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過河》李吉林教學設計

《小馬過河》李吉林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一、認識本課生字:蹦、麥、如、蹚、鼠、淹、啦、嘆、腦筋;指導學生觀察人物說話的動作、神情;會用:連蹦帶跳、難為情地、親切地、吃驚地等描寫人物說話時動作神態的詞語。

  二、分角色朗讀和複述課文。

  三、教育學生做事要動腦筋,要實地去試試,初步懂得"實踐第一"的道理。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提示課題。自學課文。結合句子教學生字詞。範讀課文。再自學課文、分段。

  第二課時:讀講課文一、二兩段、練習。

  第三課時:讀講第三段,總結課文學古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自學課文(童話是兒童喜歡的體裁,無需解說,直接提示課題,情緒即被激起。)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同學們是很喜歡讀的。現在請你們自己讀課文。

  自學要求:生字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字形,瞭解故事裡有哪幾個角色。

  二、結合句子教學生字詞(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識字,同時又可瞭解故事梗概)出示小黑板:

  小馬連蹦(beng)帶跳地馱著麥(mai)子向磨坊(mofang)跪去。

  老牛說:“水很淺,剛沒(mo)小腿,能蹚(tang)過去。”

  松鼠(shu)說:“當然啦(la)!我的夥伴就在這條河裡淹死的!”

  小馬想,如(ru)果媽媽在身邊,那多好啊!他嘆(tan)了口氣回家了。

  老馬說:“哦(o),自己不動腦筋(naojin),不去試試是不行的。”

  教學“連蹦帶跳”時,增教“蹦蹦跳跳”、“一蹦一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二、範讀課文。

  小馬是怎樣過河的呢?請小朋友聽老師讀課文。

  三、再自學課文、分段(透過下列提問,幫助學生弄清課文層次)

  1.課文第一小節說的什麼?

  2.小馬過河,他到河邊去了幾次才過河?

  3.課文中寫小馬第一次過河從哪兒到哪兒?第二次呢?

  4.那麼課文可分成幾段?

  第一段:小馬整天不離開媽媽。

  第二段:小馬第一次沒敢過河。

  第三段:第二次小馬終於過了河。

  四、練習。

  1.寫生字詞。

  2.給下面的句子加冒號和引號。

  小馬對媽媽說我是願意幫您做事

  老馬說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

  提示注意點:引號成對用,句末標點點在引號裡面。

  第二課時

  一、輕讀第一段。

  二、讀講第二段。

  1.自學。

  提出要求:課文中寫了小馬、老馬、老牛、松鼠的對話,看看他們說了些什麼?課文中寫他們的對話時,還寫出了他們說話的動作、神情和語氣。你能把這些詞語找出來嗎?例如“小馬連蹦帶跳地說”,“連蹦帶跳”這個詞語就把小馬說話時的動作、高興的樣子寫出來了。自學時你就把這些詞語畫出來。

  2.找出提示語,為指導表情朗讀作好準備。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下列板書:

  小馬老牛小松鼠老馬

  連蹦帶跳地說嗒嗒地跑過去,問道嘆了口氣說難為情地說低下頭說說攔住它大叫認真地說高興地說親切地說

  3.選擇幾個重點詞語加以指點,並結合指導朗讀:假如有一天,我們來到小河邊,聽到小馬與老馬,還有老牛、松鼠的對話,說話時,他們的神情、動作以及語調生動極了,這一場對話真有趣。它們一個個怎麼說,你能學得起來嗎?(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使扮演角色朗讀課文帶有飽滿的真實的情感,這樣學生的表情朗讀就很容易達到要求,而且對提示語所顯示的形象有了具體的理解。)

  ①“連蹦帶跳地說”,表示小馬高興。還可以換上什麼詞兒?(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老馬也是“高興地說”,老馬、小馬、都很高興。不過,一個像大人,一個像小孩。現在請同座的兩個小朋友分角色讀第二節中老馬和小馬的對話。

  ②小馬來到一條小河邊,他為難了。心裡怎麼想的?該怎麼讀?(輕讀)請誰來扮小馬?

  ③小馬問老牛伯伯,後面用的是什麼標點符號?表示疑問的句子怎麼讀呢?老牛回答時,說的很平靜,因為他認為河水很淺。現在請女同學扮小馬,男同學扮老牛,讀讀他們的對話。

  ④松鼠可不同了,忙攔住大叫,因為是大叫,後面是用了什麼標點?感嘆號表示語氣加重。誰能扮小松鼠(指名試讀)。

  指導朗讀:“小馬!”一聲叫住,要讀得急促些,聲音要高;兩個“別過河”,速度要快些,是連著說的,第二個比第一個語氣加重些。(再讀)

  ⑤“小馬吃驚地問”,如果沒“吃驚地”,那是一般地發問。現在是“吃驚地問”,嚇了一跳,表示出小馬的害怕、緊張。(示範)

  ⑥老牛和松鼠對河水的印象完全不同,你能分別用一個詞概括一下嗎?(深、淺)

  ⑦小馬聽了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怎麼辦?課文中哪兩個詞說明小馬聽了老牛和松鼠的話不動腦筋?(立刻、連忙)

  ⑧練習朗讀三、四兩節。四個人一組分角色朗讀。

  ⑨比較:如果省掉這些表現他們對話時的動作、神情的詞語,變成“小馬說……老馬說……松鼠說……”你們覺得怎麼樣?

  ⑩指點“說”“問”都是表示動作的詞兒,所以前面都是用“地”。

  (雖是指導朗讀,卻把課文中的主要的知識點突出,而且透過對這些詞語、標點的理解來指導朗讀,這就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訓練以及思維的訓練結合在一起了。)

  4.練習。

  填充:

  我高聲( )喊小林飛快( )跑

  他輕輕( )問我認真( )寫字

  小紅高興( )說妹妹大聲( )唱著歌

  △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

  △教師微笑著說:“小朋友說!”讓學生加以描述。

  △指名一同學蹦跳著進教室,連聲喊:我們班上得了紅旗了。然後要把學生把這一情境加以描述。

  第三課時

  一、檢查複習生字。

  二、學習第三段。

  1.小馬怎麼過了河?(自學課文)

  2.老馬怎麼說的?(反覆朗讀老馬的說)

  出示媽媽的話:

  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

  3.現在請你為小馬動動腦筋,他當時怎麼想就對了?

  同一條河,老牛說“深”,松鼠說“淺”,你們說哪個說得對?為什麼?

  (出示小河、老牛、松鼠剪貼片(見右圖)並要求學生按“因為老牛____,所以___;因為松鼠___;所以___”的句式回答。)

  (藉助直觀形象引導學生進入推理情境。)

  4.小馬聽了老馬的話,認真地試了試,試的結果怎麼樣?為什麼?

  出示小馬的剪貼片,要求學生按“因為小馬既不像……也不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三、總結課文,透過說話訓練,結出寓意。

  1.現在你們看這篇課文中哪句話最重要。

  2.齊讀老馬的話。

  3.老馬是說:“不……不……是不行的”。如果改成“要……要……”這樣正面的說法,該怎麼講呢?

  (做事情要動腦筋,要去試試才行?)

  4.這告訴我們什麼?做什麼事都要動腦筋,更要實地去試試。

  四、再現課文情境,分角色複述課文。

  1.各自準備。

  2.指名分角色複述。分別戴上小馬、老馬、老牛、松鼠的頭飾表演。

  五、結合寓意,增教一首古詩。

  宋朝大詩人陸游寫了一首詩,說明實踐的重要。

  出示古詩的板書:

  《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