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6篇)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描述耳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聽覺的形成過程。

  2.分析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及預防的措施。

  3.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耳的結構和功能

  2.聽覺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耳的結構掛圖、黑布、棉球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情景匯入:

  在紙條上寫一句話,讓志願者用手勢和動作傳遞紙條上的資訊,讓同學們猜測。

  教師:本來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的事情,卻花費了大家這麼多精力。可見,聽覺對我們的重要性。人從外界接受的各種資訊中,聽覺資訊的數量僅次於視覺資訊,居第二位。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動一:聽覺的重要性

  請大家觀察課本P92-93提供的圖片,完成討論1、2。

  學生認真觀察並討論交流,認識到聽覺的重要性。

  互動二:耳的結構

  1.聽覺的形成離不開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結構嗎?經常有小孩子對著別人的耳朵大聲說話,結果造成別人聽覺受損,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學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2.大家說的非常好,耳的內部還有哪些結構呢?現在請大家認真觀察圖Ⅳ-51,認識耳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

  學生看書,教師展示耳的結構掛圖

  採用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指出掛圖中的各部分名稱,並描述其功能。

  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做出積極評價。

  互動三:聽覺的形成

  1.請大家根據耳的結構圖分析:外界的聲波是怎樣到達內耳的?

  學生分組整理並表達交流,小組間相互補充。

  教師講解:

  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

  (收集聲波)(放大聲波)

  2.閱讀課本P94上面一段總結聽覺形成的過程。

  學生看書總結,師生共同板書:

  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聽覺中樞(形成聽覺)(收集聲波)(放大聲波)

  3.我們從外界聽到的聲音都是和諧悅耳的嗎?什麼是噪音?噪音有什麼危害?

  學生看書理解什麼是噪音,並瞭解噪音的危害。

  互動三:用耳衛生

  1.教師舉例:在一個鐵廠附近有一個小村莊,由於長期在機器轟鳴中度日,該村村民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聾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們應該怎樣來避免噪音的危害,保護我們的耳?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參考課本P94第三段)

  2.耳的結構圖中有一個咽鼓管,連通咽部和鼓室。請分析咽鼓管的好處和危害。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強調:遇到巨大聲響時,迅速張開口,咽鼓管會張開,維持鼓膜兩側的氣壓平衡,起到保護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時,病菌可經咽鼓管到達鼓室,引起中耳炎。

  互動四:請你當醫生

  有一病人突然雙耳失聰,前來就診,作為醫生的你準備從哪幾方面來給他進行檢查和診斷?

  學生分組會診,寫出診斷步驟、診斷分析和治療方案。

  透過這項活動加深學生對耳的結構的認識和對聽覺形成過程的理解。

  互動五:體驗雙目失明和雙耳失聰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願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願者的耳朵,讓他們在教室裡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讓學生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激發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幫助殘疾人的情感。

  閱讀“科學技術社會”《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獻》一文,瞭解角膜移植技術,進一步增強學生關愛盲人的情感。

  三、整合提升:

  師生共同完成小結,教師強調重點難點,以情感教育為主,進一步增強學生熱愛生命,樂於助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二)

  一、耳的結構和功能

  二、聽覺的形成過程

  外界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聽覺中樞

  (收集聲波)(放大聲波)(形成聽覺)

  三、耳的保護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由於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先從人們對外界資訊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繼而才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旨在強調了人體透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本節的教學是全章教學的基礎,完成好本節教學任務,可為後面的教學做一良好的鋪墊。

  二、學情分析

  有關人體對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並不陌生。但涉及到這些器官的結構名稱、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感覺外界環境變化,學生又不十分清楚。那麼如何從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絡,引導學生沿著科學發現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地學習是本節的關鍵所在。

  三、本課對教材的處理

  1、從學生的親身經歷,親身體驗出發章、節、引言中的設問

  2、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學習瞭解眼球的結構、功能。

  3、給每個學生以同樣的探究學習和表現的機會,透過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分組探究來了解視覺的形成過程。

  4、讓學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發,形成愛眼意識。

  5、為學生提供相關網址,給學生以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概述人體透過眼獲取外界環境資訊的情況;

  2、描述眼球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3、提高學生的探究、實踐、創新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透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方法構建“眼與視覺”的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視覺衛生;關愛和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群。

  五、教學重點

  描述眼球結構以及各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視覺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透過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方式來獲取生物學知識,構建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閱讀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興趣點、能力點、知識點及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點,製作能充分說明問題的多媒體課件;

  2、眼球的結構模型;

  3、能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貼圖。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愛護眼、耳的資料。

  七、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言

  眼和視覺

  (一)眼球

  (二)視覺形成

  (三)增進愛眼意識針對夏天降雨量大這一實際,展示課前製作的“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音像課件,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氛圍,並適時提問:“如果這一情境發生在你上學的路上,你會怎樣做?為什麼會這樣做?”

  將學生眼睛蒙上,把課前準備好的各種小道具(報時器、香水、玩具熊等)一一拿出,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覺器官來分辨。

  提問:“有關眼和視覺,你想弄清楚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提問後,及時歸納總結,進而明確: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基於對眼球結構的瞭解。

  適時指導、啟發並參與學生的交流。

  小結:“剛才老師看到同學們學習的都很認

  真,下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一個競賽活動,比比看,哪組同學的學習效果最好!”

  出示有針對性的題目,組織競賽:

  a、動動手:組裝眼球

  b、考記憶:說出眼球各部分名稱、功能

  c、猜猜看:下列變化是由哪部分引起的

  d、對對號:用滑鼠將名稱移動到相應位置

  將眼球和照相機結構對比圖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

  深入設疑:“照相機能利用這些結構拍出美麗的相片,而眼睛又是怎樣利用這些結構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的呢?”

  針對視覺的形成過程,創設兩個問題,引導探究:

  1、外界光線依次透過眼睛的哪些結構並最終在什麼結構上成像的?

  2、眼睛是透過哪一結構的調節來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參與到學生中去,與他們一同討論、交流。

  學生探究學習後,對於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回答可能有一定難度,透過展示:眼球視近物、遠物的動態課件,解決這一難點。

  引導學生歸納,同時利用剪貼畫將視覺形成過程呈現於黑板上,並設疑:“真實物體與所成物像有什麼差別?”

  “那為什麼通常我們看到的物體是正立的?”進而學生明確:“視覺形成於大腦”。

  出示相關資料並設疑引導討論:我國僅角膜損傷致盲患者就有400多萬,其中青壯年約佔70﹪,兒童約佔15﹪,這些人只要患上健康的角膜就會立刻復明,但我國每年只能給約700人做角膜移植手術,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觀看大螢幕中的情境,學生立刻興奮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對探索“人體如何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由一名學生到講臺前來做遊戲:“猜猜我是誰”透過愉快的親身體驗證實:視覺獲取資訊最多。

  學生說出自己想弄清的相關問題:

  近視是怎麼回事?

  眼睛是怎麼看清物體的?

  眼睛的構造是怎樣的?

  ……

  利用眼球模型,書中插圖,分組合作學習瞭解眼球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

  每組任選一題派兩名選手參加競賽。

  透過分組競賽,加深對眼球結構和功能的瞭解。

  觀看大螢幕對比出眼球和照相機結構、功能上的相似之處:

  “鏡頭——晶狀體

  光圈——瞳孔

  膠捲——視網膜”

  分組探究

  觀看動態課件,最終找出問題的答案:

  1、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依次透過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最終成像於視網膜,

  2、眼睛是透過晶狀體的調節來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

  總結、歸納視覺形成。

  分析“角膜移植、角膜捐獻”資料,並討論:“樂於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幫助盲人朋友;

  樂於在身後捐獻角膜;

  樂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創設親身經歷的情境,無疑是激發興趣的最好方法。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興奮起來,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本課主題: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好玩、好動是學生的天性,為了配合教學內容,同時抓住學生心理,將能充分發揮各種感知能力的生活用品做道具的小遊戲帶入課堂,寓教於樂,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了解“眼和視覺”的渴望。

  有關眼球和視覺,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他們還想弄清哪些問題,然後,既不急於一一作答,也不讓學生漫無邊際地討論、探究,而是適時引導、啟發: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基於對眼球結構的瞭解。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既將自己的知識儲備得以最有效的開發,並與他人共享,同時也獲取了新知識。

  沒有基礎知識作基礎的能力,好比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自主學習的小組競賽尤為重要。在競賽中,既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瞭解。

  在學生有了解眼球結構的基礎上,趁熱打鐵地將照相機與眼球的結構進行對比,並進一步設疑,激發學生對了解眼球成像的渴望,順利引入“視覺的形成”。

  主動的學習者是成功的學習者。而探究學習是主動學習的方式之一。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對於同樣的問題常常會展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的碰撞最終會產生創造的火花。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透過創設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更有利於學生構建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

  將較為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形象化,動態課件在這裡發揮了最有效的作用。

  適時的歸納、總結,將探究活動進一步深化。

  此時,學生對“眼與視覺”已有了較詳細的瞭解,也充分意識到了眼睛對視覺形成的重要性。進一步藉助“角膜移植、角膜捐獻”資料引導分析討論,讓學生的情感在此得到自然昇華。

  小結引導學生整合本節知識、內容。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談談自己的收穫。加深學生對生物學基本核心概念的構建。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①概述人體透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資訊的過程;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原因及預防措施。

  ②認同視覺衛生和聽覺衛生;關愛和幫助有視覺和聽覺障礙的人群。

  ③嘗試利用網際網路絡獲取資訊,學習知識;認同網際網路絡也是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

  教學重點

  ①瞭解人的眼球、耳的基本結構。

  ②瞭解視覺和聽覺的形成。

  ③瞭解近視的成因及預防。

  教學難點

  開發適合的教學軟體(傳統的教學資源,如眼球和耳的模型,數量有限,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動手操作,對重點問題的解決不理想,必須有更好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如教學軟體)。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關於眼和視覺、耳和聽覺的教學軟體(軟體的設計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安排學生人手一機,條件較差的地區可安排電腦和教具模型配合使用)。蒐集整理有關眼和視覺、耳和聽覺的網路資料。

  學生:預習教材,瞭解教材大致的知識結構;蒐集與本節課有關的圖文資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第一課時

  引言

  資料分析

  照相機和人眼結構對比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軟體提供的學習任務,同時思考在這個小遊戲中,他們主要利用了哪一種器官來收集資訊,從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利用教學軟體提供的動畫,思考教材提供的三個討論問題,然後進行小範圍的討論,將問題的答案公佈出來,由其他同學進行評價,並說出下一步將要學習的內容。透過剛剛結束的世界盃賽,引導學生思考人對外界環境複雜資訊的感知過程,然後利用教學軟體提供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自然地匯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

  指導學生操作電腦,使用教學軟體,學習資料分析的方法。提示學生要從軟體的演示過程中,分析出討論題的答案。

  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小結,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新內容學習。

  眼球的結構和功能在教學軟體的使用中,根據計算機的提示來學習眼球的結構,同時對照教材對各部分的說明,結合軟體的演示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並記錄下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學生之間交流各自未能解決的問題,並且將不能解決的'共同性問題提出來。

  對照教材和教學軟體來理解、記憶教師的講解,將當時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課後自行尋找答案。指導學生操作計算機,利用軟體來學習,提示學生在使用軟體的過程中注意軟體對各部分功能的提示和說明。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相互解決問題,教師負責調控課堂的秩序和控制時間,並對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簡要的講解。

  視覺的形成過程操作教學軟體,觀看軟體提供的動畫演示,參考教材提供的文字說明,同時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小範圍討論之後,回答教師的問題。

  思考並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失明有多少種可能的原因?提示學生在觀看視覺的形成動畫演示時要尋找答案。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簡要小結,引出情感話題:“假如我是一個盲人,我會怎樣生活?”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鼓勵學生說出他們將在生活中如何幫助盲人等殘疾人。

  瞳孔的作用和變化過程觀察教材提供的貓眼睛瞳孔變化的圖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白天進出黑暗的場所時的感覺),說出瞳孔的功能。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提示學生回憶自己在進出黑暗場所的感受,說出瞳孔的功能。

  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談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穫,指出本節課未解決的問題。

  查閱自己準備的資料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上網查詢,透過互相交流,解決課堂遺留下的問題,並且將查詢結果記錄在筆記本上。總結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同學生的記錄進行對比。指導學生利用手邊的資料和網上的資訊解決其他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已有一定的網際網路知識,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如何快速查詢到需要的內容。)

  第二課時

  近視的形成、近視的矯正透過聽教師講笑話,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情境。聽其他學生講述近視的原因和生活中因為戴眼鏡而增添的煩惱,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使用電腦教學軟體,反覆觀看軟體中有關近視形成的互動式動畫,結合教材的文字說明,思考教師提出的若干問題,然後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提出自己的結論,由全體同學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學生之間相互補充,進一步完善對問題的解答。

  講述自己在視力保護方面的心得,學生互相補充,認同預防的必須注意措施。講笑話,創設學習氛圍,調節課堂氣氛。鼓勵戴近視眼鏡的學生說出戴眼鏡引起的不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明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使用教學軟體,提示在觀看動畫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控制學生的學習時間。

  組織學生對問題作答,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對學生解答不完善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

  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在視力保護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對學生的新鮮有趣的說法給予肯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引言

  耳的結構和功能

  聽覺的形成過程

  耳的保護

  反饋及作業在規定的時間內,透過操作電腦,欣賞一段音樂作品,然後搶答說出演奏這段音樂作品的樂器名稱和音樂作品的名稱。

  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透過操作教師已準備好的教學軟體學習,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先記錄下來。

  組成愛心小組,選擇幫助物件,討論制定“愛心行動”計劃,儘自己所能去關心和幫助這些殘疾人。指導學生收聽電腦中存放的音樂,引出新的教學內容──耳也是人類獲取資訊的重要器官。(樂曲要簡單。)

  提出本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指導學生使用教學軟體和教材,自主探究這部分知識。

  分發資料給學生(本校所處社群中生活非常困難的盲人和聾啞人的事例,並附有住址和聯絡電話)。組織同學們展開討論: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透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資訊的情況。

  2、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

  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4、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及預防的措施。

  5、觀察瞳孔的變化並做出解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應用性,對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有重大意義。教材在編寫中注重了前後呼應,因此,我們在運用教材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它的優越性,讓學生分析老人為什麼會出現耳聾等問題,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例如,對於外界光線如何調節瞳孔的大小,兩人可以依次用手電筒照射對方眼睛(時間不要過長)觀察其變化,這樣就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了。

  1、教學重點

  ①人體透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資訊的情況。

  ②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

  2、教學難點

  ①近視的成因。

  ②外界光線如何影響瞳孔的變化,並做出解釋。

  3、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準備

  掛圖、模型等教具,flash動畫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建議

  注重理論聯絡實際,把生活中實際問題與知識結合起來。對於成像問題可以結合flash動畫或者物理知識進行解釋,對於近視的形成可以結合課本中的演示實驗進行解釋,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2、案例設計思路

  (1)眼球的結構和瞳孔的變化

  ①請學生觀看一段精彩足球比賽的影片,從中感受觀眾的興奮與激動。然後,教師提問:觀眾席中的盲人會有如此興奮與激動嗎?這說明我們的哪種感官在發揮作用?引出課題:眼和視覺

  ②人有80%的資訊來自眼睛,因此,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視窗”,那麼,視覺是怎樣形成的呢?要想解決此問題,我們就必須先了解眼球的結構。

  ③學生對照課本圖討論,瞭解眼球的結構及其功能。同時教師板書演示人眼球的結構示意圖和照相機的結構示意圖。

  ④學生彙報討論結果,對照示意圖總結出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⑤教師分發眼球的結構模型,學生對照模型再次認識眼球的結構,學會卸和組裝模型,說出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a.由於討論題涉及到物理中的一些知識,學生可能比較難以接受,所以,可以共同總結,也可以在研究完眼球的結構之後,給出一定的比喻,讓學生進行分析,從而理解這方面的知識。

  b.在學習眼球結構的同時,可以加上瞳孔的變化,以小組為單位用手電筒做實驗,體會瞳孔大小的變化。可以看課本中的圖即貓瞳孔的變化來理解,或者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思考解釋:為什麼我們白天進電影院的時,眼睛看不清,過一會兒又慢慢看清楚了?這一過程中瞳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視覺的形成

  a.學生對照眼球的結構模型,思考光線進入眼球的路徑。提出問題:我們的視覺最終是在哪裡形成的?是在視網膜上嗎?用《還珠格格》中紫薇失明的片段來解釋視覺的形成是在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

  b、總結視覺的形成,有條件可以用flash動畫來幫助學生理解其過程。

  演示實驗

  從中探究出近視和遠視的形成。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來分析如何糾正近視和遠視,做到“三要”“四不要”。

  耳和聽覺

  說明:本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透過學生自學和簡單的點評完成教學任務。

  1、四人為一組完成課本93頁的討論題。

  2、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其他例項(2~3個),從中認識到聽覺的重要性,引出耳的結構。

  3、出示耳的結構模型或掛圖,對照課本完成對耳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可以聯絡生活中的“暈車”等現象來理解半規管的功能等。

  4、根據模型或掛圖瞭解耳的結構,這樣學生便可以輕鬆地理解了聽覺形成的過程,因為學生有了視覺形成的過程基礎,對聽覺的形成應該比較容易。總結聽覺的形成過程。

  5、思考:聽覺最終的形成部位在哪裡?

  6、噪音的危害

  在學完了聽覺形成後,我們認識到了聽覺的重要性。我們該如何保護耳?噪音有哪些危害?

  學生討論此問題,從中總結出生活中應該注意問題。讓學生理解保護耳朵的重要性。

  7、生思考:人的感覺器官還有哪些?你能舉出例子嗎?

  8、技能訓練

  人的視覺是存在誤差的,我們在生活中應該認識到此問題。

  討論:凱倫曾經渴望上帝給她三天的光明,我們該如何對待盲人?又該如何對待聾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獻過愛心?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在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裡,一改過去老教材先介紹神經系統結構,再介紹感覺器官的排序,而是先從人們對外界的資訊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人體透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沿著科學發展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地學習。於是,我在設定課堂教學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透過學生喜歡的競賽機制,根據情景編故事和分析多媒體資料的方式引導學生求知,汲取知識。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材內容包括“視覺”探究和“聽覺”探究兩部分。現將“視覺”作為第一課時內容講授,分情境匯入、眼與視覺、走進生活、近視及預防、課外拓展、我的收穫六個版塊。“聽覺”作為第二課時內容講授,分情景匯入、耳與聽覺、課外拓展、其他感官、我的收穫五個版塊。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對眼、耳等感覺器官較為熟悉,但對視覺和聽覺是怎樣形成的還知之甚少。所以教師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透過學生喜歡的競賽機制,根據情景編故事和分析多媒體資料的方式引導他們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應設定三維動畫及配音,這樣可以清晰直觀的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傳遞等資訊表達清楚,易於學生掌握,對近視的成因製作模擬動畫的應用,使抽象的東西更加形象直觀,也使得記憶不再枯燥。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眼球和耳的結構與功能。

  2、掌握視覺聽覺的形成過程。

  3、闡述近視眼的成因和耳聾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二、能力目標

  觀察比較分析眼球與裝有膠捲的照相機在結構上相似的點,嘗試觀察瞳孔大小的變化情況,並做出解釋,練習觀察和測量的技能,及參與競爭的技能。

  三、情感目標

  愛眼護耳、關愛他人。

  重點:

  眼與視覺、眼球的結構是理解視覺形成的基礎和關鍵,耳的結構是理解聽覺形成的基礎和關鍵,對於聽覺的形成要充分聯絡生活實際學習。

  難點:

  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視覺和聽覺的形成過程。晶狀體的變化是影響視力的主要因素。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是關鍵。

  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分析討論→教師點撥→相互交流→得出結論。

  學習方法:

  體驗式學習法、歸納總結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用具:

  眼球和耳的模型、多媒體課件,鏡子等。

  教學過程:

  (分二課時授完)

  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

  (一、眼與視覺)

  教學環節設計方案(師生活動)設計依據

  匯入新課

  (2~3分鐘)人性化的情景匯入:以學生熟悉的現代化青島都市風貌引入視聽情景,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為學習科學知識作鋪墊。由“人是怎樣感知外界環境的?”引發本節課課題,明確教學目標。學生在優美的視聽氛圍中,調動感官欣賞、聆聽,感受教師創設的動感課堂教學環境,學習情緒積極而又放鬆。

  新授內容

  知識一

  眼與視覺

  (15分鐘)

  (一)

  觀察與思考

  (5分鐘)

  (二)

  眼球的結構

  (5分鐘)

  (三)

  視覺的形成

  (5分鐘)

  走進生活

  (5分鐘)

  知識二

  近視及預防

  (10分鐘)

  (一)

  近視的成因

  (5分鐘)

  (二)

  近視的矯正

  (3分鐘)

  (三)

  近視的預防

  (2分鐘)

  課外拓展

  (2~3分鐘)知識一:

  眼與視覺

  (一)觀察與思考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物模型,自學討論眼球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學生分組觀察眼球的模型。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分組參與競賽(看看誰最棒)。

  (二)眼球的結構

  多媒體課件展示眼球的結構:

  1)眼球壁:外膜、中膜、內膜。

  2)內容物: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

  學生觀察媒體展示,加深對眼球結構的認識。

  (三)視覺的形成

  “想一想”眼球成像與傳統的照相機成像有什麼相似之處?歸納分析並回答,聯想視覺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回答可能不夠完整。

  教師點評並展示課件、圖、表。學生比較記憶,透過三維動畫的演示展示視覺的形成過程:

  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像,視網膜上有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影象資訊透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走進生活:生活場景

  1、進出影院。

  2、貓的瞳孔的變化。

  瞳孔的調節:瞳孔由虹膜控制,虹膜的色素決定眼睛的顏色。

  探究實驗:觀察瞳孔在亮處─暗處─亮處的變化。

  師: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生:瞳孔的這種變化使進入眼球內部的光線要適量,否則就可能引起視物不清。

  知識二:近視及預防

  (一)近視的成因

  “看一看”柱狀圖使資料分析更有說服力。

  “查一查”調查呈現本班學生的近視率。

  “試一試”試著分析近視的成因。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演示近視的成因:用眼過度,肌肉疲勞,使晶狀體變凸,或眼球的前後徑過長,使外界反射來的光線經晶狀體的折射後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面,因而看不清遠處的物體,形成近視。

  (二)近視的矯正

  教師展示多媒體動畫,演示近視的矯正:佩戴凹透鏡使物像落在視網膜上。

  (三)近視的預防

  引導戴眼鏡的學生思考生活中因近視而帶來的不便,從而很自然地過度到用眼衛生,強呼叫眼衛生的意義,認同“三要”“四不看”。

  教師提供多媒體畫面。

  課外拓展

  隱型眼鏡及準分子技術的連結,為學生窺視現代醫學提供了媒介,也為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課外探究現代生物科技奠定了基礎。“我的愛心奉獻”在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淨化了學生的心靈。該知識點,記憶性較強,透過閱讀、觀察、交流、競賽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使課堂氣氛達到第一個高潮。多媒體的應用幫助學生加強記憶,有利於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透過競賽,學生暴露出來的知識薄弱環節,教師再運用多媒體重點分析,詳細講解。利用閃爍的畫面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有利於實現歸層記憶,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掌握眼球成像的原理,小迴圈多反饋的方式,讓課堂貼近生活,實現知識由掌握到應用的轉變。

  圖片、文字、三維動畫及聲音等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對眼球結構的感知實現平面到立體的清晰的轉變,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課堂氣氛達到第二個高潮。

  這是過渡環節,在設計上充分重視其教育性和感染性,實現了科學與人文的結合,使學生在動與靜的交替中認知體驗,並透過思考交流,自然過渡。

  衛生班長展示課前調查資料,引導學生從近視率的資料比較中,試分析近視的成因。

  該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貼近學生的生活,多媒體動畫的應用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具體、直觀,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課堂氣氛達到第三個高潮。

  由具體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解決措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體現了課堂為學生髮展的原則。

  在課外拓展板塊,融合現代生活場景,體現時代氣息。

  我的收穫(5分鐘)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教師引導全班總結歸納,鞏固所學知識,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歸納總結。我知道了,我學會了,我懂得了,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難點,實現從知識到能力,到情感的昇華。

  視聽集錦

  (2~3分鐘)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千手觀音”畫面引導思考,為下節課做好準備。學生身臨其境,感知、體驗周圍的環境,回應主題。篇尾的音樂和動畫,與匯入部分前後呼應,有機地體現了課堂的完整性與序列性。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透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資訊的情況。

  2.描述眼球的結構、主要功能和視覺產生的過程。

  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4.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

  1.眼球的結構

  2.視覺產生的過程。

  教學難點:

  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課前準備:眼球模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情景匯入:

  設想你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間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這時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學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來等。

  你是怎樣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斷的?

  學生回答: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生活經驗等。

  你感覺到天氣驟變以及做出的相應反應是透過身體的哪些器官和系統完成的?

  學生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等。

  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並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那麼,人體是如何感知外界環境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動一:人體對外界環境感知的器官

  1.剛才我們對“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的感知有什麼器官參與?

  學生分析回答:眼睛、耳朵、大腦等。

  2.我們對外界環境的感知還有哪些感覺和器官參與?請舉例說明。(可參考課本P88第一節第一段,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回答:嗅覺、味覺、熱覺、觸覺、痛覺等,鼻子、舌、皮膚等器官

  教師小結:是的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覺器官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腦對各種資訊進行分析我們才產生了各種感覺。而據科學家統計,在我們從外界獲得的資訊中,大多是來自視覺。

  視覺的形成當然離不開眼睛,眼睛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互動二:眼球的結構

  1.觀察課本P89人眼球結構和照相機結構示意圖,完成討論1、2。

  學生討論,回答:

  2.觀察圖Ⅳ-46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說一說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於照相機的什麼結構?

  學生回答:晶狀體——鏡頭;瞳孔——光圈;視網膜——膠捲(底片)

  3.請同學們利用一分鐘的時間熟悉眼球的結構,然後透過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結構,並說出每一部分結構的功能。

  學生熟悉眼球結構,教師出示眼球模型,學生解說。

  教師強調:(板圖)我們俗話說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兩部分?(師生共同分析)白眼球——鞏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內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現了藍眼、褐眼等。

  互動三:視覺的形成過程

  1.請大家根據眼球的結構分析:光線從外界進入眼球到達視網膜的途徑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整理,各組呈現分析結果,進行展示解說,其他組進行補充。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

  教師強調:對光線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狀體玻璃體,成像的部位是視網膜,成的像是倒像。

  2.視網膜上成像後我們就看到物像了嗎?我們實際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嗎?這是為什麼呢?

  學生結合課本P90上面第一段解決這一疑難。

  教師講解: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還要把影象資訊透過視神經傳到大腦的特定區域——視覺中樞,產生了視覺。

  3.有一個人眼睛失明瞭,你能幫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嗎?

  學生分析,教師點撥:根據視覺的形成過程。

  4.觀察課本圖Ⅳ-48貓的瞳孔大小的調節,你能發現什麼規律?人也會有這種變化嗎?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

  學生回答:貓的瞳孔在暗處比在亮處大。推測人也會這麼變化。然後設計實驗方案:

  ⑴拉上窗簾,過一會再拉開

  ⑵用手電筒照射同學的眼睛,觀察瞳孔變化

  ⑶先觀察一位同學的瞳孔大小,然後用手捂住眼睛,過一會鬆手,觀察瞳孔變化

  ⑷觀察同學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時瞳孔的變化

  等等,選擇幾樣在教室內能完成的當堂探究。

  互動四:近視的成因及預防

  1.大家看一看我們班有多少位同學戴眼鏡?他們戴的都是什麼眼鏡?

  學生統計並做出判斷:近視鏡

  那麼近視是怎麼形成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P91內容,結合圖Ⅳ-49,分析近視的成因。

  學生分析,表達交流。

  教師強調:晶狀體調節緊張引發的近視眼叫假性近視,如果這時注意保護視力,消除使晶狀體過度緊張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鬆自己,視力可以好轉和恢復到正常。但如果進一步發展到眼球前後徑過長,也就是說晶狀體和視網膜中間的距離加長,這時無論你怎麼調節自己的晶狀體,遠處射來的光線經過折射都只能在視網膜前面成像,我們在視網膜上只能獲得模糊的影像。這就是真性近視。

  對於近視我們有什麼矯正的辦法嗎?

  學生:戴眼鏡。

  教師:戴什麼樣的眼鏡呢?哪位同學願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視鏡。

  學生:中間薄,四周厚。

  教師:這種鏡子正好和放大鏡相反,我們叫它凹透鏡,凹透鏡可以發散光線,然後再經過角膜、瞳孔等結構,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請幾位近視眼的同學談一談近視心得,讓其他同學引以為鑑。

  幾生談自己是如何近視的

  教師指出大部分同學的近視都是由於過度用眼,長時間近距離看書,不注意用眼衛生造成的,開始階段都是假性近視,進行適當的矯正應該是能恢復正常視力的。

  3.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課本圖Ⅳ50總結預防近視的方法。

  學生熟記“三要”、“四不看”,並應用到生活中去。

  整合提升: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教師以例項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遠視的視網膜成像特點和結構病變,並提出矯正方法。

  板書設計:

  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

  一、眼球的結構

  (教師板圖)

  二、視覺的形成過程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視覺中樞

  (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視覺)

  三、近視的成因

  四、近視的預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