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赤壁之戰》的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關於《赤壁之戰》的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有關《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
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解題引趣,匯入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麼關係?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麼?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麼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麼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後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0)進行簡要複述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於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麼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周瑜憑什麼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4、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麼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5、黃蓋為什麼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紮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於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後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後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區域性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後,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七、對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一)本節課是我校在面向全校舉行的交流性上課,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在看板書討論中,(課前看課件)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特別是火攻的三步驟。)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具體落實在: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區域性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並面對農村學生實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2、打破課堂常規,採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於學生討論,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4、教師及時借閱《三國演義》,增強文化基奠。課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課後對古典小說的閱讀進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