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和終點》的教學設計
《起點和終點》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在生活中,學生們很自然地進行著各種比較活動,但卻沒有系統地提煉過。在這一課中,教材透過紙蛙跳遠比賽作為學生學習比較的有效載體,讓學生經歷活動過程,學習比較的相關知識。首先明確比賽的公平公正性,再者為紙蛙確定起點和終點,最後透過合理的方法比較紙蛙所跳的距離,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一步一步認識比較的真諦。此外,紙蛙跳遠活動只是學習的載體,切莫一味關注勝負,反而丟失起點終點以及記錄比較距離之重點內容。
在本單元第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確立起點和終點的意識。當然,在生活中,學生也同樣有著一些確定起點和終點的相關經歷,比如跳遠、跳高等。這些看似模糊的前概念,其實都是學生開始正真學習比較知識的寶貴經驗,如何利用好學生已有的認知,開啟關於比較的新學習篇章是本課的核心。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透過跳遠比賽分析,學生知道共同的起點線是公平比較的基礎。
2.透過紙蛙跳遠比賽,學生明白跳遠的距離可以用起點和落地點來標識,確定起點和終點是測量的基本要素。
科學探究:
1.透過觀看微影片,學生可以學會標記起點和終點的方法。
2.透過課堂最終的距離比較,學生可以嘗試以圖表的形式記錄和組織資訊。
科學態度:
1.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資訊的重要性,發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
2.透過課堂的學習,落實學生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探究證據的科學習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透過比較學習,學生能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解決具體問題。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標識紙蛙的起點和終點,記錄和比較紙蛙所跳的距離。
教學難點:理解起點和終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即為紙蛙所跳的距離,思考合理的方法比較紙蛙所跳距離的長短。
四、教學準備:
教師:ppt課件,各類微影片,大紙蛙2-3只,大紙帶一條、剪刀。
學生:兩人一條紙帶,每人一隻紙蛙,一支彩筆。
五、教學過程:
(一)、聚焦問題,引出課題
1、小青蛙比身高活動。
(設計意圖:為紙青蛙應從同一起點起跳的公平性做鋪墊。)
2、今天我們不僅比小青蛙的身高,還要來比一比小青蛙最大的本領。我們在課堂上要來進行一次紙青蛙跳遠比賽,這是老師給紙蛙跳遠比賽特製的賽道(將賽道貼於黑板)。
(設計意圖:認識紙蛙跳遠比賽,明確起點線,引出課題。)
(二)、制定規則,活動探索
1、現在有兩隻紙蛙要來參加比賽了,這是紙蛙1號(對齊起點線),這是紙蛙2號(超過起點線),兩隻紙蛙起點不同,引起討論。
(設計意圖:強調紙蛙比賽的公平性,必須從同一起點線開始起跳。)
2、現在1號紙蛙要開始起跳了,它使勁一跳,跳到了這兒,可是跳歪了。設問:紙蛙跳了多遠?從哪到了哪?演示在紙蛙離起點最近處畫一條橫線。
(設計意圖:明確記錄終點的方法。)
3、今天,我們的比賽可以有三次跳的機會,紙蛙1號要開始第二次跳遠了,你看,它腿一蹬跳得更遠了,跳到賽道外面了,那怎麼辦,想想紙蛙從哪跳到了哪。我們將紙蛙離起點最近的地方對齊在賽道上畫一條橫線記錄。
4、大家看好,現在是最後的機會了,這一次更不得了,紙蛙太用力了,整個身體都翻了。這一次紙蛙從哪到了哪?(設計意圖:演示紙蛙跳遠時會出現的可能情況,讓學生可以明確終點並記錄終點。)
5、設問:紙蛙有三次成績,我們取哪一次呢?將最遠的那次橫線加長,並在起點線和終點線之間標出紙蛙跳遠的`距離,在終點線下寫上自己的姓名。
(設計意圖:明確三次成績選取最遠的一次。)
6、我們的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現在趕緊訓練訓練你的紙蛙吧!下發紙蛙,每人一隻,紙蛙編號①②③④與組內成員號碼一致。那怎麼樣讓小青蛙跳起來呢?觀看“如何讓小青蛙跳起來”微課影片。
(設計意圖:一拿到紙蛙學生必然十分興奮,利用3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把玩試跳紙蛙,緩解好奇之心,觀看微影片為跳遠比賽做有效的準備。)
7、每一位參賽隊員都必須遵守比賽規則,比賽前我們一同學習一下。播放“紙青蛙跳遠規則”微課影片。明確活動流程(試跳,比賽,裁剪,比較,張貼),開始比賽。(設計意圖:觀看微課影片,明確比賽規則。)
(三)、如何判遠,交流研討
1、每個小組進行比較將最遠的距離貼在黑板上比一比,誰最遠?是怎麼比較的?
(設計意圖:有效研討如何比較,引出對齊起點比較終點的方法。)
(四)、拓展引導,課外學習
1、今天比賽之所以能比出遠近,最主要我們是確定了哪兩個點?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要用到這兩個點呢?
2、每一個小組的小朋友都很了不起,既做了比賽的運動員也做了比賽的裁判,我們看看最終獲勝的是哪個小組,小星星最多的又是哪個小組,這兩個小組都可以得到老師的神秘禮物,給大家展示一下,是一本記載了多種紙青蛙製作的秘籍,希望拿到老師禮物的小朋友回去能和爸爸媽媽一起練習製作,當然也可以在班級中合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學習。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課外繼續閱讀製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