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設計

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設計

  《白楊》的主要寫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車上,一位父親與他的孩子們的對話,父親望著窗外的白楊,藉助白楊,熱情謳歌了祖國邊疆的建設者們,下面給大家分享《白楊》教學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白楊》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邊境戰士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紮根作貢獻的好品質。

  3、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

  4、學會本科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教學重點】

  瞭解白楊樹的特點,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爸爸”介紹白楊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誰見過白楊?說說白楊是什麼樣的?

  2、微機出示“資料部分”,認識白楊。

  二、檢查預習

  1、微機出示“字詞學習”,學習生字詞。

  2、指名讀課文,指導生字的讀音。

  3、指導讀描寫“大戈壁”、“白楊”的話和爸爸談論白楊的話。

  三、講讀課文

  1、講讀第一段:

  ⑴默讀課文想想這一段主要些什麼?

  ⑵討論解答弄懂環境和氣候的惡劣。

  理解詞語:

  戈壁、清晰、渾黃一體。

  2、理解2~3自然段:

  ⑴指名朗讀2~3自然段。

  ⑵微機出示白楊樹的畫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讀了這一段後你有什麼感受?

  (喜愛、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討論:

  白楊樹有什麼特點?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⑶“一位旅客”指誰?說說“爸爸的神態有什麼變化?

  (望著──出神──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微笑消失色變得嚴肅起來。)

  ⑷理解爸爸說的話表達了什麼心願?

  ①默讀13~15自然段。

  ②說說爸爸的話表達了什麼心願?

  (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邊疆落戶、學好本領長大建設邊疆。)

  4、講讀第16自然段:

  ⑴齊讀課文。

  ⑵說說爸爸沉思什麼?

  ⑶“一課高大的白楊樹”和“一棵小樹”各比喻什麼?為什麼嘴角又露出一絲微笑?

  四、作業

  朗讀課文,嘗試給課文分段。總結段意。

  第二課時

  一、默讀課文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課文分段。

  2、討論分段情況,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車在大戈壁上執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特點。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們會像小白楊一樣在邊疆茁壯成長。

  3、討論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1、瀏覽課文,概括中心。

  2、討論確定中心。

  三、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1、同位討論。

  2、集體討論訂正。

  四、指導書寫生字

  1、指導書寫生字。

  2、學生練習寫生字和課後詞。

  五、作業

  默寫生字感情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指導背誦13~16自然段

  1、指導分段背誦。

  2、借每段開頭一句話背誦。

  3、同位互相檢查背誦。

  二、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以下各題:

  1、辮字組詞。

  2、找反義詞。

  3、判斷句意。

  4、選詞填空。

  三、總結學法,鞏固中心思想

  四、作業

  1、背誦課文13~16自然段。

  2、朗讀《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書設計】

  高直

  白楊高大挺秀生長範圍廣借物

  生命力強

  爸爸表白心願紮根邊疆

  建設邊疆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學札記】

  本文以白楊比喻爸爸,教學中讓學讓學生懂得其用意所在,並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材的,知道圍繞中心選材的重要性。

  《白楊》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求閱讀教學必須抓住“學習語言”這一根本。只有抓住“語言”這一本體,才能讓新課標的先進理念得以充分落實。

  2、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學要構築學生的精神家園。學生的精神家園是在語言的學習中得以構築的。

  從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接受過程來看,它需要這樣一個複雜的過程:接觸語言符號→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構築思想。因此,本教學設計試圖在逐層深入學習語言的基礎上,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走進白楊世界

  1、播放課件:

  課件的背景音樂為歌曲《小白楊》,畫面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楊樹。

  2、學生看完課件後交流感受:

  ⑴你們看到了什麼?

  ⑵看完後有什麼感受?

  3、作家袁鷹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寫下了《白楊》這篇課文,我們想不想跟隨作家袁鷹,走進白楊樹堅強而又美麗的世界?

  師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白楊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在於醞釀學生學習的`心理場,激發學生走進白楊的慾望和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張本。)

  二、初讀課文,感知白楊形象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提出以下要求:

  ⑴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⑵聯絡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⑶思考課文主要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情?

  2、檢查自學情況:

  ⑴生字新詞的檢查,重點放在是用什麼方法學懂的。

  ⑵先指名幾個同學說說寫了一件什麼事。再進行歸納:爸爸和他的孩子們在去新疆的列車上談論白楊的事。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課文,為下一步解讀白楊物象鋪墊。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閱讀。)

  三、解讀物象,勾畫白楊輪廓

  1、勾畫白楊生長環境——大戈壁的輪廓

  師:請同學們拿起筆,找出描寫大戈壁的句子,並圈出重點詞語。

  學生自讀自劃──全班彙報交流。

  句子一: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重點詞語:茫茫;沒有──沒有──也沒有──;渾黃一體。

  2、勾畫白楊的輪廓:

  師: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找出描寫白楊樹外形特點的句子,並圈出重點詞語。

  重點詞:高大挺秀、直、粗壯。

  3、想象輪廓:

  師:讀著這樣的句子,品著這樣的詞語,我們的腦海裡裡一定浮現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楊圖。請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畫面說出來與大家交流嗎?

  (教學時主要要引導學生透過對以上詞句的揣摩與體會,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這一背荒涼景下白楊的高大挺秀。)

  (設計意圖:先把握“物象”,恰如鄭板橋所說的畫竹三過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讀意象,探究白楊神韻

  1、深情朗讀爸爸說的三句話,在細細品讀中體會白楊的神韻:

  ⑴比較下組句子,反覆朗讀體會。

  ①白楊樹在任何時候都是這麼直,這麼高大。

  ②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

  ③白楊樹很直。

  (體會白楊樹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在漫長的歲月裡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始終都是這樣,用一個詞來說,就叫自始至終或者始終如一。)

  ⑵聯想具體環境展開述說:

  需要白楊,白楊就在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當風沙狂吼著襲來時,白楊_______________

  當雨雪冰冷的落下時,白楊_______________

  當乾旱煎熬著大地時,白楊_______________

  (白楊樹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從而體會出白楊樹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

  (設計意圖:品讀“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昇華為“心中之竹”。)

  五、領悟思想,構築精神家園

  1、白楊樹在荒涼的戈壁中頑強地生長著,同學們,讀了課文,你覺得還有誰也像白楊樹一樣,在那裡默默奉獻著?

  2、爸爸的做法和白楊的特點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從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樣的心願和怎樣的精神?

  服從需要、紮根邊疆、無私奉獻。

  師:看來,爸爸不只是介紹白楊,讚美白楊,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願,就是像白楊那樣,服從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做無私的奉獻。

  3、爸爸像白楊,在你們眼裡,你們覺得還有誰像白楊?你們願意做一棵白楊嗎?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品讀,得到情感的薰陶,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提升。)

  《白楊》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

  過程與方法:透過品析文章的重點語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邊疆建設者紮根西部、默默奉獻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作者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通讀感悟法,討論法,品讀語句法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找出三個問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瞭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父親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去新疆上學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的故事,並重點學習了白楊樹的特點。那麼這位父親真的只是在說白楊樹嗎?這是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

  (二)初讀感知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回憶上節課所學的關於白楊樹的特點。

  (板書:高大挺秀、堅強、不軟弱、不動搖……)

  順勢過渡到深入研讀:文章中介紹了這麼多關於白楊樹的特點,真的只是在說白楊樹嗎?

  (三)深入研讀

  1.引導學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2.學生閱讀這一段落,聯絡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顆怎樣的心?從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來?

  學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爸爸是個邊疆工作者,邊疆需要他,他就在那裡生根發芽。

  3.教師總結這是爸爸的“心態”(願意紮根邊疆無私奉獻自己的心),並引導學生明白,像爸爸一樣的這是一類人。

  (板書:心態;紮根邊疆,默默無聞)

  過渡:文章當中除了寫爸爸的心態之外,表白的心還指什麼?從文中哪裡可以看出?

  (學生已經漸入文章情境,所以這一部分安排學生小組討論,自主合作學習完成,彙報成果,教師總結即可)

  4.學生得出“心”的第二層含義即是“心願”。並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顆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進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長大後也能夠成為像他一樣的人這個心願。

  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5.在學生理解透本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出本課“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學環節結束。

  (四)拓展延伸

  這一部分我會從課文的情感入手,引導學生將情感拓展到更深層次,我會設定如下問題:如果同學們長大了有選擇工作地的機會,你願不願意去建設西部,去那些需要我們的偏遠地區工作?

  這樣設計在鞏固內容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提升。

  (五)小結作業

  小結會採用談收穫的方式進行

  作業設計如下:

  1.查詢西部建設的相關資料,加深對西部地區和西部建設者的瞭解;

  2.掌握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嘗試用這種手法寫300字左右的小練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