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數學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的教學設計
二年數學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課本P13頁,例3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透過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在實踐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準備:
學具、主題圖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1、小朋友你們喜歡春遊嗎?喜歡去哪裡春遊?
2、出示春遊租船問題的情景圖。(不顯示解決問題的辦法)
師:瞧!圖中的小朋友也去春遊啦!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畫面,你獲得了什麼資訊?圖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麼問題?
3、學生觀察畫面,交流資訊。
【設計意圖】:用學生喜歡的春遊活動引入,引導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歡去春遊的地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願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探求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1、學習例3。出示例3主題圖。
2、分組探討解決“租幾條船”。
師:你能應用你收集的資訊幫他們解決租船問題嗎?你有什麼辦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後交流本組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結果。
3、全班交流反饋,及時評價。
4、小節: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求24裡面有幾個4,24裡面有6個4,就需要6條船。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租船問題。具體感知“每4個人一組租一條船,24人分成這樣的6組,就要租6條船。讓學生在交流中借鑑學習同學解決問題的辦法,體驗成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三、聯絡生活,學以致用
1、課本第15頁的“做一做”。
問:圖中的小熊在做什麼?
小熊在思考什麼問題?
你能幫小熊分分看。(引導學生幫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動手分。引導學生思考:有幾個小動物就餐?一雙筷子是幾根?並說說怎麼分。)
2、練習三第4、5題。
(1)、第4題。出示分蘿蔔的情景圖。
師:仔細觀察畫面,你獲得了什麼資訊和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然後教露分的過程和結果。
(3)、第5題。
師:你們知道小猴子愛吃什麼?請小朋友幫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給6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到( )個;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給9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到( )個;
(4)、學生藉助學具動手分一分,並邊說分的過程和方法。
【設計意圖】:設計幫助小動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滲透愛護動物的教育。引導學生學會自己收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訊、獨立解決問題,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又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四、開放題。
1、學生獨立操作。
(1)、用15個方木塊擺5個一樣的長方體,每個長方體用( )個木塊。
(2)、每個長方體用3個木塊,可以擺( )個長方體。
思考:這兩題有什麼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學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組裡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提供具有思考性的問題情景,如“這兩題有什麼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以突出平均分的實質是“每份分得同樣多”,加深對“平均分”方法的瞭解。利用開放題提供給學生廣闊、自由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思考,深入探究,鼓勵學生儘量說出與別人不同的例子,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五、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