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的優秀教學設計
《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的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材內容分析
“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地理教學的核心部分,基於前面學習的不斷深入與鋪墊,地理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與環境觀,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後一部分內容,主要從過去、現在、未來即以追溯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歷程、直面環境問題、探索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為線索展開教學。因此,它是本書的總結和昇華,目的是透過本章學習來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行動,充分認識到人類與環境協調統一的重要性。
二、課標要求及解讀
瞭解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本條“標準”目的是瞭解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透過生動的歷史事實,深入淺出地作介紹,或使用資料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本條“標準”同上一條“標準”一樣,是以正確的地理觀念和地理思想形成為主要目的,認識到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注重對世界主要環境問題的系統歸納,加強分析材料並從中歸納出結論的能力訓練。
聯絡《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本條“標準”屬情感、價值觀教育方面的教學要求。對學生的.要求是使他們“領悟”到“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初步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並落實在學生個人行為的變化上。
三、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透過對前面所學的人口、城市、工業、農業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識,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區位分析能力,對目前存在的一些環境問題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如何由理論知識上升為切身的體會並付諸行動去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是我們著重思考的問題。回顧過去,瞭解現在,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及實踐的必然性。
四、教學設計思想
(一)講清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正確理解人地關係。本節主要從人地關係這個傳統問題入手,對人地關係思想演變歷程進行梳理,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人與環境關係的實質。歸根結底,人與環境協調,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人與環境不協調,則出現環境問題。教學內容編排將按照追溯人地關係的演變(過去)──環境問題的表現(現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未來)這樣一條主線展開,重點把握人地關係思想演變在時間軸上的變化、環境問題在空間軸上的表現以及理解人地關係。
(二)教會學生判讀聯絡框圖和生產流程圖。對於填充型的因果聯絡框圖,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把有關的因素歸為若干組,再在組內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或提示,結合所學的知識,把它們的因果關係理順,最後檢查整個框圖的關係是否合理。對於已經給出的完整的因果聯絡框圖,要把握住主導因素,層層深入,遞進分析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過程。對於生產流程圖,要注意各個環節之間的投入—產出關係,把握中心環節,系統地理解整個生產過程,用工農業區位等知識分析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原則;
2.瞭解人地關係思想在時間軸上的演變以及當代環境問題在空間軸上的表現;
3.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及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4.理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聯絡框圖和生產流程圖提高分析圖表、總結地理規律的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為實現人類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出一份力。
六、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後果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基本原則。
(二)教學難點
1.如何幫助學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2.人地關係的實質。
七、教學策略
採用直觀教學、活動教學、講練結合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在夯實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地理學習興趣;透過材料分析法、讀圖分析法、比較聯絡法等發展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意識。
八、課時安排:1課時
九、整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