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範文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範文

  一、 [教材分析]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一篇國外的小說,本篇教學設計將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圍繞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子,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人物、環境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及結尾的巧妙構思。讓學生在本文的學習過程中,從相互間思想的交流碰撞間學到他人的思維方式,認識建立精神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並且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樹立“愛”的信念,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學習了本課的寫作方法後,針對高中生喜歡實踐動手的特點,讓他們設計一故事的結尾,初步把握歐亨利“含淚微笑”的風格。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生能體會歐亨利式結局的妙處。

  (2)理解小說曲折的情節和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概括並複述小說的情節。

  (2)理出時間線索和情節、人物的關係。

  (3)從多角度分析人物貝爾曼的形象。

  3、情感目標:

  (1)認識建立精神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2)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樹立“愛”的信念,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重點難點]

  1、學生能理出時間線索和情節、人物的關係。

  2、從多角度分析人物貝爾曼的形象。

  3、理解最後一片葉子的內涵。

  四、[學情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課教學內容要求體現“珍惜生命”。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渴求生存,熱愛生活,善待生靈,珍愛自己的生命,也珍愛他人的生命,乃至珍愛一切生靈。將人性之愛的火炬照徹整個生命的流程,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 ,使我們之外的生存湧入我們的生存,人生才更有價值,生活才更加精彩 ,生命才能永恆。

  2、本文屬於蘇教版語文必修二第一專題“珍愛生命”中 “精神支柱”板塊中的課文。本專題圍繞“珍愛生命”這一話題,選取了六篇文章,組成三個板塊:“強者之歌”、“精神支點”、“敬畏生命”。有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有自然災害中遇難者對生存的渴求;有對他人生命的關愛,也有對他人關愛的感受和對生命價值的思考;還有對小生靈的讚美。所有這些都緣於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啟示我們學會珍愛生命。

  3、在初中課程中八年級下冊已經安排了契訶夫的《變色龍》、泰格特的《窗》等小說的學習,讓學生對小說三要素等知識有了基本的瞭解,初步學會了對小說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但高中的小說學習,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 ,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學習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藝術特性。學會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相互交流。

  五、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學案導學(見學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