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的妙處。

  2.能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更能顯示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去解讀這樣一個人,讓我們在感動中洗禮心靈,昇華精神。

  二、瞭解作者

  歐·亨利(O,Henry,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代表作《警察與讚美詩》和《麥琪的禮物》。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法·莫泊桑、俄·契訶夫、美·歐·亨利

  “歐·亨利式結尾” 往往能達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含淚的微笑”是指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噱的幽默,啟人深思。

  三、文字探究

  (一)整體感知

  1. 請口述故事梗概

  《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了老畫家貝爾曼為了鼓勵住在藝術區的貧病交加的青年畫家瓊珊頑強地活下去,在風雨之夜掙扎著往牆上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他為此用生命繪製的傑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瓊珊卻因此獲得勇氣而活了下來。小說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和蒼涼人生中那種崇高的人性品格——捨己救人。小說主人公是瓊珊、蘇艾、貝爾曼。文中作者著力挖掘和讚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們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

  2. 請用簡潔的話說出自己的讀後感

  “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讓我們著實為瓊珊的命運緊張了一番,為蘇艾的友誼感嘆了一回,為貝爾曼的博愛震撼了一次。

  3. 請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係。

  十一月:瓊珊病倒; 一天早晨:瓊珊病重;這天夜裡: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

  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

  整個故事發生在四天裡。

  4. 梳理情節結構

  按小說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分為四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開端(第1至11節):寫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展(第12至36節):寫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慾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脫離“肺炎”糾纏,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二)品讀人性魅力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

  (應該是小說的結區域性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伏筆見P13。)

  3.最後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最後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最後一片葉子關係到瓊珊的生死。葉子是希望的象徵,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4.為什麼說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5.貝爾曼畫常春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虛寫)有什麼好處?

  (作者對畫常春藤這個重要情節採用虛寫,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我們可以想像,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地艱難地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著調拌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三)鑑賞人物形象:

  1.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他的只有兩處,試分析貝爾曼是怎樣的人?

  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透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透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藉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作者刻畫貝爾曼採取的手法是先抑後揚。貝爾曼一出場,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角色,身材瘦小,事業無成還總說大話,生活窘迫、酗酒、火氣十足,似乎沒有溫情,後來他自己用生命完成了傑作,恰恰是最大的溫情。看似前後矛盾,實則是他善良而敏感的內心體現。他不喜歡別人用憐憫的眼光看他,不需要同情,而他人真正陷入困境時,他會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善良真誠、不求回報”才是他的主導性格。

  2.蘇艾:線索人物,物質上幫助瓊珊,用善意的謊言安慰瓊珊,一直陪伴瓊珊,有愛心、重感情、善良。

  3.瓊珊:未出名的年輕女畫家,體質單薄,生活狀況也不好(住在藝術區),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燒而產生幻想,在病魔面前表現出悲觀態度,但有求生的意願。

  (四)藝術特色領悟

  1. 歐·亨利式的結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歐·亨利式結尾是最為吸引人的。關於這一點,人們歷來讚譽有佳……前文足夠的鋪陳,結尾完全脫離人們預想的軌道,使人在驚愕之餘又不能不承認故事情節佈局的合理性。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

  2.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裡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品味: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四、拓展訓練

  (一)小組活動:

  1.在佈置閱讀的六篇外國小說選文中,找出歐·亨利的作品。(闡述認定的理由)

  2.給六篇小說選文取名(擬題目)。

  選文一 歐·亨利(美)《警察與讚美詩》

  選文二 歐·亨利(美)《麥琪的禮物》

  選文三 莫泊桑(法)《項鍊》(《首飾》)

  選文四 契訶夫(俄)《凡卡》(《渴睡》)

  選文五 契訶夫(俄)《小公務員之死》

  選文六 馬克·吐溫(美)《百萬英鎊》

  (二)探究《警察與讚美詩》:

  1.《警察與讚美詩》情節結構上的特點。

  2 .《警察與讚美詩》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1. 《警察與讚美詩》情節結構上的特點:

  在情節安排上最大的特點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個“罪惡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認定為無罪,這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的心情由緊張而化為輕鬆,進而會發出微笑(康德說過,笑產生於忽然化為烏有的期待);而一個決定改過向善的`人卻遭逮捕入獄。兩種荒謬背後的深刻內容:為非作歹者無人過問,有心從善者反進牢門。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最本質的表現,主人公生活在那樣的社會里,最終的結局必然是這樣的。巧妙的情節安排,充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2. 《警察與讚美詩》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這篇小說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幽默”,幽默是一種語調輕鬆但卻包含深刻意義的諷刺,它不同於一般的俏皮話,而是為內容服務的,它表現了作者對人物的情感傾向和事件的態度。小說中透過誇張、比喻、擬人、反語等修辭手法,來使語言達到幽默的藝術效果的。有些幽默語言看似輕鬆,實則沉重。例如“多年來,好客的布萊克威島監獄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這裡用反語“好客”、“冬季寓所”,說得幽默輕鬆,實際上揭示了下層勞動人民悲慘的活動境遇,蘊含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的無限的辛酸。類似的例子在上文談蘇比反常心理時已舉過很多。

  有些幽默的語言直接諷刺社會現實,看以風趣,實則辛辣尖利。如“每天晚上,這裡彙集著葡萄、蠶絲與原生質的最佳製品。”作者不直接說出人物的身份,而且反語和借代的修辭手法,辛辣地諷刺了達官富豪們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與廣大下層勞動人民的艱辛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懸殊,也揭示了蘇比等下層勞動人民生活艱辛 的社會根源,從而增強了小說的社會意義。)

  補充:從藝術手法上看,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特點。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讚歎作者構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以含淚的微笑著稱。他還以準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五、對照教學目標作課堂小結:

  1.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的妙處。

  2.能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板書:人間苦難 精神支點 人性之美 )

  六、拓展:圖片鑑賞

  1.《孩子,我為你的教育而哭泣!》

  2.同齡人的境遇:王致中17歲,在貴州以背煤為生。一筐煤40公斤,從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後再走1000米山路,掙1元人民幣……

  3.《美麗的城市 流浪的老人 》

  “仁者,莫大於愛人。” ——《論語》

  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類需要愛心!

  七、設身處地:(三選一)

  (一)如果瓊珊是你的朋友,你會怎麼做?(培養學生的與人為善、關懷他人的美好品質和責任感)

  (二)設想20年過去了,瓊珊成了著名的畫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她回憶起“最後的常春藤葉”的故事,對自己的孩子說了一番話。她會說什麼呢?請你想一想,說一說。

  (三)發揮合理想像,描寫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常春藤葉的場面。

  (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力)

  板書設計:

  最後的常春藤葉

  開端:(1-11) 瓊珊病重 藤葉 貝爾曼

  發展:(12-36)瓊珊病危 夜裡 冒風雨 畫藤葉

  高潮:(37-52)瓊珊好轉 生命 最後 生病住院

  結局:(53-55)瓊珊脫險 徵兆 傑作 去世

  (人間苦難)(精神支點) (人性之美)

  教後反思: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蘇教版必修二第一專題“珍愛生命”中歸類到“精神支柱”的小說,是對學生進行“人性之美”薰陶的好文字。我的教學目標設定有二:1.理解小說曲折生動的情節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的妙處。2.能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學習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課堂教學實踐中,從匯入語到結束語都圍繞著教學目標設計。

  本節公開課教學結構安排是探究解讀文字再拓展延伸。我的作家簡介突出了兩點: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體現“含淚的微笑”的語言風格。在“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上,安排了“口述故事梗概、用簡潔的話說出自己的讀後感、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係、梳理情節結構”四個步驟,讓學生理清小說情節之後鑑賞人物,品讀人性魅力。學生在解讀文字時明白這片最後的常春藤葉是貝爾曼的“傑作”,是“生命在悽風苦雨中頑強生存的意味”,感悟到了人生需要精神支點,感悟到了捨己救人的人性之美。人物形象鑑賞之後再次強調歐·亨利小說的藝術特色,順理成章進入到拓展延伸環節,兩個星期前,我已經把6篇略去題目的外國小說上傳到班級的QQ群,佈置學生抽空閱讀6篇小說,課堂內出示兩個活動主題:1.在佈置閱讀的六篇外國小說選文中,找出歐·亨利的作品。(闡述認定的理由);2.給六篇小說選文取名(擬題目)。擬題目用集體回答的方式解決,闡述認定歐·亨利作品的理由採用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在互動中明白了從小說結構(結尾)和小說語言認證作家的解讀方法。思想教育上的拓展是幾幅現實圖片,旨在讓學生理解“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類需要愛心!”最後佈置“設身處地”的課外作業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力。

  本節課上,學生思維較平時活躍,課堂參與度和教學目標達成度都可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