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三篇

《7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三篇

  《7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義,編制7的乘法口訣。

  2.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熟記7的乘法口訣,會用7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編口訣、用口訣中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累學習情感 ,享受成功喜悅。

  【教學重點】:

  經歷編制口訣的過程,感悟口訣編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訣並熟記。

  【教學難點】:

  熟記7的乘法口訣,應用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1、 創設情境:出示用七個三角形拼成的小船。

  師:小朋友看小精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是用什麼拼成的?拼成這樣一隻小船需要幾個三角形?(師板書填表)師:你是怎樣知道的?它表示幾個幾?(1個7) (師板書)師:拼二隻小船需要多少個三角形呢?(14個)你是怎樣想的?( 7+7=14) 師:哦,是幾個7相加?(板書:2個7相加)那拼3只小船需要幾個三角形呢?4只呢?……7只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7的乘法口訣。

  2、提出學習目標:同學們想一想,7的乘法口訣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研究?

  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乘法意義,編制7的乘法口訣。

  (2)熟記7的乘法口訣,會用7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展示學習成果

  1、小組內個人展示

  根據表格,學生獨立學習,把表格內的算式填寫完整,並編出7的乘法口訣。請在書上試著填一填,完成後在小組裡說一說。(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 全班展示(以小組為單位)

  交流彙報,根據學生彙報,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口訣。

  (1)編出7的乘法口訣

  師:你編出哪些乘法口訣,能解決哪些乘法算式呢?你想說那句就說那句?

  預設:

  生1:一七得七,能解決3×7= 或7×3=

  生2:二七十四,能解決4×7= 或7×4=

  (2) 驗證7的乘法口訣

  “五七三十五”這句口決,你有什麼方法驗證?

  預設:

  生1:五七三十五表示5個7相加,5個7相加等於35。所以五七是三十五 (板書1)7+7+7+7+7=35)

  生2:五七三十五也表示7個5相加,所以五七是三十五 (板書2)5+5+5+5+5+5+5=35)

  (3)、熟記7的乘法口訣

  a、發現規律,引導記憶

  師:同學門,7的乘法口訣比較難記住,但只要我們掌握了它的特點、規律,我們就能牢牢把它記住,這些特點、規律你找到了嗎?

  預設:

  生:乘號左邊的因數是1~7,從小到大,乘號右邊的因數都是7,積也是從小到大。

  師:你的發現很重要,當一個因數變化,另一個因數不變時,積也會隨著變化,它變大,積也會變大,它變小,積也會變小(手指因數和積)

  師:這些規律對記住口訣很有幫助,你們記住這這7句口決了嗎?讓我們來試一試,有沒有信心?

  (生背口訣)

  師:在背口訣時,感覺哪句最好記,哪句難記一些?

  學生各抒己見,並說出理由。例如: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較好記。難記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後一句口訣幫助記憶。

  b、利用規律,有效記憶

  師:記憶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們多動腦,多動口,就能熟記口訣,老師給大家提個要求,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位同學都要熟記這些口訣,難道背這口訣還要七七四十九天嗎?

  師: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老師剛才的話中就包含了兩句乘法口訣,還記得嗎?

  生:三七二十一 和七七四十九

  生:好的,現在就請同學們利用剛剛找出的規律自己來記一記7的乘法口訣。

  請學生集體背一背7的乘法口訣。然後進行師生對口令的遊戲。

  三、拓展延伸知識

  (1)電腦出示:請快速口算並說出它的口訣

  5×7= 7×3= 7×4= 7×6=

  7×7= 7×2= 1×7= 4×7=

  (2)、應用練習

  出示古詩:賀知章《回鄉偶書》:(詩略)

  師:7是個奇特的數,我國古代與7結下了難解之緣。下面我們來看一首古詩。這首古詩是由唐代的賀知章寫的,這首古詩的內容共有多少字呢?你能用一句口訣算出來嗎?

  生:28,四七二十八

  師:對,每句7個字,這樣的詩又稱7言詩。

  (3)出示

  每天上7節課,一週5天上幾節課?

  爸爸到北京去了3個星期,去了多少天?

  一個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個星期要喝多少水?

  (4)你能用7的乘法口訣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嗎?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7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二)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1、談話激趣。

  2、媒體出示找規律。

  7 14 21 ( ) ( ) ( ) ( )

  (1)、引導學生找規律。

  (2)、指名回答第一個括號該填多少?並回答你是怎麼想的。指名回答其他括號裡的數。(媒體顯示答案)

  (3)、7可以用1個7表示,那麼14是幾個7?幾個7是21?

  分別指名回答28、35、42和49。(媒體顯示答案,教師相機板書:1個7、2個7相加……)

  二、自主探索,學習口訣。

  1、師:1個7我們可以用乘法算式來表示。誰來說?

  指名分別列出2個7到7個7的乘法算式。(教師相機板書)

  2、師:看到這些乘法算式,你會編出乘法口訣嗎?在編口訣之前,我們先想一想編口訣時要注意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

  (1)、編口訣時要寫漢字。

  (2)、小數寫在大數的前面。

  (3)、怎麼讀就怎麼寫。

  學生在書P62上自主編口訣。完成後在小組裡交流交流。

  3、交流彙報,根據學生彙報,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口訣。

  4、你跟他編得一樣嗎?誰願意把你編的口訣展示給大家看看?

  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有什麼想法?

  (1)針對二七一十四這樣的錯誤,師:不算錯,但二七十四表達更簡便。

  (2)針對三七二一,六七四二這樣的錯誤,師:為了準確表達得數,我們一般說三七二十一,六七四十二。

  5、小朋友們真不簡單,自己編出了7的乘法口訣,現在我們自豪地讀一讀7的乘法口訣。

  6、和你的同桌一起讀一讀、記一記口訣,老師給你們1分鐘時間。

  指名背一背。

  7、在讀的時候你感覺哪幾句容易記?

  生1:“一七得七”好記。 生2:“七七四十九”也好記。

  師:對,“一七得七” “七七四十九”首尾兩句容易記。

  生3:我覺得“三七二十一”這句也容易記,因為二十一特別好說。

  師:是的,“不管三七二十一”這句話在生活中說得比較多。小朋友你們看過《西遊記》嗎?喜歡孫悟空嗎?(螢幕出示孫悟空圖片和相關文字)

  孫悟空在煉丹爐中,七七四十九天,煉成火眼金睛,取經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舉起金箍棒就打。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相關口訣,7的乘法口訣在這裡出現了幾句?

  9、 師:你覺得哪一句口訣最難記?有什麼方法記住它?

  生1:三七二十一再加一個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生2:二七十四,兩個十四就是二十八了,所以四七二十八。

  生3:七七四十九減去一個九就是六七四十二了。

  10、師:剛才這幾句難記的口訣,大家交流了許多記口訣的好方法,現在我們再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記一記好嗎?自己讀讀、記記,再同桌互讀讀、記記。)

  11、師:現在誰來背給大家聽聽,說說你是怎樣記的?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好嗎?再倒著背、間接著背。

  12、我們一起來做個小遊戲好嗎?①師生打電話對口令。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 學習了7的乘法口訣有什麼用呢?根據口訣能算哪些算式的積?開啟數學書第62頁,完成想一想。

  2、 完成第63頁想想做做1

  指名回答後提問:每組上下三題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麼?左右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嘗試練習7×7+7和7×8,指名回答並說明原因。

  試一試7×9

  嘗試練習6×5+5和6×6,並說明為什麼這兩題的結果不一樣?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2分鐘之內完成。

  5、師:讓我們一起來輕鬆一下,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媒體出示)你知道這首詩的正文一共有多少字,用一句乘法口訣表示出來。

  7真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古詩的一句話有7個字,生活中還有許多現象與7有關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1)、媒體出示月曆,師:我們來看一個星期有幾天?

  (2)、七星瓢蟲有7個黑點。

  (3)、我國古代的七巧板有7塊。

  6、師:讓我們利用這些資訊解決實際問題吧。

  (1)、爸爸到北京去了3個星期,去了多少天?

  指名學生回答,並口答。

  (2)、一個人一天要喝6杯水,一個星期要喝多少水?

  指名回答,集體口答。

  (3)、出示7個七星瓢蟲,一共有幾個黑點?

  指名回答,集體口答。

  四、總結全課

  1、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

  2、欣賞兒歌,編兒歌。

  《7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三)

  教材簡析:7的乘法口訣的編排,與前面1-6的乘法口訣類似,教材透過七巧板拼圖匯入1個7是7,2個7是14,3個7是21,4個7是28,5個7是35,6個7 是42,7個7是49。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著編口訣,因為有了以前的乘法口訣的基礎,學生困難不大。透過編出的乘法口訣來運用到題目中,在練習的設計上,引導學生運用口訣進行計算,讓學生熟練掌握口訣,並將7的乘法口訣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經歷推導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掌握7的乘法口訣和用相應的口訣計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應用口訣過程中熟記7的乘法口訣。

  3、在自編乘法口訣的過程中,繼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態度,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4、培養學生從小觀察生活,聯絡生活,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編、記、用7的乘法口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在茂密的大森林,住著一位漂亮的公主,她就是白雪公主。你們看,她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你們歡迎嗎?她還帶來了她最好的朋友——七個小矮人。他們在草地上快樂地玩著。快告訴同學們,在圖中你發現了什麼?

  (運用課件,創設了情境,讓學生一下子就走進了所講內容,直觀感受到了數字之間的規律,發現了本節課與七的關係。)

  二、探究7的乘法口訣

  1、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說說怎樣編。然後由一名記錄員進行記錄,能寫幾個就讓學生寫幾個。

  2、個別小組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展示正確口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板書使用課件,讓學生一目瞭然,同時體現了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4、找出口訣的規律,並讓學生說出具體方法,課件展示《西遊記》中描寫孫悟空的一段話,讓學生對口訣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有更深的印象。

  (用課件出示,同時把描寫口訣的一段話變一下顏色,直觀地讓學生髮現了乘法口訣在生活中也有所用,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口訣的積極性。)

  5、師生、生生對口訣。

  6、探究一句口訣所計算的.兩個乘法算式。

  (配合學生的說,用課件展示,充分讓學生感受到了電腦的神奇,同時對一句口訣所對應的兩個乘法算式形成了較深的印象。)

  三、鞏固練習

  1、看算式說得數,並說出用了哪句口訣?

  2、出示大轉盤 教師轉動轉盤轉到哪個乘法算式,學生要說出算式和得數,並要說出用了哪一句口訣?

  3、在我們古代就有很多地方與“7” 有關。我們一起來看一首詩,。《回鄉偶書》

  讓學生根據這首古詩提出不同的問題,並加以解決。像這樣一個句子有七個字的古詩,我們就把它叫做“七言詩”

  4、我國醫學認為“7”與女性成長有關。

  (電腦呈現女性成長的不同時期,運用口訣計算年齡,這樣做既讓學生感覺清晰,而且方便、快捷。)

  四、拓展、運用

  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7的乘法口訣?

  1、一星期有幾天?醫生告訴我們:人, 每天要喝6杯水,一個星期要喝幾杯水?

  2、電子琴的琴面上一共有幾個白鍵?(電腦呈現琴面,讓學生直觀感受琴的毽子與七的關係。)

  3、3只七星瓢蟲一共有幾個小黑點?

  5、5幅七巧板拼圖需要幾塊拼板?

  (學生還會說出許多生活中與7有關的例子,對正確的予以肯定,並提出問題加以解決。)

  6、與白雪公主對口訣。

  (電腦出現示範,引導學生說的方向。學生看到這兩句兒歌,打開了思路,大大激發了說的興趣。)

  五、總結、昇華。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從而讓學生形成“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的思想。

  反思:

  7的乘法口訣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必須要記住、背熟的內容,它的本身比較枯燥。本節課我在教學上容數學、語文、百科知識於一體。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漲,一直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全課教學活動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上課伊始,用動畫引出小朋友喜歡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美麗的畫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從小矮人過渡到他們手中的氣球再到氣球上的數字,從學生直接的對影象的興趣轉移到對數字的興趣。此時,老師提出“7、14、21”這三個數字是怎麼排的?這個問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課尾設計了七個小矮人的一首兒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接著對,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

  2、提供數學交流的環境,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感知了幾個7是幾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編7的乘法口訣,這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安排的是學生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知識達到互補。其次,我很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感,“能編幾句就編幾句”反應了教師對學生個性差異的肯定,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發明的樂趣,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3、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於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在進行7的乘法口訣的練習時,教師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七言古詩”、“7與女性成長有關”、“七巧板拼圖”、“電子琴的琴鍵”、“七星瓢蟲”等等,數學知識與生活現象、事物有機的聯絡在了一起,學生倍感親切。與過去單純的數字題相比,更豐富了數學的內涵,讓學生用數學的眼睛觀察數學,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處處存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