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的聖誕蠟燭》教學設計

《科林的聖誕蠟燭》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林的聖誕蠟燭》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一、設計指導思想

  課程是整合的,不是單一分化的內容體系。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把電影與語文課整合,是對電影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的重要舉措,對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本課設計以“父子之情”為整合點,將影片《背起爸爸上學》與語文課《科林的聖誕蠟燭》結合起來,讓學生感悟親情的偉大,懂得珍惜親情,回報親人的關愛,從而培養學生的親情品質。

  二、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透過教學,讓學生感悟親情的偉大,懂得作為子女,要關愛自己的父母,從而培養學生的親情品質。

  2、知識目標:透過自讀自悟,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課文中的生詞,理解課文內容。

  3、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識,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認識能力、朗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準備:

  課前組織學生觀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學》

  四、教學時間: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影片,匯入新課

  1、昨天,我們觀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學》。可以說,孩子們,你們都是流著眼淚看完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們的心被深身打動了。是什麼打動了你們的心,能說說嗎?

  2、學生彙報,自由表達。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親,為了兒子,不辭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癱瘓在床。為了不拖累兒子,不影響兒子的學業,生活不能自理的父親竟然偷偷自殺。父親用他深厚的父愛為兒子撐起一片明朗的藍天。兒子,為了報答父親的厚愛,為了實現父親的心願,毅然用稚嫩的雙肩“背起爸爸上學”。

  中國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動書寫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們還要去認識一位愛爾蘭小男孩,他和石娃有著不少相似之處。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還是讓我們認真閱讀課文吧。

  4、板書課題:科林的聖誕蠟燭

  5、讀課題,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二)閱讀課文

  1、提出要求,自讀自悟。

  科林是個怎樣的孩子,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從課文中去尋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不懂的詞語查工具書理解,勾畫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語句認真體會,並把自己的感悟寫在語句的旁邊。

  2、學生自學,教師巡迴指導。

  3、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彙報閱讀收穫,結合課文的相關語句說說科林是個怎樣的孩子。教師相機點撥,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段:

  (1)聖誕節前夜,科林從學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絲毫沒有為過節而感到興奮。原來,一個星期前就應該回來的`父親,至今杳無音訊。由此我們可以感悟到,科林對父親是多麼關愛,他在為父親的安全而擔憂。

  (2)科林在問清燈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點亮燈塔之後,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蒐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幾個小時,敲開了村子裡每一幢房屋的門,終於蒐集了足夠的煤油,點亮了燈塔,為在濃霧裡漂盪了一週的漁船照亮了道路,為父親、為漁船上的人帶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科林是個多麼懂事的孩子,他是多麼愛他的父親,為了父親,他不辭勞苦,為了父親,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責備。

  (3)課文以“科林的聖誕蠟燭”為題,有深刻的含義。從課文內容可以看出,聖誕蠟燭是象徵吉祥,象徵幸福降臨的。科林雖然由於擔心父親沒有點燃那根小蠟燭,但他卻點燃了給許多人帶來幸福的燈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聖誕蠟燭”,這“蠟燭”是科林對父親愛的見證。

  5、將科林和石娃比較,你認為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

  6、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相機點撥:

  石娃有一個疼愛他的父親,科林也有一個疼愛他的父親;不管是石娃,還是科林,他們身上都有著一種感人的品質,那就是愛自己的父親,愛自己的親人,他們都用各自的行動去回報父親的關愛。

  (三)總結延伸。

  1、濃於水。親情是割不斷的,親情是無私的。父母給了孩子生命,給了孩子無盡的關愛。作為孩子,應該怎麼做呢?能談談你們的想法嗎?

  2、學生談感受。

  3、佈置課後作業:

  (1﹚寫一句讚頌親情的話;

  (2﹚寫一寫自己的親情故事。

最近訪問