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鐵路修道拉薩去》教學設計
《把鐵路修道拉薩去》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默讀全文,瞭解青藏鐵路是一條怎樣的鐵路,建設者在建設中遇到了那些困難。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建設者對修築鐵路和西部大開發的滿腔熱情。
3.認識本課14個生字,蒐集和交流青藏鐵路和西部大開發的相關資料。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青藏鐵路是一條怎樣的鐵路,建設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感受新一代建設者遇到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艱鉅與頑強毅力。
2、理解冰碴子、凍土區、高原缺氧、混凝土噴射等術語的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和安排:
一、《天路》引讀
1.師:同學們,聽過《天路》這首歌嗎?它深情歌唱了鐵路工人修建青藏鐵路的感人事蹟。來,隨著這動聽的歌聲,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青藏鐵路。(播放《天路》配樂的青藏鐵路施工畫面)
2.師:這就是青藏鐵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關懷下開工,但是半個世紀過去了,這條鐵路還沒有進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國惟一不通鐵路的省份。這到底是為什麼?是什麼困難阻擋了這條鐵路的前進?請同學們跟著築路工人走進青藏鐵路施工現場,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畫面,你看到了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二、初讀感受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檢查個別難讀的字音是否讀準。如械(xiè),不讀jiè“猙獰”讀準後鼻韻。
2.師:讀著課文,想著青藏鐵路的施工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心裡有什麼感受?(學生自由交流)
3.師:這是一條艱難的鐵路,(師生補充資料,結合看螢幕上的青藏鐵路示意圖:青藏鐵路要經過海拔4767米的崑崙山,要經過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長1142公里,要經過550公里的永久性凍土區。解釋凍土區:一年四季覆蓋著堅硬的冰,有些堅冰厚度達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區修建鐵路遇到的最大難題。)而風火山是最難的難題,但是最終,這隻巨大的攔路虎卻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
4.(螢幕出示句子:“這隻巨大的攔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你們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1)為什麼說風火山是隻巨大的攔路虎?(因為這裡有三大難關:多年凍土區,惡劣天氣,極度缺氧)
(2)為什麼風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頭?
①因為科技人員找到了噴射混泥土的最佳溫度,制服了凍土區。
②因為青年突擊隊員頂住了惡劣的天氣,繼續頑強的工作。
③因為科技人員建起大型製氧站,攻克了極度缺氧難關。
(3)你們說這是一批什麼樣的建設者?(勇敢的、堅強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們的確是一批勇敢堅強、充滿智慧的青年突擊隊員。你們誰想成為這樣的一名突擊隊員?我們就請這位突擊隊員來讀1~2自然段,要讀出你們的決心來。
(5)同學們,讓我們也象這位突擊隊員一樣“嚴陣以待”,準備迎接風火山的挑戰。(齊讀1~3自然段)
4.師讀:“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體說明了什麼?
(2)他們認為不可能,那你們認為可能嗎?
(3)我們的青年突擊隊員是如何把外國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的.?讓我們把自己當作中央電視臺的一名記者,走進工地,去採訪築路工人攻克風火山的艱難歷程。
三、讀後採訪
1.合作要求:
(1)自己邊讀邊畫,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工程的艱難和建設者的勇氣與智慧。
(2)根據採訪提綱上的問題提示,把自己的同桌當作青年突擊隊員互相採訪。
(3)按“凍土區”“惡劣天氣”和“極度缺氧”分成三個事件,做三次報道。
2.採訪。
四、拓展教學資源,豐富形象
1.拓展資源:青藏鐵路工程足以讓世界震驚。老師從網上獲得了一些資料(大螢幕出示,老師講述《建設者的“苦”“笑”“酷”》)
師:既然這項工程難度之大,讓人難以想象,為什麼還要堅持“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小結:正是建設者挑戰極限,勇創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設者勇克難關,頑強拼搏的氣概,才有了一次次實驗,一次次攻關,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成功。突擊隊員和科技人員一次次呼喊出同一個心願──“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2.聯絡生活,激發豪情:這就是壯麗的青春,這是一曲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他們奏響了生命的最強音,他譜寫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新篇章!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鐵路提前三年全線竣工,現已正式通車。青藏鐵路的竣工,將引起西藏的巨大變化,我們不能忘記曾在這片凍土上揮灑血淚的建設者。如果要在鐵路經過的海拔最高處為建設者立一塊豐碑,你會在上面寫下什麼呢?(生動筆寫)。
板書設計 :
4、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困難重重——廢寢忘食——提前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