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荷塘月色》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設計說明】

  授課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指導閱讀,包括瞭解作者與寫作背景,回顧與課文相似的情感,在閱讀原文的基礎上,確定課文學習目標,並引導學生嘗試口頭描繪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從寫作的角度來閱讀理解,思考與討論六道根據教學目標設定的問題,達到既掌握課文的內容與特點,又學習寫作方法之目的第三部分的“寫作實戰”,屬於課外作業,其講評可利用每週一節的作文課完成

  第一課時

  一、閱讀準備

  (一)課前“熱身”

  1.如果你曾有過登臨山巔,聽潮海岸,駐足月光下,漫步細雨中的經歷,你就會知道享受自然美景是多麼讓人愜意試著把你某次親身體驗自然魅力的感覺告訴你的同桌

  2.我們總想在生活中不受束縛得到更多的自由,有時候,受到生活瑣事與思想感情的束縛和監獄束縛可能沒什麼兩樣試想T你身心自由(如放假沒作業)時的感受與平時有何不同,是不是擺脫了煩累,身心解放了,平淡的一切也就顯得有些詩意了?

  (設計思路:此環節在本節課的最初5分鐘完成,要求學生根據問題重溫感受,並讓一兩位學生口頭表述自己的體驗,目的是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經歷,帶著一定的“感覺”進入閱讀現實中總有教師感嘆:作品內容離學生生活太遠而實際上經典作品所反映的思想與情感,多為人性的本質,從古至今都是相通的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調動學生類似的經歷與感受,拉近作品與生活的距離)

  (二)“還原”作者

  介紹作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和學者的朱自清(略)此外,朱自清也和我們一樣是個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承擔著作為兒子、丈夫、父親(有五個孩子)、教師的責任北大畢業後,他到杭州一師教書,工薪的一半寄往家裡從《背影》中可知,當時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慘淡因貧困與庶母的原因,他與父親失和1922年,朱自清帶妻兒回揚州,打算與父親和解,結果不僅沒有解決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此後,父子的關係直沒有緩和所以,朱自清在荷塘漫步感受到的自由,也可能是暫時擺脫了生活中的煩累與負擔所獲得的精神自由對此,研究者們有不少的說法,有興趣大家可以去查閱資料。

  (設計思路:此處側重在把作者“還原”為生活中有血有肉、有個性特點的人)

  二、明確學習重點、閱讀課文並嘗試口頭寫作

  (一)聚焦文字的寫作特點

  當朱自清寫到“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的時候,他就是透過嗅覺來生動地描繪那一時刻荷香的特點:清新、幽微、若有若無、時斷時續作者透過描繪,使讀者看到一幅富有動感的畫面,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描繪,即調動你的眼耳鼻舌口等感官,捕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身體的感受(包括聯想與想象),並對我們所感知到的事物進行描寫

  (設計思路:此環節在於讓學生明確本文學習的重點為描繪,並且讓學生了解描繪的特點然後要求學生從“作者如何描繪”的角度來閱讀全文,閱讀時要求將精彩的語句勾畫出來,並看看它們是透過哪種感覺來進行描繪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對於教材的處理可以有多種方式,但儘可能不要為講課文而講課文我在這裡的定位是,利用文字的寫作特點,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學習並掌握如何描繪)

  (二)練習口頭描繪

  請學生就學校的某處園林,進行口頭描繪,要求用有感染力的語言表現出看到、聽到、摸到、聞到和聯想到的在學習全文並掌握了描繪的方法之後,再讓大家用文字記錄下來

  (設計思路:此環節的目的一方面在於讓學生初步借鑑作品中描繪的方法,並進一步理解作品;另一方面又在於創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情境,大多數學生會在此環節表達受阻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了他們的學習需要,即在表達時,透過主動閱讀來尋求參照,從而為下一節課的細讀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閱讀理解

  (一)思考與評析

  1.有詩人說“我是我看到的一切的統治者,我在那裡的權利無人可以質疑”,這句話正講出了我們平時的體驗:當我們心情抑鬱時,所見的景物往往是灰暗的;而心情愉快時,眼中的一切都是亮麗的所以說,作者描寫時往往把所寫之景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請從課文前三段,找出作者描寫時的心境,看看他是以怎樣的感情色彩來描寫荷塘月色的(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明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卻很好”→“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一作者暫時擺脫了生活的負累與束縛,有著什麼都可以不理的自由,享受獨處的妙處,以寧靜的心情來欣賞這荷塘與月色

  (設計思路:讓學生意識到“我的景物我做主”——所寫的景物往往是作者內心世界的一種投射,浸透著作者的主觀寄託)

  2.在那個滿月的晚上,在清華園的荷塘邊,朱自清欣賞到了哪些美景?請分別概括第四到第六段描寫的主要物件

  明確:第四段主要寫荷塘的裡(上)面第五段主要寫荷塘的月色第六段主要寫月光下荷塘周圍的樹

  (設計思路:我們知道,在這樣寫景抒情的散文裡,每一個段落之所以成為段落,原則上是因為這個段落的句子都是圍繞著某一個方面來寫的這一問題既培養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意識,又訓練其概括能力,同時也為下一個問題作準備)

  3.以第四段為例,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把自己所享受到的一切告訴我們的請你在閱讀第四段時,使用如下所示的圖表記錄每種感覺的內容

  明確: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②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③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設計思路:這一環節主要是希望學生關注文中描繪的組節及這些細節的來源,感受所描寫的景物都是由具體的細節組成的,而這些細節又是透過調動身體的器官捕捉到的這就比“平時要多注意觀察”之類空泛的要求有效,同時,又讓學生掌握到了文章的具體內容)

  4.那麼,這些細節又是如何連綴起來的呢?換種說法,即朱自清又是怎樣把自己豐富的感受構成畫面,讓讀者也一同分享的呢?再以寫“荷塘裡(上)面”的第四段為例,請在本段找出作者描繪景物時用來連線不同細節的過渡性詞句

  明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層層的葉子中間”……“微風過處”(轉靜為動)……“這時候”……“葉子底下”透過這些過渡性語句,本段先後寫了荷葉、荷花、荷香、動態的葉子和花、流水

  (設計思路:學生進行描繪時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難以有內容,這已利用上一環節來學習;二是忽視對內容的有序組織,本環節主要幫助學生解決後一問題連綴的方式有多種,第

  四段主要讓學生認識過渡詞語的作用,提醒學生:平時行文,可以使用下面這些詞語,它們會使你的讀者保持方向感,如“挨著”“在前面”“在上方”“在左邊”“在北方”“在裡面”“附近”“雀……之間”,等等

  而學習寫“荷塘月色”的第五段細節間的連綴方式,則先從分析句子的主語著手,得出寫月色的前兩個細節,使用的分別是正面與側面描寫;接下來的三個細節,由“天上”的滿月到“隔了樹照過來”的月光再到“塘中的月色”,是由高到低,自遠而近來組織的這裡的連綴沒有上一段的過渡性詞句,它靠的是一種內在的邏輯與順序

  透過第六段的分析,讓學生了解連綴細節的另一種方式:由整體到區域性,由普遍到特殊普遍:“荷塘周圍”“都是樹”;特殊:“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普遍:“樹色一律是陰陰的.”,像煙霧;特殊:“楊柳的風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

  5.“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一段中的大部分內容以及第八段和第九段,在以前的高中課本是刪除的,你對此做法是否贊同?為什麼?

  學生自己能作到的分析:①照應前文的自由:“什麼都可以想”②對比:六朝時(老師要簡介六朝在中國文化中繁華、社會風氣開放等特點)熱鬧、風流的“嬉遊”與作者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壓力形成對比,更顯當晚自由的可貴

  (設計思路:在此,還可讓學生意識到它的另一個作用——豐富作品的內涵:由對純自然的描寫過渡到寫相關的文化在寫作上,拓展了現實的空間,讓讀者產生更多的聯想,從而使讀文章的感受更為豐富)

  6.至此,我們對作者感受與描寫的細節、細節間的連綴方式以及文章的整體內容都有了瞭解現在我們來探討寫作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如何寫出所寫之物的特點,使描寫的細節就像畫在讀者眼前一般同學們不難看出,課文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比喻請舉幾例說明,使用“用什麼比喻什麼,寫出了它什麼特點”之句式

  示例:“零星點綴的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明珠、星星和美人比喻零星的白花,寫出了荷花的珍稀、鮮豔與美麗

  另外,讓學生透過與比喻的比較,瞭解通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設計思路:在這裡,讓學生學習作者對於詞語的準確選用,可採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來感知,如想象與聯想、換詞比較或詞語的“缺失”——去掉需品味的詞語)

  二、佈置課外作業

  寫作實戰的要求——

  構思:想象你要描繪的自然景物(學校園林),記下用來描繪它的細節——形狀、色彩、聲音、氣味、引發的聯想等

  寫稿:先確定每一段所要描繪的主要內容,然後由此出發按邏輯關係或空間關係繼續下去注意描寫時設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修改:重讀文章,看它是否準確地表現出了你要描繪的物件注意用詞的準確新增或修改細節,使你的描繪更加清楚同時找出一些地方,新增過渡詞語使空間關係更加容易理解

  【教學反思】

  以前教讀《荷塘月色》,我總是注重讓學生學習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貼切的詞語、比喻的修辭、排比的句法,體會文章所營造的寧靜而富有詩意的意境自這屆高一開始,我嘗試從寫作的角度來理解分析文章,實施教學我的教學思路是:從學習描繪入手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描繪方法,再用寫作實踐來加深對描繪的認識

  記得為現代作文教學理論奠定基礎的梁任公先生,在晚年對“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所作的總結裡,認為“教人作文當以結構為主”,但“思想清不清”和“理法對不對”,都是內容問題,內容決定結構基於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兩點上:一是讓學生關注描寫的內容(具體細節),二是讓學生了解內容的組織(細節的連綴方式)其他則是為此“蓄勢”或對此進行“拓展”再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自己確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有興趣參與和完成這得在很多細節上下工夫,比如,為讓學生體會到所寫之景往往折射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我在設計寫作日誌時,就增加了“我們學校即將搬遷,希望大家用文字將學校的園林記錄下來”這一要求,即考慮到讓學生描繪時浸透自己的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