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梨園之聲》教學設計

高一《梨園之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梨園之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內容:

  湘藝版高中一年級音樂鑑賞第五單元“梨園百花”

  教材分析:

  教材中關於戲曲的內容集中在第五單元第四課“梨園百花”,這一課中關於京劇內容一共有三個,《唱臉譜》《海島冰輪初轉騰》和《迎來春色換人間》。其中《海島冰輪初轉騰》、《迎來春色換人間》一個是傳統京劇,一個是現代樣板戲。

  設計意圖:

  這是一節面向高中生的京劇欣賞課,在選材上須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又不能過於深邃、難於理解,教學方法便於操控而靈活。基於以上原則,我選擇了“京劇的唱”作為教學內容,在瞭解不同行當的演唱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旦角流派的演唱風格。在學生對京劇普遍缺乏瞭解的基礎上,教學方法的選擇非常關鍵,我採用了由初步聆聽到觀看感受,再到親身體驗的教學方法,層層遞進、逐步加深學生對京劇的認識和了解。

  教學設計亮點:

  京劇這個教學內容雖然在小學、初中都有,但學生對京劇的瞭解和體驗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一開始並沒有像以往一樣讓學生觀看不同行當的演唱影片,再說演唱特點,而是反過來先給出演唱特點和風格再聆聽分辨,進一步觀看影片加深體驗,然後學唱進行親身體驗,層層遞進,逐步加深對京劇的中“唱”的認識和了解。

  教學目標:

  1.能感受不同行當的演唱特點,並初步瞭解旦角流派的相關知識。

  2.透過聽賞、學唱等方式感受京劇中“唱”的韻味與美感,並能有興趣、有韻味地演唱經典片段。

  3.在感受、體驗和表現京劇“唱”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京劇的興趣,激發其民族自豪感及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模擬、感受京劇中的“唱”,體會京劇藝術中“唱”的韻味及特點。

  難點:對旦角不同流派藝術的演唱特點與風格的把握與理解。

  教學過程:

  一、京劇“旦角”聲腔特點

  1.京劇知識回顧。

  2. 小結並匯入教學。

  師:在舞臺上,很多時候京劇演員是用聲音對角色進行塑造,我們也把京劇演員習慣性稱做“唱戲的”,今天我們一起走進 《梨園之聲》,瞭解一下京劇中的“唱”。 ppt-課題【梨園之聲——京劇中的唱】

  3.教師演唱京劇《穆桂英掛帥》選段。設問:老師演唱的唱段屬於京劇中的哪個行當?這個行當演唱聲音有什麼特點?

  4.師生交流,瞭解京劇“旦角”聲腔特點。

  二、京劇“生”“淨”“醜”行聲腔特點

  1.播放小生、丑角、淨行三段唱段錄音,依據聲音判斷行當。

  用嗓特點 唱腔風格

  真、假嗓兼用 高亢剛勁 真嗓為主 油滑詼諧 真聲大嗓 粗獷雄渾

  2.結合影片欣賞,瞭解生、淨、醜行聲腔特點與人物形象的關係。

  3.體驗演唱《唱臉譜》片斷。啟發學生用腹部力量發聲,用戲曲中大笑的方式尋找淨角的聲音感覺

  三、京劇不同流派的演唱特點

  1.嘗試學唱京劇傳統劇目《玉堂春》唱段《蘇三離了洪洞縣》。

  ①老師範唱,學生邊聽邊模仿梨園裡方式“打板”。

  ②啟發學生尋找假聲位置,用梨園裡練聲的`方式練習“i”母音,引導學生找到旦角的聲音感覺。

  ③體驗、學唱第一、二句。(學唱第一句,強調句尾的“縣”的下滑音;學唱第二句,強調“來”“在”二字的滑音及“街”、“前”的咬字。)

  2.回顧旦角的用嗓特點及唱腔風格:假嗓為主,明媚婉轉。

  3.簡要介紹京劇表演著名流派。

  4.講解梅派、程派的演唱特點及風格。

  5.欣賞分別由“梅派”和“程派”演員演唱的《蘇三離了洪洞縣》,學生依據提示判斷演唱所屬流派。

  梅派:唱腔華麗,人物形象嬌美,柔弱

  程派:唱腔滄桑,人物形象剛毅,堅強。

  6.播放梅派、程派“蘇三離了洪洞縣”影片,透過觀看影片加深理解。展示形容梅派、程派風格特點的詞語,讓學生選擇。

  梅派:

  平淡秀麗、圓潤甜脆、雍容典雅

  程派:鏗鏘有力、柔中帶剛、悲涼滄桑

  四、課堂小結

  京劇藝術中不同行當的聲音有著獨特的美感,而不同的流派又使聲音呈現出獨特的韻味,這些聲腔交織在一起,使整個京劇藝術中的“唱”豐富而又生動!希望同學們更多的熱愛京劇,唱京劇,謝謝大家!

  教學反思:

  學生對京劇雖然缺乏瞭解,但對課堂中的內容還是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學唱環節,課堂氣氛很活躍。但是對京劇片段的演唱要啟發得當,儘量讓學生找到淨行、旦角的發聲感覺來唱,才能唱出京劇的韻味和感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