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繞日運動的教學設計
地球繞日運動的教學設計
篇一:市優質課一等獎教案——地球繞日運動教學設計
一、目標導航
[知識與技能]
瞭解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地軸傾斜等基本特徵。 瞭解地球公轉運動產生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科學思考]
經歷觀察自然現象的過程,能從自然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並嘗試應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解決問題]
在觀測杆影和讀圖等觀察方式中瞭解一些地理現象,推測地球在不停的公轉,瞭解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徵,進而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運動產生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 [情感與態度]
透過學習地球公轉的知識,激發對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二、要點掃描
[課標解讀]
能在教師指導下,透過地球儀模擬演示,簡要解釋在觀測杆影和讀圖等觀察方式中發現的地理現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透過教師課件及學生用地球儀模擬演示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地軸傾斜等基本特徵。進而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運動產生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知道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情況,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現象。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 [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初中科學第二冊第4章不斷運動的地球中第3節。教材主要介紹地球公轉及由於地球運動而產生的現象,包括地球公轉特徵、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等內容。由於繞日運動比自轉更為複雜、更為宏觀和抽象,教材盡
可能從生活體驗如手,引導學生探究抽象的空間問題。在編排結構上,教材將主要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轉特徵及其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教材將觀測杆影的啟示作為切入口,從杆影的觀測中發現,太陽高度不僅有日變化,而且還有季節的變化,從而探討地球公轉的特徵。然後透過公轉演示實驗全面探討地球公轉產生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是晝夜長短變化和五帶劃分。其中五帶知識學生已經學過,教材只作適當點撥。
本節的重點內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原因和測定,晝夜長短變化情況。本節的難點內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情況。 [學情認識]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自轉的知識,對於物體的空間運動情況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
初一的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穩定的時間比較短,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知識的形成還處於感性認識的階段。因此,在本節課的學習當中,應充分發揮實驗和多媒體課件的作用。 [學法點撥]
由觀察陽光照射下的物影長度的變化實驗入手,探索物影長度變化產生的原因。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直觀觀察能力,注重學生的感性認識。在觀察和比較的過程中,瞭解地球公轉的特點以及由於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經驗介紹]
1、本節的內容安排如果按照參考書的分配方法,第一課時的時間比較緊湊,第三課時又顯得比較空閒。而且第一課時重點內容比較多。
2、關於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學生的理解存在困難,建議不必納入課堂教學,只要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就可以了。
3、本節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都比較集中,學習物件屬於宏觀立體的天體運動,宜多安排模擬實驗、掛圖、課件演示等直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容易理解。
4、掌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是關鍵,將有助於理解掌握本節的其他內容。
三、教學文件
[教學資源]
有關地球公轉的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火柴、橡皮泥、太陽平行光線板、手電筒 [教學路徑]
在教學之前先做物影長度的實驗,在實驗中初步瞭解一天中的物影長度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第一課時
【引入】:黃鶴樓的屋簷設計 用燈泡模擬太陽,觀察杆影的變化
透過觀察,你發現一天之中杆影是怎麼變化的?(學生回答的時候,最好能說出杆影的長短變化和朝向變化。)
【新課學習】: 觀測杆影的發現
思考:杆影的長度和什麼有關? 概念: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叫做 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杆 影的長度和太陽高度有關。 思考:一天中的杆影最短是什麼 時候?此時的杆影朝什麼方向呢?
學生回答:正午的影子最短,杆影朝正北方向。太陽位於該地的正南方向。 猜想:南半球中高緯度位置,正午的杆影會朝向哪個方向?
討論:今天正午,溫州和北京的太陽高度一樣嗎? 演示實驗:在地球儀的不同緯度位置粘上幾根火柴, 分佈於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南北極等各點。 以一光源做太陽。
觀察:火柴桿的影子在何處最短?正午太陽高 度何處最大?
概念:受到太陽光垂直照射的現象簡稱直射。 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叫做太陽直射點。 在太陽直射點的物體,影子的長度是零。
結論:太陽的高度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向南北兩側遞減,影子長度越來越長。所以緯度位置不同的各個地方,正午的太陽高度是不同的。
討論:一年中,溫州每天正午的太陽高度都是一樣的嗎?誰能舉例說明這個問題?
舉例:觀察射入室內的陽光,夏天和冬天比,哪個季節更深些?
課件演示:冬天和夏天北半球某地的杆影長度的變化。結合課件說明,夏天太陽高度大,所以陽光入室比較淺;冬天太陽高度小,所以陽光入室比較深。 結論:同一地方每天正午的太陽高度是隨季節而變化的。
設問過渡:物體的影子為什麼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呢?(或每天正午的太陽高度為什麼隨季節而變化呢?) 地球的公轉
課件演示:模擬地球的公轉
教師介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點的日期。
要求學生透過觀察描述地球公轉的特點(包括描述地球的公轉方向;地球公轉的時候,自轉軸在宇宙空間的姿態是怎麼樣的)。
結論: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地軸呈傾斜狀態,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 地球公轉一週所需時間為365.2422天,即一年。
設問過渡:地球的公轉為什麼會使太陽的高度發生變化呢? 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模擬實驗:(或課件演示)突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時間。 觀察:在地球公轉的時候,太陽直射點有什麼變化? 概念:南迴歸線(南緯23.5○)和北迴歸線(北緯23.5○) 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四個時間點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問題:冬至日和夏至日相比,北緯300的正午太陽高度有什麼變化?
回答: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5),北緯300的正午太陽高度小;
○
夏至日,太陽的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5),北緯300的正午太陽高度大。
○
注:要求初中學生計算正午太陽高度似乎沒有必要,知道變化就夠了。
篇二:地球的繞日運動(教案及反思)
第3節地球的繞日運動(第一課時)
一、教學設想
本節主要學習地球公轉及公轉產生的效應,包括地球公轉的特徵、太陽高度及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和五帶的劃分。本節第一課時內容:太陽高度及太陽高度的變化、地球公轉的特徵。由於學生認識空間現象能力較差,對太陽公轉及其產生的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內容的學習有較大難度,本堂可設計意圖:從學生經驗出發,透過觀察熟悉的杆影變化現象引出太陽高度的概念及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透過讀圖和模擬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太陽高度變化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杆影的變化、讀圖、做好模擬實驗是學號本堂可的關鍵。
二、教學目標
1、能在教師指導下,透過地球儀模擬演示,簡要解釋在觀察杆影和讀圖等方式中發現的地理現象。
2、透過探究杆影,觀測杆影變化,啟示得出太陽高度變化
三、教學重點
太陽高度角
四、教學難點
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五、教學方法
探究杆影,觀測杆影變化,啟示得出太陽高度變化
六、教具
燈炮、長杆、電線、媒體輔助
七、教學過程
(一)、觀測標影的發現(分3步探討觀測標影的啟示)
1、探討觀測標影日變化的啟示(幻燈片2、幻燈片3)
【討論】操場上的旗杆,在一天中杆影什麼時候最短?此時杆影朝什麼方向?
(紙上先確定東西南北方向)
【思考】杆影長度與什麼有關?(燈泡模擬太陽、電線模擬杆影)
【得出】太陽東昇西落造成標影方向和長度變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探究】 影 響 杆 影 長 短 的 因 素(幻燈片4、幻燈片5、幻燈片6)
【過渡】 同樣長度的杆子,一根在我們學校的操場直立著,一根在北京天安門前直立著,在同一天的正午,它們的杆影會一樣嗎?
結論:太陽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火柴桿影子為零。太陽高度隨著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影子也越來越長。
2、探討標影緯度差異的啟示,從標影緯度差異瞭解太陽直射點概念,發現正午太陽高度緯度分佈規律。(幻燈片7)
實驗可證明: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從而導致標影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增長。
【思考】1、 同在中午,季節變化,杆影長短也會發生變化嗎?(幻燈片8、幻燈片9)
2、造成“同在中午,季節變化,杆影長短也會發生變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太陽高度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3、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轉。
3、探討標影季節差異的啟示,從標影季節差異發現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規律。(夏高冬低)(幻燈片10、幻燈片11、幻燈片12、幻燈片13、)
(二)、地球的公轉
【活動】讀圖(幻燈片14、幻燈片15、幻燈片16、幻燈片17)
1、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北極上空看,繞日逆時針運轉。
2、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終不變,地球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媒體輔助】影片:地球的公轉
【結論】春分:3月21日前後; 夏至:6月22日前後
秋分:9月23日前後; 冬至:12月22日前後
(以上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況相反)
公轉一週即一年,約為365.2422天
【小結】觀測杆影的發現:(幻燈片18、幻燈片19)
1、杆影長度與太陽高度有關
2、太陽高度日變化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季節性變化:夏季比冬季大;杆影夏短冬長
2)緯度分佈規律:
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 向南北兩側遞減
八、作業佈置:
九、教學反思
由於學生認識空間現象能力較差,對太陽公轉及其產生的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內容的學習有較大難度。本堂課我採用了“燈炮、長杆、電線、媒體輔助”等多媒體手段,效果不錯。
1.動手操作易於理解。
2.太陽高度(角)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經動手後易突破。
3.由於知識點抽象並需要較強的空間想像力,學生難以正確設計實驗。需要教師的引導。
篇三:《地球的繞日運動》教學設計(第三課時)教案
《地球的繞日運動》教學設計(第三課時)
一、教學內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級科學下冊 第四章第三節第三課時
二、教學理念
《地球的繞日運動》是浙教版科學七下第四章 不斷運動的地球裡第三節。在內容上,它主要是講述了由於地球公轉而引起的一些自然現象,分為太陽高度角,地球公轉,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和五帶劃分等內容。在學過前2個課時後,學生對於地球公轉引起的變化已經有所瞭解,對於晝夜長短變化和五帶劃分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的難度不大。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更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知識活用和遷移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出發,透過對前一課時內容的複習得出規律和概念,再利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但是整節課最突出的特點是記憶量大而且比較繁雜。所以應提出明確的記憶線索,板書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鞏固認識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瞭解地球公轉而引起的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瞭解五帶的名稱及劃分依據、產生原因。
2.能力目標
能在教師指導下,透過對圖片的分析,學會歸納總結一些地理知識。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習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晝夜長短變化和五帶劃分
五、教學難點
晝夜長短變化
六、課前準備
小地球儀 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晝夜長短 1、引入:(幻燈片3)身邊的故事:今天,小辰負責班級晚值日,同學小樂一直催他快些,
小辰心想,天色還早,不用那麼著急。不料等他忙完抬頭才發現,天色已經漆黑,而此時,六點都還沒有到。
請一位同學讀上述的小故事,提出問題:故事中的季節是何時?與我們現在的季節有什麼不一樣的?
[設計意圖:利用故事,調動學生情緒,進入課堂學習的氛圍;同時從熟悉的身邊事情出發,也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
2、探究地球上晝夜長短的變化
讀圖:①圖中白色和深藍色分別表示什麼? 白天和晚上
②地球上的二分二至是由什麼引起的? 太陽直射點變化,地球公轉
③由此推測,地球上的晝夜長短變化主要是由什麼引起的? 太陽直射點變化,地球公轉
板書:晝夜長短引起原因:太陽直射點變化 地球公轉
④在上述四天,北緯66.5°和23.5°赤道、南緯66.5°和23.5°這5個地方的晝夜是如何變化?(利用學生的小地球儀和窗戶進行模擬)
板書: 規律:在北半球
⑤請同學們討論歸納:南半球的晝夜長短變化 (鼓勵學生利用地球儀進行推測)赤道的晝夜長短變化
[設計意圖:透過討論,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能力。透過橫向對比或者是生活經驗得到南半球的晝夜變化,再透過縱向總結,發現赤道的晝夜變化情況,培養學生的對比發現能力。
⑥思考:浙江省有幾天是晝夜等長的? (鼓勵學生在地球儀上熟練找到自己的家鄉) [設計意圖:測試學生對於晝夜長短變化情況的掌握
3.小結: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分為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和二分日(點選“等長”2字連結回幻燈片2,點選練習)
4.練習:(點選幻燈片2的“練習”連結幻燈片8)科學家去南極考察應該選在何時?(冬天,南極是極晝)
[設計意圖:一則為了測驗學生對於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情況變化,二則也為了引入下一段的學習
太陽直射點 太陽直射赤道 太陽直射北緯
23.5 °
太陽直射南緯23.5 °
晝夜長短情況 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北半球晝大於夜,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
北半球晝小於夜,北極圈內有極夜現象
(二)五帶劃分
1、引入:(幻燈片9、10、11)半年後,科學家結束考察返回,一路上經歷了雪天,草原,炎熱各樣的風光,為何地球在同一時間內會出現不同的天氣?
(點選“原因”2字連結回幻燈片2,引入五帶劃分) 2、五帶劃分:(點選幻燈片2中的五帶劃分,連結幻燈片12) ①:五帶劃分的依據:各地獲得太陽熱量的不同 ②:五帶劃分的界限:幾條重要的緯線 ③:五帶名稱:熱帶23.5N----23.5S 北溫帶 23.5N---66.5N 南溫帶 23.5S----66.5S 北寒帶 -66.5N-----90N 南寒帶 66.5S----90S
(點選幻燈片12的“五帶劃分”,連結回幻燈片2)
④五帶內的天文特徵及其影響下的氣候特徵(點選幻燈片2上的“氣候特徵”連結回幻燈片13) 熱帶 有太陽直射現象, 終年炎熱 北溫帶 既無太陽直射又無極晝極夜四季分明 南溫帶 既無太陽直射又無極晝極夜四季分明 北寒帶 -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嚴寒 南寒帶 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嚴寒 ⑤練習:我國地處熱帶的是哪個省?(海南)浙江地處哪個地帶?(北溫帶)
(三)總結
1.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晝夜長短變化:原因
變化規律(北半球、赤道) 五帶劃分:依據、界限、劃分界限、特徵(北溫帶)
(四)作業
作業本 第三節第三課時
(五)反思
學生開始認識到地球公轉帶來的各種現象是從生活中種種小現象,如影子,四季更替等等開始的。經過這一節《地球的繞日運動》的學習,學生開始學會從大地球的角度認識地球公轉,將地球縮小成模型,模仿其運動,能更直觀的認識地球公轉帶來的影響。從課堂練習的效果看,學生能較好的掌握好晝夜變化規律和五帶劃分的依據和界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但在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
1.引入
以身邊小事引入的效果不好。學生看到故事後反應一般,並沒有激發其學習興趣,歸咎其原因,是因為故事的語言不夠生動,過於口語化,學生對這樣的故事興致不高。改進措施,可以以學校的夏令作息表和冬令作息表的變化引入,或者是以生動的圖片,對比發現夏冬晝夜的不同來引入。
2.晝夜長短變化規律
這節內容安排既有學生自己歸納,又有教師小結,顯得有點拖沓,就其內容而言,可以以板書為重點複習,捨去課件上的小結。
3.如何記憶
這一節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很繁雜,學生容易混淆。而且記憶的內容很多,如果沒有抓住記憶的線索,容易造成誤差,所以應該允許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每學一塊內容,轉動一次地球儀,更為直觀深刻的理解記憶。但需關注學生的活動情況。
4.令我比較驚訝的是,學生對於南極科考隊員回國這一事例的運用,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使得五帶劃分的內容上得尤其的順利。由此可見,一個好的銜接對於一堂有效率的課是多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