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理念由教為中心模板

教學設計理念由教為中心模板

  篇一:“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理念下的高職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學者喬納森區分了學生和學習者的概念,認為“學生是說服自己從教學中獲取特殊知識和技能的人;學習者則是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意義的人”。[1]即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學習者要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夠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賀武華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兩大基本內涵是以學生為主體和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2]筆者認為在高職課程教學設計中滲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以教為中心的做法,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都要發生改變,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觀照下,教師不能僅僅被動地認為自己“是教師”,應該思考如何主動“做教師”,學生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去“做學生”。基於此,就高職教育“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實施,置於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的背景之下,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考。

  一“教學設計”的何謂、何為與為何

  (一)何謂“教學設計”

  《辭海》中對“設計”一詞有三種解釋,第一指設下計謀;第二指根據一定要求,對某項工作預先制定圖樣、方案;第三指搞設計工作的人。顯然教學設計中的“設計”是指第二種解釋,因此對“教學設計”可以理解成,為達到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即滿足學習者的學習和就業的訴求,在學習程序中,我們(學校)期待高職學生能學到什麼?我們(教師)該如何進行教學?我們(教師)如何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結果等,可見教學設計是以學習者的學習和就業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為原點來展開的。

  (二)何為“教學設計”

  很多一線教師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識誤區,認為高等教育應該關注教授們的學術自由,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負責,認為像教材、課程標準、教案等教學檔案根本不是必須的,更談不上需要進行教學設計,所謂的教學設計應該在教授們的心中,即使需要的話,那也是高校青年教師,中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的事情。認為高校更多地是依賴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上課好壞,是否受歡迎,主要還是看教師的研究領域和學術水平,不應對教材、課程標準、教案等有太多硬性規定,更談不上對高職教育的教學進行設計。但是,高職教育又是職業教育,他須遵循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高職教育面向各行各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其專業都對應於一定的職業,各行各業都有自身的職業資格標準,如果高職教育不能針對行業企業的標準進行課程設定和教學,那麼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就將落空。

  篇二:教學設計理念

  一、教學設計理念

  本課以培養會學習的、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為最終教學目標,以探究性學習促進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構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論化、理論經常化”為具體的教學指導思想。

  本節教學採用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創設教學情境,部分模擬科學研究工作,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科學研究過程,訓練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使學生始終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為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和興奮的傳導,其中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反射及其結構基礎 反射弧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的知識,因此只需透過回顧即可,興奮的傳導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知識,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輔以課件可使其直觀化,從而突破難點。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也要首先透過圖片讓學生看清其結構,以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結合生活實際和臨床實際等方面的有關常識,以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我對教學內容的處理策略是:將興奮的傳導形式、方向作實處理,將傳導過程中能量的變換、影響興奮傳導的因素及人們對該過程的控制作虛處理,這樣處理是根據課堂教學時間只有45分鐘而定的。

  本節內容理論性較強,具有相對獨立性,微觀又不直觀,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故擬透過多媒體課件,建立模型,對區域性

  放大,變微觀為直觀等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細胞間的傳遞過程及實質,並對二者作出比較,理解資訊的傳遞是透過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轉化而實現的。

  2、能力目標:模仿科學研究過程,嘗試設計實驗,探究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及細胞間的傳遞方向。

  3、情感目標:認識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形成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四、教學重點:

  興奮的傳導

  五、教學難點:

  興奮的傳導

  六、教具:

  多媒體課件、“安定”說明書、“金思力”說明書等。

  七、教學方法:

  探究性學習法

  八、教學設計思路

  導課:創設情景,匯入新課,即實現“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論化”。讓學生推選一位學生代表,老師與該生合作做一個“心慌慌” 的遊戲,然後分析遊戲引入本節課題。

  回顧:反射的概念、型別、結構基礎及神經元的結構,為學習興奮的傳導做準備。

  新課學習:首先,興奮的傳導:①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②興奮在細胞間的傳遞然後,設計實驗:探究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及在細胞間的

  傳遞方向。

  結課: 人和動物體受到來自體內或體外的刺激時,都會產生興奮。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區域性電流的形式傳導,在細胞間以遞質的形式傳遞。

  九、教學流程設計

  環節一:導課:生物生活化。

  教學活動首先從一個遊戲切入,該遊戲學生經常在課餘玩,將之引入課堂,即生物生活化,且遊戲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反射現象,再加上師生共同完成,這樣做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環節二:生活理論化。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簡明精煉地分析遊戲,引出反射的概念,將學生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實現了生活理論化,由此課件演示“人體神經系統組成圖”,學生透過現察就會發現,人體的神經遍佈全身,這樣就為學生進一步地學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背景,在瞭解神經系統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種反射活動的完成都是透過一定的神經結構反射弧來完成的。課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圖,回顧反射弧的結構,並提請學生觀察:反

  射弧是由一個個的神經元組成的,課件演示神經元的結構圖,回顧神經元的結構,重點讓學生注意圖中神經元間的聯絡,課件演示神經元間的聯絡的示意圖突觸,以上各步演示是按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區域性的順序進行,為後面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此時啟發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當感受器受到刺激後,神經纖維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即所謂的興奮),變化發生後又是怎樣傳到效應器的?

  (2)興奮在反射弧上的傳導必需解決兩個問題:

  ① 興奮在一個神經內是怎樣傳導的?

  ② 興奮在神經元間又是怎樣傳遞的?

  經過這樣的'思考分析,本節課學習的重難點問題便得於順理成章地提出,兩個問題於此同時提出,以便通盤考慮。

  環節三:探究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透過前面師生共同回顧,分析、蓄勢,學生已十分想弄清興奮的傳導到底是怎樣進行的,這時不急於講述,而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請學生討論、思考,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們準備怎麼辦。這樣做,能使學生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的好習慣,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可能會提出多種思路,最後歸結為:在人工控制下對反射弧進行實驗操作,體現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結論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透過討論形成後,首先課件演示神經纖維的模式圖,學生可能會對神經纖維膜內外的電位產生疑惑,這時可告訴學生,神經纖維膜內外的電位是科學家用電位測量儀測出來的,是有實驗依據的,同時簡單介紹一下電位測量儀的用法,這也為後面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做準備,

  然後課件演示神經纖維受刺激後的變化情況,此為重難點,此處動畫演示分步進行,演示前提請學生仔細觀察,請學生邊觀察邊表述觀察到的現象。首先刺激導致電位變化,電位變化後又導致刺激部位與臨近部位出現電位差,有了電位差,就出現電荷移動,有了電荷移動,就形成電流,這個電流僅在神經纖維區域性形成,故叫區域性電流,此演示可重複1-2次,然後讓學生完整表述全過程,在學生表述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完善,最後達成共識:興奮即是電位變化,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以區域性電流的形式進行的,具體產生及傳導情況如下:刺激—>電位變化—>電位差—>電荷移動—>區域性電流。此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環節四:探究興奮在細胞間的傳遞。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問題解決之後,再次演示神經元間的聯絡示意圖,並提請學生觀察思考:神經元間並沒有直接接觸,根據電學原理,電流不可能傳到下一個神經元,那麼區域性電流是怎樣引起下一個神經元興奮(或抑制)的呢?這時可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總結一下自然界訊號傳遞的形式。學生會想到:電、聲、光、波、化學物質等,學生將理化知識應用於生物,體現了綜合,隨後追問學生此處最可能為哪一種形式,讓學生討論。學生透過討論、分析後可初步認為:此處以化學物質的形式傳遞的可能性最大,這樣透過質疑、討論,使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得到具體的培養。經過充分的討論之後,演示區域性電流傳到突觸後引起突觸小體內小泡移動並釋放遞質,遞質移動後與後膜接觸又引起後膜電位的變化,一系列動畫過程映證了學生的猜測,學生的猜測得到證實會使學生獲得極大地滿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觀察此動

  篇三:新課改下的教學設計理念及策略

  新 課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務是“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完成這一任務,落腳點在課堂教學。課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 革的理念和思想融進課堂教學,並以此統攝和改造教學過程,再好的課程也只能是空中樓閣;而課堂教學如果不能從根本上順應課程改革的趨勢,也只能是無本之 花。傳統的課堂教學的特點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單向平面地講授教科書的活動,“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是這種傳授活動的金科玉 律。”在這種理念下,教師崇尚鑽研教材,視處理好教材、教好教材為教學藝術。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教師根 據課程標準的規定,創造性地開發教學資源、開放性地規劃教學過程,以達到生成性實施課程的目的。

  要達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這裡我不論述什麼是教學設計及其基本程式,單單講其以下幾個基本理念:㈠創設“學習環境”

  新課程所指的學習環境,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四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和“媒體”。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三個要素。

  ⑴情境:新課程所說的學習情境特指一種真實而複雜的問題情境,並要求把學習任務全部置於情境中。

  ⑵協作:新課程特別強調特定情境中學習活動的交往、合作和互助,協作在更高層次上促進個性的經驗、方式和信念的內化和提升。

  ⑶資源:新課程作為教學活動的五大學習資源:一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資源(教材);二是教師與教師的幫助;三是學習環境中特定的問題情境和合作性學習;四是將與學生個性相對的學生群體;五是學習活動中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尤其是學生的課堂活動。

  ㈡整合教學目標

  新 課程的價值追求,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強調教學過程,強調學生的“經歷”和“體 驗”,使學生既能掌握知識又學會反思、評判,並有所創新。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強調認識與情意的統一,“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 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這就是說,課堂教學要成為充滿情趣的活動,培養學生 積極的情感和意志。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並賦於它新的內涵: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

  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 富;態度不僅

  指學習態度和責任,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及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科學價值、人類的價值,更強調個人的 價值與科學的、人文的、人類的價值的統一,使學生確立對真善美的追求。

  ㈢構建互動課堂

  人 是開放性、創造性的存在,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因此,我們可以說,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決不能拘泥 於某些程式化的設計,我們的教學要強調實施過程中開放性地吸納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體驗,鼓勵即興創造,超越預定目標要求。對教學而言, 交往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張揚,創造性得到釋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 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角色定位的轉移,是自己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實現自我的過程。教學的預設性要求,導致了教學執行體系的相對封閉。傳統的教學因 為過分預設和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使師生無法在課堂上煥發生命的活力。

  ㈣轉變學習方式

  本 次課改的具體目標之一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習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 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上的狀態,使學習 成為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生成、發展、提升的過程,成為人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

  ㈤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⒈評價要從“甄別選拔”到“育人為本”。

  ⒉評價要關懷學生的成長:促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和發展。而不是制定等級,擴大差距,強化選優功能。評價要理解和體諒學生、真誠地幫助學生。

  ⒊評價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參與評價,透過主體參與的評價,促進自我意識的成熟和主體精神的覺醒,讓學生認識自我、瞭解自我,增強發展信心、形成發展的動力。

  ⒋引導學生相互評價:課堂教學就是在學生的相互評價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深入的。

  ⒌提倡即時、即地、即興的評價。

  二、教學策略

  ㈠以問題為中心

  課堂教學的成效高低,其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資訊和整理資料,並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採取的思路和方法。這就提醒我們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中心”,採取問題探究法:

  1.激疑。教師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產生科學的問題。

  2.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或指導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3.釋疑。讓學生透過所設計選擇的方案,進行逐步探討得出結論。 ㈡從學生的體驗出發

  “從學生的體驗出發。”實現這一理念,至少做到以下幾點:

  ⒈走向“主人”----體驗的主體。學習化社會確信教育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擴充套件到它的真正領域----整個人的整個方面。在學習化社會中,教學活動的重心在於“學習”,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接受。

  “教” 和“學”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過程是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也屬於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該處於主體的地位。但這個主體地 位不是老師給的,而是應該尊重的。走向主人,應該表現為學生在先,即讓學生先看、先想、先說、先問、先練,給學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誤 區:新課程實施了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師便以為要把教學的舞臺全部交給學生,自己便不自覺地由教學的“中心”走向教學邊緣,甚至退出當觀眾。分析:⑴學 生怎樣真正實現主體參與,在某種意義上說,不僅僅取決於舞臺讓給學生,而在於教師如何成功地引導、組織和幫助。⑵學習科學研究揭示,學生參與的實現主要經 歷三個過程:①參與意識的產生過程;②自主學習的啟動過程;③積極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學生正是透過這種過程實現著主體性的一次又一次的重構與發展,教師必 須緊緊抓住這些過程,認真研究每個過程的基本規律,並按規律辦事,才能實現學生主體的真正參與。策略:做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⑴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⑵教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現。

  ⑶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推到一個又一個思維的波峰浪尖,學生的探索和發現也因此而深入。

  ⒉走向“活動”----體驗的方法。新課程追求的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要教學方式,要讓學生自己去設計活動和組織活動,自己去評價活動的效果,活動會使課堂充滿磁性。

  ⒊走向“生活”----體驗的情境。

  “以本為本”一直被認為是教學法規,“以本為本”就是將教學內容侷限於書本和課堂,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單調、乏味。大教育觀認為:“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

  因此我們倡導:“課程應植根於現實” “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 “課堂應融合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學生才有體驗的情境和樂趣

  學設計是對教學方法、學習方法作出的戰略性規劃.融人新課標理念的物理課堂教學設計,就是以物理課程標準界定的基本理念為指導,規劃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轉為學生的學習方式,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以下是筆者探索出的幾種設計策略.

  一、以問題討論為主線,設計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以問題的討論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圍繞問題的解決,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這種教學方式的一般程式是:依據教學程序創設問題情境一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一發現新問題一解決問題??→得出多個結論.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次物理學知識的“再發現”,因此,探究式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是學生進入探究狀態的“導火索”,問題哪裡來?問題應由學生在學習中自主發現.因此,設計探究式教學關鍵在於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問題意識,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內化知識、發展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應作好多方面的引導.第一,是營造平等的心理氛圍,鼓勵學生勇於提問;第二,是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勤於提出問題;第三是點撥提問技巧,引導學生善於提出問題.概括起來講,即讓學生有提問的膽量、有提問的習慣、有提問的技巧.

  課堂教學中,引發學生產生問題的策略有多種:①“捕捉新奇‘出’問題”.物理學領域有許多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像“奈米技術”、“資訊高速公路”等,學生首次接觸到這些名詞時可能會問“什麼是奈米?”“資訊高速究竟有多快?”等問題,以這些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有助於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攝取新資訊的能力;②“發現矛盾‘出’問題”.物理學中有許多新知識初看起來與原有知識互相矛盾,學生就因此產生了許多問題,藉助問題的討論,不僅化解了疑點,而且增長了實踐知識;③“追根溯源‘出’問題”.物理學中好多知識都是相互聯絡、互為因果的,教師透過引導學生追根溯源,讓學

  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④“縱橫比較‘出’問題”. 教師透過引導學生對相似概念、規律的比較,可以產生新的問題,並進行討論,可以加深對某些知識點異同點的理解.當然實際教學中,教師誘導的不僅僅是一個問 題,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激發的是一組環環相扣的問題,尋求問題的解決.實施探究式教學,學生建構了新知識,發展了科學探究能力.

  二、以場景再現作依託,設計情境式教學

  情境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與教學內容相呼應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 以培養興趣為前提,以情感共嗚作基礎,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輕學習負擔;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的感受性,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愉悅,享受學習的快樂. 創設情境可以從兩個維度上來進行設計,一是進行功能設計,二是進行方法設計。

  所謂功能設計,就是創設情境,服務於不同的教學需要.常見的有:①引發內容.透過創設情境,簡捷明快地匯入教學內容,使物理學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②引發情感.用強烈的情感語言創設情境,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③引發思維.創設情境不但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還能引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所謂方法設計,就是以不同的手段來創設情境.常見的有:①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物理模型來創設情境.②畫圖再現法.即利用課本插圖或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此法的優點是能突破時空限制.③語言描繪法.即利用語言來描述物理現象及物理過程等。豐富生動的語言是一種優良的情境創設手段.④實驗演示法.即利用實驗的現象、結果來創設情境.

  三、以平等交往為前提,設計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就是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主題,討論交流,實現師生多邊互動,發揮學生的群體效應,使學生在交往中學習物理學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和合作的意識. 互動式教學過程中,由於師生雙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而能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實現教學相長.

  物理學互動式教學設計應以“平等交往”作為前提.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是人人參與的平等對話、合作交流的意義建構.要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平等交往,教師應主動轉換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為現代的物理學學習的促進者,由物理學課堂的“主宰”轉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動交往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學生的創造潛能.

  物理學互動式教學設計應以“思維互動”作核心.課堂上教師不能僅以活動頻繁作為互動的標誌,不能僅以氣氛活躍作為互動的尺度,師生互動的本質應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