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

小學《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瞭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提出一些關於地球形狀的一些問題。;

  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現象,大膽想象,積極思考。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想象建立假設以及解釋的重要性。

  不迷信權威;

  認識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一些人們不斷認識地球的資料,製作圖文並茂的課件,融幾千年的歷史程序於一瞬。

  由教師準備一些直觀教具:地球儀、黑板、粉筆頭,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故事的意義。

  學生收集有關人類探究地球的歷史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課上可以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千年歷史,充分調動他們的想象力,體會典型的歷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幾個科學故事,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其所然還要幫助他們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課教師準備一些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故事的意義。例如藉助地球儀、黑板我們可以讓學生理解麥哲倫航海的意義,藉助地球儀和粉筆頭,可以模擬在海邊看遠處歸來的航船的情景等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疑,匯入新課

  1.談話:提問:“人類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形狀的呢?”激發學生的興趣。

  2.學生討論,交流。

  二、探討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

  1、介紹古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

  ①談話:古時候的人們對我們周圍的世界還不瞭解,但是他們也在不斷地觀察,不斷地研究學習,所以人們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領,比如學會用火,鍊鐵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麼樣的呢。你們知道他們對地球形狀最初的解釋是什麼嗎?

  ②學生討論,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

  ③課件播放“神話中的地球”。

  ④談話:神話故事其實也反映了古時候的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認識,因為條件限制,他們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實面貌,那時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是一種沒有依據的“猜想”,是對地球

  不科學的解釋。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接觸到的事實越來越多,比如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況後認為地球是球體或近似於球體的,下面我們也來看一看。

  ⑤課件播放“月食過程”,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覺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結論嗎?你有什麼疑問?

  ⑥教師又補充說明東漢張衡對地球形狀的猜測。

  ⑦提問:既然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我國古代的張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認為地球是球形的,人們為什麼不相信呢?.學生討論交流。說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科學,不斷用來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紹當人們看到船身逐漸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實以後,對地球形狀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猜想。

  ①課件出示“海邊歸帆”,提問:為什麼總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頂部,再逐漸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後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學生討論交流。

  ③利用地球儀和染色的粉筆頭演示,模擬海邊帆船歸來的情景並講解其中的科學道理,

  課件播放“麥哲倫航海探險”,介紹麥哲倫為了證明地球是球形而進行環球航行的故事。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圓的猜測產生的基礎,小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實際上就是一次科學實驗,他在證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圓的,這次實驗的成功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在事實面前人們信服了,開始逐漸接受這個觀點。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宇航員在空中親眼看到地球是什麼樣子了。

  ①介紹前蘇聯,美國和中國的航天事業。(課件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現在人們已經可以進入太空,從宇宙中觀察地球,再次證明“地球是圓球形的”觀點確實是對的。。

  ②提問: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船隊為什麼要一直向西航行?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證明了什麼?

  ③學生討論交流。

  ④.談話:不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也並沒有停留在原地不動,科學家還在不停地研究,使我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⑤課件介紹地球的形狀資料。(赤道略鼓,兩極略扁的不規則球形)

  三、認識地球有多大

  1.談話: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嗎?

  2.學生回答,猜測。

  3.看教材第16頁資料,瞭解地球的有關資料。

  4.提問:你知道我們這裡到無錫有多遠嗎?坐汽車大約要多久?我們無錫到南京有多遠?坐汽車大約要多久?出示中國地圖觀察圖上的無錫到南京有多長。再觀察地球儀上的中國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

  四、拓展活動: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當你繞赤道一週後,你的年齡該有多大?

  參考資料:

  案例參考:

  小學科學教學參考書

  知識參考: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DiqiU de XingZhUang he daXiao) 近年來經過精確測量和一批人造地球衛星軌道資料的分析,表明地球實際上為一近似的三軸橢球體,地球的實際形狀很不規則,很難用簡單的幾何形狀準確地表示它的真實形態。為了便於對地球進行量測,根據不同精度需要把地球形狀作不同處理,在製作地球儀、繪製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圖時,常把地球當作正球體看待。為了突出地球形狀的總體特徵,用大地水準面來表示地球的形狀,這個大地水準面所表示的地球形態並不是一個規則的橢球體,所以通常又把規則的橢球體作為參考橢球體,用各地的大地水準面對照參考橢球體的偏離來反映地球的'真實形狀。在測繪大比例尺地圖時常把地球作為參考橢球體看待,在發射人造衛星和軌道計算時,就要考慮不同地方與參考橢球體的偏差值。

  精確測量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圓,而是個橢圓,長軸與短軸最大相差430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為對稱的,北半球稍尖而凸出,較參考橢球面凸出18.5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參考橢球面凹入25.8米,南緯45°稍隆起,北緯45°稍微凹陷。

  關於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進行過測算。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臘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埃拉托色尼,根據幾何學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體,對地球圓周進行了直接的測算。在近代的大地測量中仍然採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測量恆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測太陽的方法,測量精度更提高了。近年來從人造地球衛星獲得的有關地球資料更加精確了。1979年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會決定,有關地球大小採用如下資料:

  地球赤道半徑a 6378.137公里

  地球極半徑b 6356.752公里

  地球的赤道周長2πR=40075.7公里

  地球的表面積4πR2=510100934平方公里

  地球的體積約為10832億立方公里

  地球的質量5.976×1027克約為60萬億億噸。

  地球表面有海洋也有陸地,海洋麵積為36100萬平方公里,約佔地球總面積的70.8%;而陸地面積是14900萬平方公里,只佔地球總面積的29.2%。陸地多集中於北半球(佔北半球面積的39%),海洋多集中在南半球(佔南半球總面積的81%)。地球表面高低不平,陸地平均高度為875米,陸地最高點是珠穆朗瑪峰,8 848.13米,最低點是死海,-399米,海洋平均深度為-3729米,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深為-11 033米。地球表面的最大高差將近20公里。

  為什麼地球的形狀會發生變化 ?

  人會一年一年長大,動物和植物也會隨著時間年年長大,而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會不會隨著時間長呢?

  地球,是個沒有生命的東西,一般說,沒有生命的東西應該不會有大小的變化吧?可是,實際上並不是全對的,比如:我國長江口崇明島不可思議的就是從水裡“長”出來的——由江水中所夾帶的泥沙慢慢淤積而成的。上海,這個建築著高樓大廈的大城市,在許多年前,也是個魚類悠遊的地方。雖然地球沒有生命,但它卻沒有停止過變化。

  它究竟是在變大,還是變小呢?目前,各有各的說法。

  有些人說,地球本來是從太陽分裂出來的,剛開始也是一團熾熱的熔體,經過相當一段時期的冷凝後,就收縮成有現在硬殼的地球了,因此地球應該是在縮小。有些科學家對阿爾卑斯山作了調查後,推斷地球的半徑比2億多年前(即阿爾卑斯山開始形成時)縮短了2千米;也就是說,地球的半徑每年大約縮短了1%毫米。

  又有的人說,依據阿爾卑斯山的情況,還可以給整個地球的發展作出正確結論,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變化是複雜的,比如現在人們還發現沿赤道一帶,地球的半徑有加長的痕跡,他們認為這是因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的影響。

  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地球一直以來就在膨脹,因為它把本來包住整個地球的大陸撐裂了,現在這些裂縫還在加寬,說明它還在繼續膨脹,但是膨脹的真正原因,他們還沒說得非常清楚。有的人認為這是因為地球的引力在大量的減少,也有人認為這是地球內部本身放射性物質因散熱而引起的。

  另外有些人說,地球是由宇宙塵埃堆積而成的,這種塵埃還在不停地向地球上聚集,經常有隕星落到地球上來,據科學家計算,一晝夜間進入地球大氣中的塵埃,大約會有10萬噸之多;而地球上的大氣層物質也在不停地向宇宙太空散失,不過他們的數量非常微小。地球的形狀是在長大、還是在縮小呢?目前,還是一個謎,這個問題相當複雜。不過,不論是哪一種看法,都可以證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在永不停息地變化。但是實際觀測結果表明:現在地球的變化是十分微小的,還沒有顯出什麼縮小和增大的現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