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精選7篇)

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精選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會寫8 個字。

  2. 自主積累4 個以上詞語。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瞭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會寫8 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匯入。

  1.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 課件出示《鵲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 學生思考: 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麼? 有什麼問題? 還想知道些什麼?

  3.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 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 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 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 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鵲蚌相爭這個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讀3-6 自然段。

  (1) 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一”,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 學生彙報。

  (3) 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4) 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於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並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彙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 學生自主學習4-6 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鵲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並評一評同桌讀得怎麼樣? 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 自然段,想想還有什麼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 理解: 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 學生彙報。

  (7) 齊讀第3-6 自然段。

  (8) 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鵲蚌相爭》講給大家昕嗎?

  3.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 、2 、7 、8 自然段,想想故事裡都講了什麼? 比比誰說得最棒!

  5. 你知道蘇代為什麼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絡實際。

  1. 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麼?

  2. 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鵲蚌相爭的事情嗎?

  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2

  一、複習、激趣匯入

  1、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寓言故事。(板書:鷸蚌相爭)

  2、圖片中哪個是鷸?哪個是蚌?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誰能用課題中的一個字來說明?

  3、他們為什麼發生爭執?是怎麼爭的?結果又是這麼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故事。

  4、開始學習之前,老師想看看昨天大家的預習情況。

  出示片語:

  伸出啄肉用盡力氣威脅

  合上夾住毫不示弱

  沒費力氣一起捉住喜笑顏開

  (1)、指名讀詞,相機正音。

  (2)、齊讀詞語,邊讀邊思考:為什麼三排字的顏色不一樣?

  (3)、那麼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中,你還能讀好嗎?(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

  1、剛讀了課文,誰能告訴老師他們為什麼而爭?

  (1)我們來看看第一自然段。這段文字抓住了鷸、蚌的什麼來寫?(板書:動作)

  (2)這麼多動詞把剛才鷸、蚌相爭的原因描寫得很生動,誰來演一演?

  (3)齊讀感悟。

  2、我們知道他們在用動作相爭,那麼接下來他們又是怎麼樣爭的呢?請同學們默讀2-3自然段,告訴老師這兩段內容抓住了什麼來寫的?(板書:語言)

  (1)指名讀句子。

  (2)分角色朗讀,體會“威脅”、“毫不示弱”等詞語的內在含義。

  (3)爭出結果了嗎?他們還會怎麼樣爭執呢?誰來說一說?

  (4)相機板書:兩敗俱傷。

  (5)鷸跟蚌就這麼相持著,你不讓我,我也不讓你。夜幕降臨,他倆還在僵持著,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沒有人願意先放手。最後讓漁翁撿了一個大便宜,所以這個成語的後半部分就出來了——漁翁得利。

  3、小故事蘊含著大道理。老師這裡還有一個故事,大家想不想聽?

  4、課件出示故事,相機詢問:“什麼故事能化解一場戰爭?”(生自由說,能夠複述課文內容即可)

  三、拓展延伸

  1、多年以後,鷸和蚌的子孫在一次在河邊相遇。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事兒呢?請同學們課後完成續寫,期待你們的精彩故事。

  四、佈置作業

  1、續寫《鷸蚌相爭》。

  2、把這個故事回家講給家人聽。

  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鷸蚌相爭》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則寓言透過鷸和蚌相互爭吵誰也不讓誰,最後雙方都被漁夫捉住這個小故事,說明雙方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文篇幅不長,語言通俗易懂,題目直接點出了寓言的內容,同時巧設懸念,激發讀者的興趣。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接觸過一些簡單的寓言,如《鄭人買履》《葉公好龍》等,也明白這些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一些學生也可能聽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等特點,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寬容、謙讓,與人和諧相處。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認字3個,寫字3個。

  2.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寓言。

  教學重點、難點:

  1.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理解寓言、悟出寓意是重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寓言是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互動:

  1.搶答:說出下列圖片所表示的故事的題目。(課件依次出示四張寓言圖片)

  2.這四個故事有什麼共同特點?

  二、揭示課題,自主質疑。

  1.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則寓言《鷸蚌相爭》。

  2.師生共書課題,隨機強調“鷸”書寫時的間架結構。

  3.同學們,看著課題這四個字,你想知道什麼?

  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什麼是鷸?什麼是蚌?(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自己猜哪個是鷸,哪個是蚌,並說出理由。)

  ②《鷸蚌相爭》出自哪本書?(問題拋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看課文旁邊的小資料。)

  ③鷸和蚌為什麼爭?

  ④怎麼爭?

  ⑤爭的結果怎麼樣?……(答案全在課文中,只要我們能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讀通讀順。

  第一關:我能讀正確:

  1.逐句指名讀,正音後齊讀。

  2.對子互讀,糾錯。

  第二關:我能讀流利:

  1.男女生代表賽讀。

  2.男女生賽讀。

  三、感情朗讀,感悟寓意。

  第三關:感情朗讀我最棒。

  1.怎樣才能將這篇文言文讀得有感情?

  (①先理解文言文②注意停頓,讀出文言文的音韻美。)

  2.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言文?

  3.回顧五年級上冊的金鑰匙:學習古文要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譯。

  4.運用金鑰匙:①對子文白對讀。②師檢查:師讀譯文,生讀古文。

  5.給出停頓,生自主練習讀一遍,要求讀得有感情。

  6.教師與自高奮勇者賽讀,師生互評。

  7.丟擲第二把金鑰匙: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或與文章相關的)角色,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讀一讀。

  8.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鷸和蚌。(氣勢洶洶的、氣急敗壞的、蔑視對方的……)

  7.小組內練讀背誦,分角色帶動作背誦表演,一組展示。

  8.如果你是鷸或者蚌,此時此刻,你心裡是怎樣想的?揭示寓意。(完成板書)

  9.短短一個小故事,卻告訴我們如此深刻的一個道理。而且,這個故事還平息了一場戰爭。關於鷸蚌相爭這個寓言的一個小典故誰知道?(講述典故)

  四、拓展閱讀,佈置作業。

  1.短短59個字的小故事就平息了一場戰爭,沒有費一兵一卒,卻使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免於生靈塗炭,得以安居樂業。這就是中國寓言的魅力,這就是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像這樣的故事還想不想讀?

  2.出示“狐假虎威”圖片,拓展閱讀文言文《狐假虎威》,給出停頓,提示用上今天的金鑰匙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3.推薦書籍:《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4.佈置作業:

  ①用現代漢語續寫這則寓言。

  ②從《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選擇一篇最喜歡的,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下週五舉行寓言朗讀比賽。

  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瞭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瞭解故事內容,並懂得成語背後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

  2、 鷸蚌的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1、 同學們,透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彙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 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 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 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 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並交流識字方法。

  3、 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擺脫 趙國 燕國 罷兵 懶洋洋 勸說 夾住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佔便宜

  5、 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 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 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麼樣。

  三、 學習會寫字。

  1、 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2、 同桌說詞,看誰說的多。

  3、 學生識記生字,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寫這些字才好看呢?

  4、 說說你的發現。

  5、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範寫。

  6、 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7、 書寫評價。

  作業:

  1、 讀課文。

  2、 寫字。

  第二課時

  一、 複習

  1、 聽寫生字。

  2、 出示帶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二、 聽故事,瞭解課文內容

  1、 聽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指名回答。

  2、 自由讀課文,看看透過讀你又有什麼收穫。

  3、 提出你心中的疑問,全班交流。

  三、 朗讀感悟

  1、 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 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 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隻蚌,它舒服地()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了。

  (6) 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 指導朗讀。

  (8) 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麼樣的語氣的讀呢?

  (9) 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後全班彙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 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麼?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鬆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麼呢?鷸蚌它們聽後又會說些什麼呢?

  全班反饋。

  (11) 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3、 分組說說故事。

  4、 指名說故事。

  5、 學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收穫呢?

  6、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講解。

  7、 學習課文1、2、7、8自然段。

  8、 默讀這一部分,從這裡你知道了什麼?指名反饋。

  四、 拓展

  你現在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學生自由回答。

  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呢?

  齊讀課文。

  作業:

  1、 讀課文。

  2、 把故事講給家裡人聽。

  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

  2、學習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抓住兩處重點語段進行朗讀、想象、評說,明白“雙方相爭、互不相讓,結果可能兩敗俱傷,反而讓別人從中獲利”的道理。

  課前遊戲

  1、看圖片猜故事題目,複習寓言的特點

  2、歷史故事揭趣

  教學過程:

  一、匯入故事,認識“鷸”“蚌”

  1、揭題,認識鷸和蚌,瞭解其特點。

  2、引導讀文:鷸蚌相爭,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趕緊開啟書,好好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學習生字新詞,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1、毫不示弱(音、形、義、讀好詞語)

  2、夾住(選擇字義,確定多音字的讀音)

  3、詞語串教學,讀準、讀好,並加以記憶。

  4、回憶詞語並選擇詞語填入句子。

  5、引導學生髮現填空的三句話和課文之間的聯絡,從而感知故事情節,學習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三、學習起因

  1、我們先來看看故事的起因,鷸是怎麼啄,蚌又是怎麼夾的?你能透過朗讀讓大家看到當時的情景嗎?請你讀一讀,練一練。

  2、指名讀,評價指導,齊讀。

  3、小結板書:這一啄一夾,鷸和蚌之間的爭鬥就開始了!

  四、聚焦“相爭”

  1、鷸和蚌是怎麼爭的呢?請大家認真讀讀第2、3自然段,分別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

  2、聚焦“威脅”

  1)“威脅”:怎麼理解?(嚇唬、恐嚇)

  2)看看鷸是抓住什麼來威脅蚌的?

  3)把自己當做那隻鷸,趕緊威脅一下蚌吧!自己練練,指名讀,加以評點。

  4)結合語境,想象鷸的心情,再次朗讀。

  3、聚焦“毫不示弱”

  1)像剛才那樣把自己當做蚌,毫不示弱地跟鷸爭一爭。練習朗讀。

  2)朗讀評點(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3)分角色朗讀。

  4、抓住“相持”一詞,引導學生想象鷸和蚌還會怎麼爭呢?

  1)同桌合作練說

  2)創設情境,指名交流

  3)小結:再這樣爭下去,鷸就會——蚌就會——,用個成語來形容就叫——

  五、學習相爭的結果,感悟寓意

  1、正當雙方相持不下、筋疲力盡時,漁夫來了!結果如何呢?請女生一起讀。

  2、瞧這漁夫,他為什麼這麼開心呢?

  3、小結板書:漁翁得利

  4、齊讀體會

  5、寫話練習:同學們,假如你看到了這一幕,你想對鷸和蚌說什麼呢?請你想一想,寫一寫,組織交流,加以小結。

  6、回扣開頭:這就是蘇代講給趙王聽的故事。趙王聽了這個故事,就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現在你知道這是為什麼了嗎?

  7、小結:一個小故事還化解了一場紛爭,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小故事,大作用!

  六、佈置作業:

  選擇閱讀練習中的寓言故事,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寓言)

  啄夾

  威脅毫不示弱

  漁翁得利

  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根據寓言解釋“矛盾”。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合理想象。

  重點、難點

  1、學習課文,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2、懂得懂得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矛與盾》,從這則寓言你明白一個什麼道理?生回答。

  師:知道說話要實事求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齊讀課題。

  師:念得真準,尤其是“鷸蚌”你也念準了,課題中“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打算怎麼樣記住它的?

  生: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唸“鷸”。

  生:把橘子的木換成鳥就是鷸

  師:你的方法非常簡單,你倆都很會記生字。

  從課題《鷸蚌相爭》看,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生:“爭”

  師:故事到底是什麼事呢?請同學們開啟書,我們一探究竟。

  過渡; 俗話說:“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起跑線就無從規劃自己的行程”,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也要有目標,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請看大螢幕。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懂得做事要權衡學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根據寓言解釋“矛盾”。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發展學生合理想象。

  過渡:目標明確了,但要學好文言文首先要讀通它,下面就讓我們來讀課文,看自主讀識

  三、自主讀識

  (1)、自由讀課文,力爭在短時間裡讀通、讀正確課文。

  (2)、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識記課後生字。

  過渡:同學們讀寫非常認真,學習就得這樣。下邊我們就做個小遊戲檢測一下你的學習效果。快樂大轉盤誰來轉

  四、快樂大轉盤——字詞認讀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寫?大家寫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讀?指名讀。

  曝 喙 箝

  師:讀的聲音洪亮,語音標準。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寫?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寫

  師:大家寫

  蚌 曝 鷸 喙 譯

  同桌對改。

  師:快樂大轉盤誰會讀 ?

  生:快樂大轉盤我來讀。指名讀課文。

  同學們第一步你們掌握的太棒了,你們非常有能力,那就透過自己的力量和小組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嗎?請看合作讀議,探究古文。

  五、合作讀議,探究古文

  1、聯絡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

  2、你知道爭的起因、過程、結果嗎?從哪裡知道的?

  3、小組裡有感情的朗讀。

  4、選出代表準備彙報。

  注意:一定先自己學,時間為6分鐘。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能力強。

  六、 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過渡:各位小隊員,代表選好了嗎,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交流成果啊?哪一組代表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師: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讀完後請後邊一組作評價。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

  一組比一組讀的話,哪個小組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前兩項任務我們完成的很好,下面我們就來理清課文。

  3、歸納條理

  從課題《鷸蚌相爭》看我們知道圍繞“爭”來講的。讀完課文後你知道爭的起因、過程、結果嗎?從哪裡知道的。

  以“我知道《鷸蚌相爭》------是------,從課文這句話知道------”的句式說一說那麼它們是怎樣爭的呢?

  生回答

  (1)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原因:為利害相關又各不相讓。從課文這句話知道鷸啄蚌, 蚌夾鷸

  (2)生: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過程: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師:你知道鷸和蚌為什麼會這樣說嗎?

  生:鷸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張開雙殼,只能期待下雨,一連兩天不下雨,蚌就會被渴死,鷸是抓住了蚌的弱點了。蚌也知道鷸捱上兩天,它也會餓死,也抓住了鷸的弱點。

  師:你們瞭解了鷸蚌的知識,真是個注重積累的同學。

  有沒有同學來來模仿一下怎麼讀這兩句,找同學讀一讀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同學推薦兩位靈牙利齒的同學來讀一讀這兩句,語氣要堅硬衝撞一些,讀出氣勢洶洶,毫不退讓的感覺。生讀

  男生齊讀。(不愧是鐵骨錚錚的男子漢,不愧是頂天立地的泰山。)

  女生讀(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啊!我好想看到了兩者相爭的情景)

  (3)我知道《鷸蚌相爭》“爭”的結果:它們倆都被漁夫捉走了。從課文這句話知道兩者不肯相舍,漁翁得而並禽之。

  小結:鷸想啄出蚌的肉,卻被蚌夾住;蚌如果放開,就會被鷸吃掉,不敢放開。各自的處境也讓他們發生了衝突,結果是二者捆綁在一起,,這給漁翁一個好機會,不費吹灰之力,一下子斬獲一蚌一鷸。

  4、看著大螢幕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七、評價事物,感悟道理

  1、對於漁翁來說大有收穫,對於鷸與蚌來說就叫兩敗俱傷啊。

  (1)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生:都想從中的到利益而互不相讓,結果誰也沒有得上,卻讓漁翁撿了個大便宜。

  (2)、那你們認為鷸和蚌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

  生:鷸和蚌之間彼此爭鬥,不可調和;鷸和蚌各自的願望與各自的處境互相沖突,無法解決。

  2、從兩敗俱傷的這個結果來看,受到教訓鷸與蚌。

  鷸和蚌在不肯相舍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

  請同學們把你的話寫在練習本上。

  生:鷸放開蚌的肉,蚌放開鷸的嘴。

  生: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讓一步海闊天空,一味的互相鉗制往往故此失比,讓他人鑽了空子。

  生: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

  師:這叫做把書讀活了!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大家完全讀懂了。

  3、學了這則寓言故事你知道了什麼道理?(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從它們所受到的這個教訓,我們可以總結出: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讓我們做一個心胸開闊的好少年。

  4、讓我們敞開心扉再次走進課文。全體朗讀‘

  上一節我們知道矛盾指的是言語和行為自相牴觸的現象。這則語言的矛盾指的是什麼呢?

  這節課的矛盾指的是為了保護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過渡:故事我們學完了,哪一組能把故事複述下來,給你1分鐘時間小組準備。

  小組敘述故事。

  小組表演

  師; 兩個小組表演的太精彩了,不僅把故事完整的再現,鷸和蚌也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從中得到啟發。

  八、請同學們看一段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戰國的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自己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蘇代講完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後,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你知道蘇代用什麼辦法讓趙惠文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九、課堂檢測

  千百年後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六(2)班的孩子也 得到一個深刻的教訓:說話做事要權衡得失,互相謙讓的道理,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別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讓我們把這個教訓繼續流傳,警示所有的人。我們一起來背課文。我們一起填一填

  十、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今天的故事,我想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們都會====權衡得失、互相謙讓。我們今天學的“鷸蚌相爭”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寓言故事還很多同學們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給予自己的人生一定有很大的啟發。

  板書設計:

  鷸 蚌 相 爭

  鷸

  互不相讓

  蚌

  權衡得失, 相互謙讓

  三年級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舒適”“心曠神怡”“踱步”“鉗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4、領悟作者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準備

  課件或掛圖、小黑板。

  教學時數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

  (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麼?

  (“寓”字裡面有“道理”,“言”字裡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麼是寓言了吧?指名說或齊答。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

  (先學故事,再學道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相爭”寫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讀得正確嗎?

  3?讀詞記形:

  鷸:“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嗎?(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鳥,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左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細觀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作業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彆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會比老師寫得更好!

  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麼?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啄: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鉗:什麼意思?做一做這個動作。能用這四個詞語,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彆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鉗鷸。)

  (板書:啄 鉗)過渡:這件事發生在什麼地方,鷸和蚌會怎麼說,怎麼做?結果怎樣呢?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表達的?

  (二)讀故事。

  1、過渡:故事的發生都有時間、地點。

  (1)請大家默讀課文第1、2段。

  (2)指名彙報。

  (3)指導朗讀:這麼美的地方,我們應該怎樣朗讀?(引導學生帶著一種欣賞陶醉的情感,用優美舒緩的語氣來朗讀,邊讀邊想象這幅迷人的畫面,想象水鳥和河蚌們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

  2、瞭解故事是怎樣發生的。俗話說有果必有因,那麼它們相爭的原因是什麼呢?

  (1)默讀課文第3~5段,然後與周圍同學交流在朗讀中的發現。

  (2)全班交流,瞭解:和暖的陽光、柔柔的微風,是河蚌張開蚌殼,在舒適愜意中進入夢鄉的原因。正因為河蚌張開了蚌殼,又睡著了,所以才沒發現身邊的危險,使得鷸鳥有機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用一種享受的語氣,讀出河蚌的舒適愜意、心曠神怡,讀出鷸鳥看到鮮嫩的河蚌肉時迫不及待的心情。

  3、瞭解鷸蚌相爭的過程:講讀第6~12段。

  (1)過渡:由此發生了鷸蚌相爭的故事。此時,它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是怎樣的呢?哪幾段進行了描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後評議,是否讀出了河蚌的生氣和鷸鳥的後悔。

  (2)它們相爭的時間有多久呢?用“——”勾畫句子(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時間慢慢地溜走了,太陽的唇已經吻住了山峰。”學生讀句子,結合課文插圖,想象鷸蚌相持的畫面,感受相持時間之久。

  (3)此時,在你們頭腦中產生了什麼問題嗎?指名說:鷸蚌為什麼要一直相持下去?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小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讀9~12段,男女生對讀,師生分角色讀,或兩人一組,邊讀邊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再指派代表上臺表演。課件(小黑板):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隻死鷸鳥留在沙灘上。”讓學生反覆對讀,感受它們的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 引導學生從鷸蚌的心理和語言描寫中瞭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們都只想傷害對方,打敗對方。

  (5)猜一猜: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

  4、是這樣嗎?齊讀第13、14段,學生談收穫。教師相機板書:漁夫得利5?快速默讀課文,梳理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表達的,怎麼判斷的?

  (三)明道理。

  1、發散思維,同桌說一說。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漁夫提走了鷸和蚌,心想:。這時的鷸和蚌垂頭喪氣,鷸心想:,蚌心想:。

  2、這則寓言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合作討論、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結:課文在優美的景物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準確的行為描寫、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告訴了我們一個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燕策二》,這是原文,讀一讀吧!(課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四、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會懂得更多。

  五、作業

  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 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