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的教學設計(精選5篇)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的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體會本文圍繞中心,內容高度概括、語言精確、結構嚴謹的特點,學習悼詞的寫法。
二、瞭解馬克思對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偉大功績,學習馬克思堅定、無私地為人類解放而鬥爭的崇高精神。
[教學設想]
一、本文圍繞中心,層層推進,言簡意賅,是議論文閱讀訓練的好教材,可以導讀為主,設計一些練習,只對重點、難點作適當講授。
二、本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悼詞,在理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重要段落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文章中強烈的情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解題,講讀第一、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2.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革命友誼;
3.馬克思的逝世。
以上內容詳見《教學參考資料》補充材料。
二、指導閱讀預習提示,然後讓學生默讀全文,要求按悼詞要點,述其哀、贊其功、頌其德,把課文劃分為三大部分。
三、講讀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導讀設計:要求學生研讀第一、二兩段,完成下面的練習: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詞語:下午兩點三刻,最、還、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同時依次撤換第一、二兩自然段中的下列詞語: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換成的心臟停止跳動,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個對於換成和,不可估量換成巨大,空白換成嚴重情況。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燈片)出示給學生,要求學生對照課文,仔細思考,逐一說明刪去的詞語為什麼不能刪去?用來替代的詞語為什麼不能替代?
參考答案:
下午兩點三刻:寫明具體時刻,表明馬克思的逝世對於整個世界的非同尋常的影響,是一個令人萬分悲痛、永誌不忘的時刻。
最:選用這個程度副詞,突出了馬克思在思想界的無與倫比的地位和作用。
還:流露出未能在馬克思臨終時陪伴在他身邊的無限惋惜和遺憾的感情。
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破折號表示補充說明)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無限依戀和對於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與深重的悲痛;同時也表明了馬克思遺容的安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臟停止跳動,而用停止思想,這不單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諱飾的手法,而是為了突出馬克思的偉大,因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失去了一個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階級的頭腦。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並列用兩個對於,從在無產階級實際鬥爭中的領導作用和研究社會科學的成就兩個方面突出了馬克思的傑出貢獻;同時,表明了從兩個方面總領起後文的內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無法估計和衡量),因為後者程度最高,強調了馬克思逝世的損失之大,同時也讚揚了馬克思主義對於指導革命的偉大作用。不用嚴重情況,而用空白,因為前者語意含糊,而後者則說明了馬克思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地位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這是對馬克思最確切、最富概括性的評價。
第二自然段兩句話總領起後文對馬克思無與倫比的豐功偉績和卓絕的鬥爭精神的讚頌,突出了全文論述的中心,連同第一自然段,表達了對馬克思逝世的無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書:述其哀
指導朗讀第一部分:要求體會文章用詞的精確,深沉的哀悼情調。語速:低沉、緩慢。先由學生各自朗讀,然後指名朗讀,酌情指導。
四、講讀第二部分第一層次(第三~六自然段)。
導讀設計:
研讀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即事實,對不對?為什麼?為什麼要用達爾文的發現作比較?
2.不僅如此的此指代什麼?馬克思還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裡的還起了什麼作用?發現這個特殊的運動規律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3.兩個發現指代什麼?從寫作方法的角度看,兩個發現與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
參考答案:
1.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不僅僅指事實,因為即不僅管到事實,而且管到由事實導引出的結論。
這裡的事實是指吃、喝、穿、住與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誰是首先,誰是然後的客觀順序,它規定了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的,誰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沒有農民種地,工人蓋房、織布,人們就根本無法進行學習和從事政治、宗教等活動。所以標明由這個簡單事實導引出以下的結論:要解決吃、喝、穿、住,首先就要進行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在這個生產中,人們就要結成一定的生產關係;這個生產關係標誌著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就是基礎。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都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不僅是指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這個順序在過去卻是做得相反的。
2.不僅如此的此指代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還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個還在這兒表明圍繞馬克思的豐功偉績這個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由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而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這就是剩餘價值(見注)規律。這個特殊規律的發現讓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經濟學家(他們看不清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和社會主義批評家們(他們詛咒資本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這一鮮明的對比,說明了馬克思這一發現有著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3.兩個發現是指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從寫作方法的角度看,兩個發現與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是點與面和詳與略的關係。這裡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膚淺的,都有獨到的發現,表明馬克思作為一位科學家研究的領域之廣、成績之大,與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相呼應。
小結:三個段落,圍繞馬克思的科學理論環環緊扣,層層推進,高度精確地概括了這個方面的豐功偉績。
板書:贊其功(一)
指導學生朗讀第二部分第一層,理解其內容的豐富、深刻地體會其語言的概括和精當。
五、佈置作業 。
1.表情朗讀練習二中的五個句子,並按要求解答1、2、3小題。
2.在課本上完成練習四。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複習前課內容,講讀第二部分第二層和第三部分,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前課內容。
1.提問:作為科學家的馬克思,在理論上有哪些偉大建樹?
2.檢查作業 。
二、講讀第二部分第二層(第六~七自然段)。
導讀設計:研讀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練習。
1.馬克思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其中這指代什麼?主要的究竟指什麼?
2.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這個過渡句作用是承上?啟下?既承上又啟下?為什麼?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斷謂語是的主語是什麼?賓語是什麼?這一句中第一次說明了什麼?為什麼?
4.馬克思的科學理論與他的革命實踐的相互關係是什麼?
參考答案:
1.這指代馬克思的兩個發現和他研究的每個領域的獨到的發現。但這遠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指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也就是說,對比馬克思偉大的理論創造,他有著更為光輝的革命實踐。這裡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對馬克思的功績的表述再次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2.這個過渡句是既承上又啟下。承上是說:由於馬克思不是為科學而科學,他追求科學在歷史上的推動作用,致力於科學的實際應用,表明他從事科學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為了指導革命實踐,所以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但這句話又是下文的論題,即他的光輝的革命實踐的事實更印證著他對待科學的嚴肅態度和執著的追求,證明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3.是的主語是使命,賓語是兩個參加事業(動賓短語)。第一次表明馬克思親身參加的偉大的革命實踐,同他的理論創造一樣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這是因為馬克思不僅熱烈地向群眾宣傳自己的科學理論(辦、編小冊子),而且頑強地領導著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最後卓有成效地創立了偉士的國際工人協會引導無產階級以戰鬥的風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國際政治的舞臺,使無產階級從自發鬥爭的階級進步到自為的階級。
4馬克思之所以能創立科學的革命理論,正是由於他卓有成效地參加了億萬奴隸摧毀舊世界和創立新世界的偉大革命實踐。革命實踐是創立理論的基礎。偉大的革命理論反過來又指導和推動著偉大的革命實踐。所以,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樣偉大的科學家。
板書:贊其功(二)
三、講讀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導讀設計:研讀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
1.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衊的人,其中這樣指代什麼?兩個最體現在什麼地方?馬克思對此抱什麼態度?說明了什麼?
2.馬克思逝世,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這與各國政府和資產者對他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什麼?
3.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裡的敵人和私敵有何區別?為什麼說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參考答案:
1.這樣是指馬克思的劃時代的'理論創造和革命實踐。兩個最體現在兩個無論上,無論性質怎樣的政府,也無論什麼色彩的資產者派別,都毫不例外地瘋狂地嫉恨他,惡毒地誣衊他。馬克思對此毫不在意,當作蛛絲輕輕抹去,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極端蔑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堅定性。
2.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最忠實的代表和導師,同時也說明他的理論和實踐給了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調和的敵人。這個對照與開頭呼應,深化了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中無與倫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私敵,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鬥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讚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語氣表示肯定的含義。
4.思格思最後莊嚴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業將永垂不朽這句飽含深情和敬意的結語,雖是一般悼詞結語,但絕不僅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應全文,總結全文,是由馬克思的豐功偉績中引申出來的必然結論,體現了作者的心聲,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板書:頌其德(三)
四、要求學生復看第二部分,找出段與段之間的關聯詞語,說說它們在圍繞中心展開論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結合完成練習題一、三。
五、指導學生表情朗讀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業 :課外閱讀列寧文章《卡爾馬克思》。
七、板書: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業永垂不朽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重點:
1、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
3、體會演說詞的論辯思路。
教學難點: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詞語的表達作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分析領悟法。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科學的發展是經歷了很漫長的時期的,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會出現一些偉大的科學家,他們以超人的智慧發現了許多客觀規律,以卓越的理論去推動科學向前發展。在複雜的社會科學領域,正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總結了資產主義社會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規律,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這就是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績,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恩格斯寫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並悼念這位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的導師。
二、預習檢測:
1、糾正下列各句中的錯別字:
A、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裡就霍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B、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膛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腔)
C、只能感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誤蔑的人。(誣)
2、選詞填空,並區別這些近義詞:
A、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安心、安靜)
B、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發現、發明)
C、但是馬克思在他們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獨特、獨到)
(區別略,以上詞語很容易區別,教師可引導學生依據同義詞的區別方法分析辨別。)
三、分析第一段:
1、作者為什麼要在開頭點明馬克思逝世的具體時間?
明確:第一處詳細點明逝世的時間,表達了一種莊重的意味;第二處極言時間之短,既表現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讚頌了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寫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這些短語來表達?
明確:在這裡作者採用了諱飾的手法(所謂諱飾,就是因為某個原因,不便直接說出某個意思,而是以比較委婉而又含蓄的語言表達意思),既表現了作者對馬克思的敬重,又表現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小結:本段追述馬克思逝世的時間、地點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從哪些角度來評說馬克思逝世造成的損失的?
明確:一是從物件(無產階級、歷史科學);一是從程度(不可估量);一是從後果(空白);一是從時間(不久)。作者不斷變換角度,主要是強調馬克思對於無產階級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無與倫比的。
2、從後文內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與後兩層在內容上是何關係?結構上又是什麼關係?
明確:從後文看,第二段起總綱作用,與後面兩層是因果關係;結構上是總分關係。
3、第三段一共有幾個句子,試討論其句型結構。
明確:這是一個複雜單句。“正像……一樣”是前置狀語;“馬克思”是主語;“發現”是謂語中心詞;“規律……做得相反”是賓語中心語;“人類……發展”是定語。
4、第三段冒號後面的文字是一個複句,試分析這個複句。
明確:①||(條件)②|(因果)③|||(並列)④||(因果)⑤|||(並列)⑥
5、“不僅如此”中的“此”指什麼?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
明確:“此”指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結構上是遞進關係。
6、第四段中最能體現馬克思第二個發現的作用的詞是哪一個詞?試具體解釋這個詞語的含義?
明確:豁然開朗。剩餘價值的發現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為人們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並解決這一社會的根本矛盾開闢了正確道路,對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7、第五段中“這樣兩個發現”指什麼?
明確: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剩餘價值規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淺嘗輒止”各是從什麼角度去敘說馬克思的理論研究的?
明確:廣度和深度。
小結:這一部分主要敘說馬克思在科學(歷史科學)方面的巨大成就,讚揚了馬克思卓越的見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五.附板書內容:
六、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
2、補充作業:印發資料。
第二課時
一、複習第一課時內容,處理課後練習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為一個科學家就是這樣”中“這樣”指什麼?
明確:指上文所說的馬克思在很多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而且任何一個領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為什麼“每一個新發現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
明確:因為他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這些新發現必然能帶來歷史的發展、革命的發展。
3、兩個“密切注視”體現了馬克思怎樣的科學觀?
明確:他是通過了解科學的發展來了解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的發展的。
4.作為一個革命家,馬克思具有怎樣的品質?
明確:對革命滿腔熱情,對無產階級事業堅忍不拔,對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麼關係?
明確:前者談革命成就,後者談科學研究,內容上是並列關係,邏輯上是因果關係。
6.為什麼說“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確:因為馬克思無論研究科學或是從事革命活動,都是指導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他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奉獻了一生。
7.第7段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分三層。首句為一層,點明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為二層,概括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為三層,簡述馬克思的革命活動。
小結:這兩段敘說馬克思作為科學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業中的偉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1.“正因為這樣”中“這樣”指什麼?
明確:指前一段所說的馬克思在無產階級革命鬥爭中的卓絕表現和成就。
2.“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中“這一切”又指什麼?
明確:指資產者“誹謗他,詛咒他”。
3.“敵人”和“私敵”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敵人”指無產階級的共同的敵人;“私敵”指與馬克思的個人利益相沖突的人。
4.第8段採用了什麼手法來評價馬克思?
明確:對比。把資產者和無產者對馬克思的態度作對比,充分體現了馬克思的階級立場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麼意思?
明確:本義是永遠流傳,不可磨滅。這裡指馬克思的精神和他開闢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萬古長存。
小結:這兩段高度評價馬克思的地位,並對馬克思表達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二。
2.補充作業:印刷資料。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使學生透過本文的學習,能夠把握文章的結構,並品味文章的語言。
(2)掌握悼詞的一般寫法。
2、過程和方法:閱讀課文,運用學到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欣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瞭解馬克思的卓越貢獻並感受、學習馬克思勇於創新,注重實踐、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本文結構嚴謹,邏輯嚴密的特點。
教學難點:議論、抒情相結合,議論中飽含著強烈的感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課文:用魯迅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匯入課文;並讓學生簡介課前查閱到的本文的寫作背景。
(二)、讓學生閱讀課文並列出結構提綱,教師指導同學歸納總結。
第一部分:描述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評價馬克思的功績。
1、“不可估量的損失”(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
2、 革命理論
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
許多領域有獨到發現
3、革命實踐
注重實踐
參加實踐
第三部分:論述馬克思的影響。
敵人:驅逐他,誹謗他,詛咒他
戰友:尊敬他,愛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預見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小結:結構嚴謹而邏輯嚴密。
(三)、結合原文重點詞語,引導學生討論,欣賞體會語言特點
承遞性語句:“這個人的逝世,對於……”
“不僅如此。”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正因為這樣……”
過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總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小結:語言準確而感情深沉,議論、抒情相結合,議論中飽含著強烈的感情
(三)教師提問: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學習馬克思?
學生髮言,討論,老師指導點評。
小結:課文中體現出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於創新,注重實踐、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等。對於今天的中學生來講,特別應該學習馬克思志向高遠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標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馬克思17歲時所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尼·拉賓)、《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馬克思秘史》(沙葉新)、《回憶馬克思恩格斯》(保爾·拉法格等)
(四)讓學生結合課文總結悼詞的一般寫法
明確:從內容看,悼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所以開頭一般介紹死者逝世的原因、時間、地點及其享年,還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職務;然後追述死者的經歷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貢獻,並做出評價;最後對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從表達方式看,有敘述,有議論,兼有抒情,抒情貫穿著全文。
(五)課外作文:
寫一篇題為《在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隨筆。字數不限。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論述的嚴密的邏輯性,瞭解各段落之間的緊密聯絡。
2、把握重點語句,掌握關鍵詞語。
3、瞭解馬克思的偉大貢獻。
【教學設想】
參照“單元知識和訓練”中的知識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以課文為材料,讓學生在把握全文結構的基礎上,加深對重點語句含義的理解。以講解分析為主,輔以理解語句含義的練習。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第2、6段在文章結構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解題,把握全文結構,分析3、4、5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課前要求學生結合書下註解並參考《世界歷史》第二冊第八章《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認真預習課文,做〔思考和練習〕第一題;課上透過對預習情況的檢查,重點落實以下知識:
1、詞語:
悼(dào)詞
不可估量
紛繁蕪(wú)
雜豁(huò)然開朗
膚(fū)淺
衷(zhōng)心喜悅
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
誹謗(fěi bàng)
詛咒(zǔ zhòu)
給(jǐ)予
答覆
誣(wǖ)蔑
2、常識:
馬克思於1818年5月5日生於德國,1883年3月14日在英國倫敦逝世,3月17日葬於倫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恩格斯在馬克思的葬禮上用英語發表的講話。
二、簡介悼詞的一般要求
悼詞一般分為四個部分:
1、介紹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時間、地點、原因、享年等。
2、介紹去世者的簡歷。
3、頌揚去世者的主要業績和主要的優秀品質等,肯定其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4、給去世者以綜合評價,寄託哀思,並慰問去世者家屬。
三、讓學生聽本文的朗誦錄音,並結合悼詞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劃分
由學生髮言,教師歸納。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1段為第一部分,交代馬克思逝世時的情況;第2至第8段為第二部分,評述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和影響;第9段為第三部分,表達對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結構
提問1: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偉大貢獻?第二部分中有沒有關於這一點的概括性語句?若有,該句在本部分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對馬克思有“科學家”和“革命家”兩個評價性稱謂,表明馬克思的貢獻包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這一點在第2段中有明確而概括的語句來說明,即“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其中,第一個“對於”,突出了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在無產階級實際鬥爭中的領導作用,領起下文第7段;第二個“對於”,則突出了作為科學家的馬克思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傑出成就,領起下文第3、4、5段。
提問2:
⑴第二部分第6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⑵第8段首句“正因為這樣”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①:承上啟下。
明確②:第8段首句“正因為這樣”的“這樣”緊承第7段列舉的馬克思所參加的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第8段內容又是在敘述這些活動對馬克思的影響,因此第8段應與第7段結合在一起以表現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
綜上所述,第二部分結構如板書所示:
五、講解第3、4、5段
提問1:
⑴第3段中“簡單事實”後的冒號所領起的內容是什麼?
⑵ “簡單事實”的內容與“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中的“規律”是什麼關係。
⑶如何理解這一“規律”?
⑷為什麼要用達爾文的發現作比較?
明確①:冒號領起的內容應到“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明確②:“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是單句,“規律”是此單句賓語的中心語;“簡單事實”的內容是由六個分句構成的複句來說明的。這個複句是對“簡單事實”的復指,也是對單句賓語“規律”的進一步復指。總起來說,這是個比較特殊的複雜單句。
明確③:瞭解了複句中各分句間的層次關係便理解了這個“規律”。(利用投影儀)
“所以”領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領起⑤⑥句。
這六個分句是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概括。馬克思第一次正確解決了存在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不僅是人類歷史的起點,而且也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力量。從而建立了正確的唯物史觀,糾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觀。恩格斯僅用六個分句便將馬克思的學說講述得清楚明白,顯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論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確④:用“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同“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進行類比,是為了說明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的劃時代意義。大家知道,1838年施萊登和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1842年邁爾等人發現了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1859年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這些跨學科的發現被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說三大發現中的前兩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學前提的話,後一項則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強有力的自然科學論證。達爾文的進化論使人正確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馬克思發現的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則讓人們正確認識了人與社會的關係。
提問2:
⑴第4段中“不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麼?
⑵第5段中“一生能有這樣兩個發現”指的是哪兩個發現?
⑶哪些重點句概括馬克思作為科學家的偉大貢獻?
明確①:“不僅如此”的“此”即指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由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而又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即剩餘價值學說,使文章內容又推進一層。“不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過渡和深入。
明確②:“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指代的是“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剩餘價值學說”這兩個發現。這句話是對3、4段的概括。由“兩個發現”過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是由“點”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為科學家的馬克思,其研究領域之廣(“每一個領域”),鑽研之深(“不是膚淺地研究”),價值之大(“都有獨到的發現”)。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說,有直線型和球型兩種的話,馬克思該屬於第三種,因為他既有直線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廣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明確③:概括馬克思在歷史科學方面的偉大貢獻的是:他“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了“剩餘價值學說”;作為科學家,他還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膚淺地研究的。”
六、總結
第2、3、4、5段在表述時,作者注意使用概括性語句(例如兩個“對於”)和指代性語句(例如“不僅如此”,“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閱讀時,若能抓住這些語句,將概括部分和指代部分具體化,那麼一方面能使我們提綱挈領地掌握議論的內容,另一方面能幫我們弄清作者的思路。
七、作業
1、結合書下註解認真閱讀第6、7、8段。
2、思考題:
⑴第6段偏重於肯定理論還是實踐?為什麼?
⑵第7段為什麼要列舉一系列報紙名稱?
⑶第2段中兩個“對於”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第6、7、8段,練習分析語句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複習
簡要敘述作為科學家的馬克思在理論方面的傑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問1:
⑴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這句話概括了馬克思對什麼問題的基本觀點?
⑵在第6段中列舉了馬克思的兩種“喜悅”,這兩種喜悅的程度有什麼不同?說明什麼?
明確①:這句話高度概括了馬克思對科學的作用的基本觀點,也可以說是馬克思的科學觀。他的科學觀是與他所發現的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相一致的。馬克思認為科學的進步將改變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將導致經濟基礎的變化,所以歸根結底將導致人類歷史的前進和飛躍。這在歷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紀60年代始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就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產階級廣泛採用新技術的一場革命。先以紡織業開始,到了80年代又發明了蒸汽機,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使產業革命得到進一步發展,遍及化學、冶金、採掘、機器製造等部門。這次產業革命使資產主義生產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基於這一系列認識,馬克思對科學給予了高度重視。
明確②:第6段列舉的兩種程度不同的“喜悅”。後者的“喜悅”程度更深些。既然兩種科學發現都令馬克思感到喜悅,就表明馬克思對任何科學理論均高度重視;但後者喜悅程度深,則表明馬克思對與實踐有密切聯絡的科學發現興趣尤為濃厚。由此可見,馬克思是站在實踐的高度上看待科學理論,他認為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於實踐,理論必須在實踐中得以檢驗和發展。他不是為科學而科學,他更強調科學在實踐中的應用。這一點在第7段中表現得更為突出。
提問2:
⑴如何理解“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⑵ “他的畢生的使命”是什麼?第7段第2句話的要點是什麼?如何概括?
⑶為什麼要列舉一系列報紙?
⑷如何理解馬克思的革命理論與他的革命實踐的關係?
明確①:這句話是說,與馬克思在革命理論方面的成就相比較,他在革命實踐中的貢獻更為重要。加“首先”以示強調。這句話與第6段中“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相呼應。
明確②:“他的畢生的使命”是兩個“參加”所領起的短語。第7段第2句抓住兩個“參加”,兩個“意識到”,即可將全句概括為:馬克思革命實踐的內容和成果。這裡用的“第一次”表明馬克思所參加的革命實踐同他的理論創造一樣,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明確③:閱讀一系列報紙的名稱時應注意後面註明的時間,這些時間有它們的連續性,這些名稱和時間的背後隱含著一段輾轉遷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馬克思在德國,為《萊茵報》撰稿,後又任該報主編,他以犀利的筆鋒抨擊反動政府,1843年被迫遷居巴黎,1844年為巴黎《前進報》撰搞,抨擊普魯士反動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國,遷居比利時布魯塞爾,1847年又成為《德意志—布魯塞爾報》的經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歐洲革命期間,又與恩格斯一同回德國創辦《新萊茵報》,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魯士,先到巴黎,後又定居倫敦,1852年至1861年經常為該報撰搞。可見馬克思的革命活動並不因屢被驅逐所阻止,報紙名稱實際上是他參加革命鬥爭的標誌,用以說明“他進行鬥爭的熱烈、頑強和卓有成效”。說明“卓有成效”的還有“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明確④:由馬克思這一系列的革命實踐可知,正是由於他卓有成效地參加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解放無產階級的偉大實踐,才創立出偉大的歷史科學理論,並在革命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完善自己的理論,革命實踐是革命理論的基礎。他創立革命理論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推動革命實踐的前進。可以說馬克思用自己的行動真正地實踐了他的科學觀、理論觀。所以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只是兩者相比較,馬克思在革命實踐中的作用更為光輝,意義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見,課文第2段中的兩個“對於”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練習指導
結合〔思考和練習〕二,訓練學生透過分析語句的表達特點,理解語句的含義。
理解語句內涵的途徑很多,其中較重要的一條便是透過分析語句的表達特點,即分析:
1、關鍵詞語的選用;
2、所採用的修辭手法;
3、所選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我們已運用過這樣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兩種不同程度的“喜悅”,突出馬克思對理論應用於實踐的重視。再舉練習題中的例子:
例2這位巨人逝世後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明確:重點分析“空白”,表明馬克思逝世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例5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明確:重點分析“敵人”與“私敵”,表明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從事的鬥爭並非出自個人的私利。
課文中可拿來做此類練習的句子還很多:
⑴分析“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豐富含義。
參考答案:時間精確到時、刻,表明了作者鄭重的態度和極度悲痛的心情。“最偉大的思想家”突出強調了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產生的影響。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對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去世的遺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⑵分析“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只在萬分必要時才給予答覆。”
參加答案:“像蛛絲一樣”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嫉恨和誣衊的極度蔑視,這些誣衊和誹謗絲毫不令他掛懷。必要時才給予“答覆”,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那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設想
(一)關於文字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高一冊第三單元的重要講讀課文。本單元的文章都是演講辭,大都屬於議論文範疇。議論文一般有觀點鮮明、用詞準確、結構嚴謹的特點。本文又是議論文和演講辭結合的典範,全文層次清晰,結構謹嚴,顯示了強大的邏輯力量;準確選用關鍵詞語、修辭方法、嚴密長句,對本文表情達意、表現形象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精品。所以,教學的重要應該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嚴謹的結構和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二)關於學生的知識儲備及理解能力的思考
議論文閱讀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高一年正是學生從感性思維向邏輯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授課班組為實驗班,學生思維相對活躍,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原有的知識儲備也比較豐富。在這種情況下,應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尋找關鍵點作為突破口,作適當的引導,而不必面面俱到地講解。
(三)關於閱讀方法指導的幾點思考
1、精讀是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應按照“把握結構-理清思路-品味語言-領悟感情”四個環節來指導閱讀理解。當然,四個環節不一定要有先後順序,而是根據學生的閱讀需要隨機選取。
2、語文課不是政治課,透過思想內涵豐富的文章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可以的,但必須服從語文教學和文字閱讀本身的規律和要求,不可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語文教育。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政治哲學概念,在不影響文字閱讀的前提下不予以解釋或不作為重點。
3、閱讀教學應堅持“文字閱讀”規律的探索,即在不涉及文章背景和相關知識的情況下進行閱讀,也即堅持“以文解道”、“以文悟道”。所以授課的過程中除了學生本身已經具有的知識儲備外,一般不再增加知識補充。
4、閱讀和閱讀教學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應選取關鍵點進行突破,力求讓學生能理解並能自主指導課外閱讀,真正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四)有關教學方法的思考
教學方法的核心是師生關係問題。由師生關係的平等決定了教學的民主化,進而決定了教學方法必定是在師生共同面對文字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發現-啟發引導-研究討論-釋疑解惑”的過程,併力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把握全文結構,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領悟作者深沉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精讀的方法,特別是議論文(演講辭)閱讀的一般方法
2、瞭解語體風格,學習在特定環境和身份演講時語言的得體
四、教學方法:啟發、討論法
五、教學時數:視學生理解、接受情況來調節進度
六、教學思路
(一)課前預習:不作任何指導,只要求自主閱讀,自主思考。
(二)師生研討
說明:以下不是具體教學內容和程式,只是列出在課堂研討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幾個話題,具體教學步驟視學生思維狀況和理解進度隨機選擇。
1、演講辭、悼詞的特點;
2、本文的結構及作者的寫作思路;
3、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
4、作者如何巧妙運用各種修辭方法來表達感情和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5、準確地選用詞語對於表達感情的作用;
6、長句的理解及其分析方法;
7、記敘、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8、代詞的指代內容及其在文章行文中的重要作用;
9、抓關鍵句對於理解文章的重要意義;
10、文章中部分標點符號的用法分析;
11、馬克思的重大貢獻及共產主義事業的前途。
(三)可能涉及到的閱讀方法及相關概念
1、文章的一般分析方法:把握結構-理清思路-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2、對文字語言的解讀要求:具體內容要懂得概括、抽象的內容要懂得解析、含蓄的內容要懂得闡發。
(四)課後作業
1、熟讀課文;
2、口頭回答課後思考練習二、三。
附:多媒體螢幕或板書設計
說明:現在再想一想,覺得這個多重複句的劃分可能不太合理。整句話最終要說明的是“必須由經濟基礎來解釋上層建築”,所以把它放在第二層的位置似乎不太妥當,如果提升一個層次的話似乎會更合理。現在把它修改為:①|||②||③|||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