明確故事寓意,理解寓言藉助故事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學習委婉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學習委婉地闡述自己觀點。

  教學流程:

  一、複習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第10課《螳螂捕蟬》,學會了生字新詞,理清了課文脈絡,請一位同學用簡單的話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蟬這一個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避免了生靈塗炭,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文中哪幾段直接寫“螳螂捕蟬”。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讀。其他同學思考故事中有那幾個角色。(蟬、螳螂、黃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蟬,齊讀描寫蟬的句子:“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

  b.讀這一句,你彷彿看到什麼樣的蟬?如果你是這隻蟬,心裡會想什麼?帶著這種感受讀。

  c.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蟬的身後,你看到了什麼?如果你是蟬的同伴,你會怎樣?可是蟬卻渾然不覺,它——讀句子。

  d.蟬被什麼矇住了雙眼?

  同樣被眼前的利益矇住雙眼的還有——螳螂、黃雀。

  e.出示變換順序的句子,指名讀。

  4、 根據提示覆述故事。

  蟬 悠閒 喝著露水

  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黃雀 伸長脖子 啄食

  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三、揣摩文章表達。

  少年是怎麼運用這個故事達到勸說目的的?

  1、默讀課文2-12節,用心揣摩少年和吳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詞句劃下來,可以寫寫體會。

  2、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給文中對話加上提示語,分角色朗讀。

  四、小結回顧全文。

  故事說到這裡,吳王什麼反應?

  理解“恍然大悟”, 積累詞語:如夢初醒 茅塞頓開 豁然開朗 幡然醒悟

  聯絡第一段,吳王明白了什麼?

  出示春秋形勢圖。

  口頭填空:吳王出兵攻打楚國,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卻不知道

  五、質疑深化人物。

  1、還有什麼問題不明白的?(為什麼少年勸說吳王卻沒被處死?他的勸和大臣的勸有什麼不同?少年為什麼選擇在花園,只有他和吳王兩個人?)

  2、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

  六、課外拓展延伸。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這則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顧——,不顧————。

  2、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強稱霸,戰爭不斷,諸侯王的出兵與否往往在一念之間,許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樣有勇有謀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運用寓言巧妙進諫,阻止了一場場戰爭,留下了千古佳話,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智慧的寶庫。課後同學們可以讀讀相關的書籍如《東周列國志》。

  作業:根據所提供背景,寫一段話。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絡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

  圖片、動畫、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投影出示生字詞)

  2、邊讀邊想,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實在不明白的一會兒可以提出來。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絡句子理解詞義。

  (2)指名說說,集體討論。(其實從這幾個句子這幾個詞語中,我們已經可以把整個故事串連起來)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這個故事中寫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經過結果又是哪些?

  2、組成小組分別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利用剛才出示的詞語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幾個比較難寫的生字:侯、稟。

  2、指名讀。

  3、說說這兩個字為什麼容易出錯。

  4、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

  能聯絡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

  圖片、動畫、

  一、複習

  1、齊讀課文。

  2、簡要說說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3、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故事,看看你又會有什麼收穫?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麼?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麼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複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麼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絡?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複述練習。

  1、指名複述,師出示複述用的關鍵詞語。

  2、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複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補充習題第10課。

  2、複述課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絡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新詞的意思。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擬定小標題。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成語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比如“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精誠所至 金石為開”,這樣的成語你能接一接嗎?

  2、你也能說嗎? 根據學生所說板書課題:螳螂捕蟬。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思。

  一、解析課題,質疑激趣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

  出示課題《螳螂捕蟬》的圖片和文字圖。(字理析字詞:螳螂、捕、蟬)

  2、請大家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認為課文會寫些什麼呢?

  生自由談。

  3、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它到底寫了什麼。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

  (1)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劃出不會讀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3)遇到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朗讀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部分詞語,指名認讀後齊讀。

  (2)文章中還有什麼字不會讀的嗎?

  (3)讀了這些詞語,你覺得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能用上其中的詞語來說說嗎?

  3、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呢?結果怎麼樣?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分別用四字小標題來概括出來。(板書:起因經過 結果)

  根據學生回答來板書:(固執攻楚 巧妙勸說 打消念頭)

  誰能用自己的話具體來說說這件事講了什麼?

  三、品讀課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設想”,明後果危險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不堪設想”這個詞語。誰能讀一讀呢?讀到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呢?

  2.是什麼不堪設想呢?課文裡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找找看,是哪句呢?讀句子: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1)這句話中有一個生字是——“侯”。看到這個“侯”字,你想到了哪個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談。用什麼方法來區分這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古文字是怎麼寫的。

  3.在中國古代,進入春秋時期以後,基本為混戰時期,諸侯國實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當時的形式。

  4.其他的諸侯國乘虛而入的後果怎麼樣?

  (事情的後果很危險,很難想象。)

  所以“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難想象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

  5.想到不堪設想的後果,該有多少人去反對啊!可是吳王還是——固執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識少年機智

  1.過渡:後來仗打起來了嗎?(沒有)

  什麼原因呢?(因為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後恍然大悟。)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麼意思?聰明的你們可能知道了。如果我們瞭解了他們的字理,相信你們印象更深。

  2.文中誰恍然大悟了呢?(吳王)是誰有這麼大的本事讓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這少年就這麼輕鬆地一勸說,就能夠讓吳王打消念頭,你覺得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啊?能夠用什麼詞語來誇誇他嗎?(板書:機智勇敢)

  從哪裡看出來的呢?文中哪些語句告訴了我們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連露水打溼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還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師相機提問:少年為什麼在那轉來轉去?還連續轉三個早晨?)

  師:從這裡可以感覺少年勸說吳王的決心很大,是個顧大局的人。連續轉三個早晨就是為了引起吳王對他的關注。他只是一個侍奉吳王的下人,這樣吳王才能注意到他啊!這個辦法想得真好、真聰明 !

  生乙: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

  師:少年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調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生丙:“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勸說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生丁:說故事巧。

  師:故事從頭到尾都沒講到攻打楚國有危險,但是卻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真是妙,智慧啊!

  師:還你發現了什麼?你找到了什麼?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生戊:少年善於觀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勸說吳王……

  是少年的——巧妙勸說讓吳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吳王固執

  1.過渡: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吳王呢?我們可以從兩句話中去了解他。這兩句話都有一個“死”字,快速瀏覽課文找到它們。

  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2.這兩個“死”的意思一樣嗎?怎麼不一樣?我們先來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麼樣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這兩句話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見吳王真的很固執!(板書:固執)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他?(專橫 暴君 頑固 暴躁……)

  我們來練讀這兩句,讀出這樣的感受。 指名讀。指導:在表現吳王的專橫時,要注意哪個字呢?(處死 死命令)

  4、誰敢勸諫誰就——死!這個時候,一個少年卻巧妙勸說了吳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愛國)(板書:勇敢)這就是大智慧、大愛啊!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設計]

  一、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出示八字成語填空

  八仙過海(),鷸蚌相爭(),百尺竿頭()

  2、學生根據平時積累說說還有哪些類似的成語。

  3、根據學生所說板書課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此環節的設計,透過學生展示自己的積累成績,達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著力集中,品讀主體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著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應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讀,圈畫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物件,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板書並顯示三者關係)

  2、找出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朗讀體會

  3、交流反饋時分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想象“蟬”、“螳螂”、“黃雀”,心裡都在打什麼如意算盤呢?

  4、如果你遇見這種狀況,你打算怎樣告誡它呢!

  (有了體驗隨後再指導學生練讀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參照對比,探究寓意

  引導話題討論:寓言就是借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以前接觸過的掩耳盜鈴、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麼螳螂捕蟬是想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的?

  1、組織小組討論,隨機總結名言,齊讀加深感受。

  師: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麼?

  自己也象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著眼前的利益,沒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國的事,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吳王還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裡一定很後悔。

  b.讀到這裡,老師還想知道,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呢?

  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再勸說就殺誰

  少年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勸說吳王,吳王一定不會聽的。

  如果少年真那樣做的話吳王可能就回殺了他。

  如果在大臣們面前講這個故事,吳王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以為是少年編出來的。

  那少年在花園裡一連站了三天,為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捕蟬這件事是真的,這樣,少年就可以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所以說少年的勸與大臣們的勸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對呀,少年選擇了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

  2、出示有關福禍聯絡的警句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福。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引領學生朗讀課文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理解“恍然大悟”,發散想象“不堪設想”的後果,進而理解螳螂捕蟬一語雙關的深刻含義

  4、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5、指導學生感情朗讀。

  四、再讀探究,感受智慧

  1、在這裡圍繞少年身上哪些閃光點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閱讀課文2——8自然節,抓住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據。

  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以讀促悟,使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真正“動”起來。

  2、激趣:想不想當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權傾天下”的大王呢?

  學生一定興趣盎然,此時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談吐;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

  3、指導分角色朗讀,配上古箏曲,同學們應該會讀的有生有色。

  五、創設複述、昇華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作者寫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孩子學課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擬吳王早朝,面對眾臣解釋與少年的這段趣事,獎勵少年,學生一定會說的百花綻放,並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鬆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許多當代吳王,比如小明同學每天不問學習,只顧沉迷於網路遊戲,怎樣規勸他既內化了寓意,學以致用,又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說服別人的口語交際訓練。

  六、作業佈置,延伸課外

  本著新課標中語文作業的佈置應加強課內與課外的結合,無限延伸課堂,加強實踐性的宗旨與大閱讀的精神,佈置以下作業:

  1、排演課本劇《螳螂捕蟬》,評選優秀導演、演員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級舉行一次寓言故事賞析會

  [課題]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

  [教材解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目標預設]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1、情意目標: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

  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設計理念]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著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應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複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二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教師透過簡筆畫的形式板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人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讀議結合、讀寫結合,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教學思路]

  強調“三重”。即重感悟、重積累和遷移、重情趣。

  重感悟,讓學生在與文字的多次對話中逐漸加深感悟,深刻領悟本文中使吳王明白“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真正內涵。

  重積累和遷移,感受文字時,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教師的.語言敘述也儘量精簡優美,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課外讀物的推薦,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字內容直觀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語文學習更貼近學生,走進生活。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9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咱們要上的課文是——螳螂捕蟬,(教師板書課題)這兩個字是形聲字,同學們已經能根據聲旁準確地讀出讀音了,咱們大聲地念念它,好嗎?讀“螳螂”二字——齊讀課題

  過渡:螳螂捕蟬是個有趣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中蘊藏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嗎?

  二、自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1、輕輕地開啟課本,認真地讀讀課文,碰到生字,對照著文後的生字表認認、記記,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讀完後啊,試著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件出示:認真地讀讀課文,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完後,試著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教師巡視指導。

  3、評價學生朗讀情況:剛才,老師巡視了一番,發現咱們六()的同學讀書可認真啦!想必,你們對課文內容一定有所瞭解了吧?

  4、指名學生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但吳王固執己見,決心已下,不容勸說。在大臣們無可奈何的情況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使吳王恍然大悟,從而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指名兩生說,第一生說完後要給予明確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說出“固執”和“恍然大悟”兩詞)

  評價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師手指文字,敘述:你們看,起初,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是極力勸阻,認為這樣做的後果會——不堪設想(著重號點出),你怎樣理解“不堪設想”呢?(不敢去想象,說明後果非常之嚴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設想的後果嗎?(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將造成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是啊,儘管後果這麼嚴重,可吳王卻固執己見,(著重號點出“固執”)你又怎樣理解“固執”呢?——堅持自己的觀點,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並且他還說——引讀“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讀好嗎?自己去練練,爭取讀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練讀——指名讀、評——齊讀)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執的吳王后來是——呈現文字——恍然大悟(著重號點出)最後,打消(著重號點出)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質疑

  把這兩段話連起來讀讀,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問號問出來?

  為什麼那麼多的大臣都說服不了吳王,而一個少年卻能?

  為什麼吳王起初是固執不已,而後來卻恍然大悟,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如果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他從這兩段文字中尋找答案——聽了少年的這番話。)

  少年的這番話是什麼樣的話?(“這番話”下加——和?)

  這位少年的一番話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評價過渡: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沒有問題的學習不叫真正的學習!”看來啊,同學們真的會學習,真的會思考!

  四、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

  1、那麼,少年的這番話究竟是怎樣的一番話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學生讀文字,其他同學思考:少年的這番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3、指名學生說(螳螂捕蟬的故事)是的,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學要求:認真地、反覆地讀讀這個故事,邊讀邊想象,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出示關鍵詞語的著重號: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伸長脖子、瞄準)爭取把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

  5、學生讀、自由練說

  6、出示圖片:為了便於同學們更好地講述這個故事,蘇老師給你們提供了這樣一幅插圖,對照著插圖,同座位的同學互相說說。

  7、指名兩生說。

  8、原先固執的吳王就是聽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出來,將“這番話”下的——加?捨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9、那麼,究竟這個故事蘊藏著怎樣的道理呢?(指名說)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們……禍患呢!”下出現下劃線。齊讀這句話

  11、出示:此刻的吳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

  12、是啊,正是因為少年的那番話,才使吳王悟出瞭如此重要的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借鑑的。

  13、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出示最後一段文字)

  五、評析少年形象

  1、同學們,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位少年,一位與我們同齡的少年,他做出了許多大臣們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嗎?

  2、你為什麼佩服他呢?出示:認真得讀讀課文的2——11自然段,細細地品位文中描寫少年的詞句,然後寫一段話來表達你對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結合文中的語句來寫,要寫得有理有據,如果能結合以前所學的課文和生活經驗來寫就更好啦!

  3、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評析

  你的敘述方法老師很欣賞,你用了總分的句式把自己對這位少年的印象說得有條有理。

  有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

  你不僅用了文章中的語句,還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真不錯!

  ……

  六、課堂小結

  多麼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也要向這位少年學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也耐人尋味,它所蘊涵的道理我們也要牢記:遇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後的隱患。

  七、作業佈置

  課文學到這兒,你們想不想把這篇課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來?(想)那好,這個工作留給你們課後去精心準備,呆會兒,我去建議你們的語文老師利用下節語文課展示你們的準備成果,好嗎?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10

  一、自主質疑,構建話題。

  1、,同學們,透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那麼,大臣們是怎麼認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可是吳王卻很固執,誰來談談吳王的話?

  卡片出示: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可就是這位固執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卡片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學生自由讀這三段話,自主質疑,教師小結:同樣是勸,大臣的勸阻遭到了吳王堅決的反對,而少年的勸說卻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位少年的勸說究竟 “妙”在何處?讓我們透過讀課文來感受少年勸說之妙。

  二、讀書圈畫批註,感悟少年勸說之“妙”。

  1、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勸說究竟妙在何處,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畫畫。

  2、交流:

  ▲ 妙在少年講了一個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師:那故事的內容是……(引讀):

  花園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①這些話對於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並且找一找相關的詞語體會一下,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從這幾個詞語的理解入手體會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現蟬的心情

  “螳螂”: “拱”、“舉”;螳螂心裡怎樣想,練讀體會。

  “黃雀”:“伸長”,黃雀心裡怎樣想,練讀體會。

  ③現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裡?經過交流揭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那麼大家現在能說說蟬、螳螂、黃雀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嗎?

  現在讓我們連起來讀讀這段話,體會這些動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心理。指名讀,集體讀。

  ④同學們的朗讀讓老師更加感受到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覺得憑我們的實力,我們能說得比書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間說一說。

  ⑤請同學練說,表揚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學。

  ⑥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板書:“黃雀在後”)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麼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學們,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後隱伏著的禍患,是非常危險的!)(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危險!!)

  ⑦我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後,有什麼反應呢?

  出示: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麼道理呢?引導學生交流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後的隱患,如果自己執意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那後果將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滅。)

  (小結板書:吳王攻楚 諸侯國在後。)

  師: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 妙在少年不露聲色,精心設計,讓吳王明白道理。

  課文學到這兒,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對這少年產生了怎樣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麼?用故事來讓吳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那老師想建議大家再仔仔細細地讀一讀課文第二部分其餘的內容,讀完之後我們再來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領悟的內容,到時候我相信大家肯定會更加佩服這位少年。(學生小聲讀)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語句讀出來,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可以想象大臣們在議論些什麼?

  這位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勇氣可嘉)

  從這裡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為國分憂、十分愛國)

  2“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裡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從這裡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溼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堅定決心)

  露水打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麼都沒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為重)

  3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裡轉,並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師:前面說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麼樣?(足智多謀、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有膽有識、機智勇敢)

  那麼應該說少年是怎樣勸吳王的?請你在勸的前面加上一個字,表達的更準確、傳神。(板書:少年智勸 吳王明理)

  5“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6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7知道朗讀:那麼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讀?

  那麼大家就按自己的體會,分成四人小組好好讀讀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哪個小組願意來展示一下?

  (師幫助調配好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誰能不看書,表演出來嗎?誰願意自告奮勇當吳王?少年?

  師:您是吳王,一定要有將王的風度喲。你是少年,要機智!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

  三、總結全文,領悟道理。

  課文學到這兒,老師覺得特別高興,因為同學們是透過自己的閱讀,思考把課文真正的讀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小。那麼誰願意來交流交流今天的收穫呢?

  1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2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於思考。

  3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4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麼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於造成更大的危險。

  5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6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後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導課外閱讀。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透過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領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歡寓言故事了,那麼課後我們可以相互借閱《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選集,或者上網搜尋寓言故事,但是,請大家注意:讀故事時不僅要明白故事經過,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書設計: 少年智勸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吳王明理 吳王攻楚諸侯國在後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危險!

  本教學設計意在抓住少年勸說吳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達方式之妙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透過讀書、討論、思考,獲得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進而認識到寓言故事的特點以及獨特的表達作用,進而激起學生閱讀更多寓言故事的興趣,並且能掌握“讀寓言明事理”的閱讀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