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
機械效率是指機械在穩定運轉時,機械的輸出功(有用功量)與輸入功(動力功量)的百分比。下面是關於《機械效率》教學設計的內容,歡迎閱讀!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及三者之間的關係;理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和公式,能夠利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透過觀察和實驗認識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透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本節課注重與生活的聯絡;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從而增強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意義及三者之間的關係;機械效率的概念。
2.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提出問題:生活中聽過關於效率的詞語,學生能夠回答出:工作效率,學習效率等。根據學生回答引出課題《機械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生成概念】
組織學生完成書中“使用動滑輪是否省功”這一實驗。
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定滑輪和動滑輪拉同一物體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實驗:
(1)讓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一位同學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緩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並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讓另一位同學到講臺上,用彈簧測力計並藉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緩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提問兩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後開始實驗,再次計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問,兩次實驗中拉力做的功為什麼不同?提問後總結:儘管使用動滑輪會省力,但由於滑輪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透過動滑輪拉動鉤碼,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環節三:鞏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學完本節課的新內容之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機械效率是否能夠達到100%。
透過總結學生回答得到機械效率不能達到100%。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見機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