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下面給大家分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文的生字、詞,理解詩意,指導寫“憶”。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藉助註釋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藉助課件,引導學生想象,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積累古詩的興趣。

  學情分析

  古詩對於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根據課件讓學生直觀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從古詩的重點詞句感受詩中蘊涵的思鄉之情。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從古詩中感受到作者對家鄉、思念之情。

  教學過程

  (一)感受課題,瞭解習俗

  1、瞭解有哪些節日,從而匯出九月九日重陽佳節。

  2、瞭解重陽習俗

  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出示課件)

  3、說說你對重陽節的感受,引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

  4、理解課題

  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麼?(指導寫“憶”)理解題目,並提出問題:王維為什麼想念自己的兄弟?

  回憶源於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瞭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古詩,把握基調

  匯入:帶著這個問題讀古詩,自由地讀一讀,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結合註釋、看看插圖,想想詩的意思。(出示課件)

  1、生自由讀古詩,引導學生邊讀邊做記號。

  2、師範讀。

  3、檢查預習(出示課件)。

  (1)糾正讀音,重點記住“倍、插”等字形。

  (2)讀準字音後,劃出節奏讀古詩。

  4、初讀感知。

  【設計意圖】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初讀感知時,我設計了“字正腔圓”去初讀,讓學生讀準詩句;“有板有眼”去認真讀,讓學生注重節奏;“原汁原味”去吟誦,讓學生把握情感基調。

  (三)品讀感悟,體會詩境

  1、品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匯入:詩已讀了幾遍了,你知道王維為什麼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嗎?

  生彙報:獨在異鄉為異客(出示課件)

  重點抓住“獨”這個字,感受到了這時的王維是孤獨的。【板書:獨】

  (1)瞭解詩人當時的情況,體會孤獨。引導體會父親失去兒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導生在讀中感悟。(指名讀,評讀,齊讀。)

  (3)展開想象:

  當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王維卻________;

  當他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王維卻________。

  根據一個“獨”讓學生聯絡上下文展開想象,讓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可能會說,他一個人卻孤零零的,多可憐呀。別的人都有朋友,而他卻獨自一人。那麼怎麼能讀出作者那種獨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導朗讀。(生讀後總結)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師小結:是呀,王維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家鄉的親人,尤其到了過節的時候會更加的思念,以致於他寫出了這樣的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2、品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1)讓學生品讀詩句。

  (2)從“倍”字中體會到詩人更加思念親人的情感!【板書:倍思親人】它不僅體現了王維思念親人,也是在說思念家鄉呀!【板書:家鄉】

  發散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

  平日裡,王維居無定所,漂泊他鄉,他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

  平日裡,王維舉目無親,無依無靠,他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學生彙報。

  師小結:平日裡,這許許多多的離愁別緒,在這一個重陽佳節就化作了這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示課件)

  在讀中感悟,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放聲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3)由重陽佳節想念親人,延伸到其他佳節想念親人,並學會古詩今用: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遊子,抱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出示課件)

  透過引讀讓學生再次感受到王維思念親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個小結:

  千百年來,這詩句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湧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後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迎佳節倍思親(出示課件)【板書:箭頭】

  反覆誦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3、品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過渡: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當重陽節來臨的時候,王維一個人看到人家都登高遊玩,此時此刻他會在想些什麼?讓我們隨著詩人的心輕輕地閉上雙眼去遙遠的他鄉看一看吧。

  (出示課件):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說出王維此時的想法,並展開想象:在此時此刻他的兄弟會做些什麼?又會想些什麼?

  學生彙報:我彷彿看到王維的兄弟在插茱萸,可是卻少了王維一人。他們好像在說:王維,你在他鄉還好嗎?

  師小結:真了不起,你們彷彿就在詩中“少一人”是王維此時最大的痛,我們共同來表達他心中無奈的吶喊。來用餘音式齊讀這首詩歌吧。

  抓住關鍵字“獨”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從“倍”字型會詩人濃濃的思鄉親。為了引起情感的共鳴,我設計了“古詩今用”環節,把千古名句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意境中。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導學生想象,在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進而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讓體會到思念也是愛,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誦讀古詩,積累背誦

  過渡:這就是忘眼欲穿的離別情,更是王維(引讀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思鄉情。王維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料想(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來寄託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這字裡行間充滿了多少無奈與痛楚,今天,讓我們跟隨音樂朗讀再次去感受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吧。(出示課件)

  (五)總結全文,情感昇華

  1、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我們一起來欣賞王維《雜詩》、張九齡《望月懷遠》。

  2、小結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包含了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湧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今後無論走到哪裡,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3、課後作業

  (1)有關感情地背誦古詩。

  (2)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第二首古詩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覆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後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麼?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和王維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麼?

  回憶源於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瞭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理解詩意,以“意”鋪陳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5、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讀懂的,以及還沒讀懂的。

  6、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麼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麼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峰、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絡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麼時候?

  師(範寫):應先寫裡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遙”——“遙知”

  師:詩人身處長安,而家鄉在華山以東,近兩百公里。這麼遠,他怎會知道兄弟登高處,還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師範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提供資料: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形成註釋: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7、師:再讀古詩,藉助書上的註釋和大家討論後形成的註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以“多讀”為基礎,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從讀通,至讀準,到讀出“懂”與“不懂”。教學側重“不懂”,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理解詞意。生字教學,側重難點字,回顧多種識字方法,注意字的筆順,指導把字寫美觀。理解詞意採取多種方法,或由熟詞入手,或聯絡生活實際,或根據相關資料,或聯絡上下文。基於本課註釋較少,將難點形成註釋,為學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學生剛剛接觸註釋,給予充分時間,鼓勵學生自己讀懂詩意。】

  三、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領: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17歲,王維身處“異鄉”作為“異客”是什麼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後隱藏著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

  出門遠遊,遊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麼?(“思親”)

  4、指導朗讀:再怎麼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再怎麼孤獨,你仍為“異客”。

  5、揭示學法:古詩的語言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後的一幅幅畫面。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扶:想象“佳節”,體會“倍思親”

  1、師:反覆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統一意見:佳節,往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節,我便想起)

  5、指導朗讀: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地回憶這一幅幅畫面,你能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倍思親”)

  (三)放:想象“少一人”,體會“兄弟情深”

  1、師:讀一讀後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組內交流。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略作點撥:兄弟們會說些什麼?(“少一人”)會祝願些什麼?(聯絡茱萸的資料: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麼?(“少一人”)

  4、餘音式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後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複“少一人”。

  5、師:表面上寫兄弟們想念詩人,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麼?(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教學呈現一“領”二“扶”三“放”的思路。學法的設計,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設計為從形象可感的畫面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古詩詞猶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寶庫,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詩詞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樣有“路”可循,由“思親”到“倍思親”,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憶”怎樣解釋才更為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為什麼不回去呢?(瞭解創作背景:詩人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才會寫出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會誕生思鄉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練讀全詩,力圖表達詩人思鄉的情感。

  【教學回到詩題中的“憶”,與課堂初始的質疑遙相呼應,使教學完整。透過對“憶”的再認識,引領學生整體把握詩人的情感。瞭解創作背景,對詩人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體會詩人的無奈,才能體會那濃得化不開的思念。在此基礎上,學生練讀全詩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礎。】

  五、指導背誦,學法遷移

  1、再現三組畫面,依託畫面,練習背誦。

  2、師:透過反覆吟誦來想象詩中蘊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

  3、推薦學習:王維另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藉助形象可感的畫面,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提高學生背誦的效率。教學結尾,回顧學法,引導學以致用。推薦學習《雜詩》,給學生提供現炒現賣的機會,再次走近王維的心靈深處,以此來檢驗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學到用到,才是我們教學最終的目的。】

  六、佈置作業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引導學生走出文字,拓寬學習的廣度,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鼓勵學生運用學法自主學習古詩,在實踐中檢驗學法的實效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透過蒐集作者生平資料,瞭解作者,鍛鍊蒐集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

  體會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定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影片《常回家看看》,並順勢匯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釋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

  2.教師配樂範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詩的情感基調。

  3.介紹作者王維。

  4.結合書下注釋,翻譯全文。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後,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詩人他身處何處?他感覺如何?

  2.自己孤獨一人的時候他想到了什麼?

  3.他獨自登上高樓,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你還知道哪些懷念家鄉的詩句呢?說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為本首詩配一幅插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